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纣王为何在纣王七年忽然变坏?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草根也谈历史


纣王在在位的第七个年头突然变坏,怎么会这么突然,之前好好的一个人就变成了一个暴君?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周王朝的崛起导致商纣变坏了,当然《封神演义》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所以我们今天分成两部分来进行解说。

一、周王朝的崛起,成王败寇的故事

早在周武王姬发的爷爷的时期,周和商朝之间就有往来,姬发的爷爷名叫姬历,他迎娶了商朝皇室的姑娘,还被商王封为西方最重要的一位方伯,这个时期的周已经成为商朝下属最大的一个势力了。

虽然关系很近,但是商朝也总是提防着周,双方后来不断摩擦,姬历也被商王杀掉,这样一来,商周成了暗地里的敌人,明面上周因为国力不足没有办法反抗,因此周文王姬昌也就是《封神演义》里面的西伯侯姬昌,继续臣服于商朝。

到了商纣时期,商纣还囚禁了姬昌七年,并且将他的儿子姬伯邑考做成肉汤,让周文王姬昌喝下,后来周人以宝马美女,才将姬昌换回。回来之后,姬昌谋划着造反的事情,一方面继续假意臣服,另一方面攻取周边效果,一直到周朝将自己的版图占据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

后来文王去世,武王继位,也就是姬发,率领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和商朝七十万大军大战,最终获胜,商纣自焚于鹿台,周朝称王。

回顾一下商纣变坏的记载,是出现在《尚书》中的《牧誓》中,这里面说的话,其实是武王伐纣的时候对商纣的评价,翻译成白话文大致意思就是纣王罪就罪在听信妖妇妲己的话,对祭祀不严谨(就是纣王七年给女娲娘娘进香,掀开了女娲娘娘的帘子,也就是对神灵不敬)以及胡乱任用一些不三不四的人。

要知道,正史里面,纣王得到妲己是已经在位三十年了,进攻有苏国的时候,得到的战利品。但是为什么说纣王是在在位七年的时候就变坏了呢?因为当时天下已经是周朝的了,武王说纣王坏,那纣王就是坏,不过后期的商纣确实很残暴。

而周王朝为了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自然需要说一些前朝的不好,周朝于商纣七年起兵,所以商纣从在位七年的时候就变坏了。

《封神演义》中的版本

在封神演义中,商纣七年的时候确实发生了一个事情,就是袁福通造反,这个时候,作为朝廷的太师闻仲闻太师自然不能坐视不理,闻太师可是会法术的啊,于是他就带兵前去镇压了。

要知道,纣王作为老三能够在两个哥哥都在世的时候当上皇帝,是因为之前朝中的老臣商容、梅伯等人的建议,自己的父亲这才立自己为太子的,所以商纣当上皇帝之后,也处处受这些老臣的管制,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太师闻仲了。

而商纣虽然排行老三,但是谋略什么的都有,自然也想自己当家做主了,之前太师一直在朝中,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现在太师率兵出征,无疑是给自己一个绝好的机会,不利用好了岂不是可惜。

虽然妲己也起了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还是商纣自己内心的想法是最主要的,逼走了商容,还炮烙梅伯、赵启等人,这样才能更好的巩固自己的权利,将商朝掌控到自己手中。

哪怕后来闻仲冒着上不了封神台的危险,也要回来劝导商纣,但是他仍然是我行我素,不听劝告,最终走向了灭亡。

结语

其实不论是正史,还是什么,导致商朝灭亡的,一定不止于一个妲己,商纣自己如果洁身自好,不近女色一心为国的话,区区一个妲己又怎么能钻的了空子呢,一世为人,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心罢了。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纣王初登基时本是一位明君,推行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措施,在纣王执政初期,天下还“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到了纣王执政的第七年,纣王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开始不务朝政,每天都沉迷于美色中不能自拔,百姓也开始遭殃,在纣王的统治下,整个商朝开始走下坡路,走向了终结。

所以人们会好奇,究竟在纣王七年,当时发生了什么让纣王开始有了巨大的转变?

