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孩子是不是越早會走路越聰明?

樂豪看點


孩子是不是越早會走路越聰明?

前段時間開心爸爸在的微信群裡面有位媽媽說,自己的女兒都快1歲半了還是不會走路。有的時候她著急的不行,拉著女兒要鍛鍊她走路,結果女兒就是哭,說什麼都不走。當初這位媽媽還帶著女兒去醫院檢查過了,結果是什麼問題都沒有,醫生還建議說孩子自己想走的時候就能走了。

這叫什麼話!什麼時候才是想走啊?而且鄰居街坊看著自己女兒不會走,都在嘀嘀咕咕的說什麼走路這麼晚,以後肯定很笨之類的話。那麼走路早晚和聰明有關係嗎?

當然沒有關係了!

老人們有句俗話說的是孩子生長髮育技能學會時間“三翻六坐九爬,1歲到了遍地走”,當然這只是一個粗略的說法,實際上有很多孩子1歲前就可以自己走了,但是有的孩子1歲半了還不會自己走,這都是有可能的。

比如孩子如果太胖,腿部肌肉,以及骨骼不足以支撐起她的身體,如果強硬的去走路的話,只能是對腿部產生很大的影響,對以後的長高,走路都是很不好的。

在比如說孩子缺鈣,骨質不是很硬,站立就比較費事,這時候他們走路也是比較晚的。

還有一些孩子因為小時候的陰影,對於站立走路都有一定的害怕,儘管他們已經有了站立走路的能力,但是限於害怕總是不喜歡自己去走。

......

這些都是可能的。孩子不管是早早的會走,還是很晚才學會走,這都是一個對於技能的學習過程。我們只能說那些走路比較早的孩子,掌握走路這個技能的速度比較快,但是如果想當然的把這個和大腦聰明聯繫在一起,就有點“強行發生聯繫”的意思了。

所以,孩子走的早不一定就聰明,培養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時的早或者晚根本不能說明什麼。在適合的年紀幹適合的事情才最科學。像開頭那個媽媽,女兒已經有了走路的能力,只是在等待一個契機而已,說不準哪天就可以自己歪歪扭扭的走起來了呢!


開心爸爸的日記


孩子走路早晚和是否聰明沒有直接關係。走路早不代表孩子就聰明,走路晚也不代表孩子就笨,我們先來看看孩子一般都是多大學走路的!



每個孩子走路的時間早晚不同,具體原因和孩子自身的成長有關,有的孩子發育早,有的孩子發育晚。我女兒八個月開始爬,六個月就可以扶著東西站立,11個月就可以獨立行走。還有的孩子10個月就可以自己行走了。但是有的孩子發育的晚,走路可能到一週歲以後,甚至快一歲半。

我們不能以孩子走路時間的早晚來確定孩子是否聰明。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不同月齡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生長標準。

如果想讓孩子走路走的更好,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多去爬行。有句話說爬的好的孩子走的好,學說話也會越快,認字閱讀能力也會越強。

這句話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因為大腦的發育是需要通過其它腦部的刺激而發展起來的,爬是一個全身的綜合性的動作,需要全身很多器官的參與,因此,爬行對腦部的發育有促進作用。

所以對於孩子的發育我們不能簡單的用聰明與否來評價,但是如果我們想要讓孩子發育成長的更好,可以適當的讓孩子多去爬行,通過促進大腦的發育,來讓孩子的大運動、語言能力自己精細運動能力都得到更好的發展。


豌豆媽媽育兒


你不覺得現在的小孩兒都是人精兒嗎哈哈,感覺哪一個拿出來都能分分鐘套路我們。況且家裡基本都有一個覺得自己家孩子絕頂聰明的老人,誰都比不上,就我家孩子最聰明。別問我怎麼知道的哈哈。

“孩子會說話了,聰明。孩子會自己吃飯了,聰明。孩子會走路了,哇~簡直太聰明瞭,別的小朋友都不會...”



