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迎接“新型基建”熱潮的到來

李錦專欄 | 迎接“新型基建”熱潮的到來

李錦

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結合的關鍵時刻,“新型消費”已經擺在突出位置,而“新型基建”就是適應“新型消費”的需要而生的。可以預料,在2020夏秋之際中國經濟會出現一個強勁的反彈,國有企業將成為這次“新型基建”的主力軍,結構調整面臨一次新的機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3月4日會議提出“新型基建”、“新型消費”的重要思想。會議強調,要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要選好投資項目,加強用地、用能、資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這裡,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是主題詞。我們要注意四個方面:一是為什麼要有新的投資,擴大內需?二是哪些內需消費內容,是釋放、壯大的任務;三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內容。當然強調了民間投資,是重視市場的因素。新型基本建設的三大任務明確而具體,可以稱之為“新型基建”;四是這次“新型基建”的主體是國有企業,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不能忽視民間投資。

這是應對疫情和經濟下行的最簡單有效手段,兼顧供給和需求;是中美貿易摩擦下中美競爭的戰略抉擇,是中國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正確路徑。有助於穩增長、穩就業,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長期競爭力。因此,可以預料,在2020夏秋之際中國經濟會出現一個強勁的反彈。

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是當前中國經濟佈局的重大部署。“新型基建”多次出現在中央文件中,已經說了好幾年了,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隨後“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開年的首場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製造。投資與消費既相互制約又互為條件,要實現經濟的增長,兩者要相互促進,互不可缺。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兩大因素,投資與消費在經濟運行中必須保持適度均衡,這是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相互制約、互為條件決定的。在資金總量總體穩定的情況下,投資需求的增長受到消費需求增長的制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需求的增長最終通過消費需求的增長來實現,投資需求提供消費需求的商品,沒有消費需求支持,投資需求形成的新增生產能力將會大量浪費,無論單靠投資需求拉動經濟的增長還是單靠消費需求拉動經濟的增長,都不可能持續,二者相伴相生,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要逐漸形成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格局,就必須在這之前老老實實堅持以投資和出口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沒有以投資和出口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所打下的紮實基礎或創造好一系列前提條件,就不可能逐漸形成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所以,“新型基建”是適應“新型消費”的必然選擇。或言之,是“新型消費”促進新型投資。

我們注意到,會議精神對“新型消費”有兩句話做了規定。這就是,“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

新消費四大趨勢是 :智能產品成消費新寵、互聯網滲透下的新需求、多元化消費時代、“四大件”淡出。以新“四大件”為例,隨著消費升級愈加凸顯,人們傳統觀念中的“四大件”已逐步被更多新興消費產品所取代。最早的“四大件”一詞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後期,指的是當時我國有能力出產,而為各個家庭所希望擁有的四件家庭物品是機械能,分別是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及手錶,也叫“三轉一響”。到了上世紀90年代,彩電、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為代表的電子產品消費時代到來等產品順利“接電”,如今由“接電”進入“觸網”階段,更蘊含了最高精尖的人工智能技術,是智能高清電視、烘乾一體洗衣機、掃地機器人、淨水器等新“四大件”家電頗受青睞。我國重點消費單品的迭代更新,正反映出國內消費水平、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在互聯網、物聯網強勢發展的大背景下,今後更多家用電器將先後“觸網”,屆時消費市場也會迎來物物相連、人物相連的新時代。而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也表明從商品到服務,我國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旅遊、文化、體育等服務消費的支出不斷上漲,也是消費結構升級的一個重要表現。目前我們在服務消費領域,比如像家政養老、健康醫療、教育等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供不應求的情況。服務消費未來有更大的增長空間。未來的消費增長將會由商品消費與服務消費共同引領、雙輪驅動。

正是在對“新型消費”認識的基礎上,我們便對會議提出的三大“新型基建”任務有了清晰的理解。

一、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對於人口流入的都市圈城市群,長遠來看道路橋樑建設的空間仍大,否則將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交通擁堵、環境汙染等嚴重問題。這些基建投資仍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穩基建能更快起到託底經濟的作用。

二、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是這次暴露出來的問題,屬於急需,也包括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是長期消費。這是特殊情況下的特殊舉措,可以儘快把經濟恢復起來,而且疫情反映了我們存在的短板,補短板是比較明確的投資方向。疫情暴露出我們在社會治理、公共衛生設施、應急能力建設、物資儲備體系等領域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短板就是下一步投資增長潛力所在,就是發展空間所在。從各地透露的重大項目建設情況來看,近期地方明顯加大了對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投資力度。比如,黑龍江日前緊急制定出臺《關於支持重點項目建設具體措施的通知》,把公共衛生防控能力、物資儲備體系、公共環境衛生等補短板項目納入“百大項目”加以推進。

三、新的投資領域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這些領域是兼顧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長期增加有效供給的最佳結合點。“新基建”投資潛力巨大,經濟社會效益顯著。比如,未來5G網絡建設投資將達到1萬億以上,帶動的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將超過數萬億投資。更重要的,5G網絡建設將有助於培育繁榮互聯網經濟、人工智能、數字經濟、互聯網金融等新技術新產業,帶動十幾萬億產值的新經濟,為搶佔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制高點奠定堅實的基礎設施。

(作者為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著名國企政策研究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