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时皇帝的圣旨从京城传到广州需要几天?

手机用户5573709215


我国古代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基本上都把京城建在北方,从北京将圣旨传达到广州,差不多这就是古代圣旨传达的最远距离了。

那么,在古代交通建设和交通工具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圣旨要想传到广州,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呢?由于条件各种限制,这个我们只能猜测出个大概。

作为一国之主,君王想要治理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是相当困难的,即便他们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但想要管理好这些远离京城的地区,依旧是非常头疼的。


比如在传达圣旨上面,如果皇帝的命令不能及时传达,很可能就会给这些地方的治理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国历朝历代都曾经想出过一些解决方法。我们这里以汉朝为例。

皇帝下达的命令,在出皇宫之前要经过一些程序,先是交到丞相的手中,经过丞相签字之后,诏书才能向下传达传到各地的官府中,虽说丞相仅需要在诏书上签字,但是丞相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他可以影响到诏书是否能顺利向下传达。

汉朝一共有一百多个郡,所以一道通用圣旨最少要被抄写一百多份,再向郡之下的各个等级传达的时候,就需要抄写更多份了。


一个级别一个级别的向下传达,当年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匹。途中要经过很多驿站,基本上每三十公里就要设置一个驿站,在大汉王朝最强大的时候,全国范围内驿站的规模达到了一千六百多个。一个传达圣旨的差役,平均一天要跑十个驿站,差不多行进300公里。

如果按照八百里加急圣旨来讲,最快的差不多可以跑二十几个驿站,也就是说,差役们最快一天可以行进800公里左右,途中要频繁更换马匹。


但是,八百里加急圣旨就真的能征服古代的交通吗?

事实上,一天无论是想行进300里还是800里,必须要在平原地区,路比较好走,但是在我国境内也不全都是平原,很多崇山峻岭的地区行进起来就相当麻烦了,当年从北京到广州直线距离差不多为2000公里,如果按照每天300公里的行进速度来讲,一周就可以将圣旨送达知府手中,但实际上需要花费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浪费在了翻山越岭上面。

知府拿到圣旨之后,仅完成了第一步,圣旨还要传达下面的县城等小地方,这也要花费一两天的时间。

而想要将圣旨普及到一般百姓那里,还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毕竟当年文盲特别多,需要在很多乡里大声朗读,然后再将抄录的圣旨张榜公布,此时圣旨从京城中发出去早就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了。


夏目历史君


在这个网络信息漫天飞的时代,我们传递文件那只是瞬间的事。

举例来说,就是我们中央当天下发到各地方的文件都是即发即到的,加密电传电脑传递分分钟的事儿,那我们古代皇帝下达的圣旨从北京到广州需要多长时间呢?

提到这里脑海里会想到“驿站”这两个字,是的,我国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这驿站是全世界最早的信息传递的组织。

在我国古代,一般会每隔 20 里的地方就会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驿员则立马按照每天 300 里的速度来进行传递。

要是紧急情况,传送速度可以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

而要达到800里,则是要分别由40匹品种优良的马,还有体质健康的驿员以接力式长跑的方式,每隔 20 里来完成,古代的一里比现今的500米要短一点点,这也相当于每一匹马每一段都要跑9000多米。

所以人们常常用“八百里加急”的来形容。

从以上的描述,那么在从如今的北京传递一道圣旨到广州,若是走路那么要用三个多的时间,若水路坐船也要二十日的时间,若是骑马要用十几日的时间,如果是十万火急的快马速送日夜就要四天的时间。

(信使)

如果按照唐代的会更快,因为唐代的一尺相当于是现在的 0.303米,则一里路就是454.2米,然而现在从北京到广州一就是2117800米,如果五百公里为500000米,那么算下来时间大概只需要四天就可以到了目的地,如果能再快一点,那么每天走它800公里的话,只需要两天半多三天不到就能把消息送到了,所以说古代办事效率也是挺高的,但是付出的代价就相当的大。



