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專訪丨崔自默:藝術就是要回饋社會,不懼怕對自己作品的質疑

崔自默,理工科學士、碩士,藝術史學博士,畫家,國學大師。

說起大師,腦海中便浮現出青衫白卦,留著鬍子,手拿扇子的長者形象。

而初次見到崔自默先生的我們,是驚喜的。

第一印象裡的崔自默 先生穿著整潔、利落,笑容親切,且非常善談。

當得知身為藝術大家的他竟是理工科出身之時便更為驚訝。

藉著本次崔自默先生回母校講座之際,我們有幸見到並採訪了崔自默先生。

專訪丨崔自默:藝術就是要回饋社會,不懼怕對自己作品的質疑

問:您有很多的學術身份,既是學者,也是藝術家,您比較喜歡哪種稱呼?

答:跟畫家在一起時,我喜歡被稱作學者,和學者在一起時喜歡被稱作畫家。

因為畫家和學者職責不同,所負責的領域也不盡相同。

針對我自身而言,我則更希望能突出一些綜合性的東西。

一般的畫家往往缺少學者的學術性,而一般的學者想要從事畫家這個行業也缺少一些專業技巧。

所以自己喜歡被稱作學者型畫家繪畫雖然是一門藝術,但是也需要強大的理論支撐,擁有地位強大理論支撐的藝術作品才更容易被流傳。

專訪丨崔自默:藝術就是要回饋社會,不懼怕對自己作品的質疑

問:您是書畫巨匠範曾先生的開山弟子,在您心中他是怎樣的人?他帶給您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答:範曾是一名非常勤快的藝術大師,他在國學、詩學、文學等綜合素質上是一般畫家望塵莫及的,是一般畫家所無法趕超的。

範曾先生非常勤快,範曾先生每天一大早就會起床讀書。

他的學術水準、水平是一般藝術家無法比肩的,範曾先生的畫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範曾先生的繪畫和書法作品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

他提倡“迴歸古典、迴歸自然”,身體力行“以詩為魂、以書為骨”的美學原則,對中國畫的發展厥功至鉅。

他的作品和蘇東坡等歷代名家一樣都具有獨特性,範曾先生也是中國繪畫史上獨一無二的大師。

問:藝術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區別,作為畫壇巨匠您覺得您的作品對普通人而言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答:我們的繪畫,我們的美學或者我們的藝術創作首先是自娛,首先是娛樂自己,其次才是娛樂別人。

審美,具有普通性,我們的作品需要表達出藝術家本身,需要呈現出藝術家的所思所想

但是很多藝術家所認為的藝術作品是為了自己畫的而不是為別人畫的這樣的言論實則很荒謬。

因為一副作品,除非被永遠地封存在書齋裡,而那些但凡被拿出書齋進入市場的作品,就必然要成為經過大眾眼光審判,接受人們褒貶的東西。

所以作為一名藝術家,最重要的是給人們呈現出一些雅俗共賞的東西。

比如齊白石,就是一個作品雅俗共賞的藝術大家,而黃賓虹雖然具有很高的藝術性,但是他的畫作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會存在一些看不懂的現象。

而我本身作為一名藝術家,既要有自己的功夫,也要有傳統的符號,

既要有中國的繪畫風格,還要同時具備國際性。

所以我的作品相對於其他來說就更難一些,因為它是一種史無前例的藝術形式,既沒有在中國出現過,也沒有在國外出現過,所以尤其是面對當代的藝術產業國際化,要想做出這種真正雅俗共賞的作品就需要的沉澱和功底也更深一些,所以自己在藝術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遠。

專訪丨崔自默:藝術就是要回饋社會,不懼怕對自己作品的質疑

問:古人言“書畫同源”,我個人想站在一個書法愛好者的角度請教您如何看待書法和繪畫之間的這種聯繫?

答:畫家如果只會畫畫,會顯得很專一,就比如我們包餃子一樣,會剁餃子餡的只負責餃子餡,會做餃子皮的只會餃子皮。

但是對於一個畫家而言,如果只會畫畫,那麼體量就會變小。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立體的,我們不僅需要長度,還需要寬度和高度。

我們需要寬廣的視野,深邃的見解和崇高的思維。

只有具備了這些,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大師。而大師和大師之間,也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所以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師,就必須能夠呈現出一定的“體積”,一個畫家,除了基本的繪畫之外,書法、篆刻等其他中國傳統藝術則可以和繪畫相輔相成。

那麼說起書畫同源,我們曾在大興安嶺考察時發現,中國的書法起源於古時候的象形文字,而繪畫,則是直接地畫出一個形狀。

所以書畫同源的意思是,書法和繪畫這兩種藝術手段最初的呈現目的實則都是“表意”,而到今天書法和繪畫已經成為兩個分支之後,二者已經不再是之前簡單的表意。

“書法”具備了更多的符號性,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字,而繪畫則不再具備符號性。

但是繪畫和書法依然是一個整體,比如齊白石、黃賓虹等大家的荷花作品,荷花葉是用畫筆去畫,而荷花、荷花杆則是用書法的手段寫出來的。這就再次佐證了,書畫的氣息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相通的。

所以,所謂的書畫同源實際上是一種氣息的想通,是一種超越了物質層面的精神追求。

專訪丨崔自默:藝術就是要回饋社會,不懼怕對自己作品的質疑

問:每個人看待藝術作品的眼光、品味都不相同,那麼當您聽到一些關於自己作品爭議的聲音您通常如何看待?

答:首先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有陰的一面,就有陽的一面,有光明的一面,就有陰暗的一面,因為只要有太陽的地方,就會有影子出現。而你的影響越大,你的影子也就越長。

所以當你什麼都不是的時候,不會有人來質疑你。

其次回到質疑本身,很多人擅長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提出質疑。

而所謂的“批評”包含著“比”和“平”,每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但是沒有一個人擁有能站在所有角度來考慮問題的能力。

所以所有的觀察,都是每個人站在自己角度的觀察,而這些觀察者們,是擁有著不同的出生背景和世界觀的人。那些不懂我的人的批評或者指責,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不論是藝術家還是其他別的職業,最需要做的事情是要坦然的面對批評,因為不論是批評,或者是表揚都沒有意義,因為那些不站在專業角度的批評和表揚都不具備任何意義,同時也不會產生任何價值。

問:我們看到您的作品也是洛陽紙貴,同時也看到您在很多地方進行捐款,熱衷於慈善,那麼您是如何看待藝術和商業之間的關係呢?

答:藝術品在未走出書齋之前完全是理論性的,它的好與壞只具有理論價值,不具有實際價值。

它沒有進入市場,沒有面對社會,沒有被人收藏,便不具有太大的意義。

而當一個作品進入市場的時候,它便具備了價格的高低,便具有了價值。

所以,一個沒有人購買的東西,是完全可以被人忽視的,因為它既不具備價值,也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價格,所以也不具有任何的意義。

對於藝術家而言,最好的形式便是善財善用,藝術品所換來的價值最好的作用就是回饋社會,所以慈善是我們的新生活,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部分。

對於藝術大師來說,需要的更多的,是責任,一個不願意承擔社會責任的大師,是配不上大師這個名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