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康丕耀|詩詞十九首(下)


康丕耀|詩詞十九首(下)

浣溪沙 · 秋曉北望陰山


點點寒星退嶺東,翻騰黒霧壓霜空。遙呼明月恨千重。

燈下沉吟花默默,軒前悵望旭濛濛。雲邊雁字失秋風。

沁園春 • 石門懷古


蒼莽昆河, 波撼群山, 浪鼓飛煙。眺霞紅陰嶺, 秦關何在? 草青春野, 漢塞孰邊? 大漠原南, 長川岸北, 二嶽相擁萬里天。峰迴處, 正流雲低卷, 古道蜿蜒。

石門卓立人間, 令絕代英才會此前。嘆昭君出塞, 武皇躍馬, 文姬歸漢, 聖祖揮鞭。懷朔鎮旁, 稒陽道上, 慷慨悲歌千百年。今日裡, 更風雷激盪, 曠古新篇。


康丕耀|詩詞十九首(下)


賀新郎 • 拜謁稼軒故里臨別感懷,步幼安、同甫帶湖酬唱韻


青史憑誰說?嘆千秋、英雄孤獨,恨愁膠葛。吾仰辛詞空萬古,劍氣驚飛山雪。身許國、悲歌浩發。鐵馬西風思匡復,帶湖前淚冷中原月。溯往事,心蕭瑟。

將歸塞北尤傷別。望浮雲、悠悠來去,暗悲離合。 最苦同君為異代,夜夜空吟風骨。問天地、斯人何絕?入耳松濤猶共我,唱男兒到死心如鐵。懷壯士,肝腸裂!

山雪


陰山歲暮連天霧,漫漫層雲籠嶺樹。

晚來風寒幾字灣,吹落天花滿蒼山。

數點幽燈數點涼,雲邊野徑白茫茫。

不見霜空懸玉鏡,只聞風聲入夜長。

何夕嶺雲初遮月?何曉山風始吹雪?

萬樹梨花連遠雲,群峰一白飛寒蝶。

年年飛雪過高原,但見陰山總無言。

自從古海沉寂後,常有寒鴉到村前。

山家何世居於此?古來雪冷應相似。

川前曾是古戰場,刀光濺血染河水。

石門烽火幾曾停,邊塞悲歌繞寒旌。

馬蹄踏碎長城月,山風吹落大野星。

不見征夫悲雪寒?不見將軍嘆路難?

霓裳舞歌聲入雲,殿高不知風雪深。

千古盛世自虛名,悠悠山雪總空靈。

幾縷炊煙散寒山,不聞人歌敕勒川。

山中自古春來晚,四月雪花猶飛卷。

我願飛雪化為棉,層層疊疊落山間。

復願莽嶺晴風起,霽月長明白屋前。

康丕耀|詩詞十九首(下)


固陽引並序


固陽縣,地處陰山北麓。舉目四望,非嶺即丘,乃為包頭產糧大區。2018年7月19日,晨五時許,包頭突降大雨,該縣暴雨成災,山洪呼嘯而下。一瞬間,驚風惡浪,闖入西斗鋪、興順西、懷朔諸鎮。狂濤過處,路橋斷,田地平,雞犬亂而驚浪,豬羊歿而流波。更水漫灶炕,老屋傾頹,致使七人遇難。噩訊傳來,不禁老淚縱橫。據報載: 降雨十六小時內,昆都侖水庫,水位驟增六點三六米,為史上之最。自7月20日凌晨3時15分始,水庫開閘洩洪六日。因陋室距昆河較近,每當夜靜,可隱約聞之。其間,與妻凡三往顧之。每觀,皆心潮難平,因有拙句。

幾度山洪皆退去,滿城猶說固陽雨。

塞上今宵月正圓,故鄉父老人不全。

雨後昆河懸白月,悵看清輝兩岸雪。

冰輪無語照河圍,唯聞洩洪聲若雷。

驚雷南下黃河畔,聲回嶺北久不散。

急湍一川淚一川,忽聽林鳥也如嘆。

六月初七尚五更,傾盆雨瀉暗山城。

狂瀾卷石榆坡坼,激浪挾風土屋傾。

滿壑金葵翻淚臉,盈溝玉米湧哀鳴。

花阡草陌垂殘葉,北舍南鄰不得行。

娘呼兒女妻喚郎,村外水聲村內慌。

芙蓉石埋路斷處,珍珠岩泡橋毀時。

麻雀驚悚鷓鴣叫,忽東忽西欲何之?

黑雲壓城朝如暮,轉瞬村中不忍顧。

雨猶肆虐水猶急,已見紅旗迎風立。

秦長城下多英雄,揩乾淚水戰蛟龍。

固壩疏渠皆砥柱,一任雨彈一任風。

更有鐵流勇馳援,浩歌踏浪一路前。

雷鳴鎮上連篷帳,電閃村中起炊煙。

雷鋒車隊各界款,愛心排得連雲遠。

我立昆河對孤月,耳聆洩洪心滴血。

壯士驅車勇救人,浪卷黑風一去訣。

淑女教書喜還鄉,天傾白雨一歸別。

河上風來心卻空,寂寥不與往日同。

雲外星星似眨眼,明明滅滅意千重。

今吾子夜悲不眠,狂濤直瀉我心間。

忽思大禹憐民淚,北望群山敢問天。

何教固陽自古旱,而今一雨成洪患?

山中百姓本清寒,卻使家園多離憾?

鶴髮迎風柳杖揺,青眉浸雨雲鬟亂。

花潮退谷北坡荒,麥浪沉泥南壟斷。

我曾幾度入固陽,春花秋月滿詩囊。

風吹蕎蕊千畦雪,日出葵花萬畝黃。

嵐浮晴谷叢叢樺,雲退回灘片片楊。

天書石畔擁山色,巖洞泉邊掬水光。

春上長城待秦月,秋行古道尋漢牆。

常記登高逢溽暑,一入春坤滿山涼。

輕翻草浪雲前綠,微動花風天外香。

山中無酒心已醉,採罷野果復尋芳。

林間忽出數只鳥,鳴聲清越如鳳凰。

最嘆紅顏攜豆蔻,驕陽山底收夏糧。

顆顆汗珠滴翠袖,稼穡不耽對歌忙。

山歌嫋嫋隨風遠,縷縷晴雲繞山鄉。

今憶固陽空垂涕,耳畔唯聞洩洪水。

悠悠桂魄知不知?山中尚餘幾重翠?

夜露和淚溼我襦,乞願蒼天佑寒廬。

從此山中風雨順,宛若桃源無災訊。

我知固陽落傷痕,但信斯民有山魂。

遙望後山雲又起,心已飛入固陽村。

康丕耀|詩詞十九首(下)

作品散見於《中華詩詞》、《光明日報》、《詩刊》等多種報刊和選集。其《包頭賦》和《阿拉善賦》被兩地政府製作成多種外宣工藝品,另有作品被勒石。(文化資源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