03.07 关于“湿气”一说,您相信吗?为什么?

小米之家家之小米


“湿气”一说来源于传统中医学,现代医学的确是不存在的说法,不过中医学上的湿气这种状态还是描述得挺惟妙惟肖的,我个人还是相信的。“湿”这个状态在中医学上来说就是身体的水湿调节出了问题,如果掉进水坑再爬起来起来大家都会觉得好像被水拖住一样,身体沉重,行动变得困难缓慢,中医上也正是如此,“湿邪”是描述湿气的说法,如果身体有湿邪的话,就会出现“停滞”、“粘腻”、“迟缓”的状态。所以中医上说有湿气的人可能会有精神欠佳,行动迟缓,特别是起床后感觉身体像灌了铅似的沉重,懒于行动;食物更容易停滞在中部,不进脾胃运化,总会觉得没吃多少就感觉吃饱了,肚子总胀胀的,尽管这样还容易长胖,进餐体验极差。中医学是一种经验医学,也是一种根据自然的生命顺应出的医学,这些描述的确很符合湿气的感觉,所以还是值得肯定的。

中医上还有“五行”的说法,一般湿气重会和“脾虚”联系起来,而脾脏在五行上属“土”,水来土掩,所以土是可以制约水的存在,脾脏健康的人一般不会出现湿气重的情况,因为脾脏像一个堤坝一样,能够阻挡水湿叨扰身体,一旦脾脏虚了,堤坝一垮,自然水湿又会开始作祟了。脾脏虽然是身体的最大淋巴系统,起到免疫功能,同时它也承担一个“养分分配”的作用,把消化得来的养分分到它们各自要去的地方,像一个快递中转站,脾脏有了问题,意味着身体的运化出问题,比如我们吃食物消化来的养分不知道分配到哪去,滞留在“中焦”,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所以才会出现前文说到的肚子总觉得胀,吃东西吃不多,总没胃口,还容易发胖。滞留的精微(食物消化的食糜、养分等物质在中医上的说法)化湿,让身体的水湿难以调节。如果脾脏好,运化佳,水湿不会莫名而来,身体通常,胃口也好了,做事也有精气神了,这样的说法也的确符合解释,让人信服。

另外,五行上心脏属火,而火能“生土”,也就是说,心脏对于脾脏来说是一个挚友,能帮助它提高健康,想要脾脏健康,加强运化,那么心脏的锻炼是不可少的。心肺功能的锻炼有助提高心脏泵血,心肺功能的提高能增加基础代谢能力,代谢能力快则食物的消化能力也能提高,脾脏运化能力加强。中医学上:心火能蒸腾水湿减轻水湿压力,肾脏(属水,代谢水液)水液蒸腾温润脾脏,对脾脏也是有利的。所以适当的锻炼有助提高心肺功能,有助健脾。我们的脾脏虚弱还归功于日常饮食的不节制,暴饮暴食,高油高脂高糖饮食,这样的饮食习惯会增加脾脏负荷,长期如此脾脏被削弱,自然消化能力下降,食欲降低,肚子总觉得鼓胀不化。所以中医上也说暴饮暴食饮食不节也会生湿。


只有营养师知道


我本人就是湿气很重,睡觉爱流口水,脸色还特别不好,在一位熟人介绍下去看了看中医,中医说是脾虚,在中医的建议下开始喝中药,第一次就喝了10付,我的体质对中药吸收特别好,才喝了几付就明显感觉脸色好了很多,后来没坚持喝下去,过了几个月又感觉不行了,再次找中医又坚持喝了20付,喝中医期间明显感觉好了很多,都说我气色变好了,这过去半年了,等疫情结束了打算再去找中医调理下,我还是挺相信中医的。


苗小曼儿


关于“湿气”一说,您相信吗?为什么?

湿气是这么多年来,想必大家听的最多的词语,在中医里面,它是存在的,但是很不幸地被各种为了利益的不法分子打着“祛湿”的幌子招摇撞骗,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

在中医里面,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但是我们其实大部分湿气都是源于内湿,因为我们人体内津液的代谢出现了问题,运化功能下降后,多余的水分不能及时地排出体外,就会导致这些水湿停留在我们人体的皮肤,脏器,孔窍还有三焦之中。

湿气都会引起哪些症状呢?

整日困倦不安,身上爱出油,睡觉易流口水,平时大便十分不顺畅,大便不成型,有些还会表现为前硬后软的情形。

我们还可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湿气?

