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诸葛亮三兄弟为何分别投靠三个国家?究竟有何目的?

盛开的白鹤


诸葛亮兄弟共有三人,分别是长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均,还有一个族弟诸葛诞,四人里面,诸葛瑾效命于东吴,诸葛亮和小弟诸葛均则投奔了蜀汉,诸葛诞与诸葛亮兄弟素无来往,一直在魏国为将。

为什么诸葛亮四兄弟会分别效命于三个国家?其实,这也不是他们约定好的,更谈不上有什么目的,古人云“良擒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适”,诸葛亮兄弟分事三主,不过是各自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所做出的选择。

诸葛亮兄弟的父亲诸葛珪(汉末任兖州泰山郡丞)去世的时候,诸葛亮才八岁,弟弟诸葛均则只有四岁,兄长诸葛瑾已经十五岁。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在父亲病逝后,便随叔父诸葛玄一起投奔荆州刺史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与幼弟在南阳卧龙山的隆中结庐隐居。而此时的诸葛瑾,他又在何处?

诸葛瑾早在建安五年(200年),便因中原战乱而避乱于江东,因为年龄上的差距,在父亲去世后诸葛瑾并没有尽到“长兄如父”的责任,而是早早出仕,扎根于东吴。

在江东,诸葛瑾以其博学多才,得到了孙权的姊婿曲阿弘咨的欣赏,被他推荐给吴侯孙权,至此便在东吴平步青云,两人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孙权形容与诸葛瑾的君臣关系的是“神交”,曾经公开在别人面前动情的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可见诸葛瑾在孙权心里的分量之重,贤臣得遇明主,诸葛瑾是感激涕零,又岂敢不“竭肱骨之力效忠”。

魏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受封吴王,诸葛瑾被封为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成为东吴的辅国重臣,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去世,享年68岁。他的长子诸葛恪,后来成为吴大帝孙权的托孤重臣,辅佐太子孙登继位,被拜为丞相,领荆、扬二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东吴头号权臣,其在东吴的地位与叔父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不相上下。

既然诸葛瑾在东吴如此受重用,而弟弟诸葛亮的才学又胜于己,诸葛瑾为什么不推荐自己的弟弟诸葛亮一同为孙权效命呢?笔者以为,与诸葛瑾早年离开家乡投奔东吴有很大关系,诸葛瑾离家早,与二弟诸葛亮,三弟诸葛均的兄弟之情比较淡薄,而且二弟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有吞吐宇宙之才,不管是出于于私心也好,还是兄弟之间真的感情变淡了,总之,诸葛瑾绝对不会邀请二弟诸葛亮到东吴辅佐孙权,以免威胁到自己在东吴的地位和好不容易和孙权建立起来的“神交”之情。

而即便诸葛瑾邀请二弟诸葛亮到东吴辅佐吴侯孙权,我想诸葛亮也断然会拒绝,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诸葛亮是一个既传统,三观又很正的经世大才,他要等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汉室后裔刘备。

诸葛亮在隆中结庐而居,日耕夜读,虽远离政治,却对天下大势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远见。诸葛亮与徐庶、崔均等人是好友,徐庶曾短暂做过刘备的军师,崔均是东汉太尉崔烈之子,崔烈后来为董卓所害,崔均便与袁绍一起在山东起兵讨伐董卓,此二人都是当时的名士,以效忠汉室为宗旨,诸葛亮与他们二人相交,说明他的政治理念和抱负,就是通过自己所学,来尽已所能助刘备夺取天下,恢复汉朝江山。

当时,汉室地方诸侯不止刘备一人,还有荆州刘表,益州刘焉,刘璋父子等,诸葛亮为什么独对刘备另眼相看呢?

因为刘备的起点实在是太低了,刘备虽然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到了他这一代早已经褪去了皇族的光环,成了靠织席贩履为业的平民,在讲究门第出身的汉末,刘备这样的寒微之士要想成功其实是很难的。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乐毅当年辅佐弱燕连陷强齐七十余城,差点使齐国灭亡。刘备的形势就如当年备受欺凌的燕国,以诸葛亮之才,辅佐刘表、刘焉这样的庸碌之人,还不如辅佐“潜力股”刘备,最为关键的是,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在隆中对策,诸葛亮向他陈说的三分天下之计,便是为刘备将来建立蜀汉基业,与魏、吴成为鼎足之势所打造的宏伟蓝图。

最后说说诸葛亮的族兄弟诸葛诞吧,这也是个狠角色,在魏国官至征东大将军。

诸葛诞与诸葛亮同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但他们的关系显然因为分事三主而极度疏远,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什么交集。

既然没有什么交集,那么世居北方的诸葛诞入仕曹魏便显得再正常不过了。诸葛诞在魏国同样得到重用,而且对魏国很忠心,齐王曹芳继位后,大将军曹爽专擅朝政,诸葛诞得到曹爽的重用,被任命为扬州刺史。