其實娃這些小技能在我們親媽親姥姥眼中,那真是厲害的要上天了,因為只有親自參與的養育才知道,那麼小小的人是有多努力在生長。甚至於有時候你會熱淚盈眶。

但當我還是一個小姑娘的時候,我完全不理解很多人說自己家孩子吃飯有多好,走路有多穩這些事,因為在我看來誰長大了還不會吃飯和走路呢!這些也能算聰明嗎?



確實沒有什麼研究表明早走路的孩子更聰明,如果是人為干預使其過早走路很可能對孩子的腿部發育有影響。所以我們提倡順勢養育,在他該走路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會走了,我們提供合適的場地,做好防護即可,其他的交給寶寶吧,別去駕著他的胳膊,讓他自己來。

我小學同學8個月就會走路,那時候她媽媽總跟大家說她走路可早了,然而在班裡總考倒數幾名,上到六年級就輟學了,自己完全不想學習。也早早的就結婚生孩子了,現在過得也挺幸福的。

我們小區有一個小女孩11個月就走的挺穩了,她姥姥說8個月就自己扶東西站了,10個月就能走了,因為她瘦瘦小小的,還穿連體衣呢,走起來超萌,大家也都願意去逗她,但基本不為所動,因為其它方面還沒發育到位呢哈哈。

像我們家15個月才會走路,雖然大運動發展並不突出,但精細動作卻不差,1歲的時候就能拿勺子吃飯了,抓握東西兩個手指捏起來都很順暢,語言能力發展的也可以,家裡的繪本基本都能跟你互動,引導著甚至能給你講完一本書,這對於20個月的娃來說在她姥姥眼裡算是絕頂聰明瞭哈哈哈。



所以,孩子聰明不聰明我覺得真不是看走路早或者晚的,而且不要跟別人比,就看自己的孩子就好了。況且,我覺得孩子聰明不聰明真的也沒那麼重要,培養他擁有幸福的能力更重要。

我是一個混跡育兒圈10年終於得以自己施展拳腳的雙胞胎寶媽,是朋友圈中的輔食達人,育兒小百科,愛生活愛分享,正能量爆棚的我期待與您一起同行,在育兒育己的路上共同學習成長哈。記得幫我點贊關注哦哈,謝謝!


帥帥育兒


孩子走路這事千萬不要強求,應遵循寶寶自身身體發育狀況,寶寶到了會走路自然就會走,千萬不要去強求練習。而且,寶寶多怕反而對寶寶的協調能力會更好,更能刺激寶寶大腦發育。

在這件事情上,我是個後悔不已的媽媽,我家大寶從小就比普通娃娃大一圈,4個月20斤,到七個月其他寶寶會坐了我家還不會,當時很心急,特意去問了醫生,醫生說寶寶太胖,不要過早坐,不然對寶寶脊椎會產生影響,儘量讓寶寶斜靠不要坐起,所以我家大寶一直就是斜靠沒坐。到了寶寶11個月,領居一樣大的寶寶都會走路了,我家寶寶還不會站,我媽就急了,直接放寶寶去學步車裡讓她學走,果然寶寶兩天就喜歡上了走路,開始想站不願意坐了,然後到寶寶一歲三個月開始走路。但是結局就是,寶寶兩歲半前走路一直不穩,腳現在一直還是O型,醫生說是因為小時候重量太重,腳支撐不住,我們太早讓她走路導致的。所以各位寶媽對於娃走路千萬別心急


二胎媽媽育兒


我女兒八個月的時候就會叫媽媽,一歲三個月學會走路。我侄子九個月就可以走路,一歲兩個月會叫媽媽。奶奶說是這樣的,女孩說話早男孩走路早,說話和走路早的孩子就是比較聰明的。 剛開始我也是這麼覺得,可是後來隨著孩子長大,並沒有表現出比別家孩子特別聰明的特徵,才恍然大悟。

那麼說話、走路早的孩子是不是真的比較聰明呢?