商朝的继承制度与其他朝代不同,商朝传承制度是兄死传弟,无弟传子。意思是皇帝死后,皇位传给弟弟,若无弟弟,传位与嫡长子。

纣王为帝乙的三子,帝乙死后,应传位与弟弟箕子,如果箕子不愿意继承,应传位给嫡长子微子启,二人也是贤能之人,有能力继承大统,无论如何也轮不到纣王继承,但偏偏是纣王继承皇位,这是为何?

一日帝乙带领文武大臣观赏园林,忽然园林中的飞云阁柱子坍塌,纣王拖住梁柱,勇气可嘉,因为此事,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赵启等一干大臣上奏皇帝,求立纣王为太子。

后来纣王被立为太子,表面上是因为帝乙认为纣王力气大,武功好,其实是商容、梅伯、赵启一批德高望重的大臣力荐。

纣王登记后,叔叔箕子、嫡长子微子启等人肯定心中不悦,凭啥他当皇帝,另外,辅佐纣王称帝的一批老臣也对纣王指指点点,你当皇帝就是因为我当初向先帝保举的,你要感谢我,听我的话,这让纣王心中很是不爽,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纣王也想培养自己的心腹大臣,比如费仲、尤浑等,但谈何容易。

但这批老臣横加阻拦,臣子干政,让纣王心中更加的不爽,更加的痛恨这帮老臣,处处受到他们的钳制。更有叔叔箕子、嫡长子微子启等反对势力处处打击他,这些外在的压力让纣王一时间无处发泄,只能通过沉迷于酒色的方式来逃避和纾解,脾气也变的十分暴躁,开始贪恋美色,不理朝政,贪图享乐,施行暴政,直接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纣王七年,宫里来了个妲己,商纣王彻底变坏了,从此沉迷享乐,屠戮忠良,灭绝人伦,祸害百姓,而且坏的不可收拾,最终葬送了殷商天下。很多人将纣王变坏和导致商王朝灭亡的原因归结到妲己身上,可是妲己只不过是一个背锅侠而已。


历史课课代表


《歪歪侃封神》第326期

封神中说,纣王刚登基的时候是好的,那时在他的治理下,天下还“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但到了''纣王七年'',也就是女娲庙降香之后,便忽然变坏,从此沉迷享乐,屠戮忠良,灭绝人伦,祸害百姓,而且坏的不可收拾,最终葬送了殷商天下。

一个人忽然变坏,不可能没有原因,那么,纣王七年有何特殊之处?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封神中也说了,纣王七年春二月,北海忽然反了以袁福通为首的七十二路诸侯,上古,北海指渤海,在山东地界,山东,当时是东夷的地盘,而东夷,打商汤立国开始就一直跟他们过不去,其后屡经反复,到纣王的爷爷太丁、父亲帝乙,经过两代努力,终于将他们打服,谁知服了没几天,又在纣王手里造反。

东夷造反怎么办?帝乙的托孤大臣,殷商太师闻仲,当然是心急如焚,立刻请旨出征,亲自平定东夷的叛乱去了,需要说明的是,整部封神里,纣王最怕的就是闻仲了,怕的不是闻仲的神通,而是闻仲的身份,执掌太师,总管军马,而且还是老臣之首。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纣王一见闻仲,那是吓得一句话都不敢多说,如今闻仲一走,纣王终于松了一口气,此时再看看朝中一帮大臣,他知道,到了自己有所作为的时候了。

纣王到底想干什么?