诸葛诞与诸葛亮家族之间唯一的交集就是吴国和魏国的东兴之战,吴国的主将是诸葛瑾之子,太傅诸葛恪,东兴之战中时任镇东将军的诸葛诞与镇南将军毌丘俭、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东兴之战最后以魏国的惨败结束,此后诸葛诞与诸葛亮家族再无任何交集。

诸葛诞曾协助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之后因为好友夏侯玄、王凌等人被诛,心自不安,于甘露二年(257年)起兵反对司马昭,并求援于东吴,东吴两次来援都被打退,诸葛诞最后被胡奋所斩,并夷灭三族。

诸葛亮三兄弟中,与幼弟诸葛均的感情最深,诸葛均从小便由二哥诸葛亮悉心照顾,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时候,诸葛均陪着兄长在南阳隐居晴耕晚读,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诸葛均积极留在隆中种田度日,直到后来兄长诸葛亮把他引荐给刘备,蜀汉建立后诸葛均出任长水校尉一职,蜀汉灭亡后,诸葛均随后主迁往洛阳,途中病逝。

诸葛亮兄弟的不同人生,都是他们各自的选择,志趣不同,理想不同,自然无法走到一起共事一主,他们各奔前程,在不同的阵营里面效命,也是尽到了人臣应有的本分,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兄弟所得到的待遇,可谓是空前的,这绝对属于智商、能力都爆满的兄弟。


大国布衣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各在魏蜀吴三国只是巧合而已,谈不上有什么目的。

他们三人是徐州琅琊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诸葛氏是当地的望族。其中诸葛瑾和诸葛亮是亲兄弟,诸葛诞是他们的族弟,和他们的关系较为疏远。

诸葛瑾为何在东吴

诸葛瑾比诸葛亮年长7岁,是家里的老大。他10岁时母亲去世,15岁时父亲去世,家境于是衰败。而长兄如父,他还有2个弟弟和2个妹妹需要抚养,这让诸葛瑾压力无比巨大。

好在他的叔叔诸葛玄还算对他们不错,一直照顾他们兄弟姐妹几人。但不久后诸葛玄要远离家乡去豫章郡做太守,为了不让自己的侄子侄女受罪,便说要带他们一起走。

而诸葛瑾当时已经成年,认为自己可以养活自己,可能也出于继承遗产的想法,便没有跟随叔叔,而是留在了家乡。于是诸葛瑾和他们就此分离。

而当时中原地区军阀混战,战火不久波及到了琅琊,诸葛瑾为躲避战乱便避难江东。由于诸葛瑾早年曾在洛阳游学,饱读经书,因此很快在江东显名。200年的时候,他被孙权姐夫弘咨所推荐,孙权惊异他的才华,于是受到重用,并最终做到了东吴的大将军、豫州牧。

他的长子诸葛恪成为孙权的托孤大臣,后来被政敌击败,全家被诛。他的次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为子,后来死在了蜀汉。诸葛恪被平反后,诸葛亮便让诸葛乔的儿子诸葛攀回到东吴延续诸葛瑾的香火。

诸葛亮为何在蜀汉

189年,诸葛亮和姐弟四人跟着叔叔诸葛玄南下前往豫章,但诸葛玄没在豫章站稳脚跟,又去投奔他的好友荆州牧刘表,不久诸葛玄去世,于是诸葛亮便在荆州定居下来。此时20岁左右的诸葛亮便躬读于山野之间,还广泛结交荆州士人,和徐庶、崔州平等人交好。因其胸怀大志,被庞德公称为“卧龙”,在荆州也算小有名气。

此时,刘备被曹操击败依附荆州牧刘表,徐庶前来投奔刘备。207年,徐庶、司马徽等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于是求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此后,诸葛亮展示出其过人的才干,更是对刘备忠心不二。刘备驾崩时任命诸葛亮为托孤大臣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诞为何在曹魏

诸葛瑾和诸葛亮是因为父母双亡、躲避战乱而离开了家乡琅琊,不过诸葛诞却没有如此,而是一直待在家乡。而徐州最终归属曹魏,所以诸葛诞自然就在曹魏了。

诸葛诞的年纪应该要比两人小很多,他在曹魏中期开始显名,展示出过人的军事才华,因此被司马懿、司马师重用,帮助其平定两次淮南之乱,并最终做到了征东大将军。

虽然诸葛诞被司马氏重用,不过他对曹魏还是忠心的,当他看到司马氏权倾朝野,架空曹魏皇室,又诛杀其好友夏侯玄等人,便决定起兵反对司马昭,是为第三次淮南之乱。

但诸葛诞因为和文钦发生内讧,最终失败,被司马昭诛灭三族。


石头说历史


俗话说,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就领悟到了这句话的精髓,在曹魏、蜀汉、东吴都发展了自己的家族势力,蜀汉丞相诸葛亮、东吴大将军诸葛瑾、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这三兄弟分别在各自效力的国家受到重用。曹魏、蜀汉、东吴这三个国家最终无论哪个国家统一天下,诸葛家族都是大功臣,他们的家族自然显赫,然而让诸葛家族没想到的是,三家归晋,三个篮子都破了,诸葛家三兄弟都是人中之龙,那么他们三兄弟如果非得进行一个能力排名,他们之间的排名会是怎样的呢?

