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喜歡追星?沒有粉絲的支持哪來的明星?

夜巴黎美女匯


追星人一般是出身背景較差,愛做夢一族,沒理想丶沒目標丶出生時大腦缺癢一群人!這群人是無腦丶無知丶可憐蟲!


江波60039291


凡事都要有個度!在一個範圍內可以做超過了這個範圍就感覺不正常了!

在這個虛假宣傳和過度包裝的社會,很多明星都把自己打扮成社會的正能量!愛國!孝順!陽光!慈善!都被標榜!實在不行就僱大批水軍為自己歌功頌德,美化自己!殊不知明星做的一切不就是為自己開拓和穩固市場!從而賺更多的錢!這就是他們的最終目的!

都知道明星的圈子很複雜!簡直就是髒亂差!天天寖隱在這個環境中,你可以想到他們真實的面目!就想馬雲說的:中國的明星演什麼不像什麼,演農民個個都像!這句話包含了赤裸裸的諷刺!但靜下心來考慮我們就不難看出他們的私心了!抓住我們的愛心,利用我們的善良來達到自己的利益!其實不管怎麼做,我們都是被利用的那個人!

這次疫情可以說是給我們認認真真的上了一堂思想改變課!讓我們明白誰是最可愛的人!誰是我們正真的守護神?誰是社會正能量的代表!

朋友你還在掙著3000塊錢的工資來操心著掙幾千萬的明星的心嗎?你還在花光所有的積蓄就為了看場演唱會嗎?醒醒吧!朋友們!有那個時間不如在家多陪陪父母多學學習吧!畢竟正真你有困難的時候幫助你的除了你自己就是父母了!



低調攢人品678


這個,我有研究,追星無非就是三種人

第一種:學生、青少年,處在青春期,單純、愛做夢,過多幾年就不會了,這是正常的。

第二種:中老年人,把明星當孩子來喜歡,因為他們無聊唄,屬消遣,也正常。

第三種:因為這個明星在銀幕上塑造了一個成功的形象,大家喜歡,所以喜歡這個明星,這個熱度不會保持很久。又或是這個明星給了人精神力量與共鳴,還有留下了大量經典作品,象BEYODN,象黃家駒,陳百強,李小龍等,屬精神教父,這樣的明星很有積極的作用,這是最正常的。

第四種:現實生活中過的不好、心理有疾病的人,這類人一般是嫁不出去的大齡剩女比較多,寂寞、空虛、自身條件一般般或很差但眼光又高、社交圈子窄、經濟條件不好沒有其他辦法打發時間,所以把包裝好的明星當精神寄託和出嫁的目標,嚴重的象楊麗娟,只要明星說單身,她就覺得自己有機會嫁給他,屬心理有疾病的人群,這類人不會出現在象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一般都是小城市的比較多,大城市的人視野比較遼闊,見多識廣,加上生活比較豐富不會鑽這樣的牛角尖。遇到這類人,你遠離為妙,因為這是最不正常的。

經常泡論壇、在Q群裡聊天的,無論是結婚了的,還是沒結婚的,日子過的都不好的,這一點你一定要相信。



掏哥在非洲


人為什麼會追星?因為對很多粉絲來說,這是因為追星是他們實現自己的方式,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聊聊追星背後的情感動力吧~

每個人生階段,都有等待我們的成長。

根據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青春期的我們,需要去構建自我同一性,在急劇變化的外表和高水平的荷爾蒙影響下,把自己的慾望、能力、夢想,整合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並在社會的各種挑戰與義務中,驗證自己在集體中所處的位置。

成年早期(18-40歲),我們面對著親密對孤獨的衝突。我們恐懼受傷,但更渴望將自我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同他人建立愛的聯繫,因為只有這種親密感,能讓我們抵禦無止盡的孤獨。

但商業社會的本質是一個契約社會,它用規則來約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然後才是愛的聯繫。可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著同他人的連接,同自己的連接,所以很多人選擇追星,通過愛另一個人,來完成我們內心的成長。

因為在健康的追星中,我們找到了自己的歸屬,培養了給予的能力並理解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幻想,實現了自我的成長。

一、追星,幫我和世界連接

1. 歸屬感——“我屬於一個優秀的群體”

