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李靖李勣为何不帮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笪骏


《旧唐书•列传卷十四高祖二十二子》中说:“李靖、李勣等数言:‘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请申犬马之力。’”


两个人表态表得很好,但问题《旧唐书》的这段记载存在相当大的漏洞,既然两个人都表示要积极参与政变,可为什么后面的故事里,却是这样写:“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

惊心动魄的6月4号,太宗左右九人在玄武门自卫,另外只有太宗和尉迟敬德露脸,李靖和李勣毫无表现。这两个人即便是在那9个人里打酱油,也不至于连薛万彻也不如吧,好歹人家张公谨、敬君弘带着秦王府武士在玄武门抵挡东宫和齐王府三千人马。

至于《新唐书》根本没有提及李靖李勣二人是什么反应,看来《新唐书》的态度,对于《旧唐书》里二李表忠心是持保留意见的。

接来下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关于二李表现如下:

“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世民由是重二人。”

这是笔者认为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可能。二李从身份上讲,不是李世民秦王府属臣,他们是李渊提拔的,或许李世民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但以从属关系而言,二李是朝廷的官,而不是秦王府的,跟李世民没有利益攸关的关系。

当时二李一个是灵州大都督、一个是行军总管,都是节帅一般的存在,在军队中具有影响力,他们的站队还是比较重要的。李世民如果不事先跟二人沟通,那么即便事成以后,难免跟这两人心存芥蒂,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连站队选择的机会都没有,他们俩又怎么可能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早就跟裴寂一样坐一段时间冷板凳,赶紧滚蛋了。

所以笔者不认为在玄武门事件中,这二人是完全不知情的。李世民或许并不一定需要这两个人表示效忠,要的只是他们俩的态度,这决定李世民能不能信任这两个人。如果连这俩跟自己点关联的武德朝臣都搞不定,那么他即便成功了怎么去搞定其他武德朝臣,李渊的手下?

三李之间,彼此都需要一次机会,来相互信任,二李作为李渊的臣子,是不可能撸袖子直接下场干的,这无论在利益和道义上都说不过去,而如果他们是忠于李渊的,那就会直接把这个事情向大领导汇报。

两个人明智地选择中立,置身事外,等于是默认了李世民发动政变争位。其实两个人不参与要比参与的效果好太多。两人当时的身份都是执掌一方军队的大佬,一旦他们参与进来,这对于在李世民干掉兄弟之后,劝解李渊放权是不利的。

李渊的主动放权并不是受到胁迫的结果,而是痛失二子有点心灰意冷,又有点无可奈何,李世民率秦王府众干掉李建成、李元吉,这还能把事情的性质限定于兄弟之间的斗争,双方都是依靠自己的势力,而如果二李搀合进来,情形就不一样了,这等于是挑战李渊的权威。

李渊是很喜欢李世民,但不代表他除了这个嫡子之外就没有其他儿子了,李世民赌对的是他老爹的性格,一个重视亲情的父亲,典型的手心手背都是肉,虽然二李参与进来会导致事情变质,或许李渊不一定就会抛弃李世民,但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

毕竟从始至终,李世民从来都没有动过要直接干掉老爹的念头,事实上在当时的那种局面,他也没有那个实力,更何况杀爹篡位,跟杀兄弟的性质可是天差地别。所以还是要顾及李渊的态度,二李搀合进来会存在一定的变数。

或许这是二李选择偏向李世民,却又保持中立的原因,一则是帮李世民,二则是不愿意背上叛主的坏名声。

以上个人见解,阅读如有不适之处,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评论。


江畔初见月


李靖、李勣在玄武门之变中的态度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包括史书记载也是如此。

《旧唐书》记载两人主动要为李世民效犬马之劳;而《资治通鉴》则记载两人保持中立。

我们先来看看史书中的记载:

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和李元吉针对李世民采取了多方位的策略:削弱秦王府势力,将秦王府幕僚外调;在李渊面前构陷李世民;通过李渊后妃吹枕边风,等等。弄得秦王府人心惶惶,房玄龄和杜如晦被勒令出秦王府,秦王府中李世民的心腹只剩下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几个人,于是他们一个劲撺掇李世民诛杀李建成,而李世民始终犹豫不决,但局势于李世民越来越不利。

于是《旧唐书》记载:李靖、李勣等数言:“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请申犬马之力。”意思是,李靖和李勣主动对李世民说:您起事吧,我们愿意献上犬马之劳。但《资治通鉴》则记载: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意思是李世民犹豫不决,就询问两人的意思,两人推辞了,保持中立。

那么,究竟哪一个才是史实呢?

按照《旧唐书》的说法,两人是主动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的,但是这又有点说不通,两人在当时镇守一方,是朝廷的大将,并非李世民府中之人,李建成继位也好,李世民篡位成功也好,两人的实际利益并不会有多大改变,也就是说,他们既不是太子党,也不是秦王党,没必要鼓动李世民,只有不掺和才能保有原有的利益。而且从李勣后来在李治“废王立武”中的态度来看,他是惯会保持中立的。

但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李世民是询问两人的意见的,两人推辞了。要知道发动政变是大事,弄不好头上脑袋就搬家了,所以越少人知道越好,知道的只可能是心腹。李世民和两人都曾有不少接触,肯定熟知两人,既然如此,倘若两人不肯帮李世民,那么李世民怎么可能会去问两人?万一两人密报了李渊或者告诉了李建成怎么办?那岂不是没有开始已经失败了?