最后我们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文件传递: 在汉代的时候,按照制度,由中央向地方下达的诏书。


  如图这样一级一级的下发文件,需要传递。

可那时候没有网络电脑、高铁,他们传递公文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分别有步递、车递、马递、船递、最后就是信鸽。

然车递、马递是每三十里左右会设有一个驿站。跟据考证,陆路传递公文的速度,慢的是每日行一百六十里,如果加急的可到数百里。

  汉代的公文系统的完整性客观上基本上为后世王朝奠定了模式,在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是如此。

据《大唐六典》里曾经有过记载,在最唐盛的时期就已经设有1639 多个驿站,且专门用来从事驿务的人员就高达共二万多人。

最出名的就是如唐玄宗,竟荒唐的为了让杨玉环吃到最新鲜的荔枝,讨得她欢心,利用驿丞给自己宠爱的女人运来荔枝。

诗人杜牧专门作了这首诗来抨击玄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玄宗和杨贵妃)

到了明代,皇帝为了使政令通达,就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联络“通讯”系统,而这个系统则是由三部分组成:驿传(信使)、急递(现在的邮政)和递运(运输)。

围绕北京这个地方,这个庞大的网络系统下共有1936个驿站,驿道总长143700里(合84200公里),每隔60或80里就设一个驿站。

然后传递快信就用急递,每到10里就设一个急递铺,送信的骑马就从前一个急递铺转到下一个急递铺,骑行速度是300里/h,简单的说就是两个急递铺之间用时为45分钟。

(明驿站系统)

其实在现在看来中国古代驿站、宣传亭,相对于其他古老帝国,确实是高科技的。

但是随着后来时代在不段的变化,我们的通讯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就是1839年在英国最早出现的电报线路和架设在大西方的铁路。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人们常听说,古时候传讯“八百里加急”,那个时候的圣旨可不是像现在通过信息时代的微信等拍个照片给发过去,那可是需要真真实实的把圣旨给送到接旨的人的手里的,但是在这个时候,“驿站”就应运而生了,这驿站是全世界最早的信息传递组织,中国早在唐代就已就设驿站,所以传送公文的速度可以达到一天走300公里呢,最快的时候真的能达到每天走600公里。那么如果以这种速度,从如今的北京传递一道圣旨到广州,需要多长时间呢?唐代的—尺就相当于现在的 0.303米,那么一里路就是454.2米,而现在从北京到广州一共有2117800米,五百公里就是500000米,算下来大概只需要四天的时间就可以到,如果能再快一点呢,是不是每天走它600公里,所以只需要两天半就能把消息送到了,所以说古代的办事效率也不是很慢嘛,呵呵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到你。



新视野分享


北京到广州的直线距离大约在2100公里左右,当时皇帝的圣旨从北京到广州,传递时间大约在一个月左右。

题目中说的京城应该是北京吧,而以北京为首都的王朝不多,我们就以明朝为例,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后,北京一直都是王朝首都的首选。

汉朝设置了圣旨传递的制度之后,唐宋元明清基本都是沿袭这种制度,一级一级的下发,就需要传递,传递公文的方式分为步递,车递,马递,船递。车马途中一般都是有驿站的,根据考证,陆路传递的速度慢的有一百六十里左右,快的则有各种加急,几百里都有。

到了明朝时期,传送公文也就是各级之间的文书和圣旨,每十里地设置一个急递铺,信使骑马一般能够达到每天三百里,而我们电视里看到的各种八百里加急,都是把马往死里跑的那种,到了地方马基本都是口吐白沫,累到快死了。

而且平地还好,如果有山地等复杂的地方,更是不好跑。

北京到广州如果不着急的话,到底要几天

明朝时期的驿站已经非常多了,当时明朝传递公文使用急递,而每隔十里地就会设置一个急递铺子,信使骑着快马前行的速度大约为三百里每天,从一个急递铺子到下一个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是一天的三十分之一。

