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代青天縣官智慧斷案!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陝西臨洮府河州縣,新上任的知縣蔡需,年僅19歲。不僅同僚們不服氣,就連六房輸吏、三班衙役對他也常常是陽奉陰違。

更搞笑的是,剛上任不久,蔡知縣的烏紗帽突然不見了。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有人在耍弄他。但是蔡知縣拍案大喝,命令書吏、衙役們3天內必須找到烏紗帽,不然每人重責十大板。

第2天衙役們還真在河州城外,西北方向2裡地,一個叫“大坪”的地方,找到了烏紗帽。這個地方盛產“酸巴梨”,因此有很多梨樹。而這個季節正是梨花盛開的季節,知縣大老爺的烏紗帽正掛在其中的一棵樹上。

蔡知縣立刻乘著四抬小轎,衙役加上前後護從,舉著迴避的牌子,浩浩蕩蕩一行人都往找到烏紗帽的地方去了。一路上吸引了很多小孩子和看熱鬧的人。

結果到了地方,衙役指出掛烏紗帽的那棵樹時,大家都很明顯地發現這棵樹的確和其他樹不太一樣,因為這棵樹下面有翻過新土的痕跡。

蔡知縣立刻讓衙役挖土,結果挖出了一具男屍。所有人頓時都傻眼了。

有人說,這是有冤情啊,烏紗帽有靈性,是報信的。也有人說什麼人捉弄小縣令,捉弄大方了,都出了人命了。一時間說什麼的都有。

仵作立刻前來勘驗,很快得出結論,這人腦袋被鈍器擊傷而死;從絲綢內衣判斷,是有錢人;死了大概有兩到三天。

明代青天縣官智慧斷案!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明代青天縣官智慧斷案!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明代青天縣官智慧斷案!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蔡知縣立刻叫來該樹林的地主,詢問埋屍之事。這地主也是一臉懵逼,根本不清楚情況。一通板子下去,打得七葷八素。蔡知縣仔細觀察了地主表情,發現地主的確不知情。於是下令把地主放了。

然後又把縣裡所有的里長、保正結合起來,限他們三日內找到殺人害命的兇犯,否則重懲不怠。一時間,老百姓都知道發生了兇案,城裡城外弄的人心惶惶。

蔡知縣的同僚們一看蔡知縣的這個做法。沒什麼水平麼,不去查屍源,就知道蠻幹。唉,到底還是年輕啊。

蔡知縣才沒有管那麼多,回衙門當天,立即開會,把衙門裡32名捕快全部連夜派了出去,讓他們在四門外離城2裡的官道上等候,拿著白牌,等著天亮城門打開後,凡是急著出城的,不論青紅皂白全部給我抓回來。

結果這一抓就抓了200多個人。天放亮,蔡知縣就開始審訊,可是一直到天黑,才審了4個。而且這4個沒問題,全給放了。200多個人,按這速度怎麼也得審個50天呢。

但是被收押的這些人倒也放心,因為只要沒問題,就會被放掉,但備不住肯定也有急事的急著走。

於是蔡知縣偷偷跟衙役們說,要是誰想走的,你們可以公開問他們索取銀子,但是記住至少要一兩銀子以上,但能要多,不能要低。然後交了銀子,悄悄將它放走,回頭來稟報於我。

衙役們一瞧,縣太爺別說年紀小,撈錢是一把好手。這法子絕,只是夜裡出門的老百姓都掙辛苦錢的,哪出得起一兩銀子?蔡知縣心太黑了。

果然一個叫丘通大車店多人老闆,悄悄跟衙役說,只有你能放我出去,我給你5兩銀子。衙役還在那裝,不行啊,私放你是丟飯碗的事啊,反正明天蔡知縣審了你,沒問題也會被放掉的。結果丘通一咬牙說,家裡的確有急事,10兩銀子都給你。

於是衙役收了銀子,悄悄放了丘通,立刻轉頭就去報告了蔡知縣。丘通還沒跑出縣衙門口,就有四名衙役攔住了去路。

蔡知縣連夜開審,夜裡在大堂審訊,那效果的確挺瘮人的。風一吹,颯颯西風滿院栽,燭光跟著四處搖曳,人影印在牆上到處亂晃,人臉忽明忽暗。這哪是衙門,簡直就是閻王殿啊。

蔡知縣驚堂木一拍,大喝一聲,“大膽奸賊,竟敢將人謀殺埋於大坪梨樹林內,如今冤魂告狀,已經被小鬼訪實,冤有頭債有主,你如今深夜往哪裡逃得?若不據實交代,閻王爺定不饒你,必將你下油鍋。”

丘通頓時魂飛魄散,以為自己真的到了閻王殿。立刻叩頭,如實招來。

案情其實也很簡單,丘通是開大車店的,因為貪財,平時剋扣客人飯錢及牲口草料錢,是常有的事情。上月初8有一個來河州做皮毛生意的孤身客人,前天在付房租的時候,不小心露了財,被丘通看到了眼裡。丘通趁客人睡著的時候,用鐵錘敲了客人的天靈蓋,然後用麻袋裝了,扛上大車,趁著天沒大亮,城門一開啟,推到2裡外的大坪,天快要亮了,就立馬給埋在了梨樹下。

案情真相大白,丘通按律判斬。

可是別人卻都糊塗了,蔡知縣怎麼就吃得這麼準?更不可思議的是,烏紗帽怎麼會跑到梨樹上去的?

原來這位蔡知縣由於年紀小,平時不穿官服,不坐公堂,沒人知道他是知縣大人。實際上他原本去看梨花的時候,暗中看到了有人埋屍,跟蹤之後,知道那人住在城裡。但是一己之力不犯險,回頭故意用烏紗帽留作記號。搞出這事情就是讓事態擴大,打草驚蛇,逼著兇手外逃。

死者有錢人,兇手必然謀財害命,而逃出去必然會帶著錢財。急著出城,普通出去趕活的,大都窮人,身上也沒錢,更不會捨得一兩銀子賄賂公人,反正沒事,遲早放歸。

所以兇手自然暴露,先有“烏紗帽鳴冤”,後有“閻王殿審案”,兇手抗不住心理壓力,必然招供。

眾人頓時歎服不已,時人評論蔡需“發奸擿伏,明斷如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