TOP1:“天下奇才”诸葛亮

刘备在请出诸葛亮之前,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诸葛亮通过“隆中对”,为刘备指出一条明路,使得刘备开始拥有自己的战略规划。曹操南征之时,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兵败长坂,危急之际,诸葛亮临危受命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抵抗曹操。诸葛亮长于内政,在刘备东征西讨时,主要承担后勤工作。

益州之战,诸葛亮奉命带张飞、赵云率军渡江,分定郡县,与刘备在成都城下汇合,白帝城中,刘备托孤诸葛亮,留给诸葛亮一个千疮百孔的蜀汉:与东吴联盟破裂,南中四郡反叛,蜀汉精锐丧失殆尽。而诸葛亮力挽狂澜,对外恢复与东吴的同盟关系,对内平定南中之乱,又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挽救了濒临灭亡的蜀汉政权。平定南蛮叛乱以后,先后五次出兵北伐曹魏,虽然未能恢复中原,但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战术性胜利,夺取了武都、阴平二郡,减低了蜀汉与魏国的国力差距。

在选贤举能方面,诸葛亮推举了蒋琬、费祎、董允、向宠、姜维等人才。其中蒋琬、费祎、董允与诸葛亮并称为“蜀汉四英”,姜维则继承了武侯遗志,被称为“蜀汉最后的守护者”。诸葛亮病逝以后,司马懿来到诸葛亮留下的军营处,感叹道:“天下奇才也!”诸葛亮死后,蜀汉百姓无不为之痛哭流涕,晋武帝司马炎发出:“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的感叹。

TPO2:“宽宏高雅”诸葛瑾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东吴重臣,诸葛瑾主张联刘抗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孙权与刘备针对荆州归属签订的湘水之盟,就是诸葛瑾促成的。他性格宽宏高雅,深受孙权敬爱,多次委婉的劝谏孙权,而孙权也乐于接受诸葛瑾的劝谏。诸葛瑾随吕蒙一起讨伐关羽,在吕蒙病逝后担任南郡太守,刘备为给关羽报仇,起兵讨伐孙权时,孙权派诸葛瑾作为使者求和,诸葛瑾对刘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试图说服刘备分清楚轻重缓急,停止进攻孙权,然而盛怒的刘备拒绝接受和谈。孙权称帝以后,任命诸葛瑾为大将军,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后成为东吴托孤大臣。

TOP3:“严毅威重”诸葛诞

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官至曹魏征东大将军,曾率军平定反抗司马氏的毋丘俭、文钦叛变,然而诸葛诞发觉司马氏意图篡位以后,决定起兵勤王。公元257年,诸葛诞起兵讨伐司马昭,又求援于东吴,很快被平定,诸葛诞身死,被夷灭三族。诸葛诞如果一开始就跟着毋丘俭、文钦一起反抗司马氏,诸葛诞、毋丘俭两大名将强强联手,也许还能成功呢!可惜诸葛诞偏偏要助纣为虐,帮助司马氏去剿灭忠于魏室的毋丘俭,最终身死,难道不是咎由自取么?他比起诸葛亮和诸葛瑾,真是差远了!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亭殿阁


其实道理很简单,诸葛家的想法就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即可保诸葛家立于不败之地!


各有所成的诸葛三兄弟

诸葛三兄弟被称为“龙、虎、狗”,《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这三位兄弟分侍三主,且都有所成就,其中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官至蜀汉丞相,掌管一国实权,是龙;诸葛瑾在东吴服务于孙权,成为其重要谋士,是虎;诸葛诞选择了曹丕,官拜曹魏大将军,是狗。狗乃“功狗”的意思,可不是骂人啊!是指有功的将军。有此可见,虽然三兄弟成就不同,但是功劳却都不小,在三国各有地位,也基本上都完成了家族使命,只是诸葛家的运气不是最好,如果最终成就一统的国家是蜀汉,那诸葛家才是最大赢家了。


诸葛家的抉择

诸葛家其实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三兄弟共事一国;另一个则是三兄弟各事一主,显然诸葛家选择了后一种。

