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2019 年,最值得回顧的十大 AI 學術觀點

如果說去年是 AI 技術爭相試水落地的一年,那今年則更多地是迴歸 AI 技術本身進行反思和探索的一年。

這一年,「深度學習是否將迎來寒冬」、「AI 該如何實現可解釋性」等議題頻頻成為 AI 社區的「座上賓」。

這一年,AI 界開始呼籲從深度學習以外的方法上找新的突破口,例如說結合推理等傳統 AI 方法、基礎數學以及類腦等其他跨學科的方法。

這一年,「多模態」成為 AI 界的一個熱門研究方向,做 CV 的研究者開始關注 NLP,而做 NLP 的研究者開始在研究中引入 CV,多個研究領域走向融合已然勢不可擋。

今天是 2019 年的最後一天,AI 科技評論挑選了今年 AI 學術界最值得回顧的十大語錄,以期大家能夠從中獲得些許的啟發,為明天即將到來的又一年的新徵程做好準備!

1

推理、抽象推導這些人類最後才學會做的事情,也將會是神經網絡最難學會的事情。

——Geoffery Hinton,《和 Geoffery Hinton 面對面聊聊》

如果把人類和神經網絡相比,那麼神經網絡發展至今,在視覺信號處理、語音信號處理這些人類的感知任務上確實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運動控制方面的表現就沒那麼好,現在的最先進的神經網絡才剛剛能追趕上傳統的控制方法,更別提和人類相比了,人類的運動控制能力非常高,也非常輕鬆,很顯然我們的大腦就是為運動控制設計的。

神經網絡最終有一天是能夠趕超人類的,不過現在只取得了很小的勝利而已。並且,推理、抽象推導這些人類最後才學會做的事情,也將會是神經網絡最難學會的事情。

2

作為一個科學家,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還需要探索哪些新方向才能解決問題。誰對誰錯、誰站了誰的隊這種事情我並不關心。

——Yoshua Bengio,《深度學習瓶頸到來時,Yoshua Bengio 有什麼新打算》

很多面向大眾的信息渠道都不理解學術人員做科研的方式,不管是針對 AI 領域還是其他學科,而實際上,他們研究和理解當前的理論和方法的不足之處,是為了能探索智力工具之外的更大的空間。

直到今天,AI 系統能達到的智慧程度都沒法和一個 2 歲的小孩相提並論。不過,我們的算法在感知任務裡可能能達到一些更低級的動物的水平,並且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工具可以幫助一個系統探索它所在的環境,所以這些系統的智力水平也在慢慢地逐步提升。

Bengio 認為,未來可以嘗試在過去這些年設計的深度學習工具的基礎上實現推理、規劃、想象力、歸因這些功能,以此實現 AI 系統高層次的認知。

3

大家不能指望人工智能一出來就「畢其功於一役」。它永遠在路上,這就是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

——張鈸,《張鈸院士:人工智能的魅力就是它永遠在路上》

人工智能的第一代模型,可解釋、魯棒性很強,然而也有很大侷限性,即很難準確表達人類的知識經驗,這也是產生的後來人工智能冬天的根本原因。

到了第二代人工智能,一個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深度學習。然而深度學習並非 AI 的通用機,需要滿足具有豐富的數據或知識,完全信息,確定性信息,靜態,單領域和單任務這五個條件,距離真正的人工智能還有很遠的距離。

因此下一步就要邁向第三代人工智能,針對第一、二代人工智能的兩個主要的侷限性,建立可解釋、魯棒的人工智能理論,發展安全、可信、可用的人工智能技術,促進人工智能的創新應用。

4

曾經我們認為深度學習是一個「小黑屋」,裡面只有深度神經網絡。現在我們打開門,發現了裡面有深度森林,也許未來還能發現更多別的東西。

——周志華,《周志華 IJCAI2019 演講:「深」為什麼重要,以及還有什麼深的網絡》

雖然在今天深度神經網絡已經這麼的流行、這麼的成功,但是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在很多的任務上,性能最好的不見得完全是深度神經網絡,並且已經有數學證明,一個模型不可能在所有任務中都得到最好的表現。所以我們有必要探索神經網絡之外的深度模型。

深度森林便是其中的一個方向。雖然目前我們還不知道深度森林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因為我們還構建不出非常深的模型,但即便未來我們構建出很深的模型了、而且發現它的表現沒有我們預想的那麼好,我們的研究也仍然是有價值的。

因為深度森林的構建過程為這幾個猜測提供了證據:當你用一個模型就可以做到逐層信號處理、特徵變換、足夠的模型複雜度的時候,你就可以享受到深度模型的好處。這也就是深度森林比之前的各種森林都有更好的表現的原因。它也帶給我們新的啟示:我們是否有可能設計出同時兼顧到這幾點的新的模型?

5

從本質上來看,人工智能、知識工程以及數學在解決問題時所使用的基本方法論其實是具有統一性的。

——徐宗本,《徐宗本院士:數學與 AI 的關係是「融通共進」》

在欣喜人工智能變成可用技術的同時,我們必須冷靜地看到,目前我們還處於一個「用多少人工換來多少智能」的人工智能階段,距離人工智能的真正產業化,真正能把人工智能技術用得明白、也用得好,仍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對於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方向,徐宗本表示,我們不妨以實現共產主義來做類比:人工智能的共產主義目標是自主智能,而在實現共產主義之前我們必須先走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機器學習自動化便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目標。所以說,人工智能的發展軌跡應該是從人工走向自動化,再邁向自主智能。

要想真正實現機器的自動化,必須首先解決五個數學領域的基礎問題:大數據的統計學基礎、大數據計算基礎算法、深度學習的數學原理、非常規約束下的輸運問題以及學習方法論的建模與函數空間上的學習理論。

