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汤圆:有米有浆糯汤圆,这才是我们该过的春节

《故城时光之食味人间》

正在进行中

一记味道,一个故事

汇集成你我的最美绘本

作为《故城时光》续集一直持续下去

食味人间 | 汤圆:有米有浆糯汤圆,这才是我们该过的春节

哦,儿时春节的那一碗汤圆……

吴洛加

前几天清理冰箱,见角落躺着半袋速冻汤圆,回想还是去年春节前家人在超市买的年货,包装华美,品相圆正,偏偏吃了一次就不再问津,在冰箱酣睡至今。估计保质期已过,自责一声“罪过哦”,就把这点儿藏品打发给了垃圾桶。

倒并非有意糟践粮食,实在是对如今的机制汤圆缺乏感情,认为怎么也赶不上儿时春节自家的手工汤圆好吃。明明知道如此轻薄现代方便食品太无道理,但偏偏总是固执地钻这牛角尖。人哪!

我在朋友面前毫不掩饰对儿时春节那一碗汤圆的怀念。

食味人间 | 汤圆:有米有浆糯汤圆,这才是我们该过的春节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过来的国人大多经历过饥馑的煎熬,在生活物资极度匮乏、主副食品被定量限制消费的背景下,春节吃一碗汤圆真的如同饱享大餐,那番滋味可谓刻骨铭心。

节前从粮店排队买回凭票供应的糯米,年的氛围渐渐浓起来。该准备春节的汤圆了,一年一度的大事,家家户户都很看重。用糯米做汤圆妇孺皆知,汤圆越糯越讨人欢喜。然而在几十年前,寻常人家春节做汤圆很少用纯糯米,总得配搭添加“粘米”。这粘米即做饭的粳米,姓“粘”并不粘,与糯米没有半毛钱关系。

经济更窘迫的人家,往往还得格外掺入一些玉米。倒不是崇尚食粗养生,那时可没有这一理念。原因其实很简单也很无奈:配给的糯米分量不足,只得混搭代用品充量。如不这样,自家几张嘴都填不饱,何况还要招待登门拜年的亲戚朋友。儿时我年年随大人上亲戚家拜年,每次总能吃到主人亲手端来的汤圆。作为礼仪,我学会了当面夸奖主人家的汤圆“好糯哟”。

节前做完家里“大扫除”后进入汤圆的前期准备:米择净杂质,入木桶用清水浸泡几日,途中几番搅拌与换水,以利米粒充分涨发和质量新鲜。磨浆的石磨在之前请走街串巷的石匠修理过了。这些肤色黧黑的石匠平日并不干修磨子的活儿,因为除了春节,城里人用石磨的机会不多。磨儿匠用竹背篼或者帆布包装着工具,边走边用两根钢錾敲击着表明身份。随着社会变迁,从前很多跑街的匠人在城市销声匿迹,修石磨的便是其一。

日历翻至节前三天,家家户户便排队磨米浆(谓之“推汤圆面”),那石磨从早到晚连轴转,半夜也难停歇。伴着石磨的咿咿呀呀,雪白米浆吐着泡沫顺磨道汩汩流淌,空中便漾起了好闻的气息。磨米浆是个粗细配搭的活儿,男人和年轻人力大,一般都执掌磨柄;老人和主妇心细,大权独揽往磨眼添米加水。在他们看来,米粒得勤加少添,石磨宜稳推慢转,才能保证米浆多而细腻。有些推磨者图快,把磨推得疾如风车地动山摇,往往会讨来劈头盖脸的叱骂。

六十年代末打浆机开始普及,春节前便有作坊贴告示代为打浆,排队的锅碗瓢盆逶迤百米长。打浆机张着斗大的嘴,旁边还有水龙头伺候。一锅米倒进那嘴,放水合闸,嘟嘟嘟嘟,片刻功夫便米浆成矣。担心机器内尚有残余,米主人最后总要嘱咐工人加水冲净,一粒米一滴浆啊。机器减轻了手工推磨的辛劳,顺便也炒了磨儿匠的鱿鱼。

食味人间 | 汤圆:有米有浆糯汤圆,这才是我们该过的春节

但久了人们发现机制米浆远不如手工的粘稠和细腻。现在很多卖豆花、米粉的店家,总会标榜自家产品产自石磨,看来他们认真研究过食客归真返璞的消费需求。废弃几十年的石磨竟被某所美院收购作了内外院墙吸人眼球的装饰,变废为宝,此乃后话。

晃晃荡荡盛满米浆的布口袋被迎接回家,小心翼翼悬挂屋檐或者门楣,沥干水分后沉淀为汤圆面。沿街走去,家家布袋高悬,户户米香袭人。春节前往往阴雨绵绵,寒风刺骨,米浆沥干水分颇需时日,有人等不得,心急火燎将米浆布袋放倒在长板凳上,用麻绳勒紧扁担施压布袋加速沥水,刹那间千万根细密的白浆从袋眼射出,旁观者无不摇头连叹可惜可惜。

接下来做馅。大凡所吃汤圆分有馅、无馅两种。在重庆,无馅的汤圆称为醪糟汤圆,糯米粉面搓匀如绳,手指掐成花生米大小,入锅后添加猪油、醪糟,以白糖调味。讲究点的还喜欢磕入一枚鸡蛋。醪糟汤圆外形并不圆,没有谁愿意耗神费力搓圆那百十坨粉面,现在好了,实心的机制汤圆个个小巧玲珑、名副其实。