“每個人既希望成為勝利團體中的一員,同時又想在這個團體中與眾不同。”————阿倫.特姆金.貝克

粉絲社群是圍繞著同一個情感對象建立的情感社群,具有明確的排他性。只有瞭解偶像的人才會被接納進入這個社群,只有不斷的為偶像付出的人才能成為核心成員,而被選拔進來的經歷,讓我們覺得我們進入了一個更優秀的、和自己喜歡相同對象的群體。

而當下的粉絲社群主要通過網絡聯繫,我們得以認識和自己成長經歷大不相同的人,在這個群體中,我們既遇到了和我們有相同感受的人,得到了歸屬感和被認同感,又通過追星將自己和現實生活裡的他人區別開來,同時也以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其他追星者區別開來。

2. 為偶像付出——“我學會了如何去給予”

“給予是潛能的最高表現。正是在給予的行動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財富和我的潛能。這種增加生氣和潛能的經驗,使我感到無比快樂。”——弗洛姆《愛的藝術》

在粉絲圈中,粉絲口中的“大大”可以分成三類。

輿論領袖類:在出現一些和偶像相關的新聞時,寫很長的公關文描述事情經過,解決粉絲的疑惑。

前線追星類:她們經常會跟著偶像的行程走,在第一時間傳回和偶像相關的信息。

產出類:她們有剪視頻、畫漫畫、p圖等技能,會增強粉絲圈的活躍度並進行對外宣傳。

無論是哪種,她們都通過無償的勞動,以給予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另一人的喜愛,完成了自我和世界的連接。

3. 力比多投射——“你是完美的化身”

“雖然粉絲和粉都客體之間的關係不能全部還原為性的愉悅和吸引,但以性為動機的幻象明顯構成了粉都愉悅中的重要部分。”——科奈爾·桑德沃斯

隨著青少年生理上的成熟,對異性的好奇和嚮往逐漸萌發, 然而, 由於青春期的羞澀心理, 接觸異性時往往表現得很緊張,甚至於以一種反向表達的形式出現,也就是“越喜歡,越冷漠”,來掩蓋內心的不安。

而傳統文化的一些偏見也抑制了正常的異性交往,使青少年對異性的好奇越發的強烈, 以至於幾乎每個青少年都有一個自己理想愛人的輪廓。

但這種構想往往停留好看的外表,而沒有賦予其他內涵。而大部分的偶像顏值很高,很容易引人注目。加上脫離現實生活的舞臺形象, 往往讓青少年形成一種完美的形象,進而成為其意念中愛戀的對象。

二、追星中的蜜與苦

自粉絲文化研究興起以來,就存在著兩種相反的偏見:理想化和汙名化。前者認為粉絲是通過主動性、創造力抵抗主流意識形態的反叛者,後者認為粉絲是非理性的病態人群。

而這兩種偏見,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追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蜜與苦。

蜜——眾生皆苦,唯你是草莓味

1. 狂熱消費

Hokbrook(1986)提出狂熱消費行為,狂熱消費行為本質上是一種由內在興趣激發的深度沉迷;這種行為帶有一定的強迫性和成癮性,能夠有助於粉絲形成自己獨特的自我概念和身份認同。

在粉絲圈的行話是“XX的笑容由我們來守護”,“XX就是我們的底氣”。

粉絲通過購買大量和偶像有關的海報、電影票、代言產品,以表達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品味。在消費過程中,粉絲們收穫的是自身的滿足感、群體歸屬感以及自我意識的實現。

所以儘管你的唱片可能賣的很貴,我的資金也沒有那麼充足,但我還是願意拿出大部分的錢來支持你。

2. “我就是粉絲之王”——瞭解你,讓我更有力量

“文化系統像經濟體制一樣運作,因此資源分配不平等,而‘粉絲’是文化資本的活躍生產者和使用者。”——約翰·費斯克

在粉絲社群中也存在著登記制度和權力分層,如存在著核心粉絲、邊緣粉絲的登記劃分。這種劃分的標準之一是知識,也就是和偶像相關的知識和鑑賞力。這種非官方的文化資本,在社群內部有著共同愛好的人群中,成為了自尊心的主要來源。而且從某種角度上,在社群內部給予了粉絲更多權力。

