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戰中,日本為什麼最終放棄“北進”戰略,而是選擇“南進”?

大東北的小豆包


首先是要獲得石油,這是日本維持戰爭的命根子,日本本土不產油,東北沒有發現油,蘇聯遠東地區當時也沒有油,而日本與美國的談判破裂後,美國人又宣佈不賣它石油了。

彼時日本的石油戰略儲備只夠半年使用了,再不想轍,中國戰場的坦克汽車和海軍的艦艇就得趴窩了,怎麼辦?去南洋搶唄。



當然還有其它因素影響了日本的戰爭決策:

一,納粹德國在蘇聯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雖然希特勒不停吹牛給日本聽,但日本人堅持以德軍攻陷莫斯科為決定性的標誌,結果是大家都看見了,日本北進派被堵上了嘴。

二,張鼓峰和諾門坎戰役讓日本關東軍心有餘悸,在蘇聯遠東部隊保持對日警戒的情況下,日本陸軍心裡有些沒底。



三,中國戰場上由於日本海軍沒有對手,已是無用武之地,再不尋求海軍一展身手的戰場,軍事資源和國民熱情將全部偏向陸軍,這是日本海軍不願意看到的,要爭。

四,美國對日本的要求嚴重刺傷了裕仁天皇的自尊心,連出身陸軍的首相東條英機都不堪其辱,這一條非常重要,實際上在陸海軍之爭和南下北進之爭中,天皇的意見是決定性的。

--------美國人要求日本撤出在華所有日軍,然後再商量做生意的事,等於讓日本把用幾十萬士兵生命和鉅額軍費堆出來的戰果,一口吐出來。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度度狼gg


不請自來,我是【今古縱橫】特約編輯槐叔。題主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二戰時的日本之所以選擇“南下”東南亞並且最終招惹到美國,主要由以下3個方面原因。

日本陸軍北進受阻

我們先說一下當時的背景。二戰中其實日本的野心要比德國大,德國無非是要“生存空間”,而日本想的就是佔地盤。但戰爭都是需要資源的,到了1939年,中國戰場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在東北、華北掠奪到的資源不足以維持其龐大的軍用,開始設想繼續擴張掠奪。

由於中國戰場以日本陸軍為主,因此當時日本陸軍的勢力較大,他們慫恿日本天皇去進攻蘇聯,看中的就是西伯利亞資源廣袤。所以39年5、6月日本關東軍就在諾門坎和蘇聯打了一仗。

(諾門坎戰役的種的日本坦克 根本和蘇聯的不能比)

日本動用了十數萬最精銳的部隊和最好的裝備同蘇聯遠東駐軍打了4個多月,結果慘敗。成為了日本自“日俄戰爭”後的首敗。日本人自己也分析,他們無論從技術裝備還是實戰理論上都和蘇聯有差距,因此決定放棄繼續北上。

日本海軍相信國運

“北上”受阻總得有個方向,那只有南下。陸軍的受損讓日本海軍有了底氣去慫恿天皇“南下”。但是39年“諾門坎”戰敗後日本一直沒有什麼大的舉動,因為天皇和當時的政府糾結的一點就是“南下必須得硬碰美國”,日本知道自己和美國的差距。

(偷襲珍珠港)

但這時候有一種理論戰勝了天皇的神智,那就是“日本國運正旺論”,而且這個旺現在輪到了的日本海軍。他們是這樣分析的,1894年的“甲午戰爭”和1905年的“日俄戰爭”主要是靠海軍取得的勝利;1931年“奪取東北”和1937年“對華全面戰爭”倚重的是陸軍。那現在應該又輪到海軍有所作為了。按照這個理論,南下東南亞必將成功。於是從40年下半年開始,日本就決定研究“南下”策略並最終在41年底正式實施。

山本五十六

槐叔一直認為事在人為,歷史上很多大事都是某個人或者幾個人促成的。山本五十六就是讓日本決定南下的重要人文因素。山本是個標準賭徒,這不是說他賭“日本國運”,現實中就是個真實賭徒,而且手法高明,摩納哥的賭場是禁止他入場的。

(三本五十六)