我問過兒科醫生的朋友,她是這樣說的:“沒有科學依據說孩子說話早、走路早就更加聰明,孩子的生長髮育是有特定規律的,走路和說話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專家調查結果顯示

有專家做過相關調查,發現早走路的孩子在智商、身體平衡、手眼協調等方面沒有明顯的優勢。 其中走路早的孩子在平衡方面更是沒有什麼明顯優勢,反而爬行多的孩子,平衡感相比起走路早的孩子還會相對好一些。

寶寶在會爬行的階段任由他多爬,可以鍛鍊他的手腳協調能力。另外寶寶爬去夠東西、爬上爬下、扶著東西站起來等這些動作,都是需要平衡力才可以做到的。

在寶寶一次次的鍛鍊中,他的身體會記住怎樣可以不跌下去,怎樣可以安全的去到想去的地方,這些都是在寶寶一次次的摸索中積累出來的經驗。

其實很多的家長覺得地上涼、地上髒、怕寶寶磕著碰著或者是撿到東西就往嘴裡塞,所以不讓寶寶到處爬,然後等寶寶年齡差不多,看著別人家孩子這麼大會走了,就託著寶寶的腋下,或者用學步車讓寶寶鍛鍊走路。這其中危害是很大的。

經常用學步車的危害

(長期使用學步車會影響寶寶髖骨骼發育,同時學步車有翻車的潛在危險,不建議用它來鍛鍊走路。) 並且家長不要強求讓孩子過早的站起來,這個過程是需要循循漸進的,可以讓寶寶從爬行,再到他慢慢扶著東西站起來,接著扶著東西走,再到他放開東西走。如果一開始就直接用學步車,反而有可能物極必反。

其實在寶寶學走路的過程中,讓身體的條件反射學到並且記住這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如平衡感、手腳眼腦的配合能力等)。


而關於寶寶怎樣才聰明這個方面,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之前看了一個神奇的心理實驗: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的一個實驗:他去一所學校告訴校長和老師,有個測試可以找出誰是潛力最大的天才學生,然後就讓學生進行測試。測試後選出了幾個學生,告訴校長和老師,這幾個孩子是天才。他要求老師保密,避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8個月之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再次回到學校,對當初做測試的所有學生重新進行測試,發現:之前選出來的天才學生,各科成績都有了較大進步。變得更加的開朗、自信,求知慾更旺盛,也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智商也有了很大增加,並且在長期研究中保持增加。

最後羅森塔爾告訴校長和老師,其實第一次來選的天才學生,他們是隨機抽取出來的,不是測試結果! 孩子會有這樣的變化,不是因為他與眾不同,而是因為校長和老師以為他們是天才,對他們另眼相待,無意間把這種“你是天才,你很聰明”的觀念和認知,傳遞給了學生。孩子相信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就成為了一個這樣的人。 有什麼信念,就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那麼是不是說,如果家長和老師對孩子說你要怎樣怎樣,他就會那樣呢?

其實不是這樣的,當我們說你要怎樣的時候,其實是在說:你現在不是這樣的,而這不好,你要改正。 而當我們希望孩子變得更好的時候,我們會找出他“不及格”的地方,進行教育。

如果我們相信他是一個好的孩子,我們會找出他做得好的地方,加以讚揚。態度的不同會讓孩子對自己有不同的認知,孩子對自己的定位不同,他到達的地方就會不一樣。其實這個心理暗示的做法,對成年人也是適合的,人的潛力是無窮的,不過成年人已經形成一種固定思維,對自己有一個固定評價,比較難改變。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當然願意並且非常希望自己的寶寶是聰明的。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相信他並且鼓勵他,讓寶寶相信自己就是一個聰明的寶寶!那麼當寶寶有信心了,各方面就會變得更加聰敏。

我是二胎全職媽媽,通過問答來分享自己所學所經歷的孕產及育兒知識,同時也希望能從中學習更多的育兒知識,您的隨手點贊是我寫作的動力,歡迎狂點,感恩遇見!