三兄弟共事一主,需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家族愿意赌一把,不富贵则覆灭,但是当时天下大乱,局势极为不明朗,诸葛家不敢做这样的豪赌,诸葛家输不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导致无法达成三兄弟共事一主,这个关键的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看天下局势极准,他“躬耕于南阳”即知三个天下的大势,所以他看到了未来,他深知曹操定有所成就,但是他没选择曹操,第一,曹操是汉贼,诸葛亮与曹操不能共处,第二,诸葛亮在曹操之处,并不会受到重用,不可能掌控魏国实权,难达成他的大志,也满足不了他的抱负,于是他选择搏一次,跟了刘备,争霸天下,完成抱负,但是结局不如人意,正是“得其主,不得其时。”由于这个原因,三兄弟共事一主也很难达成共识,至少诸葛亮是不愿意。所以,从大局出发,三人各事一主,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但是最稳妥。


诸葛家的运气较差

诸葛家的折中之法,虽然是中庸,但是也有好坏之分,“龙虎狗”三兄弟,最后称雄的国家是“狗”所在,而诸葛诞却是三兄弟里压的最差的那个宝。如果是蜀汉赢得天下,诸葛家崛起是必然了,如果是东吴成就霸业,诸葛家也地位超然,结果却是最差的那个,诸葛诞虽然成就也不小,只是可惜司马氏对曹氏的架空,让诸葛诞的努力化为泡影,不过,诸葛诞的忠义之心却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历史就是这样留有遗憾,才有了这无数英雄传奇、叹息与佳话!

诸葛家的策略在我看来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的选择完全符合一个乱世家族该有的选择,我觉得这是正确的,毕竟存活下去,才是一切崛起的基础。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关注我,一起了解历史!


野史日记


这个说法不严瑾。诸葛亮的三兄弟分别是:诸葛瑾、诸葛亮与诸葛均。其中诸葛瑾是效力于东吴,诸葛亮与诸葛均都效力于蜀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效力于曹魏的诸葛诞,并非诸葛亮的亲兄弟,而是其族弟。

在三国时代,诸葛氏家算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家族,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诸葛瑾是东吴的大将军,诸葛诞是魏国的征东大将军。三人同出于一家族,为何分别效力于三个国家呢?

我按照出场顺序,来说说三人何以走上不同之路。

第一,诸葛瑾出道最早,他为何跑到东吴?

这得从诸葛瑾与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说起。诸葛家族本是琅邪郡的一个望族,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公元187年,诸葛珪去世,当时诸葛瑾十五岁,诸葛亮八岁。由于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年龄尚小,便跟着叔父诸葛玄生活,而诸葛瑾年龄比较大,就早早开始独立生活。

建安五年(200年),由于中原战乱不断,而江东则比较安定,于是诸葛瑾便避乱于江东。由于诸葛瑾才华横溢,博览《诗经》、《尚书》、《左氏春秋》等典籍,当时也比较有名气。后来有人把他推荐给了孙权,孙权对诸葛瑾的才华十分欣赏,诸葛瑾也因此步步成为东吴政权的重要人物。

在孙权与刘备结盟后,由于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因此成为孙权与刘备之间的一条纽带,地位更加重要。后来孙权与刘备反目,刘备大举进攻东吴,孙权派诸葛瑾前去与蜀汉交涉。当时有人站出来造谣说: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心怀异志,表面上与刘备议和,暗地里却打算投降刘备。对于这些风言风语,孙权的答复是:“我与诸葛瑾有生死誓盟,他不会负我的,就如同我不会负他一样。”

孙权与诸葛瑾相识既久,交往甚密,对他的为人知道得一清二楚。诸葛瑾为人正直,不合道义的事他不干,不合仁义的话他不说。孙权曾经想让诸葛瑾说服弟弟诸葛亮归顺东吴,诸葛瑾答道:“我弟弟已经投奔刘备,就有了君臣的名分,从道义上说不能再有二心。弟弟不留下来,跟我不会投奔刘备是一个道理。”

这就是诸葛家的家风,为人臣者止于忠,兄弟两人效忠于不同的君主,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到自己的本分。

第二,诸葛亮为什么效忠于蜀汉?

诸葛亮在八岁时,由于父亲去世,就跟着叔叔诸葛玄。当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后来又投奔荆州刘表。诸葛亮就跟着叔叔,从豫章到了荆州。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哥哥诸葛瑾呢?从史料分析,有几个原因:其一,诸葛亮与诸葛瑾的关系,似乎很一般,两人并没有深厚的兄弟感情。毕竟诸葛亮年龄尚小时,就跟哥哥天各一方了。其二,诸葛亮志向远大,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这种人,只能做大,不能做小。当时诸葛瑾在东吴还不是重量级人物,诸葛亮去投靠哥哥,只能从更低的位置干起,这不符合他的个性。

幸运的是,诸葛亮遇到了刘备,当然,这也是刘备的幸运。从诸葛亮出山那刻起,他就是刘备集团的重要人物,他不是从底层摸扒滚打上来的,而是一步到位。为此,诸葛亮内心深处,是十分感激刘备。

