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看待17位院士聯名呼籲讓兒童節成為“無網遊日”?

四節蝦


一個看起來很好,看起來很美的倡議,如果真的被付諸實施了,是否就真的會有好的效果,美的效果?未必!甚至完全可能適得其反。

17名院士聯名呼籲在六一兒童節這一天,全體網遊運營服務商能夠暫停服務器運行,各大網絡平臺能夠主動屏蔽網遊內容和遊戲鏈接,讓孩子們暫時遠離網遊,享受一個健康陽光、簡單快樂的節日。就其初衷而言,肯定出於良好的願望,看起來真的很好。

但是,這卻真不是一個好主意。這就好比,有兒童在玩耍時被門撞了,被門夾了,然後就建議某一天是“無門日”,讓孩子們暫時遠離可能傷害他們的門。沒有人會認為“無門日”是一個好主意,因為本末倒置。如果兒童玩耍時時不時就發生被門傷到的事情,正確的思路是檢討孩子是否缺乏合適的玩耍場所,以至於要在屋裡屋外地穿梭活動;其次有沒有什麼辦法加裝安全裝置,使孩子即使被門撞到、夾到也不致被傷到。

兒童喜歡遊戲是他們發展的天性,而且正是通過遊戲,兒童的社會化和情緒發展才能得到充分的歷練。網絡遊戲本質上也是遊戲,那麼只要家庭、學校,父母、教師能夠因勢利導,網絡遊戲就能成為促進兒童積極成長的有益途徑。問題是,網絡的發展,網遊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成年的父母、教師的學習和適應速度,成年人不適應,不習慣,因此事實上也無法因勢利導地引導兒童如何合理地網遊,既不沉溺其間,也避免接觸到兒童不宜的內容。

所以,問題的第一個方面是成年人要學習、適應快速發展的網絡和AI時代,對兒童來說,他們一出生就置身在網絡和AI發展的時代,網遊是他們社會化過程的一個自然路徑。成年人不能因為自己不適應,OUT了,就用自己的經驗和直覺來試圖阻止兒童自然的社會化路徑。成年人如果擔憂兒童會失控,那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要學習、適應,而不是站在岸上呼籲孩子全都上岸。

問題的第二個方面是,兒童沉溺網遊,或者接觸不適宜的遊戲內容,這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問題。兒童在早期,特別是6歲之前,父母有沒有真正地有效陪護孩子的成長?有沒有有意思地積極引導和塑造孩子的行為養成?如果沒有,那孩子沉溺網遊也就不奇怪。換言之,與其說網遊是導致孩子沉溺的原因,毋寧說孩子沉溺網遊是行為失控的結果。

至於不適宜的遊戲內容,這涉及到社會管理的層面,網遊不僅兒童愛玩,更多的網遊是成年人在玩,那麼適宜兒童的網遊和不適宜兒童的網遊之間有沒有分級管理?別說是網遊,其他國家還有更戕害兒童的色情製品在公開販售,但為什麼沒有產生損害兒童的普遍後果?原因很簡單,實行了嚴格的分級管理體制,兒童不宜的色情、暴力內容、商品,被嚴格地限制在兒童不能接觸到、不能消費的範圍,違反者會遭到法律的嚴懲。我們社會不適宜兒童的商品、服務和內容產品比比皆是,並沒有嚴格的立法限制兒童接觸、購買,網遊不過其中滄海一粟,其他的諸如彩票、菸酒、暴力玩具、讀物、影視等等。

問題的第三個方面,孩子的監護人,父母、教師在孩子沉溺網遊之前的教育失敗才是關鍵。沉溺網遊本質上是一種行為失控,可是在行為失控之前,父母、教師並未能引導、塑造兒童的良好行為;出現失控跡象也不能有效地矯正糾偏。那麼,通過親職教育提高父母養育孩子的水平,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和積極效果;通過改革師範教育,培養適應網絡、社交媒體和AI時代的學校教育師資能力和技能,對一線教師提供進修培訓。降低和減少父母、教師教育失敗的概率和程度,那麼才能追本溯源地降低和減少兒童沉溺網遊的行為失控現象。

17名院士聯名呼籲重視網遊對兒童的負面影響,值得讚許。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倡議“無網遊日”卻不是一個好主意,科學家要了解和理解教育、社會問題,還真的有隔行如隔山的壁壘。