商朝与其他王朝不同,帝王继位,一直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两种制度配合使用,即:哥哥传给弟弟,弟弟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儿子的弟弟,如果不发生意外,就会这样一直传下去。

从上几代看, 武丁传给儿子祖庚,祖庚传给弟弟祖甲,祖甲传给儿子禀辛,禀辛传给弟弟庚丁,庚丁传给儿子武乙,武乙猝死,儿子太丁继位,太丁传给儿子帝乙,帝乙传给儿子帝辛,帝辛就是纣王了,可这里的问题是:

封神中也说了,纣王是帝乙的第三个儿子,他上面有叔叔箕子,还有大哥微子启,两人都是闻名天下的大贤,按照传位制度,无论“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都轮不到纣王继位,可结果呢,偏偏是纣王当上了天子,为什么?封神中说:

“因帝乙游于御园,领众文武玩赏牡丹,因飞云阁塌了一梁,寿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因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赵启等上本立东宫,乃立季子寿王为太子。”

纣王当上天子,表面上看是帝乙欣赏他的武力,但实际上呢?完全是商容、梅伯、赵启这一干老臣的大力推荐,商容、梅伯、赵启能有多老?

都是三朝老臣,尤其是商容和梅伯,历史上真的存在,商容是殷商礼乐大臣,天下有名的清流首领,梅伯呢,太丁的弟弟,算起来还是纣王的叔爷爷,三朝司徒,因封在梅地,所以称之为梅伯,在朝是三公,在外是诸侯,妥妥的一个说一不二的人物,这几人加在一起,就能改变殷商的继位规则,那么,老臣的权势、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已经不言而喻。

上述因素表明,纣王继位之后,一方面有箕子、微子启等一干人心存不服,虎视眈眈,另一方面,又受商容、梅伯等诸多老臣的钳制,所以,他的这个大王当得很不自在,想绕开他们,就得从外姓当中培植自己的心腹,可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

纣王就想提拔一下费仲、尤浑,以他天子的权势、地位,想提拔几个自己信得过的人,却只能提拔这俩人当个什么中谏大夫,大夫,言官而已,本来就没什么权势,还是个中等,仅比姜子牙这样的江湖术士高了一级,在朝中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史书上说,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什么意思?

文武双全,聪明的不得了,而且为人也很自负,一个自负的人,你让他受这种窝囊气,他能受得了吗?

好在纣王七年,救命的袁福通又造反了,朝中唯一害怕的老臣之首闻太师带兵出征,听说前方战事并不顺利,这就意味着闻太师一时半会儿还回不来,于是,纣王乐了,他乐什么?

当年用了一双象牙筷子,就让箕子叹息了半天,还忧心忡忡的说:

“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好么,用个象牙筷子,就到处造谣说,这意味着贪念会越来越盛,最终让天下在纣王手里灭亡,现而今,闻太师不在身边,已经没有害怕的人,那么,纣王,还能是个用付象牙筷子都要考虑别人意见的天子吗?

于是呢 ,压抑许久的欲望就像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后妲己虽然起了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逼走商容,炮烙梅伯、赵启等,何尝不是纣王在清除老臣的势力,以便于巩固自己的权威。

纣王也曾说过:“我生不有命在天乎!”不是老天爷让我当大王的吗?既然当大王是老天爷的意思,那你们这干闲人还挡着我的道儿干嘛,都给我起开,于是呢,纣王就忽然变坏了。

忠心耿耿的闻太师哪里知道,纣王忽然变坏的原因居然是讨厌他们这帮老臣,认为是老臣挡了他走向权力巅峰的道路,他西岐战死之后,还冒着上不了封神台的危险,借一阵怪风飞到朝歌,劝纣王悬崖勒马,一心向善,可他哪里知道,纣王都巴不得他早死,他死了人家才快活呢。

也怪不得元始天尊评价闻太师功过时,下了“可悯”两个字的评语,认为他非常可怜,闻太师能不可怜吗,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他要早知道这个原因,还会放弃大道,对纣王那么忠心耿耿吗?剩下的,也就只有心寒,一种从骨子里渗出来的,无法遏制的心寒,可这一切,又能怪谁呢?


