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河北人是怎么评价衡水中学的?

Amuwa


一名河北地区工作多年的高中老师不请自来。

可以肯定的是衡水中学的教学成绩是出色的,是河北省升学率最高的中学,是河北省考上名校人数最多的中学,是河北省本一上线最多的中学。

诚然好成绩的根本是好生源。衡中在全省各地抢夺优秀初中毕业生,使得河北省其他地区的教育部门对衡水地区学校的做法非常不满。去年河北省专门出台政策,禁止公办学校跨地区招生。在这里老李想问一下教育部门:孩子在本地考不上好大学,在衡中能上名校,为什么拦着不让去?为了你那可悲的升学率,要牺牲多少孩子的前途?你自己升学率低是衡中升学率高造成的吗?衡中在目前的应试体制下无疑是成功的,也得到了很多考生和家长的信赖,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将孩子送到衡中学习。这就是我身边大部分河北人对衡中的看法。

其实真正对衡中有意见的无外乎种人:教育从业者和衡水本地人。

教育从业者觉得衡中抢了他的学生,抢了他的升学率,抢了他的风头。上面老李已经分析过了,你教学质量低下不是衡中教学质量高造成的,从自身找找原因吧。学生们能在本地高中就读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去衡水?

衡水本地百姓觉得衡中应该是衡水人的衡中,衡中全省招生大大伤害了衡水本地人利益。衡水本地孩子上衡中非常困难,而且大量外地人涌入衡水地区,除了造成物价上涨之外好像并没有给衡水带来任何发展。这一点老李就不做评价了,衡中到底是衡水人的衡中还是河北人的衡中还是全国人民的衡中,衡中自己说了算。


最后老李要说的是有部分人认为河北省高考困难是衡中这样的学校造成的。老李我只能微微一笑,河北省高考为什么困难,真正原因大家都懂,没有衡中还有武邑中学、冀州中学、石家庄精英中学,河北省这样的学校太多了,没办法制度如此。

衡中2017年高考成绩,了解一下。



物理老师老李


我身处河北,作为一名老师,作为一名即将步入高中学府的学生的家长,衡水中学的名头绝对不能让我无视其的存在。

去年5月份,衡水中学校园开放日,我就带女儿去衡水中学参观,学校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从人文环境、学生的精神状态等方面都令我"眼前一亮"。其中的细节大家可以翻看我去年写的头条文章:校园开放日揭秘“高考第一牛校”——衡水中学的“内幕”

https://www.toutiao.com/i6415126911701221890/

也是由于受此次之行的影响吧,女儿向往这所高中,希望高中在衡水一中就读。对他就更多了些了解。

首先,学校的师资力量是非常强的,毕业的学历都是师范类院校一本往上的。数学、语文、英语、理化科目的师资力量更强。而且在衡水中学这样的环境里,每位刚刚入职老师的水平提高会非常快。三年就会产生质变,从一名刚入职的教师蜕变为经验丰富的名师。环境影响人,环境塑造人。

其次,生源的质量非常好,基本是各个县市最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你会有更多的学习对象,与优秀的人为伍,你提高的会更快。衡水中学为什么会做那么多卷子,那是因为优秀的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太快,一般的学生根本就跟不上。

再次,学校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每年来学校交流,报告的往届毕业生,大学教授非常多。这些在普通高中难以做到。

这就是我了解的衡水中学。


师路斑斓


我是河北人,我的孙子、孙女在近两年都考上了一类大学,不是双一流,但还算满意,因为都是就业率极高的专业。

今天我从另一个角度谈一下对衡中教学方法的看法,从家长的角度。

我的孙子在河北上高中,由于那一年强调学籍管理制度,沒能上衡中,但他所上的邢台二中也是采用衡中的教学模式,作息时间。孩子进校时是2000学生的第700名左右,但在高考时进入了前100名,高考分是河北省的前6%。

最重要的是家长没操一点心,沒有找补习班,沒有求爷爷告奶奶的去求著名的辅导老师,也没有另外多花钱。

他自己的努力,学校老师的督促,使他的成绩提高。

我的孙女在上海一所高中,放羊式管理,由于父母工作都不能保证晚上可以陪伴她,我为她做了两年陪读。下午5点钟下学,就由她自己掌握时间,依我看浪费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多,报了各种辅导班,还请了几位家教,每月花费高于千元,也可能还多,因为一节单独辅导课要200元。最后总算还不错,如愿考上了一类大学。