急递铺子是干嘛的呢?一则是供给站点,拿吃的啊,换马匹啊,还有睡觉休息什么的,我们就按三百里每天的速度前行,除去睡觉吃饭,每天行进十六小时也就是八个时辰,这样来算一天大约能够前进两百里地,这样从北京到广州2100公里也就是4200里,大约需要21天。

当然了,这21天是最完美的情况,再加上下雨,下雪耽误前进速度,翻山越岭,过河这些障碍,时间最少还需要增加十天。

因此,在明朝,从北京到广州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将圣旨送到。

当然,还有所谓的八百里加急

这种情况下,每天真的是能够跑到八百里左右,也就是四百公里。

每天四百公里怎么达到的,快马加鞭,路过急递铺子,直接换马,尽量减少吃饭时间睡觉时间,因为八百里加急的公文除了着急的圣旨之外就是边关战报,战机不能延误,不然广州这边仗都打完了,公文还没有送到的。

这个时候,从北京到广州,大约就需要一个星期左右了,将时间缩小了四倍左右。

有人会想,为什么不所有的公文都这么送呢?不着急的话这么送成本太高,每天除了皇帝的指令之外,还有各种政府单位公文的额往来,都这么送的话,每年花费的经费就太多了,得不偿失。

就好比我们现在有快递也分普通件和加急一样的道理,越快成本就越高。

结语

古代没有我们现在信息社会这么发达的科技,但是从他们设置的物流站点来说,已经是相当厉害了。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在古代最常见的联系方式就是写信,不过这不是平民百姓能写得起的,价格非常的昂贵,主要是成本非常高。那么这样的事情落到了当时皇帝的身上会有什么方法解决呢?

如果一道圣旨从北京发往广州需要多少时间?

我们常常听说,古代传迅的方式是“八百里加急”,在古代可不像现代通过短信或者是微信拍照发到自己人手里这么简单,那可是需要实打实的把圣旨送到接圣旨的人手里,于是在这个时候,“驿站”就应运而生,这个驿站是当时最早信息传递组织,中国早在唐朝就已经每隔20里就设置一个驿站,传送公文的普通速度可以达到一天走300公里,最快的时候能达到每天800公里。

唐代诗人岑参曾经在古诗《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中描写过驿站送信的场景,“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诗中把驿员比作了流星,就是为了突出他们的速度之快,《旧唐书》中曾经记载过,安禄山叛乱的地点是范阳,可是那个时候后唐玄宗正在华清宫,这三千里的距离,竟然在6天后就收到了信息,每天的速度就可以打到了500公里,可以说非常惊人了。

以这种速度从北京传递到广州需要多长时间?

唐代的一尺就相当于现在的0.303米,那么一里路就是 454.2米,而现在从北京到广州一共有二百一十万七千八百米。而五百公里就是五十万米。算下来大概只需要4天的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再可以再快一点,每天走80公里的话,只需要两天半就能把信息送到,所以说古代办事效率也不是很慢。
不过这样的高效率的代价就是跑死无数区品种优良的马。而负责传递信息的驿员,也有很多因为要快速完成任务,而很久没有进食,最终导致饿死,累死在终点。所以说古代人们的成功和经验真的是用一条条的人命累计起来才能得到的。


客者


古代加急的圣旨传到广州,两天必须到达,当时传达圣旨人的体质就象现特种兵一样强壮,马也是干里马(实际是千公里),传圣旨的人路上饭都不能吃,只在武汉驿站换匹马,继续南下,两天到不了是要砍头的。


世上混


中国从秦统天下,订三十六郡,且修连驿道贯通,已有驿站为点,成官行及文书传递之传承,休息,换车马,加水粮之站点,至汉代具成规模,到唐代己组成䋞络枢纽。古文书传递以马递为快,原以汉的西安至广州,需五十日,而后朝(元,明,清)定都北京,到广州需三十日。然皇帝圣旨所需的八百里加急传递,即连每二十里驿站不竭息,以好马快鞭可日行四百至八百里(山,水遇延)。那么从西安到广州只需六至十天,从北京到广州,只需四至八天。但如"皇旨飞来数马殆"所述,快传皇旨,都耍死好马几匹。而从一八八四年,清始用电报起,全国各州府道,即可当时收到文书,随着这每秒三十万公里的电波发明,也引西学中用,人才培养,我国在封建末期,终於迈进了电传信息时代。


