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楚莊王一鳴驚人之後是如何稱霸的,真有傳說中那麼厲害嗎?

逸世聽文


楚莊王接手楚國的時候,他面臨著內憂外患。他的父親給他留了一個爛攤子,楚國內部不安,各種勢力明爭暗鬥,制約著楚王的權利,使得楚王不能夠更好地進行做事和改革。楚國的外部環境也是不太好,自春秋時代起,楚國自封為諸侯國,並沒有讓周天子進行分封,在中原各國看來,楚國就是野蠻之國,尤其是齊桓公稱霸之後,對楚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打擊,這還是以前,但是現在的問題也不小,楚莊王接手楚國,正值晉國稱霸衰亡時期,但是晉國也是處處的制約著楚國。所以說楚莊王接手楚國的時候是面臨著內憂外患。

接下來我就以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個方面,楚莊王繼位之時,他的外部環境怎麼樣?

在楚莊王繼位的第二年,就發生了晉國攻打楚國的附屬國蔡國,當時晉國的卿大夫趙盾派上將軍來攻打楚國的附屬國蔡國,晉國已經欺負到家門口了,但是楚莊王還是沒有進行任何的動作。蔡國一方面抵抗著晉國的進攻,另一方面,派人前去向楚國求救。然而,楚莊王卻置若罔聞,這其實不是楚莊王不想去就蔡國,而是當時的楚國並沒有這個能力。這是第一個事情。

第二個事情,便是楚莊王三年的時候,各個地方的叛亂,這是為什麼呢?楚莊王三年楚國遇到大饑荒,就是這一年楚國的各個附庸國開始反抗楚國,巴蜀地區的山戎不在西南部進行反抗楚國,一直打到當時的阜山,就是現在的湖北鐘山一帶。與此同時,東方的夷和越等部落也進行反抗楚國。攻陷了當時楚國的東南部的疆域,一直打到當時的陽丘。在這一年中,各地的反叛此起彼伏,讓當時的楚莊王也不知道該幹什麼?

這便是當時楚國面臨的外部環境。

第二個方面,楚莊王是如何隱藏實力的?到一鳴驚人的。

剛才提到的楚莊王剛剛登基之時面臨的災難,面對著晉國欺負到家門口,和邊疆地區的蠻族入侵。楚莊王都採用了消極不問世事的態度,其實他這是有意而為之,他裝作自己不關心時政,身居宮中,每天打獵喝酒。當時的大臣們,看到此種情況,非常的擔心,現在楚國面臨的是外患不斷,並且大王還如此荒唐,便有大臣向楚莊王進諫,但是楚莊王就是不聽,還在宮門外面寫上,進諫者,誅之。

但是就有一個大臣就是不聽楚莊王的警告,他毅然冒死進諫。這個人便是大夫蘇從,她哭著向楚莊王說,我現在快要死了,楚莊王就問,我看到你好好的,你為什麼要先快要死了呢?蘇從就說,大王天天沉迷於女色,沉迷於喝酒打獵,並且國家外患不斷,我是擔心楚國會滅亡呀。楚莊王一聽大怒,楚國現在還好好的,你這不是咒楚國滅亡嗎?說著便要將蘇從給斬首。

蘇從又接著說,從前終南山上有一個飛鳥,它三年不飛,三年不鳴。他問楚莊王這是為什麼?楚莊王就回答道,這隻飛鳥是儲蓄力量,一飛沖天,一鳴驚人。楚莊王現在才透露出他的想法,他是用他的荒淫無誕,和整日裡沉迷玩樂,來迷惑其他人,並且從中選取真正的忠臣。楚莊王哈哈大笑,我終於獲得了一位忠臣之士。

接下來就開啟了楚莊王的問鼎中原,稱雄諸侯的事蹟。

第三個方面,楚莊王為了稱霸諸侯,那他做了什麼事呢?