逗媽育兒路


我的經驗告訴你那是不可能的,我有一對雙胞胎閨女,因為早產所以總會有種錯覺,哎呀為什麼我家寶寶4個月頭還架不住啊,是不是有什麼病啊,咦為什麼他的寶寶5個月就能站會,我家的怎麼連身都不會翻,要說是因為早產那大可放心我堅定的告訴你不是,因為檢查過各項指標都正常,體重還有點超標。哎人家孩子1歲都跑著玩了,怎麼我家的剛回會扶著東西站。等再大點到了1歲2個月才能真正的放手走。聰明的定義是什麼,如果先天的聰明那是上帝對你的眷顧,如果是因為走的早就聰明,那不是一抓一大把。看看你把聰明的定義定在哪裡,寶寶嗎就是自己看著看著就大了,每天忙著柴米油鹽為生活忙碌的時候,他們就悄悄的長大了。所以一定要珍惜時光尤其是寶寶的童年,真的一眨眼就沒了。


鄉村生活yy


一切隨自然規律,不要強迫。我兒子就是走路走太早,有意識訓練他,最後發現他有八字腳,我們家族沒這個遺傳。存在即是合理,說明人工干預有結果了,最後費了好大勁才糾正回來。

另外小時候小孩很多發育不完善,我去幹預,把他頂在肩膀上,他很快穩定了,我還洋洋得意,最後孩子引發疝氣。

所以,一切隨自然法則。


退格


寶寶的聰明程度和學會走路的早晚應該是沒有關係的。寶寶走路早,說明寶寶是個愛活動的寶寶,膽子比較大的寶寶。

等寶寶九個月、十個月的時候,愛動的寶寶就會坐不住了,他就會到處爬,去找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是感興趣的東西,在爬的過程中遇到能扶的東西時,還會扶著站起來,膽子大的寶寶就會試著去走路,這樣多試幾次,也許寶寶自己就學會走路了。

我女兒是十個月的時候學會走路的,她就是愛動,學會爬了,就坐不住了,喜歡到處爬,找自己喜歡的東西玩。大人稍不注意,孩子自己就爬走了。爬到牆和床跟前,孩子就會自己扶著牆或床站起來,嘗試自己走路,我們怕孩子摔疼不敢走路了,所以就積極引導孩子學走路,孩子有學走路的意願,家長加以引導,孩子很快就學會走路了。


川寶的懶媽媽


孩子是不是越早會走路越聰明?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特別想說:孩子走路早晚和聰明程度沒有關係,只要孩子是按照自己的規律自然發展的,沒有拔苗助長,也沒有鉗制滯後,孩子就是正常的。

鄰居家寶寶10個月會走路,1歲4個月時見到他,說話很有禮貌,感覺像是2歲,大動作、語言發展能力都很超前。

我家大寶是11個月會走路,1歲4個月會唱好幾首小兒歌,大動作、語言同樣發展得不錯。

我家二寶是1歲零幾天會走路的,現在會說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慢、貓、葉、魚等單字,語言發展也很正常。比二寶大3天的鄰居寶寶和二寶發展水平完全一樣。

我們家孩子走路不算早的,但是我認為還算是很聰明的。

為什麼有的孩子走的早、有的孩子走的晚

美國兒科學會指出,孩子在9-18個月開始獨立行走都屬於正常。

孩子走路早晚和孩子大動作發展能力有關係,大動作包括抬頭、翻身、坐起、爬行、站立、行走,這些過程都是一步步逐漸發展的,一般不能逾越,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如果在早期特別注重這些大運動的發展,經常給孩子做主動操和被動操,讓孩子鍛鍊肢體能力,孩子各項大動作一般會發展得比較早,所以走路自然也會早一些。