草根也谈历史


大家好!很高兴能来回答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历史上真实的情况不是纣王变坏而是周国崛起了。

大家最熟悉也是最火热的故事《封神演义》就是讲述关于纣王变坏、周文武二王代天伐纣封神的故事。但是这个《封神演义》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呢?是明朝时期根据民间传说编撰出来的。

那么距离历史上描述纣王最近的书出自于哪呢?

是春秋时期成书的《尚书》中的《牧誓》篇: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摘自《牧誓》一段

这里面是周武王伐纣时对商纣王的评价,大概意思是指:纣王的罪在于听信妇人(苏妲己)、对祭祀不严谨。不重用自己的亲族,只重用外面来的不三不四的人,使他们对待百姓残暴,使商邑(商的国都)奸佞横行。

你们来看,这段对纣王的描述其实相对而言更接近于历史上的纣王,但是你们看出来纣王有多坏了吗?周武王对于纣王无道的指责和后面历史上的“清君侧”如出一辙,也可以说是打着大义的大旗,捡一些含糊不清的错处进行功伐罢了。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为什么纣王七年忽然变坏?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纣王的坏是从武王伐纣开始传播开来,历经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及史官的不断加工,使得纣王的坏愈演愈烈,越来越丰满,越来越详细。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想怎么说纣王都可以,反正纣王是个失败者,是给历代君主视为反面案例的存在,既然明君周武王都说纣王坏了,那再坏些又何妨?

周朝建立后,为了确立自己的受天地之命,宣扬自己的正义之道,无可厚非会去说纣王的坏,至于为什么纣王七年前和七年后变化那么大,则是因为七年前的在纣王的统领下商朝仍旧是雄霸天下,国内政局稳定,对外开疆拓土,有目共睹,无法造假;

至于七年后,则是因为商朝历代以来都是一个征战的国家,东夷不服打东夷、南蛮不服打南蛮、北戎不服打北戎,正因为如此,这个时候东夷部落不服(又起来反对商朝的统治),于是闻太师带领商朝大部分士兵前去镇压。

此时的周国历经三代人的努力已经崛起于商朝西部,占据了广大的地盘实际以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但是为了麻痹纣王,周国一直都是对商朝忍气吞声,忍辱负重(什么好词用什么)。纣王上当,怎么上当不知道,反正上当了(有说妲己嫁给纣王还是周国一力促成的不是,你懂得,此乃美人计,哈哈哈,算不算战国时期越灭吴的前一个版本?!哈哈哈哈),最后搞得东夷难平,空耗国力,闻太师大军被东夷拖住,此时周武王乘虚而入,一举擒王。

(牧野之战纣王竟然只能组织奴隶们来抵抗周武王的大军,可想而知那时候的商都朝歌的军事震慑力是多么的空虚了。至于为什么闻太师不回师,我估计是被东夷大军拖住难以回返,再加上周武王行动迅速,也来不及反应,最后这支军队肯定是要么投降要么被灭,也许移步朝鲜的一部商人也有他们的份)。

以上便是我的观点,看过路过不妨留下您的赞,多多关注我哦~谢谢!

读故事,解真相;大家好~我是Gurunding-古兰丁,坚持原创!


Gurunding


这就得说说一个关键人物“妲己”,读过封神演义的朋友都知道,殷商的败落和她是有直接关系的。

根据演义记载纣王因亵渎了女娲娘娘的神像,遭到女娲的惩罚,为了降罪于他。派遣了九尾妖狐附身在一个美艳无比的女子妲己身上,迷惑怂恿纣王残害忠良,滥杀无辜,将周文王之子伯邑考剁成肉酱,做成包子让周文王吃下。创作出炮烙、锤击、蛇咬等可怖酷刑。使得纣王人心尽失,好酒淫乐。加上地方上造反叛乱,都是他不能容忍的,心里就会产生扭曲。以至于江山尽毁!

这是演义写的纣王,而正史记载说法又不一样!单就从演义娱乐角度简单说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