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別盯著北大不放,中國大學與世界的差距並不僅是一份演講稿

別盯著北大不放,中國大學與世界的差距並不僅是一份演講稿

北大、清華的確是優秀的中國大學,不但有豐厚的國家財政撥款,而且從中國豐富的人才資源中採擷最優秀的一批學生。但客觀來看,北大、清華也受困於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體制之困束縛了中國的公立大學,以至於長期有大學而無大師。要擺脫體制之困,就必須鼓勵創辦優秀的民辦大學。

中國大學

和世界名牌大學之間的區別

北大校長林建華在公開重要場合讀錯“鴻鵠”一詞這兩天鬧得沸沸揚揚,其實這個事情本身沒什麼討論價值,誰都有犯錯的時候,然而當這件事情發生沒幾天,林建華在公開道歉信上卻說出“質疑不能創造價值”的言論引發了進一步輿論討論。

有網友在看到道歉信後表示“認錯這事兒,一般來說,如果只寫幾個字,自然不夠誠懇;但如果起承轉合,層層遞進,寫上好幾千字,則不光是不誠懇,那根本就不是認錯,而是辯白。”堂堂一個北大的校長,怎麼會做出如此的言論?安邦智庫首席研究員陳功曾分析中國大學和世界名牌大學之間最大區別是人,也許剛好能夠解釋今天北大校長鬧出的笑話。

中國的大學和世界名牌大學之間最大的不一樣在於學校的地位、使命和格調。中國的大學幾乎各個都有自己的公司,有的公司規模還做的很大。但中國的大學培養的人,最好的、最成功的也就是“螺絲釘”,能夠剛好擰上、用上就不錯了。更多的是,用都用不上,根本不合格。

反觀國際上的名校,培養的是獨立研究獨立思考的領袖人材,他們把自己看的都很重,看作是學術殿堂,也就能出諾貝爾獎的人才。而中國的學生,學生嘴上最熱衷談論的都是看似必然的“個人”問題,出國、學位、學英語、學電腦、工作薪資。

在陳功看來,中國知識分子的讀書,原來只不過是為了賺錢、結婚、傳宗接代而已。這跟國際上的差距很大,雖說國際學生也在討論這些話題,但這不是他們的追求而是他們的成果,他們更看重的是業界領袖和地位,所以我們往往能看到國外大學的畢業季一定要請成功人士來演講,這是讓學生在對標,讓你看看自己距離成功、距離領袖地位,還有多遠的距離。

中國高等教育改革

今後應該怎麼走?

在安邦智庫看來,擯棄原有的固化思想,大力發展民辦高校也許是未來的出路之一。

的確,國內現存的民辦大學雖然數量仍然不少,但在教育產業化浪潮下創辦的民辦大學,質量較差,品牌不強,口碑也並不好。即使是最好的民辦大學甚至也只是普通三本的水平。有著強烈的民辦大學情結的培訓機構新東方,也是通過收購一所三本民辦大學才進入到這個行列 。可以說,目前的民辦大學都陷入了低質量困局之中,難以在中國高等教育界產生影響,更談不上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股力量。

著名華裔經濟學家鄒至莊曾表示,改進中國大學教育的最好辦法是允許建私立大學 。鄒至莊回憶,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有幾位中國大學校長到普林斯頓大學訪問。他們想知道用什麼方法辦一所一流的大學。鄒至莊認為,用行政手段不能把一所普通大學變為一流的大學,真正好的大學還應該放到市場上去歷練。

與美國大學對比,中國的大學由教育部控制,像國有企業由政府控制一樣。攻讀某科目學生的人數需要教育部批准,學科的內容也需要教育部批准。如果全國大學學生的人數由政府決定,而不是讓各大學分別去觀測市場的需要,那就可能發生錯誤。

例如快速增加大學生的人數,以至於符合標準的教授供不應求,就會降低教育的水平。大學畢業生大量增加後,很多人會找不到工作,教授不用心教,學生也無暇關心學術,中國高等學府成為一個量產文憑的場所也就不再奇怪。

安邦諮詢首席研究員陳功從更廣的視野來看此事。在他看來,長期以來,中國政策的傾斜度非常明顯,重在經濟、重在項目,對於社會發展問題,政策最多隻是開個口子。口子開得夠不夠是一個問題,有的時候,開了的口子,常常又收回去了。

再就是資源的投放存在問題,政府資本更多是投向與經濟增長有關的領域,一個國有大項目,動輒資本投入上千億,絕不罕見;一個產業基金,更高達數千億元之多。兩相對照可見,社會發展的矛盾,實際在政策層面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因此,從今後落實十九大報告的角度看,有必要加強政策的力度,不但要開口子,還要配套激勵資金,政策帶著錢走,這樣的政策才是真正有效的政策 。鼓勵發展民辦大學、民辦學院,都應該適用這樣的政策。

毋庸置疑,北大、清華的確是優秀的中國大學,不但有豐厚的國家財政撥款,而且從中國豐富的人才資源中採擷最優秀的一批學生。但客觀來看,北大、清華也受困於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體制之困束縛了中國的公立大學,以至於長期有大學而無大師。要擺脫體制之困,就必須鼓勵創辦優秀的民辦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