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乡土中国》从最基层的农村分析中国社会文化

文 | 牛儿快跑


若有人问我哪本书可以了解中国,我一定会推荐《乡土中国》。因为这是一本解读农耕文化下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书,处处充盈着费孝通的真知灼见。

本书作者费孝通主要研究中国农民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他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关心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问题,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传奇大师。


《乡土中国》从最基层的农村分析中国社会文化


本书是根据他“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整理写成的。费孝通曾说:“想利用和青年学生们接触的机会,探索一些有意义的课题,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不曾想,这样一个简单的朴素的初衷,成就了一本社会学领域开天辟地的旷世巨著。

本文将透过中国社会学的角度,从乡土社会的内在含义影响特点以及构成四个方面来剖析中国社会文化的基础结构。


一、乡土社会的内在含义

费孝通在开篇就言明:“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他希望通过本书来探讨:“

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法国社会学家孔德说过:“凡是上级必然以下级为基础,因此可以用下级来解释上级。” 农村是整个中国的基层,中国现存与新兴的阶层都是从农村分化出去的,因此研究乡村问题对于我国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①乡土社会的概念

从基层上看,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而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乡下人土气,其实“土”在最初是指土地,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手段。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珍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乡土中国》从最基层的农村分析中国社会文化

费孝通从中国社会的基层入手,一语道破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所谓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那里居住着中国绝大多数农民,他们黏着土地,与土地相依为命,在辛勤劳作的耕耘下,靠大自然的风调雨顺来获得生存的手段,古谚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典型的描述了乡土社会对大自然和客观环境的依赖。

②乡土社会是被地方性限制的人情社会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固定的生活模式、熟悉的生活人群、不流动的生存空间、在各自孤立的社会圈子中形成了的“熟人社会”,在乡土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长大到死亡始终在一个熟悉的圈子里,人们从熟悉得到信任和安全感,契约与法律在乡土社会中反而成了多余之物,因为维系着乡土间信任关系的是一种由熟悉而带来的可靠性,因此,人情社会成为了传统。


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乡土社会对国人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情社会的影响也在逐渐衰弱。这一点在集中着大部分人口的城市中尤为突出,就拿金钱交易为例,现在借钱不像以前那样感情好就行了,借条,凭证,信用担保一个不能少。

《乡土中国》从最基层的农村分析中国社会文化

而这也恰是对人情社会一些规矩,风俗,礼仪甚至不可更动的传统的一种艰难反击。

费孝通在这一章末尾说道:

在我们社会的激素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实则,乡土情节并未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消失,而是融入了世人的生活中,无论身处何地中国人都会以土地为根基,人情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影响世世代代都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长久不衰


三、乡土社会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特点

乡土社会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乡土社会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即便在今天乡土社会依旧保留着很多习俗,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乡土社会中的遗留,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等级性,血源性和严格性三个方面。

《乡土中国》从最基层的农村分析中国社会文化

①乡土社会的等级性

费孝通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乡土社会的等级性:差序格局。它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而考虑整个社会结构的时,费孝通采取的方法是中西比较的类型学方法。

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就像捆柴一样;而中国的社会格局,则犹如石头丢进水面泛起的波纹,每个人都是圈子的中心,是一个差序格局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即每个人的网络,都有个自己在做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一样,网络的范围,依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定,具有伸缩性。

《乡土中国》从最基层的农村分析中国社会文化

在《差序格局》一文中,费孝通写道

“在(中国)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西方)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乡土社会的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因此,交情越广,关系网越大,对人就越有利。不会因为你的人脉关系好,人情深厚,便享有比同级人更多的权利,这就是乡土社会的等级性


②乡土社会的血源性

费孝通说乡土社会以血缘为基础构造。在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的基础。

血缘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由亲属关系决定,严格来说就是亲子关系。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大的社会,不易成为血缘社会,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乡土中国》从最基层的农村分析中国社会文化

血缘作为一种不能选择的稳定力量,能保证乡土社会的承继发展。在乡土社会中地缘关系也是依附于血缘关系而存在,即使出现了区位上的分裂,也阻隔不了人们骨子里的血脉相连,我们的祖籍就像是一种血缘的空间投影,即使从小就离家远行也不能认他乡作故乡


③乡土社会的严格性

氏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乡土社会的严格性便体现在男女有别上

“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还是在心里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男女间的鸿沟从此筑下。


三、乡土社会的构成

费孝通在本书中从三个方面剖析的乡土社会的构成,分别是:乡土地缘、家族本位、礼治秩序。

①乡土地缘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含义

《乡土中国》从最基层的农村分析中国社会文化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会在区位上分裂。家族向外开垦的机会有限,通常是向内精耕,受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限制,社群就会分裂。

如果分出去的社群能在荒地上开垦,繁殖成另外的村落,还会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联系,甚至使用原来的地名,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就是乡土地缘


②家族本位

家族是在家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形态上的差异,会引起性质上的差异,家族虽包括生育功能,却又不限于生育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一个部落。

中国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主轴是父子,夫妇是配轴,配轴和主轴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感情,普通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是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夫妇之间的相敬如宾,女子间的三从四德,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就是乡土社会的家族本位。


③乡土秩序的维持:礼治秩序

在解释维持格局的运转时,费孝通提出了“礼治”的概念,“礼治”礼指的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维持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人能够沿着前人的脚印行走,传统的经验足以应对当前的任何问题

《乡土中国》从最基层的农村分析中国社会文化

乡土中国是一个靠传统礼俗来维系其基本秩序的“礼俗秩序”。它不需要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文化就是传统,不论什么社会都有传统。

礼治必须满足以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个前提,因而可以用礼来维持。礼是传统,是通过整个社会历史来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无法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结语:

在我看来,《乡土中国》是一本研究中国文化的教科书,有句话说:要研究一个国家,必须先从这个国家的最底层开始。本书正是从中国社会文化的最基层展开了对我国社会的探究,通过对乡村社会的研究反映出我国一切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更是从最根本上解析了我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以乡村为基础层层向上发展的结构,是一本当之无愧的中国社会解析手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