所以在社群的規範下,粉絲對偶像瞭解的越多,越能夠獲得同伴的尊敬和認同。

苦——愛上了不該愛的人

1. 我愛你,你卻傷害我——“脫飯回踩”現象

“脫飯回踩”是指粉絲不再喜歡之前追隨的偶像,並對ta進行言語攻擊和報復的行為。

當偶像與粉絲間利益有所出入時,象徵意義開始斷裂,粉絲必須重新審視自己對偶像的熱愛。此刻往往會出現長期英雄敘事的反彈:即長期以來偶像的形象被無限美化,日漸成為“完美” 的代名詞, 粉絲不容許任何抹黑偶像的行為發生;但同時他們對偶像的心理預期也隨之被提高,當偶像行為觸犯粉絲利益時,粉絲就會產生強烈的被欺騙感和背叛感,在對偶像失望的同時,記憶中那些不好的細節會被召回。情感的失落和認知的落差很快就會形成反彈,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且消費動機的消失也使得粉絲需要面對額外的經濟壓力。

此外粉絲社群作為亞文化群體,一直被主流文化部分“汙名化”。 因此,退去粉絲身份的同時,部分粉絲也急於摘掉“腦殘粉”的標識。他們認為自己脫飯是因為看清了真相,已經擺脫了過去“非理性”的標籤,一時間“非粉”的優越感驅使他們感覺站上了道 德的制高點,開始將曾經受到的汙名轉移給那些仍未脫飯的粉絲,並對偶像各方面發表攻擊性言論。

2. 病態的粉絲——不健康的追星狀態

1)我沒有自己,只有對你的喜歡

如果現實生活中缺乏穩定的自我形象,“吸引”與“虛擬親密”的快樂作為一種巔峰體驗便更容易讓人迷失了自我,從而將追星視為生活追求的很大一部分,甚至試圖不斷超越,以刷新巔峰體驗。這一點類似於許多其他的沉迷與成癮行為。

有研究者(Cushman,1990)指出,對明星的依戀是一種對“空虛自我的撫慰”;“追星者”往往對自我有著更低的評價與低自尊(Cheng,1997)。而偶像身上的魅力與特質恰好滿足了追星者對自身的許多期許。

2)我不是在追星,我在和偶像戀愛

有研究發現,追星行為中“個人情感聯結”維度與低安全感與親近感相關(Giles, 2000),並與依戀類型中的焦慮型有著顯著正相關、迴避型有著負相關(Roberts, 2007)。

麥卡琴(McCutcheon)教授將這一現象解讀為:對於焦慮依戀類型者,時刻處於親密關係會被破敗與結束的恐懼之中,從而可能將與偶像間的虛擬聯結作為現實戀愛關係的“備胎”存在,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穩固的港灣,因為這層關係不會離開,永遠安全。於是形成了與偶像的“虛擬親密關係”。

麥卡琴教授針對“迷戀”的快感的形成,進一步提出了他的假說——“吸收與成癮理論”。吸收指的是一種自發的對某一客體全身心,從知覺、想象到全部認知資源的全身心投注與注意(Tellegen & Atkinson,1974, p.274)。這種全身心的投入和“吸收”,無須主觀努力,類似於一種巔峰體驗,帶給人很大的快感。而在全身心注意的同時,偶像的“現實感”,也在無形中被放大或強化,使得人們產生似乎與偶像形成了某種關係或聯結的錯覺,從而讓人產生強烈的關係快樂。

3. 過度追星帶來的心理影響

有研究發現,“過度”的追星行為對於認知能力、價值觀,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都有諸多影響。

Yue和Cheung(2000)研究發現,崇拜偶像的粉絲,更傾向於具有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絕對主義的價值觀,而他/她們的現實主義、理性主義、相對主義的價值觀得分較低;因此,往往容易被人貼上“愚蠢”、“不負責任”、“順從”等負性標籤,從而在社會生活中受到不應該有的傷害(McCutcheon & Maltby, 2002)。

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正面臨自我形象、自我同一性建構的重要期,很容易因為過度追星而基於偶像的信息改變並重構自我形象;同時,青少年也正處於慢慢脫離父母依戀,逐漸轉向友人及異性依戀建構的轉變時期,過度追星所伴隨的“虛擬親密關係”也可能會影響他們未來與友人和異性親密關係的形成。但由於偶像的顏值和魅力很大程度上是現代商業社會包裝營銷的結果,我們普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常常很難達到這種理想化的標準。