而且,山本在美國讀書、當過駐美武官,對美國的運作非常熟悉。就是他提議的“偷襲珍珠港”,並且提出只要能擊潰美國太平洋艦隊,並且在半年內拿下全部東南亞,那麼美國會默許既成事實。而且最後的實際情況也證明了山本說對了前面大部分情況,實踐推動了日本在東南亞擴張,甚至一度還想侵入澳洲。只是沒想到美國並沒有屈服,最終擊敗了小日本。

以上就是槐叔分析的“二戰中日本為何南下”的原因,有不足之處大家一起探討。感謝您的閱讀,敬請點贊、關注【今古縱橫】。


今古縱橫


放棄北進而選擇南下既是日本的無奈之舉也是冒險之舉。

日本是個島國,對於亞洲大陸充滿了嚮往,一直想通過戰爭稱霸亞洲大陸,所以不斷髮動對朝鮮以及中國的戰爭來掠奪資源和土地。

在二戰初期,日本在選擇北進還是南下戰略時,北進是佔據主導地位的。北進是以日本陸軍為主,目的要佔領東北亞和蒙古至貝加爾湖一帶,達到消除北方蘇聯的威脅,孤立中國,並鞏固其在偽滿洲國和朝鮮的既得利益。南下則以海軍為主,是從海上進軍東南亞、南亞,切斷中國國際補給線,同時在這些區域掠奪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

1941年,日本轉變戰略,最終放棄北進進而南下發動太平洋戰爭。主要原因如下

1、日本北進戰略失利,遭遇蘇聯的強力回擊。

諾門坎戰役是日軍北進戰略的一次試探,此次戰爭最終蘇聯獲勝,日軍也損失慘重。經此戰役日軍看到了蘇聯的強大實力,與蘇聯簽訂了停戰協定,暫時解除了蘇聯的威脅。

2、東南亞有日軍急需的戰略資源。

日本北進即使成功,也就是得到寒冷的西伯利亞大片土地,沒啥實際意義,無法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當時日本要維持在中國的戰爭,國內的資源已無法滿足需要,急需要到東南亞去掠奪資源維持戰爭。

3、英美的妥協助長了日本的野心。

日本要稱霸亞洲,做世界霸主,一定會和英美利益衝突。而當時英美對日本的侵略擴張選擇了綏靖政策,這讓日本覺得英美好欺負,將英美不放在心上。最終,日本發動了珍珠港事件向英美宣戰。



時光山人


日本自從在甲午戰爭中戰勝中國,在日俄戰爭中戰勝俄國,野心膨脹,妄想北進南下,衝出日本小島,在世界範圍內建立大日本國。但海軍與陸軍在北進還是南進問題上爭吵不休,最好達成妥協,北進南下同時進行。

但國際形勢的發展讓日本人最終放棄了北進策略,而最終選擇了南下。第一,日本與前蘇聯開戰探看虛實,1939年8月12日,日本關東軍第23師師長小松原道太郎中將向駐守在中蒙邊境的諾門坎蘇軍發動進攻,日本第六集團軍也參加了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前蘇聯派出名將朱可失元帥率領蘇蒙聯軍向日本人發起強大的進攻。日本人不知道的是,此時的蘇聯已經不是日俄戰爭時的落後俄國,朱可夫元帥更不是一位糟糕的將軍,此戰日軍在短時間內大敗,傷亡和被俘61000人,損失飛機660架。一戰令日軍膽寒,再不敢打蘇聯的主意。

另一方面,日本的政治盟友德國在戰場初期節節勝利,英國、法國、荷 蘭等歐洲國家失敗後,其中東南亞的殖民地成為日本人眼中的“肥肉”,此時不吃何時吃,於是日本人全力南進搶奪“勝利果實”,東南亞陷入日本人的戰火之中,珍珠巷事件暴發。

第三個方面是,日本的政治盟友與蘇聯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盟友跟蘇聯互不侵犯,得不到盟友的支持,日本人怎麼跟蘇聯打?所以日本人在敗於蘇聯後,也與蘇聯人簽定了《日蘇中立條約》。徹底放棄了北進計劃。

春秋史社,悟空問答最專業的歷史領域專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謝謝沒有什麼大不了84635的邀請,二戰中日本是什麼樣我想大家都知道,我在些也不多說了,下面有我來回答題主的問題,話不多說我們開始把!

