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大型不正经剧评《雍正王朝》24-25 雍正朝第一科场的舞弊案

山西风波还未平,科场又出大弊案。

世上墨吏杀不尽,敢腐总有人来抓。

由于后半部剧情没有那么紧,以后咱们按故事情节讲,一集一个故事。

先总结下山西番库案,清理番库是雍正登基后,第一件大事,也是他决心整顿吏治的第一大举措。可这个事出师不利,本来想借表彰诺敏,弄个开门红的雍正,上来就栽了个跟头,这个时候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大型不正经剧评《雍正王朝》24-25 雍正朝第一科场的舞弊案

皇上难当

这个事让雍正难堪,上书房张廷玉第一个请罪。出了这样的事,主动替皇上背锅,这个本就是上书房的责任。于是马齐也跟着请罪,但隆科多确没有这个觉悟,他还再替诺敏开脱,可见隆科多虽然拥立有功,但是终不是栋梁之材。

雍正这出了事,八爷那可乐了。外面十冬腊月,屋里九爷十爷内心火热啊,一片幸灾乐祸之态。这八爷的态度很值得玩味,雍正栽跟头,八爷心里也高兴,但是八爷的意思确是,让九爷十爷,不要参与清流们参诺敏,甚至关键时候要保护雍正。八爷为何突然间如此好心呢?其实八爷并不是好心,而是他知道这个事,充其量就是恶心下雍正,没什么效果,与其让雍正讨厌,还不如保存实力隐藏自己。

八爷那幸灾乐祸不提,单说雍正这,参诺敏的折子来了,上百份吧。雍正生气,我指派诺敏为山西巡抚的时候,没人说话,现在都马后炮,这是冲我来的啊。

雍正这生气,十三就来了,十三爷得劝啊。但十三他不会劝人,他上来就一句,要是邬先生还在就好了。邬先生是自己跑的,要是邬先生不跑,现在估计坟头草都三尺高了,估计还是雍正亲自安排人埋的。现在这种情况下,用邬先生劝雍正,简直跟讽刺一样,气的雍正直瞪老十三。

大型不正经剧评《雍正王朝》24-25 雍正朝第一科场的舞弊案

要是眼神能杀人,你已经死了

被瞪过以后,老十三也知道自己失言了,赶紧给自己遮说:我说的是,人才难得,赶紧开恩科,就有人了。十三这意思就是,你看皇上我虽然这么说了,可我没这意思,你别多想啊。

雍正多想不多想不知道,反正十三这话,引出了雍正朝第二件大事,我们这集要讲的,科场弊案。

科场有弊案,当然还得先开科场。之前剧情交代了,科场的事是早定了的。所以主考张廷璐和福主考李绂,来太和殿领考题。

科举的试题,就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作文题目,比作文题目更重要。因为你高考提前知道作文题目,作文满分,得了状元,将来不一定会有多好。但是如果你得了科举的题目,考了状元,那就不得了了,因为你直接就能当官了,而且会升的很快,还有一科的同门以后都是混官场的,大家互相扶持。

所以科举的试题十分重要,雍正亲自手书,亲手交给张廷璐和李绂。雍正还嘱咐他们两:这是我当皇上后,第一场科举,所以你们一定要用心,千万不能像前朝一样将考题泄露出去;有什么不明白的现在就问,日后别说我不教而诛。看过后面的剧情,我总觉得这嘱咐跟暗示似的。

大型不正经剧评《雍正王朝》24-25 雍正朝第一科场的舞弊案

拿好了,弄泄露了,是要脑袋来尝的

雍正这嘱咐,杀气凛凛,所以嘱咐完,李绂就去柏伦楼喝点小酒压压惊。这是我瞎扯的,我扯点认真的,认真的就是,开考前,全国的举子,就是范进中举考中的那个举人,都会聚集在京城的几个固定的举子客栈。因为大家住的近点,方便互相打听科举的消息,也方便一起去考场,聚在一起还能喝个小酒,序序同科之谊什么的。

举子们经常吃饭的也就是那几个饭店,主要特点就是物美价廉。这就有个传统,京城的权贵什么的,会在科举开始前几天,便衣在举子们聚集的地方,溜达溜达吃个饭喝个茶什么的。其实吃饭不是主要的,主要是看看举子们有没有学问好长的帅的。找学问好长的帅的干嘛呢?因为举子们现在是举子,可是过两天科场完,学问好的就是官了,现在这些个都是潜力股。万一找到一两个好的,或者招个女婿,或者招个学生,将来科举一中,这里面都有好处。达官贵人们,其实是去举子里面寻宝去了,历史上由此引发的风流故事多了去了,咱们也不举例了。

