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聊斋志异》里的乔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柳侍墨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向来都是以狐妖鬼怪为主要故事内容的,但是这一篇乔女的故事,却很特殊。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乔女生来就生来就很丑,豁鼻子,瘸一条腿。因为长相丑陋,年龄很大才嫁给了一个穷人,穆生。穆生四十多岁,原来有老婆,但是老婆死了。娶了乔女后生了一个儿子,不久之后穆生也死了。

乔女自己带着一个孩子,日子过得更加艰难。此时有一个孟生,死了妻子,只有个很小的儿子。他看上了乔女,真心的喜欢她。但是乔女不愿再嫁,没有答应孟生。

谁知没多久,孟生得病去世了,家里只剩下一个老妈妈和一个特别小的儿子。乔女其实心里也喜欢孟生,看到周围的流氓无赖霸占孟生的财产,她挺身而出,想尽办法为孟生的儿子争取来了自己的财产。

此后,乔女更是把孟生的儿子一起抚养,并且丝毫不占取孟生留下的财产,直到把孟生的儿子抚养成人,成家立业。孟生的儿子也是知恩图报的人,他给乔女的儿子买了很多好地,也让他过上好日子。

乔女死前,希望和自己的丈夫穆生合葬。但是孟生觉得乔女应该和自己死去的父亲合葬。在乔女死后,本打算把乔女葬在孟生坟中,但棺材抬不动,乔女显灵。最后,乔女还是和自己的丈夫穆生葬在了一起。

这个故事其实完全没有那种狐妖鬼怪的风格,乔女是那种外表丑陋,内心美丽的人。她恪守封建道德,不嫁二夫。但是又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孟生的爱,一辈子抚养照顾他的孩子。

乔女对孟生,是一种爱情,也是一种感恩,因为面貌丑陋的她,只有孟生表达出了真心的喜爱。所以,乔女知道孟生是懂自己的,这份知己之爱,难能可贵。


七追风



乔女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乔女是个很丑的女子,到了二十五岁都还嫁不出去,连娘家都很嫌弃他。后来有个叫穆生的人妻子死了,就娶了乔女。结果过了几年,穆生也死了,乔女成了寡妇,找娘家帮忙,娘家嫌弃她,不理。乔女誓不再回娘家,一个人靠双手孤苦生活。有个叫孟生的富户妻子死了,偶然见了乔女,心生爱意,多次求婚,乔女本着一女不嫁二夫的伦理,坚决不从。孟生说服了乔女的母亲,乔母劝说,乔女还是不同意。乔母表示要将自己的漂亮的小女儿嫁给孟生,谁知孟生非乔女不娶。过了一段时间,孟生死了。孟生只有一个幼子,家产被乡里恶霸瓜分,无人主持公道。乔女告到县衙,几经周折,终于将孟生的家产要了回来。乔女带着孟生的儿子离开林家,在自家生活,供养孟生儿子读书,却不让自己儿子读书。后来孟生的儿子长大了,娶了妻子,考上了秀才,执意将乔女和他的儿子接到自己家里,但乔女还是自给自足。乔女死后,孟生的儿子买通乔女的儿子,要将乔女和孟生合葬,出殡路上,棺材突然变得很重,无法抬动,乔女的儿子也七窍流血。孟生的儿子赶紧像乔女的棺材磕头认错,将乔女和穆生合葬了,乔女的儿子才好了。

乔女是恪守封建道德的淑女,她虽然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感激“孟生能知我”,对孟生“固已心许”,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也就是说,她早就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

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抚养孤儿成人,请老师,积累数百石粮食,和名门联姻。一个寡妇到没有任何亲戚关系的男子坟上致哀,再像亲生母亲一样抚养这个男子的遗孤,俨然是孟生遗孀。

乔女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用终生的辛劳拥抱理想云雾,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感,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所以蒲松龄感叹:“知己之感,许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为也,彼女子何知,而奇伟如是?”


1+1=2


《聊斋志异》中,无论狐鬼仙,多是婀娜多姿的美女,可是乔女偏偏是“黑丑,壑一鼻,跛一足”,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形象。貌丑,心美,有志,有勇,为报答知己付出了一生心血。其志表现在丈夫去世后,求助母家,母颇不耐,则“愤不复返,惟以纺织自给”。后孟生丧偶,欲娶乔女,回绝曰:“然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娶焉”。母劝,“志终不夺”。在封建社会,女性有此独立思想,并能切实自给自足,不因贫困而改变自己的信念,这一点就很值得赞叹了。其勇表现在孟生去世,村里无赖都来欺负他家,在孟生朋友不敢出面申冤的情况下,乔女挺身而出,几经波折,终于取回孟家田产。乔女视孟生为知己,并能克服种种困难,维护他的利益,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和胆识呢。后孟生幼子无人抚养,乔女又担起了重任,管理孟家财产并养育孤儿,但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却未使用孟家一分一毫。能做到这点的,也可称为圣贤了,因为“慎独”最难,能够不为财物所动,表里如一,令多少人自叹不如。整体读完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她虽外表丑陋,内心确是人间至美。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精神都是值得称颂的。蒲松龄称赞她,“知己之感,许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为也”。我想恐怕多少男子的行径也未及她吧。





鸢尾手作


乔女生来貌丑身残,年方二十有八,未嫁,其母嫌之,欲嫁女而后快。因乔女貌丑,世间男子皆不敢取,其母托媒,将乔女嫁与鳏夫,乔女无奈,唯认命耳。婚后不久,乔女诞下一男婴,未满周岁,其夫病故。乔女携子往娘家,其母厌之,乔女复回,织布持家。乔女心善而大义,声名远播,孟生相闻,誓取乔女不可,乃托媒至乔家,乔母闻孟生家裕,欲嫁二女,非乔女也。孟生心焦,遂病,不日便亡,遗老母与孤儿乌头。乔女闻讯,伤痛不已,奔至孟家,赡养孟母,抚养乌头,以报孟生真爱之心。

唉,世间女子并非都如二乔者,国色天香,且有伯符与周郎相配。聊斋先生竟安排此二女,同乔姓者,却一美一丑,乔女虽丑,然大德大义,男子且不如。以貌取人者,心私过甚,想那钟无艳,貌虽丑,却能使齐国安枕无忧,齐宣王竟不如也。乔女之事,欲告之世人,何谓真爱。乔女虽丑,却能得孟生真爱,亦不枉此生。甚者,二女同是一母所生,厚此薄彼亦非人伦之道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