唐映紅


這幾位院士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但除了對他們表示敬意外,我不看好“無網遊日”這一倡議。

隨著智能設備的價格逐年降低,在普通民眾中的普及率也大大提高。人手一臺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並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資訊獲取越來越便捷和網絡流量資費逐年降低的當下,智能設備的娛樂功能自然不會被相關廠家忽視。

那麼不可避免的,未成年人相比一起更加容易受到遊戲的影響。和智能手機剛出現的10年代初不同,如今的遊戲基本是以網絡連接作為基本要求。網絡遊戲毫無疑問已經佔據了手機遊戲的主流,在全球範圍內甚至有超過主機遊戲和電腦遊戲市場總和的勢頭。手機性能的提高帶來的“聲光電”效果增強,連成年人都難以抵擋其誘惑,遑論未成年人了。

再一個,手機遊戲相比電腦和家用機(包括掌機)有極大的隱蔽性和便捷性。電腦和家用遊戲機從體積和遊戲方式上註定無法避開家長的關注,相信不少人都有趁父母不在家時偷玩的回憶。而只有娛樂功能的掌上游戲機,雖然體積很小,但購買所需要投入的金錢並不是每一位還在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所能夠負擔的。手機則完美的避開了前面提到的兩個短處:手機兼有掌機的小巧體積,也可以以查看視頻,使用資訊、學習APP等理由回應家長的疑問(就像過去的學習機)。集此二優勢,手機遊戲自然勢不可擋。

但這不能使未成年人尤其是兒童沉迷手機遊戲合理化。

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相比,除了價值觀、世界觀還在發展成型,大腦結構本身也處在一個發育階段,青春期大腦的發育集中在前額葉等高級腦區。前額葉的突觸變化在青春期後才開始出現。直到二十多歲才最終完成。這是年輕人所謂“不成熟”行為的根源。前額葉並沒有完全發育,所以執行控制能力較低,容易衝動。網上不時看到的未成年人因為沉迷遊戲、直播等娛樂方式作出讓整個家庭蒙受巨大損失的新聞。用生理結構來解釋就是這些人的大腦發育不完全。

所以提問中說到的“院士呼籲兒童遠離網遊”,並非只是道德衝動驅使的“荒唐事”。但面對高度商業化、運用各種先進理論知識來提高用戶黏著度,沉浸感的遊戲廠商,這群院士的呼聲無疑是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沒有相關政策法規跟進,即使“無網遊日”能夠成行,也只能是像衝向風車的堂吉訶德一樣徒勞無功。

比起在禁止遊戲這種與人性相悖,容易引起大面積反彈的行為相比,從源頭解決說不定會有更好的效果。顯而易見,相當多的未成年人沉迷手機遊戲,根源在於家長對於親子關係不重視。相比耐心的陪伴,抽出整天的時間來與孩子共處,不如丟給他手機更為省事。

與其想盡辦法與廠商鬥智鬥勇,用實名制,登錄時段等方式來“堵”,還是從家庭著手,“疏”更有效果。


姚廣孝wayne


說實話,我對那些三天兩頭呼籲“禁止遊戲”“救救孩子”的聲音很反感。

這樣的聲音,不是在有“王者榮耀”、有“吃雞”遊戲時才開始的,說了幾十年了。以前,說是靡靡之音毀了孩子,接著,擔心“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包括穿喇叭牛仔褲、花襯衫、戴蛤蟆鏡等)毀了孩子,然後說動畫片毀了孩子,後來說街機遊戲毀了孩子,再說網絡毀了孩子,現在又說手機遊戲毀了孩子——

更有甚者,還發展出了各種戒網癮學校。現在“網癮”早就脫離精神疾病的範疇了,還不知道嗎?這些戒網癮學校收費昂貴,通過電擊等種種摧殘孩子的行為,鎮壓和摧毀孩子的意志,讓他們生不如死。這樣就算對孩子好?

說一千道一萬,毀了孩子的不是什麼網遊,而是這些不思進取、不願意與孩子好好溝通的大人。

我並不是鼓勵孩子打遊戲,而是認為,禁止遊戲、遷怒於遊戲,是一種很色厲內荏的“堵”的治理方式,而且收效很差。

(戒網癮學校的電療法)

其實,有小孩的人會明白,孩子的變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不必初中高中,只需要到小學四五年級以後,學習壓力之大,很難想像孩子還有完整(比如兩個小時)的時間來打遊戲。這種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與家長長時間不去關心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同時也無法確定威信有關。無法讓孩子信任你的判斷。等孩子都過關斬將打上癮的時候,你大發脾氣又能如何?