后来诸葛亮回顾往事时,这样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在那个时代,“士为知己者死”。刘备无疑是诸葛亮的知己,诸葛亮对他的报答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不可能再去投靠东吴或曹魏。同样,孙权也是诸葛瑾的知己,一手提拔了诸葛瑾,因而诸葛瑾也坚定不移地辅佐孙权。

第三,诸葛诞生活于魏国,效力于魏国是很自然的事

诸葛家族本是在琅邪郡,但诸葛瑾、诸葛亮却早早离了家,因而一个选择去了东吴,一个选择去了蜀汉。但诸葛诞则不同,他一直生活在北方,而这里是曹魏的地盘。

其实诸葛诞与诸葛亮兄弟虽然同出一族,但只能算远亲。他们的共同先祖是西汉元帝时期的司隶校尉诸葛丰,那都已经是两百年前的事了。

诸葛诞与诸葛瑾、诸葛亮虽然是同族兄弟,但是年龄似乎比他们要小很多。在诸葛亮与诸葛瑾去世后,诸葛诞才在魏国军界崛起。那么,诸葛诞的崛起,与诸葛瑾、诸葛亮有没有关系呢?我认为有很大的关系,尽管他们可能从来也没见过面。

我们知道,从魏国时代开始,兴起了一股社会风气,就是极其重视门第出身。在诸葛亮、诸葛瑾之前,诸葛家族虽然也算是名门望族,诸葛珪、诸葛玄也当过郡丞、太守等,但是比起袁氏、曹氏等望族,相差太远了。但是,在诸葛瑾、诸葛亮之后,诸葛家族声名大噪,一举成为天下最负盛名的家族。

应该说,诸葛诞是沾了诸葛亮的光,如果不是诸葛家族的背景,我怀疑他仅靠自己的实力,能否当上魏国的征西大将军。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诸葛诞能交上好运,主要是与夏侯玄的关系特别好。曹爽专权后,重用夏侯玄,而诸葛诞就水涨船高了。他与夏侯玄交情那么好,这里是有门第的因素,这是一个入门槛。如果诸葛家族没出诸葛亮、诸葛瑾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可能就衰败了。失去门第优势的诸葛诞,就不具备结交高层人脉的机会,只靠自己的奋斗,是很难登龙门的。


君山话史


我是99随便,我来为您解答。

三国时期大家族的公开秘密,拼命培养精英弟子,凡是有机会当皇帝的人,都要送一个弟子过去辅佐,这就是“大家族的生存之道”。

三国时期的诸葛氏家族,就是其中的典型。

诸葛氏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龙”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虎”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狗”是曹魏司空诸葛诞。

三国诸葛氏,祖籍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

诸葛氏是琅琊望族,先祖诸葛丰西汉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让我们来看看,三位诸葛如何成为魏蜀吴三国的重要大臣?

诸葛瑾(诸葛亮胞兄):

史书记载,诸葛瑾为避战乱迁到江东,公元200年前后,诸葛瑾大约26岁,一说由鲁肃推荐,另一说是由孙权的姊婿弘咨推荐,总之是找到了一个有地位的人,把自己推荐给孙权,成为东吴帐下一员。

诸葛诞(诸葛亮堂弟):

由于他父亲诸葛丰是名医,诸葛诞年轻时就做了荣阳令,自然而然是魏国臣子。

诸葛亮:

史书记载,诸葛亮“隐居”在襄阳隆中,但他这个“隐居”很奇怪,不仅结交名士,品评时事,而且还获得了“卧龙”的雅号,然后在徐庶的推荐下,由刘备“三国茅庐”请他出山。

关于诸葛亮成功进入刘备帐下,确实很古怪!

无论怎么看,刘备的“三顾茅庐”都是诸葛亮刻意造成的结果,就是设了个局,故意勾引刘备上钩,然后装作风雅之士,来了一句“窗外日迟迟”。

无论哪路诸侯当了皇帝,诸葛氏都是有功之臣。

仔细想来,诸葛氏的三位精英弟子,分别投靠了魏蜀吴,应当是精心策划好的计谋,完全符合大家族的生存之道,多方下注,无论哪一边最终赢了,诸葛氏都能得到好处。


不过,三国诸葛氏的做法虽然聪明,但结局却很失败。

诸葛亮死后,他儿子诸葛瞻虽然迎娶了蜀汉公主,却战死在绵竹!

诸葛瑾死后,他儿子诸葛恪败给魏国,被灭三族!

诸葛诞在魏国起兵,被司马懿所杀,灭三族!

话说,三国诸葛氏的一时三鸟之计,结果挺倒霉的,三位精英弟子“龙虎狗”虽然都当了大官,但结局都不好,各自的子孙都死了个干净,算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大家族生存之道”。

三国时期类似的例子还有哪些?