齿痕舌:湿气旺盛,我们最直接的感官就是舌头,会表现为舌边齿痕重,同时舌头比较胖大。所以舌头有齿痕是脾虚比较典型的一个特征。湿气重可以适当服用一些祛湿中成药,比如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等。

关注我!带您正确养生,改善脾虚问题!每日介绍养脾中成药!


脾胃范儿


对于湿气,我本人还是比较信服的,不然怎么解释为什么会有齿痕舌的存在呢?

湿气的来历可有一段历史了,祛湿的中药也有很多,这些都能从一定程度上证明湿气确实存在,也确实挺难调理的。

右上角关注帮忙点一下,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识的文章给您!

湿气最明显的症状很难解释



很多人认为湿气是虚无缥缈的,但其实湿气最明显的症状就可以解释何为湿气。

湿气最明显的症状为齿痕舌以及长期大便不成型。

其中齿痕舌的原因是湿气容易在舌头处聚集,而水分增多会导致舌头肿胀,挤压牙齿以后,就会形成齿痕。

另外湿气容易在肠道处聚集,会影响肠道对水分的吸收,导致粪便不干燥,不成型。

湿气很难根治



湿气也叫做湿邪,意思比较邪门。主要是因为湿气很难根治,需要长久的保持调理才可以。

湿气的成因和脾虚有关,脾主运化,运送水谷精微,这水指的就水湿。当脾虚以后,水分容易在体内聚集,去除湿气就显得格外困难。

治疗湿气需要坚持不懈,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以后,坚持一个月以上,才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变。

喜欢的话,帮忙点一下关注。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识的文章给您!


养拉布拉多的老中医


中国人喜欢说“湿气”。下面这些话相信你不止听过10个人和你说过:


头发油腻,脱发是因为湿气重

肥胖,长痘,满脸油是因为湿气重

口干,口苦,口臭是因为湿气重

甚至还有的把强直,红斑狼疮这些风湿免疫疾病都归咎于体内的”湿气“!


加上在各种广告的轰炸下,一碗红豆薏米粥,就成了祛湿养颜的标配。很多人都会给自己祛湿。。。


所以,湿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是否真的存在?


“湿气”,其实是中医的说法。它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与化学元素生物细菌不一样,可以指洗澡完身上水珠没擦干,也可以指居住环境非常的潮湿


中医理论中将得病的原因分为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而外感六淫具体的是“风、寒、暑、湿、燥、火”,是指从自然界天气对人体的六种具体的影响,也就是六种“邪气”。而“湿邪”是其中一种,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两者常常相互影响。


从外湿上说要有潮湿的气候或者居住环境做外因,内湿里要有脾虚不能运化做内因,才能在身体里酿生湿邪。在今天秦岭淮河以北的中国,多数时节还是以干燥为主,一年中潮湿闷热的天气也就两三个月。今天我们居住环境要比古人好的不知道多少,几乎很难再见到因为居住潮湿而感受湿邪的病人。饮食上,今天的人们饮食的精细程度远胜于古人。因此脾胃运化的负担小于古人,更多的营养也能滋养脾胃的精气。


但是,多饮酒、多喝冷饮、多吃高脂肪的食物确实是容易形成湿困脾胃的情况。但这种患者群多是年轻人,并不广泛的存在于中老年人中。


风湿健康天下


"湿气"一词,是中医理论六淫邪气之一,医者通过望舌苔、面色,诊脉,问病史,闻气味等中医手段能够判断一个人是否被湿气缠绕。

有一些从事健康管理的非医学从事者,他们通过拔罐,根据灌印判断湿气,但很多这样的从事者往往经过几天的培训上岗,他们未必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湿气就妄下定论。其实“湿气”一说是很严谨的,是有特定舌苔、脉象反应的,并不像非医学从事者说的那样,通过拔罐出现深印就是湿气重。那么什么是湿气?湿气反应在人体有哪些表现呢?

何为湿气?

湿气是具有粘滞、重浊、趋下且易阻碍人体气机的六淫邪气之一。一般久居湿地、涉水淋雨之人最易被湿邪困扰,一旦湿气久困,则缠绵难愈。

湿气反应在人体有哪些表现?