黄亲国旗


5天-6天日夜兼程差不多了。估算方法如下:北京到广州直线距离2100公里,可马路距离乘以系数1.25,马跑的速度20公里/小时。(2100*1.25)/20=131小时,5天半左右。


逍遥游156522748


现在科技发达,无线电波以光速传递信息,每秒可绕地球赤道七圈半。京城的指令传到广州,那只是以秒计算的事情了。但古时候要将消息由京城传送到各地方,那可是一件大工程了。

古时京城圣旨要传递到广州到底要多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简单了解古时的通讯情况。


据《春秋》、《左传》等一些古籍记载,我国先秦时期就有了通信的反映。如战场上的“击鼓”、“旗语”,还有“狼烟”、“信鸽”。“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不过“烽火狼烟”的方式只适合短距离,而最快的“信鸽”也往往“不知所踪”而很“没谱”,所以对于传递“圣旨”、“军情”这样重要的信息,还是要依靠人骑快马来进行传递最“靠谱”。路途遥远,不可能由一匹马从始到终,因此要以“接力跑”的方式来传递重要的情报。所以古时特别注意了这方面的建设,全国设置多条驿道,并在各路线途中设置驿站,负责马匹的训养与供相关人员食宿、换马及文书的登记保护等工作。

我国从秦汉时起这方面的建设就相当完备了。秦汉在统一全国后,以都城为中心设置了多条宽阔平整的驿道。如秦“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道路不但宽阔平整,还一路上绿影婆娑。秦还规定“十里设一亭”,设置邮长等相关人员。汉高祖刘邦就是以邮长出身。推翻秦后,汉朝则规定每三十里置驿,驿的地位升级了,由太尉执掌。

到了隋唐时期,邮驿达到了空前的繁盛。据柳宗元在《馆驿使壁记》中记载,以都城长安为中心有七条辐射全国的主要驿道,驿站约20里一个,遍布全国。据《大唐六典》载,最盛时全国有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专职员工达20000多人。到了宋金时期,在辽东东方还在驻军的主要交通线上每十里建一个“递铺”,递铺形如方形小堡,管理严密。明代在全国皆建有驿站,称为驿递,每隔十里置铺,铺有铺长;六十里设驿,驿有驿丞。沿线每60-80里设一个驿站,全国共有驿站1936个;还设立了急递铺和递运所,加强了物流信息。清朝设驿站计为1785处,京师设皇华驿。

除了设备设施,各时期对驿站相关人员的配备与管理也是很严格的。如秦《行书律》规定“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意思即要求这些带罪的底层不但要身体健壮还要忠诚老实。这对于传递重要情报且在马背上颠簸的工作来说,健康与信誉是两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对于有偷懒或其它失职的,政府都有相关规定作出非常严厉的惩罚,轻则“杖股”坐牢,重则丢命,骑手与驿站相关人员都不敢疏忽。所以规定以什么样的速度传送,不管风霜雨雪,这些古时候的“快递小哥”是绝对要全力以赴的。

既然邮驿机构建设完善,那么传递信息的人员究竟要以多快的速度来策马奔驰才合要求?这要看具体情况。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如果对信件注明了加急说明,则要日行300里,如果“十万火急”,那就要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说:"驿传旧有步、马、急递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镶金字,日行五百里"。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每到一驿交接是要在马上完成的,是不允许入站进行的,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速度。 岳飞一日之内在前线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即是朱漆金字牌。