我站在家长的角度审视,为衡中及其相似教育模式的学校和教师点赞,你们的负责精神是社会所需要的。


旁观者岚


我是衡水市第十四中学的今年的应届高三毕业生,对于衡中的教育问题及其衡中的生源问题,我深有感触,首先说明我在此的评价是公正的,不带有学校偏见等问题。有很多人说衡中的带出来的学生的成绩好是因为生源好,我在此想纠正一下这个观点,衡中的成绩好有一部分因素是生源好,分数确实高,我深有体会,但绝大部分因素还是在于衡中的教学方法好,不是什么教育理念好之类的,就是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去年我班的老师去衡中接受了培训,回来后老师给我们传授经验,结果一个月后我们班的成绩突进,远远甩下其他班,学校因此都夸我们班。我在这里也说一个事情:衡中有一个团队专门研究教学方法,可以说每周会有一个新的教学方法提出,这就至少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枯燥问题。可以说衡中是在变化中教学,这就凸显出有些学校的一些教学方法的以不变应万变的状态,我是十四中人,体会到十四中紧跟衡中步伐,因此十四中走出了很多低进高出的学生,中考400多分,但高考600多,五百八九的学生有一些的。这也间接证明了衡中的教学方法确实有效,所以个人希望大家要真正了解一下学校再做判断。怎么说家长都是为了孩子好。谢谢。



晨阳小卒


现如今,衡水中学已经成为了河北省教育的代表,其实,衡中模式并不是个案,可能放眼全国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只不过衡中掐尖了全省的优质生源,高考分极高,吸引了全国人们的目光罢了。

我所在的地区紧邻北京,人称北三县,在我们这里一中每年都会招收大量非本地的高中生,前提是你足够优秀,我从一个在一中当老师的邻居那里得知,前年就招收了2000名非本地的考生。每年的暑假,不少老师都有招生任务,2017年我们这里有一个男生考上了清华,媒体大肆宣传,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外来的考生。

衡中的模式会导致一种现象就是本地的学生要想考上好的高中不容易,因为任何一所高中都想招收优质的生源,而不会考虑学生是本地的还是非本地的,所以,你要想考上本地的好一些的高中,除非你足够优秀,否则就要托人花钱铺路。

因为紧邻北京、天津,每年小升初,中考结束之后,我们这里都有不少好学生外流,要么去天津,要么去市里,要么去衡水,为的就是将来孩子能有更大机会考取一个好大学,而背后父母付出的却是买房落户的经济负担,往往一个孩子读书,需要举家迁徙。

衡水中学虽然提高了孩子的成绩,每年的高考分数都逐年攀升,却造就了河北学生的内部竞争激烈,以考清华北大为例,每年清华北大在河北的招生名额都有限,不会因为学生的成绩突出,就会多招几个,所以迫使孩子不停地刷题,不敢停下来,哪怕少了一分,就有可能与名牌大学失之交臂,花费大量时间在提高考题的熟练程度上,而忽视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应该有高瞻远瞩的意识,培养的是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沛泽妈读心理


这么说吧,那些网上评论衡水中学模式的人我不知道你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或者什么样的家庭背景,难道你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当你孩子学习不好或者不好好学习的时候你没发过愁没体会到孩子将来考不上重点是一种什么愧疚心理?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我女儿18年从衡水二中毕业考取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我想说的是作为我这样的家庭能给予孩子的只能鼓励她好好学习能考入重点大学,虽然这种做法不是改变孩子命运的唯一办法但大部分普通家庭想的应该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我们没有背景也不是家财万贯,只有靠孩子自身的努力家长的督促才有可能考取重点大学有可能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别无他法,别说人家学校掐尖别说人家抢优质生源,但凡自家孩子学习差不多的谁不想把自己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就读,至少孩子能进入重点大学人生的起点就不一样


用户军华


我爱自己的母校,如果不是在衡中度过三年高中,以我的资质是不可能上的了一本线的,这是实话。可是如果有下辈子,我不想再读衡中,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太他妈苦了,实在是很苦。无论春夏秋冬都是早晨5点半起床,接着是十几个小时的学习,每天无数次的小测,无数次的排名,还有无论怎么努力都依然没什么大变化的年级名次(因为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努力)。高中三年,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挫折和垂头丧气,成绩依旧没有什么大的起色,肉体上的折磨还是次要的(毕竟学校食堂饭很好吃,又保证睡眠),最主要的是心理上的压力。即使高中毕业快十年了,每到快高考的时候我还是会做噩梦,笔没油了,去考场的楼梯电梯都消失了,笔袋卡在电梯里了………

我以为自己高考最多也就是刚过一本线,结果超了一本线16分!!!虽然也是个一般般的成绩但是已经超过我的预期了。虽然我的校内排名还是原来的中下游,但是在省排名里,我的成绩在4200-4300名之间,那一年河北文科考生有19万人。那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衡中的学生。

