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纏足要忍受“骨斷筋摧”之痛,為何古代女性還這麼做?

纏足要忍受“骨斷筋摧”之痛,為何古代女性還這麼做?

如果有人問古代女人為什麼要纏足,小編覺得大部分都會回答“當然是為了美啊”。

但,真的只是這樣嗎?真的美嗎?

纏足要忍受“骨斷筋摧”之痛,為何古代女性還這麼做?

▲纏足模型(以下部分圖可能會引起不適~)

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下,傳說中的纏足

纏足,也稱“三寸金蓮”,是指女子在童年時期,用布將雙腳緊緊纏裹,如果腳掌過大(多是錯過了最佳裹腳年齡)還要將腳掌骨折斷才能纏上裹腳布;一般女性從四、五歲起便開始纏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後才將布帶解開,也有終身纏裹的婦女。纏足的本質是限制腳掌變大,使其腳畸形變小,古代人以此為美觀。

纏足要忍受“骨斷筋摧”之痛,為何古代女性還這麼做?

▲這真的真的美觀麼

有古籍記載,如鄭觀應《盛也危言女教篇》:“婦女纏足……或四五歲,或七八歲,嚴詞厲色凌逼面端,必使骨斷筋摧……”這裡用了一個詞——“骨斷筋摧”, 可想而知,纏足對女性身體的傷害有多大。

纏足對女性的折磨和摧殘,不僅在身體上還在精神上。美國曆史學家高延頤在《纏足》裡採訪纏足老人的話,讓我們感到不寒而慄:

1860年英國傳教士麥高溫牧師和他的妻子在廈門住處,有一天隔壁傳來小女孩受不過痛楚而發出的淒厲哭喊,麥高文夫人立刻衝過去阻止,卻只見鄰家太太,也就是小女孩的母親,客客氣氣的跟她說了一番大道理:“可是你身為英國女人,不會明白我們中國女人身上的擔子有多重。纏足是傳統遺留給我們的厄運,我們的祖先傳給了我們,偌大的帝國裡,沒有人能幫我們脫離苦海。”如果她的女兒不肯纏足,“她將受到人們的恥笑鄙視,而且還會被當成婢女對待。”

既然纏足對女性的傷害如此之大,那為什麼她們還心甘情願這麼做呢?

皇室纏足引發潮流

這要怪詩人皇帝——李煜,他讓這萬惡的纏足開了個“好頭”!

古書《道山新聞》記載:

後主宮嬪窒息娘,纖細善舞。後主作金蓮高六尺,飾以寶物細帶纓絡,蓮中作品色瑞蓮,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作新月狀。素襪舞雲中,迴旋有凌雲之態。

纏足要忍受“骨斷筋摧”之痛,為何古代女性還這麼做?

▲南宋《雜劇打花鼓圖》中的小腳婦女

宮中纏足女子步態輕盈,如弱柳扶風,皇帝讚賞與寵幸。為了爭寵,後宮的嬪妃們競相模仿,纏足由此在皇宮內流行起來。

皇室的推崇,相當於今天的明星效應,下面王侯大臣和尋常百姓家的女子自然也模仿,慢慢地纏足也就成為了一種全國性的時尚潮流。

文人推波助瀾

纏足的流行,文人騷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古代,以妓女的小腳鞋玩“行酒令”遊戲,多為文人的嗜好。畢竟,尋花問柳也是詩人的日常活動。

纏足要忍受“骨斷筋摧”之痛,為何古代女性還這麼做?

不僅如此,更有酸腐文人即興作詩作詞,把賞玩小腳當作“學問”來做研究。用小腳做學問的並不是個例,其中不乏有名之士,如赫赫有名的蘇東坡就寫過一首吟詠女子纏足的《菩薩蠻·詠足》,這首詞被認為是最早歌詠女子纏足的詞:

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迴風,都無處行蹤。偷穿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

還有明代著名才子唐寅也寫過一首《詠纖足俳歌》:

第一嬌娃,金蓮最佳,看鳳頭一對堪誇。新荷脫瓣月生芽,尖瘦幫柔繡滿花。從別後,不見他,雙鳧何日再交加。腰邊摟,肩上架,背兒擎住手兒拿。

在頗有影響力的文人的引領和誘導下,女子們朝著這個錯誤的方向去努力拼搏,去追求完美。

大腳出嫁難

當一種陋習蔚然成風之時,你還覺得它是陋習嗎?

在古代,不纏足

的女性面臨最大的威脅還是難出嫁,那時的社會並不像現在的這樣開明,女子可以自由戀愛,自己決定婚事。

纏足要忍受“骨斷筋摧”之痛,為何古代女性還這麼做?

纏足已成風氣並以此為美的古代,你不纏足就會被當成怪物,不僅在外被孤立,就算在家裡也會被嫌棄;還有可怕的社會輿論,也許你能忍受三姑六婆的規勸,也許你也不在乎旁人一時的冷言冷語,但一輩子的閒話也非常人能承受的。

不纏足還很難嫁到好人家,即使嫁到好人家,你的社會地位也比不上纏足的女性。因此,不管是達官貴人、王侯將相家的大小姐,還是窮鄉僻壤的民女,都不能倖免。

纏足要忍受“骨斷筋摧”之痛,為何古代女性還這麼做?

時代更迭,人們的審美觀也隨時間和社會進步而改變,昨日燕瘦,今日環肥。而激發這種時尚審美的源動力,多半是來自品賞她們的異性——男子的目光與口味。

只是,男性的品味實在刁鑽古怪、變幻莫測,漢視骨感的趙飛燕為天仙,而唐又以豐滿的楊玉環為尤物……

這一摧殘身心的陋習,讓纏足婦女忍受巨痛吃盡苦頭,但為了有個更好的前途,為了取悅高高在上的男性,她們還是心甘情願默默地獨自承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