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難以迴避兩大命門!科創板如何破局?

導讀:

科創板突破前四板的歷史侷限,相比前四板可謂前進了一大步,但揹負兩大命門意味並未真正破局,而直指命門的核心調整將成就未來改革的三大空間。

今年以來,科創板表現持續亮眼。

難以迴避兩大命門!科創板如何破局?

據統計,截至2月20日,86只已上市的科創板個股總成交額為6588億元,日均成交額293.76億元;86只科創板個股平均漲幅為63.89%,15只個股股價漲幅超100%。

其中,有6只個股股價漲幅超過200%,特寶生物、映翰通、東方生物、潔特生物4只個股的股價漲幅均超300%;2月5日掛牌科創板的東方生物,則以586.9647%的漲幅暫居上市首日漲幅第一的位置。

總體上,儘管全球主要股市紛紛下跌,創業板依然“風景這邊獨好”,2月份創業板指大漲7.46%,居全球首位。

01

科創板被寄予眾望

相較於中小板花費5年,創業板醞釀了10年,科創板從宣佈設立到正式開板僅歷時221天,開板到開市更是隻有一個多月。

中國之所以如此光速推出科創板,首先就在於創新驅動已是國家命運所繫,國家力量的核心支撐就是科技創新能力。

難以迴避兩大命門!科創板如何破局?

全球科技戰的比拼已愈演愈烈,當下中美技術碰撞未止,近期關於美國禁止通用電氣對華出口航空發動機的消息,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儘管中國在量子通訊、航空航天等局部領域彎道超車,但仍集中於應用科技而弱於基礎理論。

從中美股市的利潤點看,相較於美國重在信息、科技、醫療,而中國企業利潤卻集中在金融和房地產上,發展的偏態更加凸顯培育更多科創企業以助力經濟轉型升級的緊迫性。

其次是以科創板的增量改革推動整個資本市場改革。

一是通過改革增強資本市場對科創企業的包容性,允許未盈利企業、同股不同權企業、紅籌企業發行上市來暢通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循環機制,引領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型。

二是在股市改革舉步維艱下發揮改革試驗田作用,不單形成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而且從試點註冊制到形成退市常規渠道,增量市場的制度創新一旦成功,就可複製可推廣到有效“格式化”整個資本市場。

由此,科創板既肩負國家戰略佈局,又是科技競爭的前沿陣地,還是資本市場的改革試驗田,更成兌現市場經濟的風險測試地。

02

其他四板存在的缺陷

資本市場是科創的催化劑。

但對於科創企業,A股主板的條件太嚴,沒那麼容易上市,才讓創業板開市,再到中小板、新三板,“中國的納斯達克”喊了十年也沒做成功。

股市的誕生多為幫國企脫困而融資,傾斜於國企、傾斜於圈錢,已刻在A股骨子裡,自然疏於市場規則、重在部門權力,何談正常市場機制下的資源優化配置?

每次國家經濟有難,為國接盤幾成慣例,股市不單是國有銀行浴火重生之處,還成了金融扶貧的政治手段,更是為實體經濟輸血的工具,股民們可被各種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害慘了,即便證監會領導抓妖精處罰害人精,也擋不住股市十年零漲幅。

難以迴避兩大命門!科創板如何破局?

更何況,相較於美股成立130多年最終也只留下3000多隻股票,且其中70%的公司經過輪換,中國A股兩市成立30年上市股票已高達3760只(截至2019年末),平均一年上市百餘隻、退市卻僅1—2只,如此“只進不出”又如何保障上市公司質量?

再看2004年和2009年分別推出的中小板與創業板,儘管中小板是創業板的過渡與前奏,兩者均以納斯達克為藍本,但怎想放鬆了審核條件,卻仍受制於主板那套規則,並以工業經濟背景下的商法、公司法苛求未來科技先行,逼著中國具有潛力的科技型企業出走美國。

沒了真正拔尖的蘋果、微軟們,徒留一幫講概念圈錢的樂視、暴風們,中小板與創業板的淪陷也就可想而知。

更別提,2013年開始運營的新三板經歷2015年的快速擴容與2016—2017年震盪式整理,儘管上市門檻和財務規範都很低,但2018年超過90%的企業處於基礎層(投資者無法識別真正的好公司),超六成股票沒有成交量,2019年已有1225家公司主動或被動摘牌,正陷入無交易、無投資、無流動的窘境。

新三板放寬了標準卻卡死了交易,左右不是,最後竟走在了自我淪陷的路上。如今再上科創板,被賦予為第五個全國交易型市場,正是希望其能克服前四個板的所有缺點。

03

科創板集制度創新於一身

於是,科創板一出來,制度創新就從發行到退市遍及“全生命週期”。

一方面,科創板標新立異地以五個IPO通道(以營收規劃、市場估值及成長性為參數)容納那些成長性好卻連年虧損甚至沒有營業收入的創新企業,扶持“高精尖”新經濟的力度前所未有;