不少人的思維方式就是:如果不禁止網遊,你說我的孩子已沉迷遊戲了怎麼辦?這種說法就像是:我的兒子平時考試都只有四五十分,你告訴我怎麼讓他明天考到九十分?不防患於未然,怎麼行?

(曾風靡一時的街機遊戲。)

歷史一次次證明,什麼遊戲都不能毀孩子,毀孩子、毀流行文化、讓社會缺乏生氣的,是那些除了呼籲封殺之外,別無他法的冬烘腦袋。


侯虹斌


這是可以理解的,未成年人玩遊戲弊大於利是一定的,而成年人玩遊戲沒有任何問題。

未成年人,尤其是在生長髮育的未成年人,一方面情緒大起大落,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一方面自控力不足,對於誘惑沒法抵擋,很容易玩遊戲上癮,對於未成年人來說,電子遊戲對於他們來說是新鮮的,有趣的,毫無抵抗力的,很容易造成愛玩遊戲不愛學習。

所以,電子遊戲成為未成年人學習成長的攔路石,許多家長痛恨,許多老師無奈,社會上對遊戲公司印象越來越差。

六一即將到來,作為祖國的花朵,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接班人——未成年人,他們在這個兒童節如何過的問題被17位院士擺到了輿論討論的焦點上來了。

對於17位院士的呼籲我們可以理解,畢竟未成年人玩遊戲越來越嚴重,他們在休息和閒暇的時間寧願埋頭網絡虛擬遊戲,也不願意參與社會交往,讓很多人頭痛,長此以往,未成年人的交往能力得不到發展,關注社會發展的意識不夠,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他們這樣發展是很有問題的。

梁啟超曾在“少年中國說”曾言: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如果未成年人只顧埋頭玩遊戲,這個民族的未來真是堪憂。不過對於網絡運營商來說,這件事情可大可小,17名院士的要求運營商可以答應,但是如果未成年人在玩遊戲是否都要運營商背鍋呢?而且遊戲大家都在玩,為何你的孩子上癮,別家的孩子卻在學習,歸根結底,遊戲不過是影響你的外在因素,真正能決定自己行為的還是自己。但孩子又沒有自控能力,說來說去,是一個黑洞。


住在大豫


看了下澎湃還有各大媒體的新聞,標題害了很多人啊。

大家先看下原文,這17個院士提了4條建議,截圖如下:

其實前三條說的都挺對的,網遊分級、管理不良廣告、讓家長和孩子有更多的相處和陪伴。然而大部分新聞的標題只突出了「院士提出建立無網遊日」,也招來了不少噴子。

如果前三件事都實現了,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備份、遊戲分級和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制度,那根本沒有必要去搞所謂「無網遊日」這種形式主義了。

讓運營服務商停服就很搞笑了,他們的損失誰負責呢?

以上。


歷史小河童


兒童接觸網絡是好事,但是兒童接觸網遊就不是好事了。雖然現在越來越多遊戲達人、遊戲主播在遊戲中玩出自己的成就,賺的盆滿缽滿,但是成功的人數相比較而言還是少數,所以17名院士聯名呼籲讓兒童節成為“無網遊日”的做法值得推薦。

貧困區兒童想要收集玩網遊的想法可以理解!

人們總是對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充滿好奇心,網絡遊戲對於青少年,尤其是對於沒有什麼娛樂電子設備的貧困山區的青少年而言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他們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買手機、玩網遊,在見過周邊小朋友擁有一部能玩網遊的手機,自由自在的打遊戲、上網的時候,難免心裡都是羨慕和渴望。

這種渴望讓孩子們清晰的感受到自己和周圍小朋友的不同,感受到自己和周圍小朋友的差距,甚至嚴重的時候會在這麼小的年紀感受到自己是個“窮人”。如果這種心裡不能很好的疏導,極容易引發嚴重的心裡問題,會早早的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安的種子和物質差距帶來的心裡落差。如果周邊的小朋友都能用智能收集玩網遊,貧困區的兒童表達出自己想玩遊戲要手機的想法值得理解!

