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学书法,学意境还是学规矩?

子衿书法


规矩指的是书法之法度,也可以说是法则,他属于一个技术层面的东西。

意境则值得是书写的气韵、神韵,这是一个精神层面的东西。

王羲之兰亭集序为什么回家写了好几遍,都没有第一遍好,这就说明就是他本人,在离开当时的环境,氛围之后他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自然就没有当时神采了。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作天下第二行书,临写者甚多,但都是求其形而不得其神,也就是这一方面的原因。

现在好多书法作品,不管到哪里写的都是一样,因为他们每天都是酒饱饭足,上班打点,打点下班,心情,性情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本身就没有太大的起伏,作品中自然就表现不出来。

综合上述情况,学习书法主要学习技术,精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就是书法变化莫测,博大精深的原因。

附图为壹庸硬笔字。大家批评。





壹庸诗书文


规矩亦即法度,意境则是作品神采风韵与艺术境界,两者的内涵实质不在一个维度。

第一,书法修养的过程是杂乱无章——中规中矩——自由个性,或者是门外汉——入门——个性超脱。

第二,意境为上,也是书法修养的终极目标。


由上,规矩是书法修为的必由之路,是阶段性的,虽然书写者在跳出固有规矩臻化个性的过程中,仍然需要硬规矩意识,但彼时的规矩已经泛化,不具有实质的约束作用,而在于书学者在自身对书法理解把握之下的扬弃与取舍,主要还是在融塑创新。但意境始终如一,是书法修为的方向与目标。


规矩与意境的关系,与近体诗词的格律与意境关系是一样的。学近体诗词,声韵之律,绝句的起承转合,律诗的双联对仗,以及形格之上的四声八病,都是规矩,没有这个规矩,也就无所谓格律诗。但我们学写近体诗,绝不仅仅为了懂格律、会照谱填词,最终的目标还是追求形体工整之下的诗词意境。书法亦然。



书法的规矩,一是法,亦即笔法、字法、墨法、章法。二是宗,亦即源流,你是师学谁的,比如二王、颜柳欧赵。当然,天才可以不拘源流,甚至可以开宗立派,但天才百年难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规矩的重要性在于让你可以入门上道,意境则是书法学养的艺术塔尖。客观地说,没有规矩,谈不上意境。反之,仅靠规矩,也未必能达意境。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习字不足两年的人以为,先学规矩(临摹先贤的楷书)。再学意境(临摹先贤行楷,揣摩字意)。学好了,再谈发挥(所谓的“作品”)。

付上拙笔临摹(今日功课),请师友指正[祈祷][祈祷][祈祷]



甸原富利


“学书法,是学意境,还是学规矩”?

我国的书法艺术,世界独有,被称为“国粹”,外国人称为“线条艺术”。

书法至晋唐开始,逐渐形成了门派。例如:唐朝欧,顏,柳,赵四大家。有曰:內典相传唐翰墨,清言犹见晋风流。后人认为,书法始于晋,盛于唐。在后人的审美观点和研究下,把前人的书法归纳整理成,便于学习的资料。并加以细化。

“书法”有体系的成为一种教育,是现代的事,不到百年。因为现代人的书写工具,由毛笔发展成硬笔后,就逐渐发现比毛笔方便多了。

为了让学生不忘记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教育专家们便在学生的课程里,加了一项,叫“大字”课(描红)。由此便衍生了一个专业技能,《书法》。

所谓的“意境”,是后人的理解。无论哪一种字体,作者在书写时,形成书法作品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后人便认为这是神来之笔。便臆想,当时作者创作时的所谓“意境”,刻意模仿。

一张纸摆在面前,书写内容要充分理解,熟记于心。字的大小,疏密安排,怎么经营,都要落笔之前想好,一气呵成。我们叫“意在笔先”。这,就是“意境”!

提问者的“规矩”,我理解为书法中的术语“法度”。这个就很简单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紫兰有两把刷子


学书法,学意境还是学规矩?