另一方面,科創板也設立了四大類退市規範,尊重投資者的話語權,讓投資者可以將垃圾股趕出市場。

如此“寬進嚴出”無疑是向納斯達克看齊,不僅在網下詢價方面實行IPO定價市場化,淡化行政干預,讓傳統市盈率估值定價失去權威性,而且新增盤後固定價格交易,重點突出市場規則,更重在國資重器。

從中國通號到華潤微電子等15家央企登陸科創板,儘管佔比86家已掛牌上市企業數量不到20%,但國資委已表態將梳理出一批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央企登陸科創板,由此可見國家在科技核心行業的佈局。

一旦央企先行,多的是地方國企嗷嗷待哺,也難怪市場擔憂“為國企幫困”換個小馬甲又打算在科創板上岸了。

04

科創板兩大命門

科創板自然不能重蹈覆轍,僅是試點註冊制從發審到問詢,就是對原有審批制的極大進步。

但問題是自上而下的權力審核實質未變,也只不過是從證監會下放至上交所並增添了2個委員會(上市委和諮詢委),以問詢質疑來變相審核罷了,這與註冊制的本義還很遠,此其一。

其二,科創板企圖運用所有市場經濟的手段促其版本升級。

難以迴避兩大命門!科創板如何破局?

不止於發行價採取市場化定價,而且首周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之後每日漲跌幅限制從10%提高到20%,旨在通過充分換手大大縮短尋找均衡價格的過程,說白了就是隨你怎麼炒,提速“價格發現”,把公司的價值完全交給市場來判斷。

這在市場機制完善的納斯達克確實曾是這麼玩的,還玩得風生水起,才讓資本培育出了蘋果、微軟們的龐大帝國。

但別忘了,美國市場經濟走到金融的最高形態,最終還是誤入歧途導致產業空心化。一味讓市場自己說了算,將暴露資本逐利的本性,甚至不惜為暴利鋌而走險。

成熟市場機制的美國尚且走火入魔,從計劃經濟半道上走向市場經濟的中國,當下卻急於兌現市場反應,承認市場力量,獲得市場認可,認為讓市場充分投機、自由競爭就是市場經濟。

卻不知,中國的最大問題恰恰是市場化不充分、不平衡乃至錯配缺位,因而才提出“要讓市場經濟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中國股市在兩個原教旨(計劃行政權力原教旨與自由市場主義原教旨)作祟下本就是重災區,科創板若一味學習美國,反倒可能異化了初衷,陷入金融原罪的黑洞之中得不償失。

05

未來改革的三大空間

如上所見,科創板難以迴避這兩大命門,恰恰需要從戰略視角來端正對待市場經濟的態度,與其讓科創板陷入“自我膨脹、自我炒作、自玩自的”,不如迴歸市場經濟的“原教旨”——優化要素配置的“初心”。

當下科創板突破前四板的歷史侷限,相比前四板可謂前進了一大步,但揹負兩大命門恰恰意味科創板並未真正破局,而直指命門的核心調整,將成就未來改革的三大空間:

首先,真正落實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

從註冊制的本義看,主管部門只能對發行人遞交的註冊文件進行形式審核,實質性判斷需交給市場自己選擇。

科創板完全可以充分發揮信息社會便利,讓發行企業自主上傳所有相關信息披露材料,利用線上“人肉搜索”、網絡舉報等來辨別企業好壞與價值,以此督促上市企業按規則全面充分地披露信息,保障資料完整、真實和準確,在三公原則下讓市場選擇,進而真正迴歸註冊制。

其次,所謂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即重在要素優化配置,而非投機炒作。

難以迴避兩大命門!科創板如何破局?

國家早已明確“金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這意味科創板要以制度建設遏制市場的投機炒作,充分利用市場力量來甄別科創真偽,用資本來培育科創企業,說到底是要發揮市場的要素配置功能。

因而,科創板需建立規則明確、獎罰分明、進退有據的市場制度,並在市場化和法治化、商業秘密豁免與充分信息披露間做好均衡。

一旦發現企業造假,“一票否決”不說,更將進入信用黑名單,罰到不敢再造假,如此市場資源自然流向優秀企業,也將真正兌現“股票不是用來炒的”。

最後,前四板之所以多年未有突破,就在於只想著為企業融資而不顧股市自身的投資功能。

對此,未來不管是退市常態化,還是嚴打財務造假和市場操控,形成集體訴訟與股民賠償制度,都寄望於科創板先試先行,從傾斜於上市企業圈錢轉向均衡於投資人利益保護。

科創本就是九死一生的高風險,大量企業或難逃市場的劇烈震盪,只有經歷市場考驗留下來的才是真正的科創明珠。

若真如上般改革,相信科創板將從量變到質變,或讓“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股市迎來真正轉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