三、尾聲

“人生而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如果移除了障礙,人會自然而言地發展為成熟的、充分實現自我的個體,就像一棵橡樹籽成長為一株橡樹。”——《神經症與人的成長》卡倫·霍妮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我實現,追星只是方式之一。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理性追星,通過追星去構建完整的自己,學會熱愛自己,熱愛世界。





有料圖文


我也挺好奇的,為什麼明星都會有那麼多忠實的粉絲,無論有什麼劣跡被暴露出來也絲毫不影響她們在粉絲心中的形象,他們到底有什麼魔法能夠讓那麼多人為他們說話?我也是一個追星的人,在娛樂圈中也有我自己喜歡的明星,王源。先在這裡聲明,我不是一個混飯圈的人,只是單純的因為王源性格陽光開朗,在三小隻中長相最為乖巧和善,為人有才華有梗才決定讓他成為自己的偶像,(鑑於王源不喜歡人家說他可愛,我在這裡就不說了。)對於王源我瞭解的並不多,但眾所周知的事情我也都瞭解。



其實我這個人是比較欣賞有才華的人的,王源自己作曲,自己唱歌,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伯克利音樂學院,為人處事謙和有禮,不僅在年輕的姑娘中有一大批粉絲,在長輩中更是很受歡迎。我想大多數人和我一樣喜歡他,可能也是因為看中了他的這些優點,當然,對於其他明星的粉絲而言,他們也只是看到了自己偶像優秀的一面而已,也正是因為偶像們優秀的那一面,才讓這麼多人前赴後繼的喜歡他。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個特例,我喜歡王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相同的年級,他比我更優秀,他達到了目前我無法企及的地位,所以我應該對他還有一種崇拜心理。而我之所以選擇把他當成偶像,因為我想終有一天達到我自己想要達到的高度,成為一個別人無法企及的人。

如果真的有一天,我能夠有那個能力成為很優秀很厲害的人,估計我的偶像也會換,換成一個更了不起的人。但是如今的大部分人選擇追星,其實和我的想法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女粉絲喜歡長的帥的男星,其實心裡是把他當成自己的男朋友的,歸為自己的所有物,別人不能觸碰,所以在那個男明星和其他女明星有稍微親密的接觸時,或談戀愛時很多粉絲都不能接受,在她們心裡,哥哥是 她們的,不能談戀愛,身邊甚至不能有異性。我個人感覺這樣的喜歡是病態的。



關於問題所說的第二問沒有粉絲哪來的明星?我想說的是,有時候明星也不是粉絲捧出來的,是大眾的選擇。楊超越,為什麼能出道我一直很好奇,這難道不都是大眾的傑作嗎?就因為人家哭的很可愛,所以哪怕沒有實力的她也穩居比賽第二名,不要說她已經足夠努力了請問那個團的女生有誰不夠努力麼?不夠優秀,單靠可憐就被安排出道,這又是在傳遞什麼價值觀?所以沒有粉絲的支持也會有明星,因為楊超越就是被路人捧出來的。


魷魚遊客


我認為當今社會上不少人追星,更有甚者為了追劉德華,一生不嫁人,盡其所有,就為了見劉德華一面。這種現象的發生,是社會的導向出了問題,也是是社會的一種毒瘤。追星是非常沒有意義的事情。是不值得的。而且會‘毀掉自己一生的前途。耽誤自己的人生。把追星的力氣用在學習和工作中。用在自己的事業中。一定會獲得很大的成功。


天山來客pk


追星是一種信仰,從我們的偶像身上我們能獲取很多的正能量!並且一個人一生能有一個熱愛的東西,包括追星,會是一個很幸福的事情,追星能讓我們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人,這些人沒有多餘的目地,很純粹的是因為我們都共同愛著一個人,所以我們聚集到了一起!當你認真追星後你會發現新大陸!!!