谈谈个人看法:

书法中的规矩和意境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密不可分。没有规矩,就是乱写一通,就如当今受人诟病的丑书、乱书,没人能懂;没有意境,就只有“书”、没有“法”,一幅好书法必定是规矩和意境融合在一起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意境,只能说是写字。意境是在规矩之下的创新,规矩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规矩,肯定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1、没人能看懂你的作品,连行家(懂书法的人)也看不懂,那就谈不上欣赏了。

2、错别字,自造字连篇,错漏百出。

3、没有格式和章法,布局紊乱,乱写一气,你写你的,我写我的,过后连自己也看不懂。

一、书法的规矩。

规矩是书法的入门基础,是原则、规律、技巧,是书法的外部表现,就像武学的“外功”。具体到写字的用笔、点画、结构……所以说练字先要练楷书,因为楷书是一切书法艺术之基础,楷书点画分明,搭配匀称,形体方正,中规中矩,最适合奠定基础,是书法首要基本功。练好了楷书,练其他字体就会事半功倍。

二、书法的意境。

意境就是书法的内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格式。一个人的意境,是有个人的知识、涵养、阅历、情感、观念、格局……而决定的,除了个人的悟性之外,还有创作时的环境、情感等诸多因素有关,就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也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完成的,换了另外的场景,可能作品的意境又是另一番味道了。

书法是艺术,是音乐,是舞蹈,不单是技巧的表现,也是个人感情的流露,是个人情感、学识、涵养、格局等的表现。

终上所述,不学习书法的规矩,而大谈书法的意境,就是纸上谈兵、属无稽之谈。

以下是本人拙作,望大家批评指正。





文笔逍遥


个人认为:学规矩就是学技术,是书法作品的在外表现形式,学意境就是在技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创作,则是我们书法创作时思想的表达,是内在的东西。

外在的表现肯定重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呈现给别人看的东西,最基本的逻辑便是要让别人看懂,如果别人都不知晓你想表达什么,逻辑混乱,那意境就更无从谈起了。技术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基础,如果我们连基本的用笔、结构都不能把握,在书法创作时基本的落款、印章、留白等这些规矩都不知晓,那呈现给别人的便不是作品,也只能说自己是外行人。所以,先以外在形式吸引,使上下通达,就像我们了解一个人,首先看到的是外表,而没在怎样,需要我们去品味的。

意境则是更高层次的东西。是一个人学识、修养、气韵、情感的表达。就像我们人不能仅有一个好皮囊,如果这样,与人交往便会显得无趣。同样,作品如果缺少内涵,无法引起欣赏者的共鸣,那么,再好的华丽包装,也只能是摆设,不能物尽其用。

所以,学书法,规矩和意境都要学,只是有学习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重点不同。相信,如果我们肯下得了功夫,花时间精力去培养自己在文学、技术、音乐等各方面的素养,结果一定不会差。


老院大门一号


书法是一门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艺术。它以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普遍认同的汉语言文字为书写对象,是汉语书面语的一种特殊形式。汉字由书写上升为艺术,并由此形成了汉字文化与书法文化的结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秦永龙教授说:“它书写的是汉字,却是对汉字的艺术性创造;它表现的是笔墨,却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它不是哲学,却含有对传统哲学观念的阐释;它不是美学,却含有对传统美学理想的追求;它不是诗歌,却含有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它不是音乐,却含有音乐的起伏与和谐;它不是图画,却含有图画的灿烂与生动;它有形象,却不是现实具象的描绘;它有形质,却没有可以触摸的躯体;它用的笔毫最柔软,却最能表现力量;它用的墨色最单一,却最能表现变化;它用的线条最简炼,却最能表现复杂。它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一种有筋骨、有血肉、有精神、有情感的生命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一种底蕴丰厚、内涵深刻、有人文品格、有人格精神的文化形态。”