清代邮驿,以驿、站、塘、台、所、铺等六种形式组成。据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全国共有驿站1972处,急递铺13935所。清时军机处公文上也有注明"马上飞递",规定日行三百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日行四百里、五百里,甚至六百里不等,最快速达八百里,往往到站时,已人仰马翻。此俗称"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现在来看看古时京城圣旨到过广州要多长时间。

首先要说明一下,广州地处岭南,秦时始皇帝征发50万大军征服岭南,岭南与现越南大部分领土纳入了秦帝国版图。此后才有中原与岭南的频繁交往。当时广州称番禺,直到吴黄武五年(前226),孙权建立交、广二州,合浦以南为交州,以北为广州,广州之名由此起。

当时秦都在咸阳,通往番禺的路线究竟怎样的呢?现在查询相关软件显示,全程陆路高速接驳,过河架高桥,过山穿隧道,路线较直。对于当时来说,可没有什么高速公路可说,也没有隧道可穿越。当时番禺属于“南蛮之地”,北部的五岭巍峨,横亘于两广与湖南、江西和福建之间,成为南北交通的天然障碍。当时秦都咸阳到达五岭以北,路线由咸阳出东南武关入丹江,顺汉水而入长江。入长江后有两条路线入番禺较近。一是溯湘水经衡阳达湖南郴州翻过骑田岭入连州,由连江顺入北江直达番禺;一是于武汉顺长江达鄱阳湖再逆赣水到达南安(今江西新余)翻越大庚关达南雄入浈水顺北江直达番禺。当然此外还有西线由湘水入广西接西江而达番禺,不过西线路线太长。由咸阳到番禺的路线,大部分可以乘水路。水路中除了湘水或赣江要逆水而行,其余的都是顺江而下。如果是要运输,则水路绝佳。陆上驿道也是沿水路两岸建设,这样可以减少翻山越岭的辛苦。

那咸阳到番禺有多远呢?现在查询相关导航软件,主走国道,上述路线在2000公里左右。经过仔细比较,在当时或翻山越岭或涉水渡江,水陆兼程,则路程为5000多华里,其中水路在3600华里左右。汉水与北江可顺江而下,速度比陆地快,但湘水或赣江则需逆行,速度就慢了很多。若按照唐时的规定可推知光水路消耗的时间要二十多天。因此秦时由咸阳到达番禺,水陆兼程,就算按最快速度前进,也要三十多天。这可是最快的了。

此后西汉及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皆建都长安,亦位于咸阳。由于注重了驿道建设,在翻越南岭这一路线上在秦建设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补充扩建了一些驿道,并且沿湘水、赣江修建了相关稍为直点的驿道,使得溯江而上迂回曲折路程长且速度较慢的情况得到了改变。因为统治者喜欢岭南的水果,尤其是荔枝。朝贡荔枝成了惯例。《西京杂记》记载:“尉陀献高祖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据《后汉书.和帝纪》载:临武长汝南唐羌上书云: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驿道建设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完全撇开水路不计,按陆路快马不停日行500里来大略推算,由长安到咸阳,也要过10天。有人根据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分析认为荔枝的保鲜期短而推导出从岭南到长安耗时仅四、五天,这就非常夸张了。还有人得出结论是两天!真是不敢想象。虽然《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妃欲得生荔支,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但实际上“日行八百里”这个在很难达到的,它仅为虚指。日行500里的速度,到站也是人仰马翻。笔者大胆推断,当时的岭南官员为了保证荔枝味鲜,未等荔枝完全熟透就连枝折下,这样就保证了在十天内“色味不变”。

当然上述是传递“荔枝”而非圣旨。很多读者会忽略一点:圣旨的传递如果不是“十万火急”,是需要进入驿站进行相关登记备案的。这样就保证了如果发生丢失或者延误甚至被篡改可以做到有据可查。所以圣旨的传递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像箭一样一路飞驰毫无停滞。