所以看待这件事应该把两种史料结合在一起看,四姑娘认为两人是偏帮李世民的,他们手中握有军权不同于一般的大臣,不可能直接跟着造反,但两人对李世民有好感这件事是存在的,可能会在一些事上偏帮李世民。但两人不可能在玄武门之变中成为李世民的助力。

当时两人一个在灵州,一个在并州正抵御突厥,谁也抽不开身,即便能抽身,也不可能回长安。调动军队那是大事,李渊不可能不知道,李建成也不会不知道,而李世民是要秘密诛杀李建成而并非起兵,实际上若是起兵,李世民未必能占便宜,而且李靖、李勣是听李渊调令。怎么说两人也没法给予李世民帮助。

所以,李靖和李勣很可能并不知道李世民要发动政变一事,也就谈不上帮不帮了。


尚宫女史


无论按哪种记载,李靖李勣都是在帮李世民。

这件事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李世民玄武门前,向当时分别在并州和灵州前线对抗突厥掌握不少兵马的李靖和李勣询问计策,两人表示不参与。

第二种说法也是说两人表示愿效犬马之老,支持李世民。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选择了第一种说法。选择的原因是司马光认为第一种说法利于教化,臣子不该参与谋反,而不是第一种说法更可信符合事实。


(李靖)

但即使按第一种说法,两人在听到李世民要谋反搞政变,也只是表示不参与,没有向皇帝李渊告发,事实上也实际支持了李世民。

两人是外镇大将,带兵入京支持李世民其实也不可能。对李世民来说,两人站在自己一边能做的事情其实是在政变后控制局势,效忠李世民,已经范围内有人要起兵反对李世民进行镇压。两人在玄武门之后也做到了这点。

从一般的封建时代君臣关系来说,李世民向二人询问而二人没告发,就已经算谋反同谋。要是李世民失败,追究同党已经可以追究到二人,最严重情况下会抄家灭门。


仁勇校尉


按照史料的记载,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 “曾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君总管李勣,世勣辞,世民由是重二人。”

那么二人为什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推辞呢?我觉得可能又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是不想参与到皇室内部的纷争之中,选择明哲保身。因为从当时的朝局来看,李建成贵为太子,又有李元吉支持,实力很雄厚。而李世民手下聚拢了一批文臣武将,力量也同样不可小觑。两边都有相当皇帝的野心,但究竟鹿死谁手,在没有一决雌雄前谁都说不清楚。所以对于二李来说,在没有尘埃落定前压宝任何一方,都存在这极大的风险,他们不愿意冒去这个风险。特别是李勣,在瓦岗寨时期便经历了李密和翟让的内斗,对于这种站队的事情恐怕也是由抵触的。

二是他俩不论和李建成也好,还是李世民也罢,渊源都一般。李勣出身瓦岗寨,在归顺唐朝后并没有像秦琼程咬金那样立刻成为了李世民的心腹近臣,而李靖本长期以来都不由李世民直接领导,也不是李世民的铁杆。这种和李世民疏远的关系,决定了他们两个人不可能支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三是唐高祖李渊还在位,仍旧手握大权。李勣和李靖与皇子们保持距离,其实也是在恪守为臣之道。而且他们归顺唐朝,并不是因为李世民也不是因为李建成,而是源于李渊。特别是李靖,如果不是李渊在行刑前赦免了他,恐怕他早已身首异处了。所以当皇帝都没有表态挺谁的时候,二李自然也就不会参与其中了。


王朝的废墟


1. 不能确定哪块云彩绝对有雨,李世民一定能事变成功。2. 夺嫡是大事,不能确定李渊和朝廷国家的最终决定, 把身家性命和家族亲眷都押到李世民一方等于造反,风险极大。中立不参与,无功无过最稳妥 3. 从李靖和李勣的仕途历程和当时地位来看他们都不是秦王府的嫡系和死党家将,算是李唐朝廷的大臣,应该直接对李渊负责。4.李靖,李勣当时在边境和突厥打仗,不在首都无法参与事变。 \n\n\n\n


M158092983


二李情况不同,李靖是中国文化中的义事,他觉得李世民救了他一命,他的身家性命的他的一切都是李世民的,他已经用一生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和知遇之恩,把自己的本事清囊相授李世民,在李世民上台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是李世民的铁杆,如果李世民政变失败,李靖绝对是他的保护者,此言语已是多余。

李绩则不然,他是忠君爱国,那是李世民家事,不宜干涉。

后来李世民想让李绩学李靖,也来了一出,让李治有恩于李绩,要李绩不仅忠于国,忠于君,还要忠于某个人。


kongdi101


按照史料记录,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前曾拉龚二李。二李只是表示,这是皇家的家事,不便参与。这已经是支持李世民了,李世民要的就是这个答复。

原因一,二李并不是秦王李世民的家臣,而是李渊的人,也就是朝庭的人。秦王杀太子,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秦王谋反,朝庭的官员理应支持朝庭,揭发李世民的的阴谋。但二人回答是两不相帮,就是帮李世民,假如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失败,二李可是负有知情不报之罪,牵涉谋反可是死罪。

原因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李靖任灵州大都督,李勣任行军总管在前线对付突厥,二李不在长安,不可能引兵回朝庭。

原因三,当时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盟,朝庭上有文官支持。秦王李世民打下大部份李唐江山,秦王府文臣武将众多。两厢实力的差不多,不拼一下,谁也不知道哪方会胜,二李是李渊的人,没有必要选择站对。手握军权,看形势,哪方胜了,再选择站对也不迟。

原因四,后来李治问李勛立武则天为后的事情,李勛回复李治的话也是一样,立后是皇帝的家事,没有必要问别人,坚定了李治易后的决心。从这里就可以说明,二李不参与帝王家事,乃是明智的选择,帝王家最无情,参与帝王家事的人都没有好下场,长孙无忌等人就是最好的对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