我们学习书法,首先要把字写得正确、清楚、美观、自然。这就要求每一位学书者不仅要从临摹开始,而且必定是长期坚持,一辈子也不会放松对各种经典作品的临摹。所以说技能技巧方面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就是临摹。

在学习传统基本功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修养和相关传统文化的修养,以期创作出具有更高欣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把祖国的这一独特的艺术发扬光大。

艺术是一门学问,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精神价值。并且还是每一位艺术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时代艺术创造力的标志。因此,表现真、善、美,是每一位真正艺术家的终身追求。也是民族艺术、时代艺术的追求。


本心书屋


学书法,顾名思义,有书有法。

法,简单理解就是“规矩”了。

唯有这样,你之外的人,才有可能通过共同的“规矩”理解你的书法作品。比如知道你有临过颜体,有临习王羲之,有临十七贴,等等。

你的书法,正是经由“法”即“规矩”,让大家得到共鸣,心生欢喜,羡慕嫉妒恨😛

如果没有“规矩”,你爱写不写,空有自我做作的“意境”,大家是没有感觉的,最多出于礼貌,说你创新得道了,或让你上丑书的排行榜,然后出名,但是不可能光宗耀祖啊。

如果一定要排出先后关系,那么按照体用关系,规矩是体,意境是用。





杨药师随笔


各位朋友,刚刚面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太容易回答了,然而仔细想想,又觉并非容易,因为意境和规矩,不是两个可以并列的话题,作为书法人,其中的含义非一两句话可以诠释了的。

不单学书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规距二字,正如古人所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足以说明规距的重要性。而学习书法,就当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诸如点横撇丶竖弯勾,诸如左右结构丶上下结构,诸如左紧右松丶上紧下松……这些规矩,看似简单,实则存在着诸多书法理论。著名青年书法家肖文飞先生历来主张学书循理,这个理,简单地理解就是规矩,规矩讲了,书法理论知晓了,书法的大门便会向你打开,假以时日,精美的书法大世界就会让你尽展才情,书法的门径也会让你进出自由!

规矩懂了,就能在书法大世界大有作为吗?这倒不一定,因为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它包含了太多的元素,古代许多名句都揭示了书法的神妙境界,书法之道,神采为上,神质次之,神采为何?神质为何?仅此二字,当让后来者颇费思量!因此,要想让书写成为书法,要想让书法有更高的高度,就不能不说说书法的意境了!

纵观古往今来,凡在书坛有所建树的人,他留下的墨迹必有过人的东西:或意趣深远,或章法别致,或线质厚重,或造型奇特,这些所有的东西,让我们深追索源,其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意境!

有人说,意境是书法的灵魂!此言道尽了书法最本质最内核的东西。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它们被誉为天下第一二三大行书,除了书写的精采外,最值得称道的是三幅书法饱含了书写者最真炽的感情,他们用才情感情营造了整个书法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书法的意境:道法自然丶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由此观之,学书寻理,遵守规则,这是书法家必具的最基础的东西,而在学书过程中,通过对书学的追寻丶研讨及感悟,再加之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探究,让文化浸润书法,用书法理论养护书法,循序渐进,假以时日,我们对书法的理解将更深更透更别有洞天,那么呈现在宣纸上的字迹将会更厚重更灵动更有法度,其意境的深远将为期不远矣!

各位道友,不知以为然否?











一丫堂


学书法,当然是学规矩!横竖点撇捺,如何起行收,上下笔的承接,连贯,学的是这些东西!至于意境,不是学出来的,是通过学习慢慢感受到的,是悟出来的!总有人说“……学章法……”,其实章法不是靠学,而是靠悟,那种所谓学出来的章法是机械的是死的,那种充其量只能叫“形式”!高明的章法,来自于良好的大局观念,所以人们可能会经常看到一些名家的作品局部可能东倒西歪纠缠回绕,欣赏这类作品,你需要学会看它的整体,不要盯着它的局部一笔一画,码字麻烦,有兴趣的朋友关注我,私聊,附几个最近练手的东西,多多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