日本在當時因為資源極度缺乏,日本在二戰中的武器都相對比較落後,如它的步槍是非自動的,它的坦克是薄皮大餡的,它的零式飛機雖然性能優異,但是防護能力幾乎不值一提。日本之所以能在中國耀武揚威,是因為中國的武器水平比超日本更是要低不知道多少,讓日本找到了自信,這同時也限制了日本發展更強大武器的內在動力。

但是蘇聯就不一樣了,蘇聯與德國近在咫尺,西方國家軍隊的機械化對蘇聯的影響非常深遠,蘇聯軍隊的機械化水平很高。同時因為日俄戰爭蘇俄方面吃了大虧,所以在二戰一開始就在遠東部署了強大的軍隊。

到1941年美國宣佈對日禁運戰略物次後,日本急需獲得的戰略資源只有兩處,一個是蘇聞的遠東,一個是美英法控制下的南洋。因為在對蘇聯的試探性攻擊中損失慘重,所以日本選擇了兵力空虛的南洋。變北上為南下。

戰爭永遠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我希望世界和平。


洐功


日本的北進侵略計劃,一開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佔領朝鮮,控制滿蒙,目的都已達到,後來加入了對西伯利亞地區的計劃,但最終因為諾門坎戰役的失敗陰影,始終停於紙面。而所謂“南進”,則是控制日本以南太平洋島嶼和區域,即傳統的南洋地區。兩種政策本身,源於日本的海洋戰略和大陸戰略之爭,早在19世紀就在日本內部發生了爭論。

1936年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提出了《國策基準》計劃,從此開始了北進大陸政策和南進太平洋地區共舉的計劃,也是日本大規模侵略的開始。

北進大陸政策和南進海洋政策,最大的不同點就是,一個為了土地擴張和國防,一個為了經濟資源。

北方主要來自於蘇聯的威脅讓日本既不敢動彈,又不能安睡。一方面希望抵制阻擋蘇聯,一方面又警惕美英染指。

七七事變以後,布魯塞爾舉行遠東和平會議,美英因為綏靖政策,竟然在會前,暗自達成與會拒絕任何有損對日關係提案的約定。通過犧牲中國,對日賣好,以換取自身在遠東的長久利益維持。更陰險的期望能將禍水引向蘇聯後方。

在納粹德國對蘇聯展開全面進攻以後,美國決策群仍然一廂情願的認為日本將繼續推進北上計劃,與德國一道夾擊蘇聯。結果過於軟弱可欺的態度反而引起了日本轉過頭對南向的覬覦。

相反蘇聯卻因為諾門坎的狠厲一戰,使日本始終不敢異動,反而加緊對滿洲地區的防備固守。

同時,因為二戰的爆發,原本在中國瓜分了無數勢力範圍的傳統歐洲列強出現頹勢,特別是荷蘭、法國這些對東南亞影響巨大的列強,國土被納粹佔領,無暇顧及遠東殖民地,讓長期覬覦南洋資源的日本,面對這片真空完全無法放棄。在這種背景下,“北進”已經到達了限度,“南進”卻彷彿大有可為,日本當然不會放過天賜良機。

尤其是1941年後,蘇聯與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膽戰心驚的日本和同樣擔憂後方不寧的蘇聯達成了默契。紛紛得以將資源和力量從遠東解放出來。日本的“北進”在政策上已經宣佈擱淺,這個時候“南進”就是唯一的出路了。

後面我們看到了,日本企圖等待德軍擊破蘇聯,繼而趁虛而入謀取利益,結果莫斯科一場保衛戰,不僅打掉了元首的美夢,也讓日軍的妄念化為泡影。

作為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抗爭使日本陷入了巨大的泥潭,更嚴重影響了其雙向政策的開展。“北進”乏力,中國的堅決抗戰是天字一號的阻礙,日本既無力快速滅亡中國,更無法丟下中國這個包袱跑去惹蘇聯。

再者,中國戰場對日本而言,逐漸從紅利轉向了負擔,無論經濟和軍事都是如此。當美國最終切斷了對日本的貿易後,日本面對一個死不倒下的中國,已經開始捉襟見肘。再聯繫之前美英的一貫綏靖軟弱,日本覬覦東南亞的真空和巨大資源利益,便悍然對美國動手了。