相反,平時不讓孩子做鍛鍊,只是讓孩子自己躺在床上,大動作相對來說就會發展得慢一些,走路就會晚。

還有理論說小腦決定平衡能力,走路早的孩子是因為小腦發育得比較早,走路晚的是因為小腦發育得晚。

為什麼有的孩子聰明有的孩子不聰明

我們所認為的聰明大致是這樣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孩子說話早、模仿能力強,就感覺孩子很聰明。等孩子上學後,學習能力特別強,成績很好,就代表很聰明。參加工作後工作能力強、會說話辦事,就認為很聰明。

從理論上來講,孩子的智能發展包括認知能力、精細動作、語言能力、大動作、社交情況感等,這些技能的基礎都是大動作。但是目前還沒有明顯的證據證明早走路的孩子更聰明。

蘇黎世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調查發現:對222個孩子進行調查研究,檢查他們的身體、手眼協調能力和智商變化,發現智商並不完全受到手眼協調能力變化的影響。

卡爾維特認為只要教育得法,大多數孩子都會成為非凡的人才。蒙特梭利認為來自智力的東西沒有一件不來自感官。

決定孩子是否聰明的可不是走路這一件事。孩子是否聰明由遺傳、教育、訓練加上運動、睡眠、營養等等一系列要素決定。

即使孩子生來差距不大,在不同的環境中,經過不同的訓練,在以後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未來不可預測,誰也不能判斷具備哪一種能力的孩子更聰明。

總之,孩子是不是越早會走路越聰明?這絕對是個誤導人們認知的說法。遵循孩子正常的發展規律,到什麼年齡做什麼事,不要強求孩子,不和別家孩子比較,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孩子的發展就是最好的。

新晉二胎寶媽,曾經叱吒職場的Career Hero,青雲計劃獲獎者,獲多平臺原創邀約。家有凝寶被派遣赴美文化交流。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凝媽悟語


寶寶學走路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太早太晚都不好。

當寶寶已經具備以下三項能力,就可以開始學習走路了:

  1、能自主性的握拳,並隨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腳趾;

  2、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經足以支撐本身的重量;

  3、已經能靈活地轉移身體各部位的重心,並懂得運用四肢,上下肢各動作的發展也已經能協調得好。


寶寶學走路的階段式訓練:站  在寶寶學走路前,爸爸媽媽首先教會寶寶站立。你可以先扶著寶寶慢慢的開始練習站立,鍛鍊寶寶的腿部肌肉力量。不過,爸爸媽媽要注意讓寶寶練習的時間,不宜過久。寶寶站立和行走的訓練都是同樣不可操之過急的,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學習。

 

寶寶學走路的階段式訓練:移步  在學習了扶著寶寶站立後,爸爸媽媽就可以讓寶寶試著向前移步了。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配合起來,比如爸爸負責在寶寶後面扶著寶寶,媽媽在寶寶的前面拿著玩具來逗引寶寶,寶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自己就會有著本能的向前移步的動作出現了。


寶寶學走路的階段式訓練:邁步  寶寶可以在爸爸媽媽的保護下移步後,就要開始訓練向前邁步啦,同樣可以用我們剛才說的“移步”方法來逗引寶寶。不過,走與移步不同的是,爸爸媽媽要讓寶寶邁出去。


寶寶學走路的階段式訓練:走路  當寶寶學會了站、移步、邁步之後,爸爸媽媽就可以準備嘗試鬆開雙手了,讓寶寶自己走路試試看。在寶寶學會走路的過程中,寶寶可能會踉蹌不穩,堅持的時間不長,甚至會跌掉。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爸爸媽媽無需過分擔心,只要注意保護好寶寶,就讓寶寶大膽的走起來吧。


一些寶寶在學步時會出現踮腳尖走路的行為,父母可觀察寶寶踮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現象,如果寶寶有用踮腳尖的方式走路,有時恢復正常狀態,則不必過於擔憂。如果一直是足尖著地走路,就建議家長帶寶寶到正規的醫療機構檢測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