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未来10年,温州这座城市发展潜力会有多大?

xwaicdd


一个城市的未来个人认为要看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经济是一个城市的基础,经济兴则城市兴,经济衰落人再多建设再好也 逃不过人去楼空的命运。

2017年温州实现生产总值(GDP)5453.2亿元,比上年增长8.4%,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3位。在经历了12年GDP增速全省垫底后,温州已经连续3年增速超8%,完成经济正在完成经济强势复苏,也拉开了与GDP排名省内第四的绍兴的GDP差距。

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工业定位的明确化

温州有一句老话“七山二水一分田”,就是在说温州地区山多而平原少,缺少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土地。这也导致了温州的工业一直发展缓慢,人均GDP全省垫底。

不过在中国近年推进产业升级的春风下,温州政府不断寻找自身工业发展模式。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推行品牌战略。

温州虽然工业较为落后,但是还有一批如森马、正泰、奥康、报喜鸟等一系列响当当的名牌。温州据此推行商标战略,引导企业加强商标影响力。目前,温州拥有驰名商标69枚,位列全省第四,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24个,位列全省第一。其中65枚商标在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

此外鼓励企业参与各行业标准的制定,掌握行业发展话语权,截止目前,温州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1170项,其中国际标准参与制定7项、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99项、行业标准131项。其中,4个质量提升示范区内的块状产业,共制定联盟标准11项,累计实施企业358家。

扶持微小企业。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因此温州有许许多多的小微企业。温州政府为此推出了小微园,给予优秀小微企业租金税金减免,政策扶持等一系列的优惠。仅17年一年就入驻926家企业,累计入驻企业2659家,累计入驻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实现年度总产值248.95亿元,年度新增入园企业数量和年度总产值均居全省首位。同时也鼓励个体户向企业转变,将个体户纳入现代管理体系,去年“个转企”排名中温州也是第一名。

产业结构转型。

温州目前仍是传统制造业占工业主体的地区,但是温州近年推出了各种鼓励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去年一年全市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共达1095家,累计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达到4417家。同时,温州市政府将企业投入研发资金与税收减免挂钩,鼓励企业创新研发,迎战未来。受益于各项政策温州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了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同比增长9.3%、10.1%和8.0%。

另外温州也投入上百亿鼓励创业,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二、第三产业高速增长

温州近年获得高速度增长离不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今年第三产业占温州总GDP比值的58%,对经济贡献率为63%,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三、城市定位的提升与规划的完善

温州的城市定位近年来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在近期获得不行的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中,温州被定位一中三引擎的三大殷勤之一,与杭甬同列。在大都市区建设中,温州也是四大都市区之一,而且不似金义都市区有双中心设置。整体来说就是温州被定为浙江的三大中心之一,仅次于杭甬,也是浙南唯一的中心。

规划呢在我另一篇回答中进行了多方面叙述,规划将过去温州自由发展各自为战的陈旧发展模式,转变为有重有略统筹规划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使得乐清瑞安龙湾等区域接入大温州规划,完成各区域联动发展,进行各区域优势互补。

以上几点既是这三年温州高速发展的原因,也会是今后温州发展的动力。今后数年温州将会站稳浙江第三城这一地位,并且向浙南闽北辐射,成为中国区域中心城市,海西经济圈中心城市。


观琢


目前,苏州,无锡,东莞,温州,宁波等等这样曾经的经济明星城市,处境有点艰难。

因为现在强省会城市,由于政策优势,快速崛起。像是合肥,郑州,南昌,最近今年政策红利太足,吸走了各自省内太多的资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原有明星经济城市的衰落。

在早期,苏州,温州这样的沿海城市,由于较早对外开放,外资大量涌入,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经济得到快速增长。所以一度出现,在江苏省内,经济上南京始终被苏州和无锡压制。而现在,南京因为政策优势,已经超过了无锡。

所以,温州这样的非省会、非政策红利城市,只有抓住了政策方向,且积极配合城市群的发展,才能获得大发展。

温州底子不错,地理位置可以,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积极融入城市群建设,可以说未来还是相当可观的。

欢迎关注坚果旅行,获取更多有趣实用干货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