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孩子不乖,或許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你對孩子的愛出了問題。

——虎媽


作者 | 水色

來源 | 男孩派(洞見旗下賬號)


最近網上流行一個段子:抗疫在家,父母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罵娃,孩子則是捱罵。

有人錄了一段聲音,短短2分鐘,卻聽得人膽戰心驚。

“我還治不了你啦,啊?”

“賤人,叫你不要打遊戲,你還給我打遊戲,還有臉哭是吧?!”

“這麼小就犯賤是吧,打遊戲!”……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在一片寂靜中,那一聲聲尖銳的吼罵聲,格外刺耳,我彷彿看到了那幅畫面:

一個因暴怒而面容猙獰的媽媽,一個在恐懼中哭泣顫抖的孩子。

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弗洛姆說:愛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能力。

對於媽媽而言,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要做到溫柔耐心、母慈子孝並不難,難的是,如何面對並接納孩子在成長中可能出現的一切問題。

孩子出問題的時候,才是考驗母愛的時候。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嘴上說著愛,內心卻已嫌棄一萬遍

如果有人問:你愛你的孩子嗎?

相信每一位媽媽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愛!

可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嘴上說愛,內心卻已經嫌棄了孩子一萬遍。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哪些瞬間讓你感受到父母對你的真實惡意?

網友@酒九在回答中列舉小時候父母用來懲罰他的各種“刑具”:拖鞋、手掌、戒尺、木衣架、蘸水毛巾、鋼尺、筷子、皮帶、膠皮軟水管……

他說:

“說起這些,我還是能像講段子一樣笑著講出來,但如果提及那些言語侮辱和心靈踐踏,我只能張張嘴,卻什麼也說不出來了。

大概是肉體上的傷總有一天會好,像是腿側的疤兩年之後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一樣。

但是,我心上有一個洞。”

這個“洞”,尤其讓人心疼。

電影《送我上青雲》中,姚晨飾演的女兒盛男,與母親相處時總是特別冷漠:

母親喚她“男男”,她卻直呼母親姓名;父親出軌,她不安慰母親,反而罵她“蠢”;母親對她示好想要靠近,她卻每一次都刻意迴避。

當母親得知女兒患了癌症,質問她為什麼那麼大的事情都不告訴自己,她終於崩潰地控訴道:

“我從小生病都是我的錯啊,我生病就是浪費你們的時間,耽誤你們賺錢;


我到現在都記得,我十歲那年,咱們全家第一次坐飛機,本來高高興興的,我沒有坐過飛機,我暈機,我一上飛機就吐得一身都是,隔壁座的人嫌棄我,你們也嫌棄我,還反過來罵我丟人;


我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想通,那個時候難道你們不應該過來安慰我嗎?


怎麼又反過來罵我丟人吶?


我吐我能控制得了嗎?


天底下怎麼會有這樣的父母?


你配當媽嗎你?


我為什麼不告訴你,我敢嗎?


因為我覺得又是我的錯,我想做正確的事情!”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這一段話,刺痛了多少人的心。

父母口口聲聲說愛,卻接受不了一個出狀況的孩子,更看不到孩子於困頓中的渴求。

所謂的憂心忡忡,背後隱藏的,不過是冰冷的嫌棄。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任何不可愛的行為,都是在呼喚愛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很戳心。

視頻中的小男孩,活脫脫一個“熊孩子”的模樣:搬起凳子就砸,看到桌子就掀,有人湊近就打,不管不顧,歇斯底里。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看到孩子近乎“瘋狂”的舉動,媽媽顯得很淡定,只說了一句“發什麼脾氣”,就把他從房裡拽出來,交給了育兒師。

育兒師把小男孩拎起來,坐上了代表懲罰的“淘氣椅”,他不停地大吼大叫,甚至撕扯自己的頭髮、脫下鞋襪,用盡全身的力氣反抗。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自始至終,媽媽都坐在一旁冷眼旁觀,直到育兒師讓她過去安撫孩子,她也只是按指示機械地重複著每一個動作,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最後,這一場母子的“較量”,在孩子被要求主動擁抱媽媽的鏡頭中落幕。

