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俗話說“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依據是什麼?

東奧機械


我是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從小就聽著老輩人各種各樣的農諺長大的,可以說有很多農村俗語/諺語都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當然了也有些農諺我們只要聽聽就好沒必要較真。不過今天要說的這句農諺"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是一句典型的氣象諺語,是古人經過長期觀察氣象總結出來的諺語,它能夠經過千百年流傳至今,也絕不是空穴來風的。



首先要明確“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這句諺語中的日期都是農曆日期, 我國所使用的農曆和公曆兩種曆法形式,一般農曆每月的十五又恰好是月圓之夜。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在這一天人們有賞月拜月的習慣;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節,在這一天我們有吃元宵,放天燈,賞燈的習慣。


從字面上理解這句俗語就是,若在八月十五這天晚上陰天烏雲遮住了月亮,那麼到了正月十五必然會下雪,而正月十五恰好是人們賞燈的日子,因此雪會落在燈上,形成雪打燈的景觀。

不過按照我的理解,這句俗語確實有一定道理,它反映了節日天氣之間的呼應關係。

古人通過長期的觀察天氣,不斷積累生活經驗和實踐經驗,總結出一些節氣之間的規律,這個叫做“韻律關係”。也就是說在某一種天氣出現之後,對應未來若干天以後將出現與之對應的天氣。

一般普遍認為這個韻律時間有30天,60天,90天等等,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之間剛好相差150天,因此這種韻律關係成立,八月十五若出現“雲遮月”,那麼一般正月十五就會迎來“雪打燈”。

不過這句諺語並不是絕對的,也很難用科學的道理去解釋,並且具有很強的侷限性。比如今天就是元宵節,我們北方普遍晴朗,據說今晚還能見到“超級月亮”;而今天南方地區普遍降雨,西南陰天頗多,東南江南降雨不停,出現了“雨打燈”的情況。所以這句諺語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實踐起來並不一定正確。


不過在阿冰看來,氣候節氣的變化確有規律可言,比如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春暖花就開,夏熱降雨多,秋涼風瑟瑟,冬寒雪飄飄。可以說每一年氣候變化都是按照規律行事的,節日與節日之間相呼應的氣象也都有一定的節奏。

所以我認為“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之間也是存在一定韻律的內在聯繫。比如八月十五這天的天氣陰雨比較明顯,經過一段時間後,在正月十五這天又呼應出來同樣的天氣,形成降雪天氣。

雖然不能完全用科學解讀,但這句諺語對於一些地區確實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過還是那句話,氣候變化成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最終走向還是要以實際為主。


李阿冰


俗話說“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依據是什麼?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老話,它是多少代農村人根據生活經驗得出的關於天氣的俗語,過去沒有天氣預報,但是聰明的人們依然有辦法根據經驗判斷出未來的天氣。這句“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就是其中一句,理解起來也很簡單,就是如果八月十五這天烏雲遮住了月亮,那麼在來年的正月十五就會下雪。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團圓日除了吃月餅,很重要的一個習俗就是全家人一起賞月,在農曆的十五、十六兩天月亮都是又大又圓,不過有時由於天氣原因,也有可能看不到月亮,這就是“八月十五雲遮月”了,天氣不佳,被雲遮月,必然是有些不盡人意的,不過沒關係“正月十五雪打燈”。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會下瑞雪,正月十五的習俗就是逛燈會看花燈。如果八月十五的時候烏雲遮月,那麼在正月十五就有眼福了,大雪紛紛揚揚,落在花燈上,別有一番滋味。


其實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並不是勞動人民們隨口說的。在天氣方面也是有韻律有規律的,不同時段的天氣存在著前後呼應,簡單的說,就是某個日子出現了某種天氣,那麼對應的一定時間段之後,會出現與之相對應的另一種天氣,這個時間段可能是30天,60天,也可能是150天,180天不定,而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之間就存在著這種必然聯繫,如果八月十五天氣陰,那麼正月十五就會下雪,聽起來很有趣,大自然就是這麼充滿奧秘。

今天是正月十五,全國的天氣也是不一樣的,我們這邊從早上起床就下雪,雖然不是大暴雪,但也覆蓋了厚厚一層,堆在燈籠上分外好看。已經不記得去年八月十五是什麼天氣,印象中好像並沒有出現“雲遮月”,不過又有什麼關係呢,正月十五可以看到“雪打燈”也很不錯呀。

[小十六筆]


一品小十六


俗話說“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依據是什麼?

