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末清初四川因為人口劇減,政府實行了“兩廣填川”,那為什麼四川不說廣東話?

雷154135693


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四川,是如今中國重要的經濟、工業、農業、軍事、文化大省,而談到四川,我們便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那具有獨特韻味的四川話。

現今的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所以,“湖廣填四川”這一部移民史伴隨的,不只是四川社會經濟的恢復,也包括四川方言各地融合的變化。

一、湖廣填四川:人口銳減後疲敝不堪的四川和外省人口遷入所帶來的新生

第一次湖廣填蜀——元末明初

其實,自唐以來,四川都是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地區:成都平原是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都是全國最著名的商業都會,其在文化領域也是排全國前列:李白、陳子昂,以蘇軾為首的三蘇等等的大家都出自四川。



然而,到了宋末元初,長達52年的蜀抗元戰爭使自唐以來經濟文化高度較發達的蜀地區遭受重創。在經歷過半個世紀的戰爭蹂躪之後,從此,城市變為廢墟,沃野變為荒土。1223年,蜀地區本有1200萬人,佔全國的23.2%;到元佔領蜀之後的1281年,便只餘60萬人,只佔全國的0.7%,減少了約95%。而蜀地的發展中心成都府路,所遭受戰禍的時間是最長,元兵的屠殺也最為慘烈,人口銳減的比重也最大。

元末明初,在這種低人口背景下,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移民開始陸續入蜀,形成了蜀地歷史上的第一次“湖廣填蜀”大移民運動。在此期間,中古蜀語和各地移民方言融合演變,今四川話的雛形已經基本形成。



第二次湖廣填四川——明末清初

經過長久的調息,好不容易發展得到恢復的四川,在明末清初之際,再次地陷入長達半世紀的戰亂。

1633年,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進入四川,與南明軍隊作戰。蜀地社會的和平再次被輕易打破。1644年,張獻忠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沿路州縣“望風瓦解,烽火數百里不絕,成都大震”。 1673年,又爆發三藩之亂,吳三桂部隊由雲南入川。四川全境再度兵戈四起。直到1681年,三藩之亂平息,四川政局才真正進入持續穩定的新階段。



五十年的戰亂期間,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這一切,致使四川之地,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其社會經濟再次遭到毀滅性地打擊,四川又面臨衰落和倒退的局勢。據《四川通志》: “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1685年,四川只有18090戶,此時全省在籍人口已經不足10萬人。

面對四川的人口銳減,清王朝開始了第二次“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

浩浩蕩蕩的百萬移民大軍,都是背井離鄉、勇無返顧的先人,他們給四川帶來了新鮮的血液與蓬勃的生命力,四川在他們的仁厚遷入之下再次獲得了新生。自此,一個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時代來臨了,昔日的“天府之國“終於又重拾它的光輝,四川經過多文化、多民族的大融合以後,又稱得上是人傑地靈,不僅有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朱德,還有“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巴金,還有陳毅、劉伯承、聶榮臻、郭沫若等等……



二、為什麼如今四川人不說廣東話

1.首先,並不是“兩廣填四川”,而是“湖廣填四川“,”湖廣“是湖廣行省,也就是如今的湖南、湖北,在移民過程中,兩湖的人數最多,因此稱“湖廣填四川”。

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描述"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從上面的移民組成來看就知道,廣東廣西總共只佔10%,且這只是移民部分,還未算佔四川總人數的30%的四川土著居民。所以講廣東話的人口基數並不是很多,從根本上就無法佔據主導語言。

2.方言分佈:明末清初,雖然戰亂的破壞力巨大,但四川各地所受到的破壞程度相差也很大,川東、川北地區受戰亂影響嚴重,而川南地區卻受影響十分輕微。從而使以宋元蜀語為基礎的明代四川話在川南地區仍然得到存留。與此同時,大量來自湖廣、江西、廣東等地移民進入川東、川北地區,從而使四川話內部產生了新派(川東、川北)與老派(川西、川南)的分化,奠定了現今四川話內部新老兩派並存的格局。