努力努力再努力XL


追星是一種欣賞,是對生活美好的熱愛。

說是信仰太誇張了,也不至於,很自然, 畢竟追星不能作為生活的根本。

追星的積極意義就在於你在愛豆/身上發現了他的閃光點,然後這些閃光點又反過來成為你生活中的動力,讓你成為一個更優秀的自己。

我覺得追星的意義可能就在於你會因為你的愛豆而成為更好自己,他越積極向上,你也會跟著他積極向上。

高中我很胖,因為追星我開始減肥,我想等我減到目標體重得時候去見他一面,就算他不會注意到我也沒關係,因為看到他我就很開心。

我朋友同學也受愛豆的影響很深。我們可以因為追星變得更好。

明星確實離不開粉絲,可以這樣說,沒有粉絲的明星不如乞丐,但是我們要反過來想,我們其實也離不開他們,沒有明星了,我們的娛樂節目哪裡來,沒有娛樂節目我們會變的多無聊。

我們與明星的關係就想魚和水,我們粉絲是水,愛豆是魚,愛豆離開了我們會奄奄一息,而我們離開了愛豆,我們就變成了一攤死水,沒有了生機,所以說誰都離不開誰罷了。


運營一隻豬


你說得有道理。

可明星與粉絲其實是相互成就的關係,不對,應該說是相互需要的關係。

追星其實是一個對號入座的問題。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喜歡什麼樣的人,而恰好有個人滿足了你對男性or女性的全部幻想,你說會不會喜歡ta。

有了很多你這樣的粉絲支持,ta也會更加出名。

你要演技?娛樂圈人多,有!

你要帥氣?必須有!

你要溫柔?有!可鹽可鹹!

怎麼樣,是不是有一種買衣服的感覺,總有一款適合你的。這就是資本的力量。

明星的意義在於豐富精神世界,追星本身沒有錯,能夠傳播正能量的明星更應該受到追捧,因為ta你獲得了努力的動力,變得更有優秀,多好的結果啊。

至於先有粉絲還是先有明星,那我告訴你,肯定是先有明星,樹大才能招風,前提是在有樹。


娛樂微扒


針對於追星,一定要適度,而且自己對哪些明星是有社會價值的有自己的評判。

追星一詞來源於紅極一時的小虎隊。在1989年小虎隊開始巡迴演出,當他們從臺北巡演到高雄時,瘋狂的粉絲們成群結隊的騎著自行車一路跟隨,大呼其名,這種跟在明星後面追明星的現象被當時的報紙稱為“追星”,也正是從那時起人們開始用追星一詞來形容粉絲對明星的崇拜行為。為什麼追星呢?

1,偶像影響力

優質偶像除了有過硬的行業素質,還要有社會擔當。很多人們追星,崇拜明星是因為他們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或是一部電影,或是一首歌曲,在恰當的時間,給予我們正能量,讓我們能更好的面對生活。比如劉德華,曾經有過一首《Everyone is No.1》,在中央5頻道反覆播出。這首歌是他專門為殘疾人運動員製作的,但是這首歌的影響力不僅鼓舞了很多殘疾人,即便是正常人,也深受鼓舞,而且劉德華只要有空便積極參與出席殘疾人士的各類活動。這樣有擔當的明星,收到人們的追捧便順其自然。

2,物質生活的提高

俗話說“飽暖心生情”,在生活物質越來越高,生活越來越富有的今天,人們休閒的時間越來越多。而且隨著生活物質的提高,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在高度緊張的社會關係當中,人們渴望得到自己的精神信仰,來填充空虛的靈魂。在身體疲憊的時候看看偶像的視頻,可以起到放鬆心情,愉悅身心的作用。在人們的潛意識裡是需要這樣一個精神信仰的。

3,盲目追星

盲目追星,這樣的行為就不值得提倡,甚至要杜絕的。像之前火遍網絡的“虹橋一姐”,不工作,不學習,每天呆在機場蹲候明星。就是為了能跟明星合個影或者跟明星說句話,這樣的追星是完全沒有意義的,還有甚者,花光父母的積蓄、血汗錢為了能看一場偶像的演唱會。這樣的追星是盲目的,是失去自我的,而且這樣的人沒有完整的人生觀,不能在盲目追星中認清現實,認清自己,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所以,綜上所述,人們追星是一種正常現象,是一種社會常態。但是我們要認清偶像在生活中的作用,我們追星是因為他們能給我們正能量,而不是盲目追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