衡中很苦,确实是特别苦,但是这也是在体制大环境下的不得已,河北省的学生们也要考个好大学,衡中便带着自己的学生们在这狭窄又坎坷的地方硬生生趟出条路来。对母校我有的只是感激,庆幸自己曾经在那里生活过三年,有时候也感觉,只有在那三年里,自己才是真正地活过。


祁连29


作为一名河北人,我觉得衡中的模式在省内很普遍,只不过衡中的升学率异常突出,也就是成果高,所以才这么吸睛。

我所在的高中,是县级的一中,也是一家省重点高中。记得很小的时候,那些能考上县一中的,都会成为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成为我们羡慕嫉妒恨的对象。因为在家长们看来,考进了一中,就相当于半条腿跨进了大学校门。

我应该算幸运吧,初中毕业后得以进入县一中,否则,自己指不定高中都毕不了业。

先说一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

1、上课安排——冬天5点半、夏天5点25进教室,6点之前自由读书时间,6点至7点英语或语文自习(一对一天,有老师带着);

上午上课到11点半还是12点来着,记不太清了;中午有个小午休,可以回宿舍眯一会(因为这,我们校领导曾说我们很人性化);

下午上完课后,晚上还有三节晚自习,其中前两节晚自习有老师带,最后一节是自由自习,可以抽出时间来做一做老师发的卷子。晚上大约9点半还是10点下晚自习,然后洗洗睡觉。

2、双休安排——我们高一高二的时候,是两周放一次假,所以我们分为单周、双周,单周的周末也是正常上课的;

双周那天周六的上午,我们上完半天课之后,终于可以回家了。坐上大巴、或几个同乡的拼一辆车一起回家,到家大概下午两点左右;

第二天,我们一般上午会多睡一会,然后中午1点左右,就要准备出发去学校了(离学校远),因为学校规定,周日下午4点还是5点之前要进教室自习。

所以我们两周放一天的假。

等到高三的时候,就是一个月放这么一天的假。

3、寒暑假安排——高一高二好像是正常放的,高三的时候好像是腊月二十几才放假,正月初五就上学了。

我在读大学之前,一直以为所有学校都这样。大学之后和别的省份的同学交流,才知道好像只有我们这样......

那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觉不够睡,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睡到自然醒。那时很多同学都练就了一身坐着睡觉的本领(上课时偷偷打个盹)。

再说一说我们的学习内容:

课外闲书一律不许看。什么小说啊、读者啊、青年文摘啊、故事会啊......这些都是禁书。当然这并不能阻挡同学们看“禁书”的热情,《寻秦记》上部我就那时偷看的,当时觉得好刺激......后来被老师收缴......过了一段时间,老师逼我们把下部也交出来,他坚信,不可能只有上部没下部。估计是他也觉得很精彩......

课外辅导书不建议看(老师原话)。我们每天上课都要发大量的卷子,由各科老师挑选试题,印成A3一张纸的卷子,平均每节课都要发几张。有的老师也说,知道你们做不完,所以不用多看课外辅导书,有时间就做卷子就够了。

再说说学校管理模式:

我们学校实行军事化全封闭式管理。

1、住宿方面——绝大部分人都住校,仅有部分县城的小孩,一是因为离家近,二是因为当时新建的小区宿舍不够,能够跑家。

住宿舍就好有宿舍的管理规矩。当年我们学校的宿管很严格。平时上课时间不准回宿舍,宿舍楼大门都是锁上的。特别是宿舍卫生,那相当严格,最开始的被子都要按照军人标准去叠(我们军训时专门学习过叠被子),否则叠的不合格,扣分!宿舍地要每天都墩,不干净,扣分!所有物品要摆放整洁,衣服什么的不能放床上,必须放柜子里或阳台上晒着,否则,扣分......

扣分的后果是相当厉害的,好像和班主任的绩效挂钩,宿舍要是扣分了,是会被叫家长以及其他惩罚的。

晚上熄灯以后必须睡觉,不允许说话,宿管会满楼查,班主任也会偶尔查。被逮到的后果还是很严重的。

2、外出方面——除了放假,不允许外出学校,要出学校必须有班主任开的条。外人也不能随便进来。

记得高一的时候,还允许家长每周六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进校“探视”孩子。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家长也不能进来了。所以以后每到周六,就能看到家长隔着栅栏墙(我们学校的外墙是那种铁栅栏式的),与自己孩子聚上那么几十分钟,隔着铁栅栏将吃的用的,塞给孩子。

那场面,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我个人认为,这种比较高压态势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有利有弊吧:

利的是,可以让孩子更早的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上进的进取心(因为一中里,绝大部分都是乡镇中学里的尖子生,也有关系户,但很少)。不少同学都是晚上熄灯了,自己还躲在被子里偷偷看书(学习方面,不是小说等课外书)。

弊的是,这种环境还是很压抑的。我高中三年,印象里每年都有同学自杀、或者是出现心理问题的,还有的同学会自残,就是考不好了就用小刀划自己的身体......