3.四川話本身的強勢地位:四川話是四川通用度是最高的方言,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漢語分支之一。雖然也有講土廣東話的人,一般來說,他們講土廣東話的同時也還是會講四川話。甚至於四川周邊的省也有一部分人講四川話。如今四川話的使用人數已經達到9300萬,而四川省的人數只有8300萬,四川話的通用程度和影響強度從此也可見一斑。

4. 四川話不等於四川方言:土廣東話(屬客家話)確實是四川省境內較為常見的漢語言,除此之外,還有和老湖廣話(屬湘語)等,其都以方言島的形式分佈於四川各地。同時,四川省境內還擁有大量藏語、彝語、羌語的使用者。但由於四川話在四川具有強勢地位,是事實上的通用語。 由語言所分化出的方言 , 與社會的發展 、政治的變動 、 人民活動的範圍等各方面都有著緊密聯繫 。



一個地方的民俗風情 、戲劇 、歌謠等文化形式 , 都要利用方言表達出來。方言,帶有最突出的地方特色。可以說,方言,也是一個地區的文化遺產。其言語雖然輕快,其中卻也凝結著歷史的沉重。對於方言,對於我們的“母語”,我們也應當引起一些重視與傳承。

結語:

雖然由於這一系列的移民活動,今天的四川人絕大多數已不是古代巴人和蜀人的後代,然而,事實上,在中國所有的土地上,都有過不同先人的鮮血,都存在過另樣的繁榮,深沉的中華大地慈祥地接納著所有中國人,用她的血肉孕育著一代一代的華夏子女,而子女也亦懂得感恩反哺,回饋大地母親,人地和諧,至此,才會有發展,才會有如今強大如斯的中國。


參考文獻:《四川話的歷史和介紹》,《古代四川歷史發展的高潮與低潮》,《湖廣移民對四川方言形成的影響》黃尚軍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飛揚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


歷史飛揚


大家好,我是沉沉,很高興為你解答。

關於這個問題,我身有體會,我老婆是廣東的,我是浙江杭州的。所以我們每年都會去廣東,每次去的時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廣東話。

在廣東,雖然他們當地的小孩子上學,老師教的時候是講普通話的,但是他們的普通話依舊是沒有什麼進步,一聽就知道他們是廣東人,口音很重。我一到丈母孃家,耳朵邊就一直是嗡嗡的,完全聽不懂他們的話。

我第一次到廣東的時候,剛下飛機,準備去車站買票,一進到車站裡,所有人都在講廣東話,我完全懵了,竟然不知道說什麼了!

我和我老婆已經結婚五六年了,我老婆平日裡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回到廣東流暢的切換成了廣東話。而我,每年都去廣東呆上一段時間,始終還是一口普通話,完全沒有辦法講廣東話。

這是我的親身經歷,這就告訴我們,其實你在哪種環境裡,你就會慢慢改變自己。雖然很多人移民到四川,但是,四川當地還是本地人多,他們之間的交流方式還是四川話,所以,移民進川的人,他們身邊還是講和他們一樣的話的人,他們自然就不會講四川話,但是,長時間下去,雙方之間交流活動頻繁,語言上還是會有影響,到時候,就看外省人被四川人“洗腦”,講外省話,還是四川人成功“洗腦”外省人,讓他們都講四川話。一般來說,還是本地話佔優勢,因為本地的人多,他們的根在這裡,文化在這裡。


沉沉在在


作為四川人,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首先,並不是兩廣填四川,而是湖廣填四川,湖廣地區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地區。但清初向四川移民並非僅來自湖廣地區,還有廣東,江西,浙江等十幾個省的無地貧民。第二,經歷明末清初的戰亂,四川民生凋蔽,但並非所有四川人都死於戰亂和戰後的飢餓,虎災,流落至陝西,雲貴,湖廣等地的四川人達數十萬!因此康熙三年(1664),四川巡撫張德地懇請朝廷下令讓各省的督撫敦促流離在其它各省的四川紳民回川,但收效甚微。康熙六年(1667年),四川巡撫張德地再次上奏皇帝說,他只是個空頭巡撫,因已經無人需要他來管理,“四川有土無民”。康熙十年(1671年),湖廣總督蔡毓榮說:“蜀省有可耕之田,而無耕田之民。”(《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馬湖(今四川屏山)知府何源浚也說:“蜀地民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川人口漸漸多了起來,然全省也只有一萬八千零九丁,約合九萬多人,“合全蜀數千裡內之人民,不及他省一縣之眾”(《四川通志》卷七十一)。但是這並不是四川當時全部的人口,出於對戰亂的恐懼,當時有一定人口藏於深山山區,民間也有大量隱藏人口的習慣。