东汉建都洛阳,洛阳经襄阳后到达番禺的路线也是与咸阳一样的,全程短了三百里左右,时间稍快。北宋时期京城开封,则南下经武汉入江西南昌至九江一线,长度亦相当。离广州最近的当数杭州了。南宋建都杭州,当时广州与泉州成为两大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城市飞速发展,与杭州的联系自然也就紧密了。杭州到广州,通过近海是一条很便捷的路线。不过对于传达圣旨这种重要事情,还是以快马为主,路线比经江西南昌一线偏东,长度也超过3000里,按当时日行500里也就六七天的时间。另一都城是南京,比杭州长了约四五百里,也就是长了一两天的时间。

北京作为元、明、清的京城,离广州最远。查询相关软件可知,当今北京至广州的国道较直,约2300公里。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广袤千里,路途平坦,可由河南入湖北武汉转九江也可转河南入安徽安庆入九江,实际上难走的还是翻越岭南这一带。不过经过历代建设,岭南由东到西已设多条驿道,顺北江而下的驿道也较直。因此当时这条路线长约5千多里,理论上快速前进也就十多天。清末1906年京汉铁路建成,全长1214公里,速度较慢,且只能白天运行,走完全程约需3个白天。而由武汉达广州的粤汉铁路建成时走完全程约需44小时,但时间已到了民国。所以清末借助京汉铁路耗时比快马大约少三两天。不过,晚清注重了电报电话建设,1881年12月,已有由北京到达上海的长途电报线路,1900南方多省开通市内电话局,并且由于加快了邮政建设,驿站逐渐变身邮局。因此清廷的许多决定都可以很快传达到广州而不需快马。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将所有驿站裁撤。


古驿轻尘


真的是巧了,今天重读马戛尔尼访华的回忆录正好有相关的介绍。书中给出了准确的数据——10到12天。

先看一下马戛尔尼的原话:

至于华人传递文书之迅速,则诚有出吾欧人意料之外者。大约为程1500英里,费时不过10日或多至12日。

马戛尔尼使团从北京出发踏上规程,走了两个小时到达通州的馆舍。苦力将所带物品装船耗费了一天,第二天由于水位太低不停的搁浅又没走多远。第三天清朝的招待人员松筠赶到,双方交谈后写下了上面这段话。

1500英里,换算下来等于2414公里。我又去地图上找了一下,今天北京到广州的路程约为2122公里。考虑到古代的路况不像今天这么好,可以直达,这个数值应该是相对合理的。

问题到这差不多也答完了,想来字数太少,就把前因后果一同写了吧。

马戛尔尼到清朝来商量友好通商,没想到在乾隆面前根本没机会开口。和珅和福康安两个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绕了一大圈子根本没动静。不但如此,乾隆给英皇的信里面又把马戛尔尼给狠狠的批评了一下,称“使节无状”。

为了打发马戛尔尼,就把松筠和前面接待马戛尔尼的官员一起派过来了。除了传统的监视外,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忽悠。

1.为什么批评你

松筠:圣旨是我起草的,其中的含义我是最理解的。不是真的要批评你,这是我们拒绝外国请求的传统。经过多方打听,英国和北方的沙俄实力不相上下,总不能直接问责英皇吧?所以你得代受。

马戛尔尼:说的好有道理......

2.皇帝很重视你

松筠:我们陛下很重视你,每天都念着你。你看你返回的经费,都是朝廷拨下来的,每天5000两呢。要知道,皇帝亲自过问的一省赈灾不过才10万两而已。

马戛尔尼:老实说,你们贪了多少......

3.事情会帮你办的

松筠:根据祖制,陛下想帮忙也无可奈何。明面上置之不理,实际上已经派人去大开方便之门。你的目的已经完成了!

马戛尔尼:真的?

松筠:新任的两广总督长麟好说话,对外国人很友好。我帮你写封信打个招呼,把陛下的意思也和他说说。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段送文书的信息,距离差不多就是从北京到广州。

后续:

长麟:知道了,但我有苦衷,不能帮你办

马戛尔尼:一帮骗子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