經過以上大臣的勸誡以後,楚莊王開始歷經改革,整頓朝綱。他有他的雄心,他有他的抱負。他要做一系列的大事來改革他觀察到的禍患。

覺醒後的楚莊王,開始著手處理內部問題和邊疆問題,他將內部整理好,並且將邊疆的庸國等蠻族國家全部給滅了,收拾完這些事兒之後。他便有了北上爭霸的念頭。他北上進攻中原國家,最後將晉國給打敗,以軍事力量取代了晉國,成為當時上名義的霸主。而真正成為霸主,卻是在邲之戰之後。

接下來我就介紹一下楚莊王的問鼎中原,邲之戰。

楚莊王在位的第八年,率領大軍北上。也拯救周天子的名義去打陸渾之戎。在行軍過程中,他到了周天子的國都,洛水。他帶領著大兵駐紮在周天子國都的城牆下,弄得當時周天子特別惶恐不安,於是周天子就派出他的大臣,去和楚莊王交涉,當時的楚莊王信心滿滿,雄心勃勃。就問當時的大臣,相傳大禹鑄九鼎,定九州。現在這九個鼎在哪呢?楚莊王語氣中充滿著不屑與驕傲。這位大臣就告訴他,周天子居天下共主,不是靠武力有多麼強大,而是靠道德,進行去約束。楚莊王聽後非常慚愧,於是帶領著大軍返回到楚國境內,進行對楚國大刀闊斧的改革,全面的學習中原文明。最終獲得了中原國家的認可,成為當時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

總結

楚莊王成為霸主的過程,非常的不容易,他先是韜光養晦,隱藏自己的實力,解決了楚國的內患和邊疆問題,進而北上中原,問鼎中原,最後進行學習中原文明,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經濟戰略


我字多,看我~楚莊王的一鳴驚人並沒有傳說般的那樣神奇,我們可以理解為進行了一系列的變法從而讓楚國開始變得強大起來,實則是賢臣遇明君的故事。

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超級大國,無論在人口上還是在戰力上都屬於巔峰的行列,早期的楚國因為長期在漢水活動,被中原排斥並稱他們為“蠻夷”,直到楚莊王執政之後這種現象才有所好轉。

楚莊王在位期間可以說是楚國的巔峰時期,春秋五霸中楚國稱霸就是在楚莊王時期,關於楚莊王是何如讓楚國強大起來有很多種說法,就是楚莊王一鳴驚人之後楚國一夜之間就強大起來了,當然楚國的稱霸之路遠沒有如傳說般這麼簡單,讓我們來看一下楚國是如何稱霸的。

莊王繼位,沉寂三年

作為秦穆公的嫡長子,秦穆公去世之後熊旅也就是後來威名遠揚的“楚莊王”順利繼位。

雖然繼位非常的順利但是國家內部卻存在諸多的問題在等待著尚未成年的楚莊王去解決,但是此時的楚莊王似乎看不到這些問題一樣,在上位之後並未大肆管理朝政而更多的是注重自己的享樂,並在自己的宮殿前面寫上“進諫者,殺無赦”可見楚莊王不想管理朝政的決心。

在楚莊王登基的第二年,晉國率兵攻打楚國的附庸國蔡國,此時的晉國實力強大,蔡國只是楚國的附庸國自然不能抵擋,於是向楚國求救,但是楚莊王依舊不管不顧儘管蔡國位於楚國的家門口,就這樣蔡國被晉國攻陷簽下一大堆不平等的條約,在兩年後蔡國國君忍受不了這樣的屈辱最終自殺,而楚莊王依舊不為所動。

在楚莊王上位三年後,國家面臨罕見的大饑荒,外族部落趁此機會攻打楚國,有了前車之鑑自然不會缺少後車之師,東方的其他部落也開始在楚國境內大肆作亂,並且楚國的附庸國庸國也聯合蠻族對楚國進行征討,天災加上人禍換上任何一位君王都要忙得不可開交,但是楚莊王依舊不為所動,依舊載歌載舞。