由此,在康熙六年(1667),清廷開始下達更加嚴厲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並令四川加大戶藉核對力度,務必“改土歸流”至康熙十年(1671) ,清廷再次頒令“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開墾者,準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關於“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願墾荒居住者,將地畝給為永業” 的規定。同年,還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墾荒居住者,即準其子弟入籍考試分的規定。極大的支持了四川人口的充實以及生產的恢復,至康熙五十年,各省遷入四川者已達一百餘萬人,四川人口己恢復至三百萬左右,清廷就不再鼓勵移民入川。但其後數十年中,每年仍有一定民眾遷入四川,造成四川人口壓力,清廷開始禁止向四川移民。

由此可見,湖廣填四川的主力實際上很大部分是明末逃難至其他省的四川省人民,同時,各省遷入四川的人民一百多萬人也並非一次性遷入,而是幾十年時間中逐步遷入的,這些遷入者實際上每年的遷入人數是有限的,且並非都來自一個地方,雜亂的口音逐漸被四川當地人同化。當然各省遷入者也極大的改變了四川的文化,今天四川南部,與北部的口音有很大的差別,以重慶為例,重慶人一般見面說:吃(chi)飯沒的?而忠縣以北的四川人一般是說:吃(克,ke)了飯沒的。由此四川口音,並沒有被廣東完全口音替代。


九龍王龍九


還是有的,四川各個地方我基本都去過,其中德陽羅江的新盛鎮的龍姓還有李姓就是說的廣東土話 比如說吃飯 他們說的是恰飯 第一次去他們飯桌上說 恰 你快恰呢 請你去耍他們說的是嗨 挺有意思的 這兩個姓氏的人祖先都是康熙乾隆年間從廣東遷過來的 我本人是巴中恩陽的 祖上是從湖北孝感遷過來的 但是最早是落戶巴中南江



什麼旋律喲


四川有70萬人說土廣東話 主要分佈在重慶一帶

四川人並非都說四川話,除了說土廣東話的土廣東人外,還有說舊湘語的。只是由於四川話的強勢地位,說土廣東話和舊湘語的人同時也說四川話。四川西部還有說康巴語、嘉絨語、彝語、羌語、摩梭語等為母語的族群。

四川話片區

四川話

四川話的學術名稱是四川官話,因為四川還存在土廣東話和舊湘語方言區。四川話是由明朝之前留下在四川地區的巴蜀語和湖廣的舊湘語、廣東的客家話(土廣東話)、江西的贛語等相互融合形成。

從保持中古時期的巴蜀語特點的多少來看,川北、川東的成渝片由於是湖廣填四川的主要地區,因此受外來語言影響大,保持巴蜀語音少,為新派四川話;川西、傳南地區由於土著居民較多,受外來影響較小,保持巴蜀古音比較多,屬於語言的穩定去,是為老派四川話。

土廣東話分佈地區

土廣東話

土廣東話,最初被稱呼為廣東話,或四川客家話,是四川重慶一帶的客家話方言。土廣東話是明清時期閩粵客家話,並受四川官話的部分影響,但能和現代閩粵客家話基本相通。土廣東話在四川分佈很廣,以成都龍泉驛區最多。


四川話中的古蜀語詞彙

1、稱呼母親為姐,存在於漢朝時期古蜀語;

2、稱您為養,存在於晉朝時期古蜀語;

3、稱嶺為棟,存在於南北朝的古蜀語;

4、稱老人為波,存在於後蜀的古蜀語;