它再不打美國,也唯有被中國拖死一條路可走而已。只有取得了南洋的資源,才能繼續維持其戰爭能力。所以“南進”是垂死掙扎的日本唯一的路途,多走兩部再死而已。

王司徒軍武百科


日本人明白,穿越茫茫西伯利亞,即使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共同扳倒北極熊,到分贓的時候恐怕都餓死完了。不如直接通過相對強大的海軍一舉扭轉局面,這也非常符合日本人好賭一把的本性,況且“大東南亞共榮圈”的石油橡膠等資源似乎唾手可得,日本人幻想通過以戰養戰撐到美國人回到談判桌前。


田瑞安


一,日本海陸軍的矛盾

自從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海陸軍之間便存在巨大的矛盾,以至於出現“陸軍海戰隊”與“海軍陸戰隊”同時存在的奇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在中國大出風頭的日本陸軍讓日本海軍非常嫉妒。而“南進”必然要以海軍為主,所以日本海軍大力促進戰略“南進”。

二,對手不同

日本“北進”的對手是獨立而強大的蘇聯。1939年5月11日至1939年9月16日“諾門坎戰役”的失敗讓日本決策層一直對蘇聯有些心理陰影。而“南進”的東南亞地區基本上都是宗主國被納粹消滅的真空殖民地,英國、美國的主要戰略目標又都放在歐洲的納粹德國,日本認為“南進”的侵略難度要比打蘇聯小得多。

三,戰爭目標

日本之所以在尚未完成侵略全中國的情況下就準備向其他國家擴大戰爭,重要原因是在中國陷入戰爭泥潭,急需獲得新的戰略資源補充地。蘇聯遠東地區當時開發程度較低,資源開採和運輸不便,而東南亞卻已經是多年的西方戰略資源輸出地,特別是石油。所以為了資源,日本也要優先選擇“南進”。


鬼說歷史


其實日本放棄北進,選擇南進,和日本吃了一場敗事有關。

1939年,日本和蘇聯爆發了諾門坎戰役,這場戰役中,日本大敗特敗。傷亡被俘61000人左右。損失660架飛機,對於本來飛機數量就不多的日本來說,可謂是一個重大的損失,迫使日本向蘇聯求和。通過這件事情以後,日本放棄了北進的策略,而選擇了南進。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德國以迅猛的優勢消滅法國往西歐強國,法國的東印度殖民地,還有美國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都處於一個相對的是勢力中空,這時候美國又加緊了對日本的封鎖,為了取得更多的戰略物資,日本沒有辦法必須能南進。最終在1941年選擇了南進。


北田共T


二戰中日本陸軍主張北進,而海軍則主張南進,海陸兩軍的戰略進攻點不同自明治時期就已經凸顯。19世紀末日本海權意識愈發強烈,海軍一直得到優先照顧,從明治維新時期的19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發展海軍開始,僅用了50年時間就使日本海軍躋身世界海軍強國之列,海軍裝備水平世界前列。而日本陸軍的則是緩慢發展,陸軍的武器裝備同歐美國家有巨大差距,1937年中日淞滬會戰,日本雖然獲勝,但是西方觀察家認為日本陸軍裝備水平,作戰思想,還停留在一戰時期。1939年蘇日諾門坎戰役爆發,日本陸軍在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之下,傷亡慘重,大敗而歸,朱可夫指揮的蘇聯紅軍在強大炮火支援下,以坦克集團為先導徹底碾碎了日本北進的野心,雙方的陸軍水平相差太大。

而日本的海軍在實力上已經僅次於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對日本實行了貿易禁運,日本資源匱乏,而美國則希望用貿易禁運政策壓迫日本從中國撤軍,保障美國在太平洋的利益,日本海軍要求積極南進,雙方矛盾無法調和。如果沒有東南亞地區的資源支持,半年之後日本的戰爭機器將會停止運轉,而假如日本海軍能在開始的半年時間內殲滅太平洋艦隊,則日本將在太平洋戰爭中佔據主動,所以日本放棄北進之後,全力準備南進,偷襲珍珠港後,太平洋戰爭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