6

未來,深度學習和語言學研究應該互相幫助,多模態信息處理也大有可為。

——周明,《周明:自然語言處理的未來之路 》

基於深度學習的 NLP 技術已經走過了詞嵌入、句子嵌入、帶有注意力的編解碼器模型、Transformer(完全使用注意力)的這四個技術節點,預訓練模型+針對具體任務的精細調節也已經成為了當前 NLP 實踐的新範式。

這種新範式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啟發:我們可以針對大規模的語料,提前訓練好一個模型,這個模型既代表了語言的結構信息,也有可能代表了所在領域甚至常識的信息,只不過我們看不懂。加上我們未來的預定的任務,這個任務只有很小的訓練樣本,把通過大訓練樣本得到的預訓練模型,做到小訓練樣本上,效果就得到了非常好的提升。

不過,未來的 NLP 不會只是基於規則的模型,同樣不會只是基於 DNN 的模型;它應當是可解釋的、有知識的、有道德的、有經濟效益的、終生學習的模型。未來,深度學習和語言學研究應該互相幫助,多模態信息處理也大有可為。

7

什麼是真正的智能?我想目前還沒有定論,而且我們對我們自己的智能還沒有足夠的瞭解。

——張正友,《騰訊 AI Lab & Robotics X 主任張正友博士:計算機視覺的三生三世》

實際上,現在的人工智能都還只是機器學習:從大量的標註數據去學習一個映射。

那什麼是真正的智能?正如瑞士認知科學家 Jean Piaget 說的,智能是當你不知道如何做的時候你用的東西。也就是說,當你無法用你學到的東西或天賦去面對時,你動用的東西就是智能。

如何去實現有智能的系統呢?張正友表示:可能有很多條路,但他認為一條很重要的路是需要把載體考慮進去,做有載體的智能,也就是機器人。

基於此,他還提出了 A2G 理論:A 是 AI,即機器人必須能看能聽能說能思考,B 是 Body 本體,C 是 Control 控制,ABC 組成了機器人的基礎能力;D 是 Developmental Learning,發育學習,E 是 EQ,情感理解、擬人化,F 是 Flexible Manipulation,靈活操控;最後要達到 G,G 是 Guardian Angel,守護天使。

8

現階段 AI 研究的「以任務表現為中心」的研究思路其實才是我們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瓶頸。

——Keras 庫作者 François Chollet,《測量「智慧」的正確姿勢可能是?》

研究人員以及普通大眾對 AI 技術的認知裡的所有錯誤的部分,基本上都可以把原因歸結為過度的擬人化。但 AI 很狡猾,人類設計 AI 、訓練 AI 想讓它模仿哪一兩個人類技能,它就會完完全全地只模仿這一兩個技能,而完全學不到其它的(即便看起來很相關)的技能。

在這個過程裡,AI 還會嘗試走所有有可能的捷徑、發掘各種能帶來提升的小竅門甚至環境中的 bug,而不會主動遵循人類本來規劃的「正道」,最終得到的系統也就和人類的思維沒有任何共通之處。

可以說,現階段 AI 研究的「以任務表現為中心」的研究思路其實才是我們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瓶頸,而實際上 AI 研究應該應該走另一條路線,即 Hernandez-Orallo 路線:「AI 是這樣一門科學和工程學,它造出的機器能完成從來沒有見過、從來沒有提前準備過的任務」。

不僅如此,要了解一個系統的智慧水平,應當測量它在一系列不同任務中表現出的獲得新能力的效率;這和先驗、經驗、泛化難度都相關。

9

我不認為我們需要等到一個完全發展好,再去發展另一個或去發展它們的結合,因為你會發現你永遠不可能達到一個頂峰。

——CVPR 2019 最佳學生論文一作王鑫,《多模態和多語言視覺研究走到哪裡了?專訪王威廉組王鑫》

視覺和語言結研究其實很早就出現了,在深度學習時代之前就有人在研究,只不過在深度學習出現之後,大概 2014、15 年,大家才開始往這個研究方向著力。

因為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多模態的世界,作為人類我們不是隻用眼去看,還需要通過語言進行交流表達,甚至去記錄一些東西;而且語言本身也是基於我們所看到的才發展起來。

所以歸根結底,把兩件事分開研究是一種選擇,但最終我們要做的科研是肯定是要把 CV 和 NLP、甚至其他的模態都結合在一起的。而且我不認為我們需要等到一個完全發展好,再去發展另一個或去發展它們的結合,因為你會發現你永遠不可能達到一個頂峰。

10

技術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就像火,可以保暖、可以烹飪食物,也可以燒死別人

——Jürgen Schmidhuber,《「LSTM 之父」Jürgen Schmidhuber 訪談:暢想人類和 AI 共處的世界》

幾十年以前,當工業機器人剛剛出現的時候,就有人說機器人會把所有人類的工作都代替了。然而結果,這些有很多機器人的國家在並沒有提高失業率的情況下反而獲得了更多的資本,因為出現了很多當時的人們預計不到的新職業。

現在也是如此,隨著 AI 在中國以及全球得到更多的使用,工作的數量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失業率也會大致保持不變——因為新的工作會出現。

技術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就像火,可以保暖、可以烹飪食物,也可以燒死別人;甚至有一點和 AI 一樣,如果人類不做什麼干預的話就會廣泛傳播開來。不過,人們發現火帶來的好處要比麻煩多多了,所以人們一直在提升改進使用火的技術。

這樣人類才一直走到了今天。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最後,AI 科技評論全體成員預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中,發更多的 Paper!出更多的工作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