湿气阻上:湿气侵袭头面等部,容易出现头重如裹、昏沉嗜睡、眼鼻等分泌物增多,头、背、前胸等部位遍发湿疹。

湿气阻中:湿气阻遏中焦,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口臭、食欲减退等症状。

湿气下注:可出现里急后重、大便臭秽粘腻等症状。男性可出现阴囊潮湿、尿频、尿急等症状,女性可出现白带增多,月经不调等疾病。

除湿是一个很重大的工程,中医除湿分为中药、拔罐、艾灸等治疗方法。中药方面,临床上中医除湿分为温化寒湿、燥湿、利湿、渗湿等治法,比如藿香正气散、平胃散、龙胆泻肝汤、三仁汤等都是常用的除湿之剂。切记拔罐时不可在湿盛之地行之,比如澡堂、下雨天,艾灸适合寒湿之体,对于湿热体质者,不建议艾灸。另外,平时还可通过食疗长期抗湿,比如红豆薏米汤、冬瓜汤、南瓜汤、鲫鱼汤等。

湿气对于非中医者来说,像是天方夜谭,但经过时间的沉淀,慢慢被证明其存在。中医来看,湿邪可单独致病,亦可夹杂致病,比如风湿、寒湿、湿热、暑湿等,其中湿热证的研究较多,与西医所说的炎症类似。


男科王传航教授


阅读前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获取最新健康养生知识。如果您有中医养生健康方面的问题,可以在下放评论,我们医生每天下班后集中再一个时间在和大家交流。

为什么会有湿气

1、内在原因:脾是运化水湿的,脾胃功能出现异常,水湿运化就会受阻,自然就形成了湿。影响脾胃功能的原因有很多,暴饮暴食、三餐不定、过油过咸等等这些都在伤害肠胃,长久下去就会使体内湿气堆积,影响健康。

2、外在原因:如果经常淋雨、穿半干衣服、头发不吹干、着凉、居住环境过于潮湿,这些都会让你染上湿邪。

不是什么湿都叫“大湿”,看看你有资格晋级么:

殿堂级大湿:

面部:浮肿;每当早起脸面或者眼皮都会变的丰满性感。

腿脚:浮肿;每到晚上都觉靴子变小腿胀、或脚踝总有很深的袜印;手脚冒汗;脚气。  

皮肤:皮肤瘙痒;湿疹。

口舌:舌苔黄腻;睡觉流口水,说话唾沫星子漫天飞。 

四肢:身体常沉重酸痛,关节炎。

如何祛湿?

1、背部刮痧,散热祛湿

容易受风的部位通常是人体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区域。背部刮痧可以使毛细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于身体散热祛湿。

具体操作方法是:使用刮痧板或瓷勺蘸少量精油或橄榄油以起到润滑作用,从背部沿脊柱从上往下单向地刮,再沿着距离脊柱1.5寸宽的地方从上往下刮,然后再选择距离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样的方法由上往下刮。大概每个区域刮5-8下即可。

2、艾灸养生,祛湿补阳

艾灸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特别适合祛湿。

艾灸取穴

1.关元穴:

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2.命门穴:

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仪灸疗30分钟。

3.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仪灸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足三里穴: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仪灸30分钟。

5.丰隆穴:

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灸仪灸30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6.解溪穴:

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幸福生活健康佰年


关于湿气一说,如果是一个中医,都知道中医中的‘脾主湿’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诊断疾病时就会重视‘湿’的这一病因,比如风湿,湿热而对症治疗。但是,如果不明白这一基础,则会因为这个所谓的‘湿气’,既化验不出,又检测不到,用科学的技术拍片等等也拍不出来,纯粹就是胡说八道了,当然,也就不会相信了,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各人的看法不同而已。


证悟5003


发热了,用体温计可以测量,受湿了,测量人体湿气的测湿计还没有出现。在中医学里,湿气是病因学的六淫之一。湿分内湿与外湿。外湿是因趟水雨淋,感受雾露,久居潮湿之地所致。内湿多由过食生冷,脾胃受寒,不能运化津液所造成的。湿气的表现为,头懵重如裹,胸闷不饥,四肢困重,舌苔白腻等。湿气的存在,没有影响到血液的变化,没有影响到五脏六腑实质性的改变,好比一个铜器,完好无损,只是外面生了铜锈。西医利用仪器测不出来,也说不清他是什么病。祖国医学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和研究。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立有防己黄芪汤,麻杏薏甘汤,是专治湿气药方。清代医家薛生白,著有《湿热病篇》,是对湿病的专论。湿气的论述与治疗,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如能利用现代的高科技,研制出测量人体的湿度计,燥度计,寒度计,用于中医的诊断,那将是对中医学的一大突破。


为人排忧解难


天无湿气雨露不生,地无湿气寸草不长,人无湿气就是干尸。湿气养人超标就害人。当今大拿湿气作文章,不可取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