5、宋朝時的古蜀語詞彙有:百丈為牽船繩、壩為平地、浩為小巷、師塔為僧墓、溉為江邊道路。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我的祖上是從廣東入川的,至現在約為200年,剛來時的前五代人仍然說廣東話,由於散居在有人地區,被四川話同釋了。當時如果廣東人遷往的是一個聚居區,由於人多,廣東話便保留了下來,如成都市的洛帶鎮一帶,廣東話的客家語彙仍然很流傳。


卓清德1


我就是湖廣填四川的客家人,現在居住在成都龍泉驛洛帶古鎮,我們都講客家話。我祖籍廣東梅州張雨村。



客家農民萬三哥


廣東話並不是指一種語言,廣東有三大語系:1、廣府話.包括大家熟知的廣州話也有說是白話,還有一些地級市說的話如五邑地區的方或陽江話或茂名話還有廣西一些地方都有。2、閩南語系.如大家熟知的潮州話以及粵西的雷州話和黎話。3、客家話.如梅州、惠州、韶關等等很多市都有。而那時廣東遷去的基本是客家片區的,事實現在四川還有說客家話的地方,怎麼就沒有廣東話呢?

為什麼叫湖廣?全稱是洞庭湖周邊廣大地區,簡稱湖廣,設湖廣總督府,跟廣東沒有任何關係,那有的人又會說了,你說沒有關係那為什麼我們說客家話?首先要搞清楚,廣東原本是沒有客家人的,廣東的客家人都是從江西遷到廣東的,跟廣東的土著廣府人和潮汕人發生衝突械鬥時有發生,四川的客家人其實是由江西遷入的,跟廣東完全扯不上關係。自貢市區語主要受北方鹽販子影響,純北方語,捲舌音比普通話嚴重多了。榮縣西北方向接近半個縣範圍的話相差很大,只要是跟標準四川話不同的發音均屬於粵語口音,已經過檢驗,但是否來自兩廣卻不得而知,族譜顯示我們的宗祠就在本地,無法證明是外遷的。

湖廣填四川的人口主要來自湖南湖北,距離不是太遠,口音也差不到哪裡去。我家老祖宗從湖南常德移民到了重慶梁平,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全四川當地人口僅剩大約四萬人,我現居住的重慶梁平區(原梁平縣)雖然有二千六百年曆史,可是在清朝初年幾近無人了。我是廣東人填四川的第九代後人,我和我父親不會說廣東話,我阿公也只會一部分,那是因為進了四川以後經過這麼多代人,又從廣東人聚居的地方換到了其他地方,語言環境在不斷的更改,所以我和我爸已經不會廣東話了,而我連四川話都說不來,我的口音更接近北方人。

我老婆廣東的嫁到四川來!一年時間四川話說的很溜。現在不說是廣東人根本聽不出不是四川人!但是回老丈人家裡就慘了!有的說客家話有的說潮州話!客家話還能聽懂大概意思!潮州話就一臉懵逼!風俗也不一樣其實很不習慣還是我們四川過年熱鬧!凡是湖廣移民後代手臂彎過就能看見一條不太明顯的捆綁線,不信你看看,四川土著人就沒有,我們已多次測試,所以我們川人上廁所叫解手,川人也喜歡揹著手走路,按說行為是不會遺傳的,這個值得研究。

面積人口夠大,不與周邊強勢語接觸過多方言會保留很長。 舉個實例,新疆瑪納斯縣有個廣東鄉,廣東人多點,但量有限,被同化的很快,社會發展的今天聽不懂不易交流的方言消失很正常,而三道嶺的東北話因好聽,聽的懂現在還很有生命力。不是土廣東話,那是畲族話,畲族人原在浙江,福建,江西的三角山區地帶生存,不屬於廣東人,是明未清初世局動盪時趁廣東空虛,滲透流徙至廣東的畲族人,後來因人數越來越多,被廣府編為客籍管理,慢慢被叫作客家人,由於與廣東原住漢人發生多年械鬥衝突,清政府借四川人口需要補充的原因把部分畲族人分流去四川,史上叫湖廣填川。
當年是湖廣填四川,並不是兩廣,而且以湖南人居多,兩廣佔少數。我們一族就是湖南永州那邊遷過來的,口音差距不是很大。再有就是廣東人過來的很多客家人,他們平時除了說四川話還會講客家話,但是我完全聽不懂。成都附近的客家小鎮就好幾個(洛帶,木蘭等等)