一切看起來很圓滿:“熊孩子”被治服,媽媽給了“愛的抱抱”。

可孩子的眼睛裡,分明藏著深深的無助和失望。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視頻發到網上,很多人評論說:“這種熊孩子,就是欠揍。”

只有一條留言,格外觸動人心:

“典型的叛逆心理,通過折磨自己和親人,來讓親人痛苦,來體現出親人是愛他的。”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另一位網友表示,他小時候也是這樣,愛發脾氣、摔東西,他曾經想過自己如果死了,父母會不會難過,可其實,他只是想要更多的關心。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孩子的問題行為,通常是在向父母表達什麼,是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某些感受。

只有被父母看見,孩子的問題行為才有可能改變。

任何不可愛的行為,都是在呼喚愛。

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就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真正的愛,始於孩子不乖的那一刻

朋友小西,是所有人眼中的“勵志女神”'。

大學畢業那年,她揣著僅有的700塊錢,隻身闖蕩北京,經過八年的艱苦打拼,成為一家大公司的銷售總監。

聊起童年往事,她說,母親性情寡淡不愛說話,很少過問她的學習,對於她想買新衣服的要求,也總是拒絕。她一度認為,母親不夠愛她。

有一天,因為貪玩,她放學後沒回家跑到了河邊,結果不小心摔了一跤,衣服破了,膝蓋也磕傷了。

她一跛一跛地往家走,沒走多遠,就看見母親迎面而來。她心想,這回肯定要捱揍了。

沒想到,母親不僅沒罵她,還把她一路揹回了家。

直到今天,她都還記得母親背上的溫度。

她說,正是這份溫暖,給了她信心和力量,讓她不管走多遠,不管有多難,內心都很安定,不會慌張。

因為她知道,在她身後,永遠有能夠全身心依賴的家人。

鍾南山院士在接受《大家》欄目的採訪時,也曾說起過一件事。

小時候他很頑皮,中午在學校吃飯要交錢,但他卻瞞著父母,偷偷把錢拿去買零食。

被母親發現後,他以為自己大難臨頭,可回家後,父母並沒有打罵他,而是通過溝通的方式,讓他反省自己做得對不對。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他說,這種方式比起打他一頓,對他的刺激更大。

隨著他的成長,這件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對他的影響卻愈發深遠。

最終,他成為了那個我們所熟知的、“敢醫敢言”的鐘南山。

知名育兒博主王人平曾在微博上轉發過一段話:

“我們很容易愛孩子乖的時候,而當孩子叛逆、無理取鬧時,我們便容易失去耐心,下意識地用我們已被內化了的應對模式去指責、要求。

其實,真正的愛,恰恰始於孩子不乖的那一刻。”

愛孩子優秀的一面,是父母愛的本能,而愛孩子不完美的一面,才是為人父母愛的技能。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記得幾年前,在一個訪談節目中,楊瀾問王菲:作為有“天使印記”兒童的父母,你覺得可以為孩子做點什麼?

王菲回答說:“就是把她當正常的孩子,在孩子這個成長階段,家長的態度會很影響她,我現在看她,真的覺得她很美,一點都沒問題。”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母愛的偉大,不僅限於災難、危險來臨時的迸發,更在於平常日子裡,每一個細枝末節處的潤物無聲:

愛是走近,是理解,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是無論因果對錯的無條件接納。

正如美劇《我們這一天》中,那段動人的臺詞:

抗疫在家天天罵娃:一個以為自己在愛,一個卻承受著傷害

“我希望成為那種,張開雙臂,隨時準備在你需要的時候擁抱你的那種媽媽,我的職責是張開雙臂,等著你哪天,需要的時候來擁抱你;

讓我好受不是你的責任,不,那是我的責任;

如果你真的需要我,我會愛你;如果你不需要,我也會愛你。”

這才是最完美的愛,也是孩子獨行於世,最好的鎧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