食味人间 | 汤圆:有米有浆糯汤圆,这才是我们该过的春节

包馅的汤圆则要讲究得多。在重庆人心目中,春节的汤圆包馅那是必须的。几十年来汤圆心馅由单一逐步走向多样,从侧面折射出国力复苏和时代进步。早先的心馅分红白两种,红者即红糖,价较白糖便宜,块头坚实,遇热即溶。红糖汤圆入口,浆汁迸流,满嘴嫣红,当时坊间还疯传一说法,说外国佬来中国吃汤圆,对如何包进馅料百思不解。闻听此言,我们笑得前仰后合,有种自豪感。长大后才知道这不过是个笑话。

刚出锅的红糖汤圆汁液特烫,一些片刻也等不及的娃儿,无不领教过被烫得双脚乱跳啊啊哈气的厉害。那时有种观点,认为红糖制作工艺粗糙,品质不及白糖,所以人们更喜欢白糖作为甜馅首选,且开始添加猪油和黑芝麻,口感大幅提升。后来市面恢复了专营汤圆的名小吃店,食客趋之若鹜。有心人前往暗探,发现店家馅料的高明之处,虽然也是白糖、芝麻、猪油等食材,但制作工艺重拾传统,将白糖和芝麻磨粉,猪油则选用生边油切丁揉成泥。观者恍然大悟,回家依葫芦画瓢,一传十十传百,汤圆品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随着生活物资日趋丰富,汤圆馅料走向多元化,人们不再满足一两样口味,许多人家开始了标新立异的探索。我家邻居陈妈是做汤圆馅料的高手,不仅有白糖、芝麻、边油,还加了炒香切碎的核桃仁、花生米以及诸色蜜饯果脯。有一年她别具心裁调制了咸鲜味的肉馅,说现在生活好起来了,今年添个新口味。她特意将肉汤圆包成憨态可掬的猪儿形状以示区别,众人吃了都翘大拇指,唯独她老公公撇嘴不买账,说春节吃汤圆,图的就是团团圆圆甜甜蜜蜜,你这汤圆不圆不说,连点甜味都没有,嘁!

食味人间 | 汤圆:有米有浆糯汤圆,这才是我们该过的春节

包汤圆是一项充满温馨、快乐的工作。大人们从沥干水分的布袋里抓出雪白的粉面,再把口袋拍实扎紧,浸于清水中,说是这样保存汤圆面不会发酸,十几天都没有问题。那时冰箱尚属稀罕物,但高手在民间,人们储存汤圆面自有妙招。汤圆面加水反复揉至绵软光洁,包馅,一个个整齐排列于托盘,盖了湿润纱布防止汤圆皲裂。

娃儿们一旁观摩,手儿发痒,嚷着要包上几个。大人们往往会满足其要求。娃儿们兴高采烈动手,三五分钟便晓得这活儿吃力不讨好,要么包得麻麻点点犹如花猫,要么呲牙咧嘴漏气露馅。大人们看着娃儿们的杰作,笑骂着制止其继续糟蹋粮食:“算了算了,滚一边耍去,你要能包好汤圆,还得先吃几年干饭(意指岁数再长几年)。”

正月初一吃汤圆,是重庆人家从古至今的食俗。

新年第一天娃儿们特兴奋,因为穿着新衣服,包里装着压岁钱,还要吃平时做梦都想吃的汤圆。

水在锅里咕嘟嘟烧开,轻轻投下白净圆润的汤圆,娃儿们两眼灼灼,望着汤圆晃晃悠悠浮升至水面,挤碰着快要跳舞,大人们端过一瓢冷水,数次徐徐注入少许,止住水的沸腾,并现场向娃儿讲授,这样做汤圆才不至于被翻涨的开水破皮流馅。汤圆入碗,锅内水清如镜,这碗汤圆才算合格。那时百姓家要么柴火大灶,要么红泥煤炉,很难准确控制火力,哪像现在可以随心所欲掌控,煮汤圆自然无需添加凉水止沸了。

食味人间 | 汤圆:有米有浆糯汤圆,这才是我们该过的春节

过年汤圆讲究吃双不吃单,二、四、六、八……偶数。老人们对此自有说辞:二,好事成双;四,四喜发财;六,六六大顺;八,八面玲珑。陈妈的儿子小五胃口特大,非吃十个才能尽兴,陈妈笑逐颜开:“好家伙,来个十全十美!”后来我长大成人,熟悉成语多了,才知道即使你要固执吃单数,照样也有吉祥话相赠:一马当先、三阳开泰、五福临门、七星高照、九九归一……便对汉语的博大精深佩服得五体投地。

“妈,我咬到啥啦?啊,分分钱!”儿时春节往往会出现这样美好的场景:一家子欢乐祥和吃着汤圆,不知谁嘎嘣一口咬到了异物,小心翼翼拨开看,一枚亮铮铮的硬币,立刻引来全家欢笑与祝福。这枚代表着殷殷祝福的硬币是被大人们事先有意包进去的,不打招呼,也并不知道会舀到谁的碗中,要的就是这种“中彩”后欢天喜地的戏剧效果。

斗转星移,五十多年已成过去,汤圆早已随处可见、随时可食,但我总是忘怀不了儿时春节的那一碗汤圆。其实自己清楚,我怀念的并非一款寻常普通的食品,更多是它包容的历史文化,以及那一缕挥之不去时时萦绕于胸中的乡愁。

食味人间 | 汤圆:有米有浆糯汤圆,这才是我们该过的春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