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孩子乖巧懂事才好?家長要小心,太懂事的“討好型人格”娃不快樂

家長總是教導孩子要聽話,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懂事。殊不知,這樣下去孩子會變成“討好型人格”,變得越來越不快樂。

前幾天,我在網上看了一個語言節目,嘉賓是知名作家蔣方舟,在談話中道出自己其實是“討好型人格”,她說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總是在不停地滿足別人的期待,為了別人的期待而努力,她害怕和別人起衝突,盡全力地去討好別人。即使在一段親密的婚姻關係裡,自己的原則被觸碰到,也依然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因為她會害怕對方因此而不開心。她在聊天中也盡力順著對方的話聊,為的就是讓對方不討厭自己。這個節目的播出引起了社會上大部分人的共鳴和討論,很多人表示自己也是“討好型人格”的一員。


孩子乖巧懂事才好?家長要小心,太懂事的“討好型人格”娃不快樂


那到底什麼是“討好型人格”,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危害呢?“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中其實並沒有明確的名稱,更多的是一種行為傾向和心理模式。通俗的說,就是一個人具有明顯的討好行為,而這種行為大多都是潛意識下發生的,在還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就下意識的按照以往的習慣完成了。就像電腦裡設定好的程序,一旦遇到這個問題,程序自動解決。而這種心理模式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比如孩子會變得自卑,對於人際關係的退縮,長期處於悲觀之中等。

在瞭解了“討好型人格”是什麼和危害後,給了家長們一個警示,如果孩子開始去討好別人,常常把問題歸咎於自己,可就要小心了。


孩子乖巧懂事才好?家長要小心,太懂事的“討好型人格”娃不快樂


那究竟是什麼情況會讓孩子有了“討好型人格”的特徵呢?

第一、成長過程中沒有獲得“安全感”

日本電影《被嫌棄了松子的一生》中就形象的描繪了,主人公一生中都在討好別人,即便在死後還帶著內疚說了一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電影裡的父親偏愛主人公松子的妹妹,導致松子一直希望能夠獲得父親的關注和愛。爸爸偶然被的一次鬼臉逗笑,讓松子有了討好這個觀念的形成,而後松子在成長中對每一個人的討好和緩和關係都是鬼臉,希望藉此讓人們喜歡她。但這樣並沒有逗笑別人,而是把別人嚇走。她從家庭中獲得的安全感,就只是因為自己的鬼臉,才換來了父親的關注。所以她覺得,只有討好別人才能換得別人的關注,才能讓別人愛自己。但久而久之,松子失去了自我和生活的意義,帶著孤獨離開了世界。

所以,從電影中可以看出來,父母沒有及時的對孩子報以主動地關懷,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而感到內心的孤獨,變得敏感自卑和悲觀。


孩子乖巧懂事才好?家長要小心,太懂事的“討好型人格”娃不快樂


第二、父母的人格影響孩子

有精神分析理論表明,一個人的早年經歷會對個體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父母在與孩子早年互動模式中,會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長中常常會面對,父母嚴格要求孩子順從和迎合自己。有些家庭中,父母會由於自己本身自尊的不足,從而將孩子變成他們價值的支撐。他們把自己不足的安全感全部寄託在孩子身上,只需要聽自己話的“乖孩子”。結果導致了父母本身的意願壓制了孩子本身的意願,讓孩子喪失了自己的獨立人格,也成為討好產生的因素。

比如我們可以在大街上經常看到父母訓斥孩子,如果孩子做了什麼事情不是家長的意願,家長甚至會大聲批評,絲毫不在意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孩子反抗還會被家長採取行動上的懲罰。因此,孩子逐漸發展成違背父母,就變得內疚,慢慢地就形成了“討好型人格”。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引以為戒,杜絕這類情況的發生。


孩子乖巧懂事才好?家長要小心,太懂事的“討好型人格”娃不快樂


如果有的家庭已經有了“討好型人格”的孩子該怎麼解決呢?

第一、父母幫孩子辨認什麼是討好

“討好”作為孩子人際關係中的模式之一,其動力存在於孩子本身潛意識中,一般情況下難以察覺。孩子尚且還處於對事物的認知和接納階段,所以父母一定要在發現孩子有“討好”行為發生時及時地幫助孩子,讓孩子自己意識到什麼是自己想做的,什麼是自己不想做的。比如,朋友讓幫忙買文具,孩子順口答應,但孩子自己的內心真的願意麼?父母要讓孩子面對自己“討好”的行為本身,對問題的出現有一種自我審視的意識。


孩子乖巧懂事才好?家長要小心,太懂事的“討好型人格”娃不快樂


第二、調整與孩子的關係

父母作為孩子性格形成最主要的人物,對孩子的影響是一個持續的狀態。所以父母要及時的調整好和孩子的關係,自我反思,比如父母要與孩子之間要有平等的關係,讓孩子去理解而不是服從。如果情況太嚴重,可以藉助外來力量,比如心理諮詢,通過專家來改變孩子心中對父母的固有形象,從而改善父母與孩子的心理關係。

第三、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孩子在長此以往的討好中,會開始不停的追尋能認可自己、接納自己的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跳出自己的認知圈,不再恐懼不滿足別人就會被拋棄的心理。讓孩子明白討好的人格是可悲和可憐的, 同時也要幫助孩子擁有做真實自己的勇氣。讓孩子接受,不是非得人人接納自己,愛自己,要接受有人不愛自己,和值得自己去愛的人。通過上述的三種解決方法,我相信很多家長都對處理“討好型人格”,有了更多的見解。


孩子乖巧懂事才好?家長要小心,太懂事的“討好型人格”娃不快樂


最後,我想告訴各位家長,和孩子的相處一定要細心,一旦孩子心裡的裂縫出現,就意味著它總有一天會坍塌。每一個孩子都有著獨屬於自己存在的價值,它可能會在過程中有千百種形態,但這都是孩子自己選擇和改變的。父母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一定要盡力的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孩子心裡有著避風的港灣,和麵對外界的底氣。

就像電視劇《小歡喜》裡的方子凡一樣,從小被父母愛著長大,性格率真又活潑,成為孩子堆裡明媚的小太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