当然也有些个科举的考官也会去举子堆里绕绕,就为提前看看举子们,看看大伙状态都怎么样,学问都怎么样,提前看看过两天科举了能选出来好的么。

咱们这副主考李绂就来了,来这个地方就是柏伦楼。李绂微服来柏伦楼假扮举子吃饭,主要也是打探打探举子们的消息。那他打探着了么?还真打探着了,而且是个付费的消息,价格是七十两,内容是科举试题。李绂这也纳闷啊,我副主考都不知道考题,你怎么知道的啊?可虽然心里不信,但卖题的说的有鼻子有眼的,什么今科主考副主考是谁,都是谁像皇上举荐的,这可都是内幕消息,不由的人不信。

于是李绂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卖了一份试题。买完他没敢看,因为他是考官,他知道这里面关系重大。他就来找三爷商量,三爷就给他出主意:现在这考题不知道真假,你要是举报。皇上现在对科举正寄予厚望,你打外面不知道是那买份考题就举报,万一是假的,你不就闹大笑话了么。你最好等开考,开考了,一看试题要是假的,你就当白搭七十两银子,万一是真的你再举报。三爷说的有理,李绂照办。

这么说着就开考了,开考前,先拜孔圣人牌位,可孔圣人边上还供了一堆神祇,也都一块拜。这个按小官的意思,老一辈看科场传下来的规矩,科场最怕瘟疫,另外怕有恩的有冤的(鬼神)来找举子们的麻烦,所以供这些神祇,保护科场。

这个李绂受不了了,李绂说了句孔圣人的名言:怪力乱神子所不语,六合之外存而不论。那意思就是神鬼这些,读书人是不信的,把那些神祇都弄院子里烧了。

李绂是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论者,但是关于科举,我还听过一种说法,在冯天奇闹通州里,郭德纲说过:科举考试前摇三杆旗,第一杆红旗,请天地神灵,监察考试公正; 第二杆蓝旗,请应试者的列祖列宗,保佑后辈儿孙能高中;第三杆黑旗,一摇晃院子里的兵丁都喊有怨抱怨,有仇报仇,这杆旗请的是妖魔鬼怪冤亲债主,如果应试者亏了心了曾作过恶,今天科举,都可以来报仇。为什么这么办呢?因为科举是人生第一等大事,你要是之前做好事多,来报恩的多,那就逢凶化吉,学问差点也能高中。要是之前做坏事多,来报仇的多,那你学问再好缺德了也种不了科举。

大型不正经剧评《雍正王朝》24-25 雍正朝第一科场的舞弊案

小编满肚子学问,多一半是从郭德纲这来的

这两种说法那个对,这个我不知道。其实关于宇宙人类知道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对未知是一直处于探索的过程。现在没有的,将来有可能被发现;现在认为是对的,将来也可能证明是错的。每个人的认识,都有他的局限性。就好比你跟古人讲地球是圆的,每天都在转,那他就会问你,我们转到下面的时候为什么不会掉下去。

接着讲剧情,李绂烧了神祇,考试就开始了。我们之前说过,李绂买了份考题,他准备开考后看,考题要是真的,那就向皇上举报,要是假的那就算了。

现在开考了,那考题是真的么?是真的,为什么是真的,因为是假的接下来的剧情就没意思了。李绂一看,开考的三道考题,都和自己七十两银子买的一模一样。这就说明雍正最担心的事发生了,科举泄题了。

现在事大了,李绂吓了一跳,马上找到主考张廷璐,让他停止考试,围剿柏伦楼,上报朝廷。为什么围剿柏伦楼,因为他的考题是在柏伦楼买的,现在围剿柏伦楼,是为了找证据。

李绂这急的不行,张廷璐可没有,张大人以主考的身份继续考试,不让上报朝廷,还不紧不慢的安慰李绂,出了事我顶着。大有一副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意思。

科场舞弊是掉脑袋的大事,张廷璐不怕,李绂可不愿意跟他冒险,李绂就去找三爷帮忙。三爷想帮他,可三爷也没兵,于是三爷就给李绂出了个主意,找李卫。李绂迟疑,因为李卫是个白丁,李绂是清流领袖,孔圣人的弟子怎么能找一个叫花子出身大字不识的人帮忙呢?