歷史深度揭秘


宋朝的四川方言狀況及宋以後的四川方言演變情況

  1.宋朝的四川話

  和現在不同,宋朝時候的四川說的是方言而不是官話。

  據語言學家考察蘇軾等四川詞人的用韻習慣及其他一些對宋朝四川話的文獻資料,發現宋朝的四川話發音比現在的閩南語白讀系統更存古,保存了大量上古漢語的特徵 和宋朝北方地區的中古漢語不同通話。

  宋朝的四川人對此非常自豪,將宋朝北方地區的中古漢語蔑稱為“鮮卑虜語”。後來蒙古滅宋時期,四川人口從1500萬到2000萬銳減到80萬。四川人一部分被屠殺,一部分士大夫精英逃亡江淮,四川的語言和文化從此毀滅。後來近古湖廣填四川的人大多為窮苦破產農民,和中古南遷四川的精英士大夫不同,這些人並不能重振四川文化。明朝的科舉就是個例子。明初第一次科舉,中進士的100%為南方人。所以朱元璋強制規定明朝進士必須錄取35%的北方人。後來大致到正統年間,皇帝發現四川進士特別稀少,於是明朝科舉進士名額分配改為:北方35%,四川雲南貴州及鳳陽府10%,南方其他地方55%。四川在明朝時已經淪落到和北方一樣需要進士名額照顧了。

  2.明清四川話的演化

  明代:

  宋末四川人口損失慘重,明初明政府大量軍屯移民四川,移民來源主要為江淮和北吳地區,四川流行方言:江淮官話80%,吳語20%。

  明末清初:

  由於滿韃和西夏流賊張獻忠的大屠殺,成都平原及成渝一線的人口基本滅絕。但川南山區人口損失相對較小,他們保留了大量明代四川話。

  清中後期:

  在四川大部分地區,湖北西 部人的西南官話成渝片(不過清末這種方言還只佔據渝沒佔據成)佔據優勢,成為四川主流語言,特點入聲全歸陽平。

  在自貢內江,陝西移民的中原官話和湖廣移民的西南官話成渝片方言結合,形成西南官話赤灌片仁富小片,特點分平翹,入聲全歸去聲。

  在成德綿地區和川南山區,湖廣移民的西南官話成渝片方言和明代四川話結合,成為一種新方言,這就是西南官話赤灌片岷江小片,特點保留入聲,歌韻高化,有鼻化韻,山鹹攝三分。

  其它移民語言經過競爭和整合,客家話在成都平原成為鼎足而立的強勢語言。其他地區客家話、老湘語,閩南語,江淮官話也有零星分佈。其它方言逐漸被吞沒。

  3.現代四川方言格局的形成

  清末民初:

  辛亥革命時期,成都內城(滿城,索虜八旗駐防地)被川東(重慶)來的革命黨人大量消滅,剩下的索虜被迫投降融入漢人。但是,成都內城並沒有被岷江小片方言人群和客家人接收,反而川東(重慶)來的革命黨人佔住成都內城——成都的黃金中心地區,使得川東(重慶)方言登陸成都市區。由於川東(重慶)來的革命黨人社會地位較高,川東(重慶)方言迅速取代了市區的岷江小方言,和客家話並行。

  很快川北綿陽廣元等中心城市的岷江方言也被川東(重慶)革命黨人的川東(重慶)方言取代。

  成都郊區仍然大多說岷江小片方言。


187亞索


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據說,有湖北、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描述“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由此看來,廣東人在遷徙人口中佔比不是最多的,也就不存在講廣東話一說,但是在成都洛帶古鎮,有大約四萬人講客家話,他們的遠祖就是湖廣填四川時候遷移過來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