三国时期著名的颍川荀氏,荀彧为代表的"荀氏八龙”很有名气,都在曹操手下当官,但荀彧的哥哥(一说弟弟)荀谌,却偷偷跑去袁绍手下当了幕僚。


99随便



诸葛亮三兄弟为何分投三国?

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诸葛亮在三国中也是神一样的存在,其文韬武略举世无双,排兵布阵神鬼莫测,通晓天文地理,五行八卦,常自此管仲乐毅,辅佐刘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确立了蜀汉政权。然而诸葛家族除了诸葛亮,还有两个举世无双的人才,一个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其文韬武略相对于诸葛亮稍逊风骚,但在东吴也是屈指可数。


另一个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诞,武艺超群,勇猛过人,在曹魏被封为大将军。三国中最为怪异的也要数诸葛亮三兄弟了,三人各怀绝技,德才兼备,最重要的是三人各归其主,并且都有非凡的成就,互补来往,又中心耿耿。为何诸葛家三兄弟不联合起来共同辅佐一位主公?难道诸葛家意图天下,下一盘大棋?诸葛家这样安排究竟是何用意,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诸葛家三人的前途命运。

其一诸葛亮。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后开始忠心辅佐火烧新野和火烧赤壁,让诸葛亮一战成名。诸葛亮有让赵云巧夺荆州,以借荆州为名让刘备有了安身立命之地。之后又辅佐刘备攻占益州,占领汉中,一举确立蜀汉政权,这也让刘备有机会和曹操对决。刘备死后,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连刘禅对诸葛亮也是言听计从,诸葛亮几乎掌握了蜀汉军政大权。诸葛亮为了继承刘备的遗志,先后六次北伐中原,直至病逝在五丈原。


其二诸葛瑾,字字瑜,三国时期吴国重臣。由弘咨推荐,为东吴效力,因其宅心仁厚,诚信忠诚,深受孙权的赏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诸葛瑾跟随吕蒙偷袭荆州讨伐关羽,吕蒙死后,诸葛瑾被封为宣城侯,领南郡太守并驻守公安。黄初三年(222年),孙权被册封为吴王,诸葛瑾被被任命为左将军、宛陵侯。黄初八年,曹丕病逝,孙权大举北伐,命诸葛瑾攻取襄阳,后诸葛瑾被升任为骠骑将军。赤乌四年(241年),孙权兵分四路伐魏,司马懿出战孙权,孙权兵败。同年诸葛瑾去世,享年就十八岁。


其三诸葛诞,字公休,三国时期曹魏将领,自幼喜爱舞枪弄棒,武艺超群,在曹魏官至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是诸丰的后人,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在曹魏开始为荥阳令,入京后被任命为吏部郎,后来因为为官清廉被升任为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关系甚好。曹芳继位后,曹爽辅政专权,重新起用诸葛诞,让他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正元二年(255年),诸葛诞辅助司马师剿灭叛乱。后来东吴丞相孙俊率军袭扰丘俭,诸葛诞率兵驰援,斩杀留赞。诸葛诞被封为征东大将军,邑三千五百户。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命魏帝下诏封诸葛诞为司空,诸葛诞因惧怕发动叛乱,据守寿春。甘露三年,寿春城中粮食枯竭,诸葛诞突围失败,因与文钦在战略和粮食上有分歧而将文钦杀害,文钦之子文鸯、文虎投降司马昭,同年二月司马昭攻克寿春,诸葛诞率军逃亡,被胡奋部将斩杀,并被夷三族。


其次分析诸葛家三兄弟分投三国有何意图。

其一三国魏晋时期,伴君如伴虎,分投三国不会被株连。诸葛家三兄弟都是聪明绝顶之人,都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尤其实在动乱的年代,一人有罪株连三族甚至九族都是常有之事,三人如果同事一主,有可能一起被杀,这样诸葛家的命脉前途也就尽毁了。而分投三国怎么也不会被一起诛杀,最主要是异国他乡还有亲戚可以投靠,仍然可以安身立命,这样诸葛家的香火就永远不会断。更重要的是一但一国被灭,很有可能大开杀戒,想诸葛家这样聪明能干的人,敌人也会恨之入骨,定然也不放过。而分投三国,一国战败,诸葛兄弟也可求个情,这样也不至于被灭族。


其二兄弟共同辅佐一位主人,竭尽全力,必然会招致猜忌。三人的文韬武略都是登峰造极,如果在一国任职,必然声势浩大,很有可能国家重要官职都是这三个人的。其他文武百官必然会眼红,即便三人没有操纵朝廷,结党营私,也会被其他人诬告。而事实是三人也一定有足够的能力操控一国的军政大权。这样三人很有可能被小人陷害,而被灭族,因此分投三国,是明智之举。