這是一個氣象現象,也是一種自然規律。古代人的科學項目少,人們有下知地理的風水先生,上知天文的算命先生。此乃觀天象預測未來,人們總結的規律從而編著了《周易》系列籍典。


如此說頭年的中秋節晚間天空無晴朗,無法賞月,則第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必是雨雪天氣。也未必是百分之百,概率統計上來講是絕大多數。最近的一次是出:

2006年農曆中秋節當天北京等地區陰天轉多雲,中秋節晚上開始雲遮月,後來多雲轉晴。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凌晨大雪紛飛,中午後雪逐漸停止,但仍為陰天到多雲天氣,寒風呼嘯,正好再次驗證了這句農諺的準確性。

處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氣象局都一直在統計相關數據,經資料對比顯示這種現象是科學的,真實可信。




在農業生活生產中,對於天氣預報的一些流傳下來的諺語對掌握好天氣做好家耕作業和生產收成取到了相當的作用。一代代相傳的智慧讓中華民族在世界列強中站穩腳跟。傳承文明,文化是做人之根本。要不怎麼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今天元宵節,中國.廣東.惠州.吉隆鎮雨。

雨雪天氣做好防護,出門帶上雨傘🌂。好心情好生活。祝:

今日頭條的友友們元宵節快樂,天天開心。


GEN


這句話出自古時候人們通過生產和勞動,對日常生活天氣變化的總結,反應出節日跟天氣間的呼應關係。

所謂“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意思是: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如果有云霧遮住月亮,那第二年的正月十五那天就會飄大雪。

根據科學檢驗結果,這句俗語還真有一定的可信度。



古時的人們沒有科學實驗依據,根據對每年天氣的變化來做總結,而八月跟來年正月天氣的對應關係的變化,大部分都呼應上了,只有中秋這一天天氣較差本應該看到浩然明月的日子卻被雲霧擋住,來年的正月十五就會下起大雪,時間長了,慢慢就形成了一句廣為傳播的俗語被大家所熟知。

為什麼八月的雲霧還預示著來年正月,兩個相差150天時間日子的天氣呢?

蝴蝶效應,大家都應該有所耳聞或者瞭解過,經科學研究證明,在南美洲的一隻蝴蝶揮動翅膀,就有可能在北美洲掛起一場大型颶風。

自然界的天氣跟地球的萬物都存在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關係。 同樣的,天氣之間也存在這種聯動關係,也就是當下的天氣變化,會影響後期天氣的演變,氣象家稱為天氣的“韻律活動”。



氣象界裡確實存在著兩種天氣隔一段基本固定的時間後就會發生一次聯動。比較公認的天氣聯動時間有:30天、60天、90天、150天、180天以及240天等。 而八月十五跟正月十五之間按農曆計算,剛好是150天左右的韻律關係。

這種關係具體的發生背景和原因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科學家們還在努力探究其真相,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就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周邊。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今年就是正月十五了,也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這一天也是跟過年一樣熱鬧的,像一些廟會這樣的景點,這一天更是會爆滿的,因為都要放花燈的。農村俗語就說“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為何元宵就會雪打燈呢?

俗話說“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依據是什麼?

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句話說說如果八月十五的時候雲擋住了月亮,那麼正月十五的時候就會下大雪。其實這句話並非是這樣理解的,在老農看來這句話的前後半段都是分開理解的,主要就是形象兩個節日時候的環境。

就比如說八月十五的時候雲遮月,這跟當時的天氣是有關的,那個時候已經開始颳起了秋風了,所以是很難遇到天晴的,很多時候都是多雲的天氣而已。相信那麼多年來看八月十五的月亮,都是很難遇到大晴天的。這都是前人一直留下來的經驗,所以才是會留下八月十五雲遮月的說法。

至於說正月十五雪打燈,看看現在北方的天氣就知道了,很多時候都是下大雪的,可以說今天還是下著雪的,那是因為年還沒有過完,還是屬於天氣比較冷的時候,自然就常常會出現正月十五賞花燈的時候,就是大雪打著花燈了。

這也是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因為以前正月十五的時候就是常常會出現這種的情況的。這句俗語只是告訴著後人中秋跟元宵節時會遇到的天氣而已,並不是說八月十五不天晴,正月十五就會下大雪的。

而且將八月十五跟正月十五聯繫起來,那也是不科學的,畢竟這也並不是什麼二十四節氣,也不是出現什麼反常天氣,是不會預知著未來的天氣會怎麼樣的。我們還是要尊重科學的,如今就算是天氣預報都無法在八月十五就預知正月十五的天氣,農村俗語自然是更加沒有道理了。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這種情況呢,都說說吧。


深山老農民


農諺。農耕長期觀察的天時季節以及降水時節的規律總結。以便提示人們把握天時選擇安種,以期更好的收穫。謝謝!元宵節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