理解不等於縱容

雖然能夠理解貧困區的小朋友渴望玩遊戲、渴望接觸智能、網絡科技設備的想法,但是這種理解卻不能成為縱容。孩子身心塑造的最佳時期是青少年時期,這段時間的培養對於孩子一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確實聽從孩子的願望,給這些孩子提供了能玩網遊的智能手機,那麼後面的事情就會發展成為不可控的局面:

  • 第一,孩子們會覺得玩網遊是自己的權利,好心人就不該提供書本和文具,就該提供遊戲設備給自己,一旦這種想法得以蔓延,孩子後面的發展基本就徹底毀掉了;


  • 第二,越是稀少的事情越是會成癮,因為對網遊世界的不可知和無限憧憬,會讓有機會接觸到網遊的孩子變得如醉如痴,形成網癮也就順利成章,對於網癮的危害性,我相信我不說你也懂得;

  • 第三,一旦形成網癮,這些孩子的心裡就難以掌控,或許變得極端也就為未可知了!

17名院士的聯名呼籲起到警戒作用

17位院士借《中國科學報》聯名發佈呼籲——在每年“六一”兒童節當天,基於共同的社會責任的方式是一種很好的警戒提示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告訴人們關注兒童的健康成長,有時候不是給孩子們無限制的捐贈書本、文具才是最好的方式,還需要理解孩子的心裡,及時瞭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並通過合理的方式引導這些孩子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自己!

孩子想要高質量的手機玩耍,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孩子們把興趣和注意力轉移,然後引導他們懂得用自己的勞動滿足自己的慾望,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等等。一旦這些方式同事展開,對於孩子的成長將大有裨益。

玩,可以!但是要快樂的玩,有收穫的玩,而不是沉溺於短暫的遊戲快感來滿足自己,這才是孩子成長的正確開啟模式!


軒逸箐風鈴


怎麼說呢,從一般角度來看這些院士的提議基本都是正確的,但是事實上是不會有任何作用就是了,世界無煙日都多少年了,也沒見香菸被人們放棄掉,這不是設定一個節日就有作用的事情。而且從這張字條也可以看出,就算設立了“無網遊日”,得到的也是這些孩子激烈抵抗、牴觸情緒,除了提議設立“無網遊日”的人能在歷史上留下一點痕跡,幾乎沒什麼其他作用。

為什麼直到現在還不願意承認教育方式需要變革?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多少行業都做出了變革,以便更好適應新的社會,新的現代文明。近年來甚至“高考工廠”之類將孩子比喻做生產線上產品的詞彙都成了學校的褒義詞,還是有點可笑的。學校引以為傲的不再是“教書育人”,而是“教人掙錢”,這可能也是越來越多以前的著名高校開始請一些學歷不怎麼樣的成功商人去演講的原因吧,反正是學賺錢,這些商人至少比學校老師多了實戰經驗啊。

而家長對於“高考工廠”的認可,也說明了家長對於孩子教育認識的錯誤。就是:只要我的孩子能“出人頭地”、以後能“掙大錢”,那麼付出什麼都是值得的。不是說這種希望孩子以後獲得好的物質生活的希望是錯的,而是把孩子逼成一個“讀書機器”並不能保證孩子以後“掙大錢”,而且很有可能適得其反,那些家長哭嚎著“網遊毀了我的成績好的孩子”的家庭就是例子。

孩子也是人,是一個鮮活的個體,雖然在未成年之前需要監管人的約束,但是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自己的思想。不顧及孩子的思想,而一味用逼迫、甚至“不學就打”的愚昧手段,說明不了這是愛,但是至少說明學校、家長教育上的無能和懶惰。在他們看來學習再多與孩子溝通的方式,也不如結結實實打一頓來的見效快,說實話腦子清醒的人養狗都不會這麼草率。

對於“17位院士”的提議,其實大多都是老生常談了,比如“加強分級審核力度”、“嚴格管理廣告推廣”等等,這些還需要一群做為院士級別的人說嗎?我做為一個多年的遊戲老玩家,我都不只一次在文章中說過。至於所謂的“無網遊日”基本是沒什麼用的,唯一有用的就是這個節日如果真的確定下來,這“17位院士”可能會在歷史上留下一筆,至少每年六一可能會被人想起,除此之外沒有什麼作用。

沒有哪個孩子從婦產科抱出來,身上就寫了“此子沉迷網遊”,每一個出了問題的孩子身後,至少有一個出了問題的家長!