其三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三人势均力敌,共投一国必然生乱。三人的才华都是举世无双,在朝堂之上也会明争暗斗。如果三人不和,相互尔虞我诈,互相排挤,不但会给国家带来动乱,诸葛家也会一损俱损。这样不仅被同僚取消,万一皇帝大怒,恐怕三人姓名不保,因此在一个国家无法展示三人的雄才大略,最主要是三人的政治目标和理想也不一样,三观也有差异,这也是为何三人愿意分投三国吧。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共事一主,会有很多分期,还是各自奔前程的好。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三兄弟?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简单来说,是因为偶然。

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大名可谓家喻户晓,但除他之外,诸葛家族还有两人,分别在曹魏和东吴坐上高位,那就是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和族弟诸葛诞。

诸葛瑾仕吴,诸葛亮仕汉,诸葛诞仕魏,一个家族在三国都坐上高位,这的确是少见的事,《世说新语》有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打这起,诸葛家族龙虎狗(狗有猛兽幼崽的意思)的名声就出来了,并且常被当作家族投资的典范,用来解释不能把鸡蛋放到一个笼子里,问题是,诸葛家族真的有这么敏锐吗?

诸葛家族的根据地,原本是在琅琊阳都,是西汉元帝时期的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裔。

从《汉书·诸葛丰传》的记载来看,诸葛丰是个德才兼备的人物,但因为不够圆滑得罪权贵,一路贬值,最后罢官赋闲,直到去世。

诸葛丰去世后,诸葛家族在两汉官场沉寂了两百来年,直到汉朝灭亡后,这个家族才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

所谓浴火重生,诸葛家族在崛起之前,还需经历一番战火烽飞的苦难。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一个叫诸葛珪的人当上了泰山郡郡丞,他就是诸葛瑾和诸葛亮的父亲。可惜的是,诸葛珪英年早逝,此时他的孩子们还小,他的弟弟诸葛玄就担负起了照顾侄子侄女的任务。

诸葛玄当时是袁术(一说刘表)的属官,有足够的工资养活一家人,所以他带着侄子侄女去了任所。不过后来诸葛玄的官职被撸了,一时没了生计,他便投靠跟自己关系不错的荆州牧刘表。

这时天下已经很乱了,在兵荒马乱中,诸葛玄与诸葛瑾走散,导致诸葛玄带着诸葛亮、诸葛均和两个侄女到了荆州,诸葛诞却跑到了江东,按年龄推算,他当时应该在17岁左右,能跑到江东并且活下来已经算本事了。

这个时候,曹操、刘备还在打拼,孙策更是还在袁术那里打工,三国连影子都没有。而且诸葛家族就诸葛玄比较年长,诸葛瑾稍大点,诸葛亮才十岁出头,诸葛诞更小,哪有下注的本钱呐。

由于诸葛诞跟诸葛瑾兄弟只是同族,他们幼年的活动轨迹是不一样的,从诸葛诞的升迁历程来看,非常平稳,一直在曹魏里边转悠,说明他长大成人后北方已经尘埃落定(可能诸葛亮南迁的时候他都没出生),除了曹魏没的选了。

诸葛玄在荆州主要就是安排好了侄女的人生大事,他把两个侄女都嫁入了荆州豪族,一个是蒯氏,另一个是庞氏,这样一来,诸葛家族便进入了荆州的上流社会。

在那个注重门第的年代做到跨门第联姻,也可见诸葛玄不是一般人,在他的教导下,诸葛亮和诸葛均也慢慢长大了。

在诸葛亮18岁的时候,诸葛玄去世了,诸葛亮和诸葛均兄弟就在卧龙岗隐居,也就是《出师表》中的“躬耕于南阳”。当然,诸葛亮不可能当农民,因为他有事没事就跟崔均、徐庶这些好基友出去嗨,要是农民早饿死了。

后来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开启了自己的蜀汉升职记。

转过头来说诸葛瑾,孑然一身来到江东的他是很不容易的,《三国志·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曾为难友殷模求情:“瑾与殷模等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厉,陈答万一,至令模孤负恩惠,自陷罪戾。臣谢过不暇,诚不敢有言。”

殷模是跟诸葛瑾一起逃难到江东,感情也挺深,从这些求情之语也可以窥伺诸葛瑾的生活并不美妙。所幸,难民诸葛瑾遇到了贵人,这个贵人就是孙权的姐夫弘咨。

弘咨对诸葛瑾的才学感到惊奇,就向小舅子强烈推荐,诸葛瑾于是成了孙权的长史,开始了自己的东吴升职记。

最后就是诸葛诞,他的名声远不如两位族兄,但论起对家族的贡献,却是他最大,直到东晋南渡之初,他这一脉仍然豪门之一,王导还曾与它的孙子诸葛恢戏论族姓的高低。

诸葛诞的基础跟两位族兄比起来要差得多,毕竟诸葛珪兄弟都是当过官的,尤其诸葛玄跟刘表关系还好,为诸葛亮铺了不少路。可诸葛诞的父亲没有做过官,在史书上连个名字都没有,就别提能给诸葛诞留下什么政治资产了。

