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在卡爾·羅傑斯之前,就已經有不少的人在研究共情了,但是他們對共情並不理解。直到卡爾·羅傑斯在晚年時候寫的一篇文章中,在真正對共情有了一個很好的闡述:

共情指的是理解另一個人的經歷,彷彿就像你自己一般,但你很清楚這個人不是你。其實共情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天賦,但這種天賦是需要後天的培養和挖掘,它才能真正的為人所用。

共情能力強的孩子會怎麼樣?

記得去年過年的時候,家裡來了許多親戚一起吃飯。阿姨和姑姑的孩子當時剛好都是7歲,兩個都是男孩子,很快就玩在一起了。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等到吃飯的時候,其中有一道菜是蝦,蝦是小孩子們最愛的一道菜。只見阿姨家的孩子拿起筷子就夾了一隻蝦放到自己的碗裡開始吃了起來。而姑姑家的孩子則夾了一隻蝦放到姑姑的碗裡,說到:“媽媽,這蝦好吃,你吃。”

後來聊天的時候,就談到了這兩個孩子。阿姨說她家的孩子一點都不懂事,在家就是個大少爺,想說讓他掃個地都不願意。姑姑則說到他家的孩子雖然調皮了些,但是在家裡還蠻懂事的,吃飯前一定是先讓我們動筷子,還會經常主動幫忙打掃衛生。

同樣都是7歲的小男孩,他們之間的差別為什麼這麼大?在大人看來,就是一個懂事一個不懂事。其實兩個孩子在待人處事上,能夠很好地反映出一個共情能力較強,一個共情能力較弱。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共情能力強的孩子,他們更能體會他人感受,而共情能力差的孩子經常會忽略別人感受,具體的表現有

1、能夠察覺出別人的情緒

這是共情能力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能夠很清楚地感受到別人的心情,是開心,還是難過。能夠更好地去發現別人的情緒變化。

2、察覺出別人的情緒後,並接納這種情緒

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情緒,並且可以站在別人的位置上,去理解他包容他。而不是說能夠感受到一個人非常的痛苦,但是自己一點都不喜歡,甚至是排斥。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3、察覺和接納別人的情緒,並作出反饋

如果一個孩子和自己的媽媽說,最近你辛苦了,謝謝你的付出,今天我來幫你做家務吧。那這個孩子的共情能力就非常的強,

他能夠察覺出媽媽的疲憊,並且接納了媽媽的情緒,然後還作出了反饋,說感謝媽媽,而且願意幫媽媽做家務。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那共情能力對於孩子有什麼影響?

1、共情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成為家庭中的潤滑劑

父母吵架了,傳遞的是負能量,很多共情能力弱的孩子,可能就會被這種負能量所感染,然後和父母一起在家裡互相罵對方,摔東西。共情能力強的孩子,則會安慰父母,讓他們要好好地維持這個家庭。

2、共情能力強的孩子人緣好

為什麼說有些孩子他的朋友多,有些孩子幾乎沒人陪他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共情力,共情力強的孩子,他們在交往朋友的時候,不是一味地要對方付出,他們會理解朋友的難處,並願意幫助他人,因此他們能夠結交到更多的人。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共情能力

1、教會孩子共情傾聽

傾聽和共情傾聽是有區別的,如果只是傾聽,你可以帶著自己的偏見,你也可以以自我為中心,旁聽別人的話。如果是共情傾聽,則需要你摒棄偏見,站在別人的立場上來傾聽。最早提出共情傾聽的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喬拉米卡利,他在他的《共情力》這本書中,談到想要提高共情力,就要學會共情傾聽,認真去感受別人說話的語氣,和觀點。

父母在教孩子共情傾聽的時候,可以把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拿來做實驗。比如孩子和朋友在一起玩,因為打鬧朋友哭了,父母可以提醒孩子去共情傾聽朋友為什麼哭?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2、教會孩子分析情緒

同樣都是笑,但是微笑和大笑,它們的情緒是不一樣的。可孩子對於這些並不是很懂,也許懂但未必能夠表達出來。想要很好的共情,需要孩子能夠深入瞭解別人的情緒。父母就要教育孩子去分析不同的情緒,是難過的,還是悲傷的,還是痛苦的。

3、教會孩子給予

給予也就是反饋,是共情能力最後的一步,除了感受和接納別人,還應該要孩子做出反饋。比如同學考試考差了,孩子除了去感受同學的這種難過之外,還要做出反饋,說出鼓勵的話,讓同學不要因為一兩次的考試而灰心。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育兒問題寶媽教,家庭教育要了解,孩子身體倍兒棒,我是@大寶疼小寶,幫你解決育兒大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