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廣德寺,原名“雲居禪寺”,位於襄陽縣城西13千米處,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明成化年間(1465—1487)由隆中(現襄城區、南漳縣、谷城縣三區縣交界處,諸葛亮和其叔父隱居地)遷此。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據寺內碑載,第三代襄王朱見淑(1451—1490)看中了雲居寺的風水,將已病故的愛妃杜氏葬在寺旁,引起主持道圓法師的極度不滿而要率眾離去。襄陽諸佛寺院紛紛上書譴責襄王,朱見淑只好奏請皇帝出面調解。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1464—1487在位)為此下旨,令襄王就近擇一處風水寶地並自備工料建一寺院還與和尚。寺院建好後,憲宗皇上御筆親賜“廣德禪林”牌匾,而“雲居禪寺”自此改稱廣德寺,“敕賜廣德寺”至今還懸在廣德寺山門上。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廣德寺南北長250米,東西長180米,護寺河長達1,000餘米。寺內殿宇林立,古木參天,寺外碧水環繞,環境幽雅。其主要建築有皇禪師石塔、東山門、南山門、天王殿、伽藍殿、韋馱殿、鐘樓、鼓樓、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多寶佛塔、廂房、配房和跨院等房屋127間。大部分殿宇在文革期間被當作“四舊”拆毀,現僅存天王殿、藏經樓、方丈房、多寶佛塔和部分廂房存在。

天王殿為硬山頂,因人為破壞,已改原有風姿,內部完整,外部改成民用建築;藏經樓為重簷硬山頂式,系清代重修;大雄寶殿重簷九脊,翼角惲飛。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多寶佛塔,又名“五星塔”,建於明弘治7—9年間(1494—1496),塔身為磚石仿木結構,通高約17米,由塔座、塔峰兩部分組成。塔座高7米,為八方形四券門,上造淺簷,下奠矮基,磚砌角柱,石雕龍首。各牆均設有壁龕,上供石雕跌坐蓮臺佛像一尊,各壁設有石雕券門4個,正門上方石匾橫書“多寶佛塔”4字,下置3個“佛”字。塔峰置5座小塔,居中者為喇嘛塔,高10米,下置須彌座,上置蓮臺,與覆缽式塔肚承接,上置相輪,頂置鐵空蓋;四周有4座六角形5層密櫓式磚塔,並設有佛龕;塔的上下內外共嵌有石雕坐佛45尊,故稱多寶佛塔。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在多寶佛塔旁有一株4人合抱的銀杏樹高約35米,先後被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1521—1566在位)賜以“大將軍”封號,被清康熙帝(1654—1722,1661—1722在位)賜封為“護法尊”;被清乾隆帝(1711—1799,1736—1799)加封為“感應大將軍”,千年不衰,枝葉茂盛。

廣德寺雄偉壯觀久負盛名,其建築風格全國獨一,是鄂西北著名古剎,其鼎盛時期騎馬觀山門,敲鐘開齋飯,為湖北省佛教歷史上著名的十方叢林,其影響涉及鄂、豫、川、陝、贛、蘇、浙等省區。1988年,廣德寺多寶塔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為葬王后寺院遷址,明憲宗敕賜廣德寺

(文+圖:王永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