在没法拼爹的情况下,诸葛诞从底层做起,开始了自己的曹魏升职记。

综上所述,诸葛家族龙虎狗只是一个家族在机缘巧合治下绽放的三朵花,之所以被人注意,只是因为他们各自都绽放得非常绚丽,这是他们自身的努力使然,而不是什么家族安排。


平沙趣说历史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这是一个好问题,诸葛家有三兄弟,这三人均是才华横溢之辈,但是奇怪的是,这三兄弟没有去辅佐同一个君主,而是分别去了魏蜀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请听日航局为您分析。

一、诸葛三兄弟分别去了哪里?

诸葛三兄弟分别是谁,他们是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其实将这三人称为诸葛三兄弟似乎有失偏颇,因为还忽略了一个人就是诸葛均,真正的诸葛兄弟应该是诸葛四兄弟,即应该是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诸葛诞。另外,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那我们就算诸葛四兄弟+诸葛二姐妹,他们分别去了哪里呢?

先是诸葛瑾,这个大家都很熟悉,诸葛瑾去了吴国,成为了吴国的重臣;再是诸葛亮和诸葛均,这两人去了蜀国,诸葛亮成为了丞相,诸葛均当了校尉;最后是诸葛诞,诸葛诞去了魏国,官至征东大将军,也可以说是一方重臣了。

再说诸葛二姐妹,大姐嫁给了荆州望族蒯祺, 二姐出嫁庞德公之子庞山民。

由此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

二、为何各奔东西?

诸葛四兄弟为何各奔东西了?这就是大家族的“押宝式”的人才输送了。

东汉末年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各大诸侯层出不穷,究竟谁能夺得天下,谁也看不清楚。因此大家族为了保全自身,就需要输送人才到不同的诸侯身边,这样无论哪一方获胜,都有自己的人才在那边可以延续、壮大家族。因此各大家族就开始了“押宝”,诸葛四兄弟的选择就是押宝的结果。

当时不仅仅是诸葛家族在押宝,重要的大族基本上都在押宝,如荀氏家族。荀氏家族的押宝能力似乎更胜一筹,前期先是分别加入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后来全力辅佐曹操集团,再后来又投靠了司马集团。可以说这押宝能力也是非常厉害了。

至于诸葛二姐妹为何都嫁给了荆州望族?这就是联姻的作用了。诸葛家族为了躲避战火,来到了荆州一带,因为初来乍到,立足不稳,因此就通过联姻而得到荆州大族的支持以延续家族。

三、押宝的结果如何?

那么诸葛家族如此押宝,最终结局怎样呢?

诸葛瑾做到了吴国重臣,最后病死,吴国灭亡,可以说这个宝没有押好;

诸葛亮和诸葛均加入了蜀国,做到了蜀国重臣,但是最后蜀国灭亡,诸葛亮之后很多人都死在了抵抗魏国的战斗中,可以说是满门忠烈,但是仍留下不少后人,押宝也没成功;

诸葛诞加入魏国,做到了征东大将军,手握兵权,但是后来因为反抗司马昭的统治,起兵谋反,以失败告终,诸葛诞被杀,夷灭三族。

因此总的来说,诸葛家族押的魏蜀吴三国的宝,都以失败告终。

“押宝有风险,押宝需谨慎!”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这就不得不提重要人物,诸葛玄。诸葛玄是诸葛亮父亲诸葛圭的弟弟,原本仕于刘表,后闻其兄病故,因而拜辞刘表前往徐州照顾侄子女。又值曹操屠戮徐州,诸葛玄被迫带着侄子女逃亡淮南,期间,袁术表玄为预章太守,而朝廷任命的不是他,扬州刺史刘鹞常与袁术因扬州治权而时常交兵,因而派兵逼走玄。长兄诸葛瑾就在这个时候投奔江东。玄走投无路只得投奔故旧刘表,途中于南阳病故,诸葛亮,诸葛均因而于南阳停住,而诸葛亮认为刘表非为英主,不仕刘表,而娶黄氏成为荆州蔡氏亲戚得以无忧无虑躬耕南阳。直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诸葛均均仕于刘备。至于诸葛诞,早仕曹魏,也可能要是为了保全家族因而投效当时在徐州杀红眼的曹操,要么就是屠徐州后投靠曹操。说白了,诸葛家族就是因为战乱才如此离乱,没过多原因。亲兄弟,或者族兄弟哪个愿意各为其主,骨肉相残?诸葛瑾把亲儿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就足以证明兄弟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