嵐雪小遊俠


這完全是在推卸責任,遊戲監管靠企業是不行的,畢竟企業是要賺錢的。而且遊戲企業不僅僅只有一家,所以想要讓未成年人健康遊戲不能靠“無網遊日”和輿論壓力向企業和未成年人施壓。

很多年前我們就在說遊戲,到現在還是在說,只是從PC遊戲轉到了手機遊戲。遊戲分級也一直在被提及,但是目前為止似乎除去“防沉迷系統”就再無下文,而且防沉迷系統的認證過程也是非常隨便的,只需要姓名和身份證號,並沒有經過現在的手持身份證或者人臉識別的二次認證。除此之外,我們在文娛分級的相關法律法規也是缺失的。


同道眾人


小戶,覺得這個問題


包括多個方面的內容:


比如,兒童如何利用互聯網、運營商是否該在“兒童節”設立限制機制、留守兒童的文化生活缺失等問題


小戶的建議:


封堵不如“疏導”


為了孩子真正做到利用互聯網,而不是被網絡牽著鼻子走。限制機制還是需要的,但這並不是唯一途徑,成年人同樣該反思,孩子們為什麼面對“書籍”無感,而對“遊戲”沉迷。若是,我們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多元、精彩的現實世界,現實世界比虛擬遊戲世界更為有趣,更為充實,這個問題是不是迎刃而解了。


尋找讀書之樂


正如金錢不是萬能的,面對留守兒童的文化生活缺失問題,捐書、捐物甚至是捐錢,就一定能有效幫到孩子們嗎?


書籍捐到留守兒童的手裡,不能得到有效使用,豈不是白白浪費了。這個被埋下的後續問題,是不是該尋找此前的問題源頭呢?若我們真正能培養孩子終身學習、養成自小讀書的好習慣,他們的成長是一定會有所受益的。


發現戶外之美


讀萬卷書、行千里路。小孩子沉迷《王者榮耀》,無非是孩子希望自己有虛擬世界裡成為“王者”,獲得相應的心理滿足感。但遊戲固有的模式化,很容易破壞孩子們全面認知事物的觀察力與學習力。


拿《王者榮耀》中的李白舉例,其歷史原型,正是一位熱愛祖國大好河山、遊遍四方名山的俠客、劍客與詩人。小戶想,即便是把李白置於現代社會,他也絕不會將全部興趣愛好與時間精力全然放在一方電子“股掌之物”上吧。


而電子遊戲之所以能製作得吸引小孩子,也一定是從大自然、戶外世界汲取靈感,藝術化、商業化演變之後成為虛擬產品。為什麼,我們的小孩子不去感受“一手”戶外之美,只限於“二手”的虛擬產物呢。


小戶想,多變的戶外遊戲、戶外美景,若是“經營”得當,是一定不會輸於電子虛擬世界的。


若說如何長遠地為孩子們設置此類“防沉迷日”,我們成年人世界不妨好好“經營”現實世界,少一些讓孩子“上癮”的誘導,多一些讓孩子“舒適”的現實體驗。


以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共同討論、指正,多多補充。


戶外教育網


“無網遊日”不是為了禁止網遊,就像“無煙日”也無法禁止吸菸,它只是一種引起全社會警惕的一種倡導,從這個角度來說,讓兒童節成為“無網遊日”是有其積極意義的。網遊對留守兒童的傷害尤甚。

如果非要跟其他產業做一個比較,毫無疑問網遊更類似菸草和酒類工業。讓未成年人遠離菸酒早已取得全社會的共識,但讓未成年人遠離網遊,還未取得共識,因為它畢竟是最近才出現的新生事物,取得共識和制定規則都需要時間。

未成年人的網絡成癮是很現實的問題。瞭解一點腦科學的人都知道這是為什麼:大腦額葉部分是最後成熟的,青少年額葉發育過程中對自己的控制能力跟成年人比起來要差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好衝動,是各類衝突的主力。網遊是不是會對額葉發育產生重大影響,還是值得研究的課題。但從現實來觀察,青少年及幼兒更容易對網遊成癮,這是沒有什麼疑問的。

院士們提倡“無網遊日”讓社會各界來關注兒童的網癮問題,不應當受到鄙視和妖魔化。家庭固然應當是防止孩子迷上網遊的主力,但你不能因此就減低網遊廠商的責任,就像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菸酒是商家的責任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