对于我来说,再也不想过那种生活,感觉太压抑、太压抑、太压抑。倒不是学习上的压力,而是那种生活模式,特别禁锢年轻的心灵。

而且绝大多数学生,为了学习,几乎放弃了一切其他。而单纯学习好的人,不一定能适应这个社会,这个社会需要的可不是书呆子,也不是那些只会背课文、背定理的人。更多时候,多一些其他的技能,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而这种教育,相比于素质教育来说,更容易培养出书呆子(是更容易),这可能也是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

但是,这里要说但是了,当年对于大部分农村孩子来说,这种教育或许是他们鲤鱼跳龙门的唯一机会。因为如果进行素质教育,肯定是城里的娃更有优势,因为大部分农村家庭,没有闲钱去培养他们的孩子去学画画、学钢琴、学这学那的。

他们所有的,也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学好数理化”,考进大学,拿到一个走进城市(不是民工那种)的文凭。

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富人家庭的孩子不受这份罪将来也能活的更好;而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这或许是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最佳捷径了!!!

最后,还要深深的感谢下当年的老师们,他们可是陪着我们一起“奋斗”!每天我们5点多进教室时,他们已经等在了门口;晚上我们睡觉了,他们有时还要苦兮兮的查宿......真的不容易。当年不懂,现在很感佩他们的师德......


楼上石子


我是老师,我也是河北人。我反对教育上的千人一面,尤其是统一背课,统一教案,抹杀了个人的特色。学校也是一样,也要办出特色。老一辈教育家北大校长不是也提出过兼收并蓄吗!

作为老师,自然听过很多名师讲课,我们同事也到过国内外观摩学习,知名老师,知名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问题是特色学校、特色老师不一定适合某个特定的受教育者。这就需要我们的社会多涌现出更多的特色学校,以适应不同特点的受教育者。例如,我听过北京的一同仁的报告,他是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升学率蛮高的。魏书生是调动自学能力。假如这些老师的特色都变成了各自学校的特色,我们的学子们不是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吗?又何必非得选择衡中呢?

我在有一个问答中说过,衡中包括毛中,是在苦难和不屈中掘起的代表,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体现。你查一查两地的历史,那一个不和穷字相连。他们屈服了吗?没有!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才对。

我也教了一辈子书,涉猎过多个学科,也研究过学生,不是每个人都能上大学,尤其是理论性学科。但不是每个人都没前途。找准这个学生的闪光点,任其发展,照样有作为。

跑题了。最后我要说,河北乃至全国多出现些各具特色的学校,一花引来百花开。那时的教育才是完美的教育体制。


轻聊漫语


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研究中国教育很多年,衡水中学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上个世纪90年代,还是北京海淀和湖北黄冈当道,那时候的衡水还一文不名。但短短的十年之后,衡水中学开始以它极高的升学率和独树一帜的管理模式名声鹊起。换句话说,衡水中学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树立了标杆——堪称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苹果手机,所有想走这条路的学校,都必须要先把衡水中学研究透。

那么,衡水模式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

答案是:高压管理+针对性极强的应试训练,双剑合一,构成了今天衡水中学教育的辉煌。

所谓高压管理,就是要有魄力和决心,不惜一切手段和代价,不顾社会上的风言风语,用办监狱和集中营的思想来办学校,严苛的校规,对学生的强力控制,对老师的绩效考评,对所有日常行为的量化管理,都做到一丝不苟。

最典型的就是衡水中学进去之后的各种洗脑,最壮观的莫过于每天早晨的喊操和高三学生的誓师大会,那场面那阵势,估计一个不学无术的学渣小混子进去三个月,都要被感染,不要说一般的学生了。

规定非常严格,为了防止学生谈恋爱,衡水中学推出了非触这样的奇葩术语——男女生非正常接触的简称,很多男女生甚至因为有眼神的交流,就被学校处理。

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学生自然是心无旁骛,真正学习。

但是这些还不够,光靠勤奋也很难出成绩,这就依靠衡中强大的教研能力,由于马太效应,很多的优秀教师慕名前来,推动了衡中的教研能力,他们当中有命题预测专家,有教学能手,各司其职,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而优异的高考成绩,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的家长慕名前来,自然学费水涨创高,衡水中学的借读生,一年的费用大概十几万,和上个中外合作的大学差不多。这给衡中带来了非常大的经济效益,让他们有更多的资源来搞学校发展。

同时,衡中的优异高考成绩,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而获得了政策的扶植。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没有变,衡水中学只会越来越强大。

坚持优质原创,向你分享我的经历和见解。如果您喜欢我的答案,就请点赞和关注,并在评论区发表高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