大型不正经剧评《雍正王朝》24-25 雍正朝第一科场的舞弊案

本王想瞪死你,大早上的找这么大麻烦

其实三爷给出这主意,是现在唯一的办法,因为李绂能找到的,有兵的,敢出手科举的,现在北京城里只有李卫。可见三爷虽然没怎么争太子,但也不白给,至少看事情比李绂明白多了。

无奈的李绂就去找李卫了,大清早,直接冲进李卫家内院。这有个细节有点意思,李卫的家丁拦着李绂,说李卫写奏折呢,怕人打扰,李绂急等不了啊,就来了句,不识字写什么奏折。而李卫被李绂喊出来后,不仅没生气,还恭维他:这不是李大人么,我跟你们说,这可是个大清官,读书人的领袖啊,李大人你到我这,这可是给我李卫面子啊。

李绂可没心情跟李卫客套,直接就拉着李卫说正事,李卫一听:搜脏去柏伦楼可不行,人家在那卖考题,可是考试已经开始,还能留着考题给你搜脏么?现在搜脏,只有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当然就是贡院了,李卫这么说,李绂也明白了,于是他们就共同愉快的带兵去贡院搜脏了。

这里说下,这个细节,对比他们两人的表现。李绂去找李卫帮忙,但他在李卫家里就能说李卫不识字。李卫明知道李绂找自己有事,但是确对李绂表现的异常客气,甚至是拉着的他的手,语气肉麻无比的恭维他。李绂要去搜脏先想到柏伦楼;李卫直接就想到柏伦楼不行,搜脏得去考场。

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出来,要论为人处世,李卫比李绂高,李卫不会因为清高瞧不起别人;要论办事能力,李卫还比李绂高,李卫一下就能抓住重点,搜脏去考场。要论人品,两人都高:李绂损李卫,李卫不计较还愿意帮他;李卫是白丁,可是李卫说的有道理,李绂马上就能按李卫说的办,关键时刻没有因为读书人的清高耽误正事。

分析完他们两人,接着说剧情,李卫李绂,两个李在考场搜出了考生作弊的证据,拉着张廷璐就面圣去了。雍正一听,千万嘱咐,考题还是漏了,直接气的一口气就上不来了。

大型不正经剧评《雍正王朝》24-25 雍正朝第一科场的舞弊案

不好,本官要暴露

这里我为雍正点个赞,雍正气的差点背过去,但是刚缓过来就,立即重新出了考题,紧急任命李绂为主考,继续科考。身为天子,为了国事,不惜自己的身体。不管雍正是急也好,是激进也好,从这我就认为他是个好皇帝。

科举继续,张廷璐可关起来了,八爷来看他。他们两的对话,我们能知道:张廷璐夹带了几个亲友的考生,弘时出卖了考题,张廷璐虽然不承认自己出卖考题,但他知道这事。

就冲这几点,张廷璐就死有余辜。身为主考,你夹带几个考生,你考虑过你这样做,对天下的读书人公平么?身为主考,明知弘时出卖试题,居然包庇隐瞒。正经电视剧里,该死的人,都会死,所以张廷璐后来死了。

这八爷知道弘时泄题的事,就有了弘时的把柄了,有了把柄就有控制弘时的可能了。这个可能让八爷有看到了希望,于是八爷出手了,八爷下了一盘很大的棋,这盘棋分三步。

第一步,八爷主动向雍正申请查科考的案子,并且推举十三查山西的案子。这他表面是为雍正分忧,其实就是想借查案抓住弘时的把柄。

第二步,八爷让九爷十爷,联络百官,保诺敏和张廷璐。八爷这么做的意思,很明显,诺敏张廷璐都是雍正上任后重用的人,现在都出事了,保他们就为了向百官证明雍正的昏庸。

第三步,八爷来找十四,鼓动十四继续争权,并且透露的争权的希望在弘时,的重大消息。

由于这部剧的名字叫雍正王朝,所以八爷的计划当然也又失败了,至于雍正怎么应对的,请关注下集,雍正的狠决。

大型不正经剧评《雍正王朝》24-25 雍正朝第一科场的舞弊案

顾盼生情就是这眼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