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才能画好墨竹?

娟花儿


如何才能画好墨竹?

首先要从源流说起。"墨竹"创作的开启者,公认为宋代的文与可丶苏轼。此二人皆是文人高士,诗文丶书法,经綸满腹,又雅爱画画。竹之高风亮节常为古来文人雅士所寄于情寓于怀,形诸笔墨,吟为诗,图作画。到文同丶苏轼這里,以墨为彩,画竹别出风韵,遂为后世风行滥觞。元丶明丶清,民国至今,代不乏人,名家辈出,"墨竹″几成专科。特别是清人郑板桥,三绝诗书画,墨竹名滿中外,妇孺皆知。

竹子已成为国画专科题材,以墨为彩,尤能传神,雅俗共赏。墨竹的创作方法也便形成了专项技艺。凡属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均以雅趣丶写意为尚,墨竹之讲究则更为突出。

画好墨竹,首先要求的是画家之修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气丶逸趣,潇洒情怀。眼中之竹丶胸中之竹,观察丶酝酿,情致兴发,形神跃然,引诸笔端,方能化生传神意境。胸襟丶眼界高,画境才能超逸。

眼高之后,要求手高。即是技法问题了。笔精丶墨妙,手熟为要。笔致宜清雅,墨色要氤氲。两者皆忌粗丶恶丶狂丶俗。实则,画竹之法通书法也。元人赵孟俛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然有人能会此,绝知书画本来同"。

话说到這里,根本关键的道理就应该明白了。怎样才能画好墨竹?不是几句口诀能解决的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竹虽简单,画须有法。竹竿丶竹枝丶竹叶,皆是笔锋的运作,水墨的掌握。一枝数叶,阡陌连片,皆是成竹在胸,心手相应的挥运结果。废画三千,善学者即知就理。







真空妙有无量寿


黑竹是传统花鸟绘画中必不可少的选题,从古到今画竹者乐此不疲,最有名的当数文人画家郑板桥了。竹在传统文化中有“虚心”和“气节”之象征,也有“竹报平安”之寓意。画墨竹分诸多题材,如风竹,新竹,老竹,翠竹,晴竹,雨竹等等。

初学画竹,主题在竿,其此是枝和叶。一般要中锋用笔,息下而上,左右互生,有如行草,笔势连贯。画叶亦出中锋,藏锋起笔,出锋收笔,仰叶如“人”,俯叶若“介”。画竹者应避免构图中的单调与重复,背景多设老竹与嫩竹,老竹枝密而叶疏,嫩竹枝少而叶稀。要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更要多一些实地写生,这样才能画出不同情态下的墨竹来。

画老竹用笔用墨要苍而含渴,墨色稍干,嫩竹用笔要润,水头略足,要用笔墨的浓淡干湿表现老竹,新竹,成竹之间的变化,寻找出穿插变幻中的笔情墨趣。

画墨竹,还要注意自然四季的变化以风,晴,雨,雪,月等自然情态的变化。风竹迎风而立,更显雄姿铁骨;晴竹己出新篁,富有生气,雨竹水墨淋漓,别有意趣;月下之竹,神秘朦胧,意境纯美。

墨竹用墨可分破墨纸泼墨,泼墨以大笔,着饱墨,依势随笔,或浓或淡,忽浓忽淡,或以浓破淡,亦可以淡破浓,又可浓淡兼施,注重一气呵成。

总之,墨竹画法,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古人竹谱里多有诠释,重要的是画竹者应遵循笔墨当随时代之要义,多现察写生,才能出精妙之逸品来。







笔墨瞬间


墨竹,顾名思义,就是用毛笔点上墨汁而画成的竹子,只用一种颜色描摹竹子的各种风韵神态,其实是十分难画好的,除了基本功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文化底蕴。成语胸有成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竹子有毛竹.苦竹,紫竹,斑竹(湘妃竹:毛泽东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诗句,写的就是这种竹子。)凤尾竹,小叶竹等等。要画好墨竹,画家必须掌握这些不同竹子

的特点,生长环境,适应性等等。重要的还要有一些文化积淀,比如一些歌咏竹子的典故,诗词歌赋等。比如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

等名句,认真揣摩其神韵,再去学习郑板桥等画家的画作,这样才有可能画出好的墨竹作品

来。

总之,画好墨竹一定要有生活阅历,要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要有足够的审美情趣,还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


风逐月影3


沈子琪风骨墨竹



一画一禅


虽说回答,但我画不好,但好画,我有几点体会作为抛砖引玉。

第一是观察,从竹笋生篁出枝展叶,你要对生长规律非常了解,作画才能胸有成竹。

第二要多读书诗,明白古今人画竹的题诗和心得体会,郑板桥在画竹上写的体会就很有用,其文说,人云画竹难,我云画竹易,每日只画一杆,画至完至足,然后再补多杆,也可在月下看竹影,临摹熟后自有收获,明董其昌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白你的追求,表达便会脱俗,多看古今名人画作,细细揣摹,就一定能画好竹,意境第一,技法第二,切勿本未倒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