一鳴驚人,進行改革

在這樣的情況下楚莊王在百姓的心中是妥妥的昏君啊,不過幸好還有忠良之臣,也幸好楚莊王並非真正的昏庸。

據記載大臣伍舉不願看到這種情況就入宮納諫,並且問一隻鳥為什麼三年既不動也不鳴叫,楚莊王知道這是在說自己,於是楚莊王放棄享樂開始親自處理朝政,並對國家的一些弊端進行了改革:

  • 發展農業: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因為大饑荒再加上各地暴動,楚國的農業已經幾近荒廢對於國家發展來說非常的不利,於是楚莊王讓孫叔敖去發展水利便於生產,此後就形成以楚國首都郢都為中心的南北灌溉網絡,農作物得到水的灌溉後自然連年大豐收,農業也不再拖楚國的後腿;

  • 商業改革:早期楚莊王曾下令鑄造大錢禁止使用小錢,這其實是對貨幣的貶值,商人以利為先,損害了商人的利益那麼商人自然也就不幹了,一時間國家經濟癱瘓,孫叔敖上臺之後恢復了之前的小錢,從而國家的市場秩序又重新開始運轉起來,對後來楚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文化改革:早期楚國被稱之為“蠻夷之國”,這是因為楚國人的行為和環境在中原人眼裡跟蠻夷一般無二,直到楚莊王時期,下令學習中原文化,並且楚莊王以身作則不斷向周圍人請教,之後楚國在文化上也慢慢跟中原比肩;

  • 政治改革:在為政中楚莊王選擇重用大量人才,其中有孫叔敖、伍舉、申公巫臣等一系列文臣武將,他們為楚國的稱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孫叔敖可以說是楚莊王的“管仲”

  • 願意納諫:楚莊王早期因為不想別人納諫甚至在宮殿外寫下“納諫者,殺無赦”這樣的牌子,可到了後期,楚莊王願意納諫也是能成就楚國霸業的主要原因之一。

楚國稱霸

在經過這一系列的改革後楚國國力強盛開始吞併其他國家,先後吞併舒、陳、鄭等國,晉國為了阻止楚國的霸業派出軍隊意在伏擊楚軍,在楚國稱霸之前一直是晉國稱霸,所以楚莊王聽說晉軍之後就準備撤退,但是在大臣的建議下並沒有班師回朝而是選擇與霸主晉國一戰。

此戰最終以楚國的勝利為終止,楚軍選擇繼續攻打中原,最終問鼎中原後強迫、鄭、許、蕭、宋等國依附楚國,其他小國在楚軍打敗晉軍之後就紛紛投奔楚國,楚莊王成為新一代的中原霸主。

結語

可以看出楚莊王的一鳴驚人並沒有傳說般的那麼厲害,只能說楚莊王並不昏庸只是早期三年並無實力,在得到賢臣的幫助之後才能發揮手腳,而楚莊王跟齊桓公又有所相似,齊桓公是依靠管仲成就霸業而楚莊王則是依靠孫叔敖成就霸業,由此得出,一鳴驚人是賢君遇到了賢臣。


文青聊史


楚莊王是一個很有心機的人,由於國內矛盾多發,局勢複雜,暗藏殺機。朝中大權把持在若敖氏一族的幾個權臣手中。初登王位的莊王熊呂人單力薄,能夠倚靠的大臣不多。莊王不得已採取以靜制動的策略,隱忍不發,等待時機。

莊王開始整日飲酒作樂,也不上朝過問政事,並下令:"有敢進諫者斬"。刻意收斂鋒芒,韜光養晦。暗中觀察形勢,籠絡可用之人,壯大加強自己的實力,靜靜等待出擊的時機。

莊王二年,晉國出兵進進攻楚國的附屬國蔡國。蔡侯向楚求救,楚莊王不予理會,蔡莊侯被迫與晉國簽訂了盟約。莊王依然故我,並不在意。莊王三年,楚國暴發饑荒。周邊一些少數民族乘機作亂,一時間烽煙四起,各地紛紛告急。幾個過去被楚國武力征服的小國,也蠢蠢欲動。危機之下的楚莊王仍舊深居宮中尋歡作樂,沒有任何反應。朝中事務仍任由若敖氏家族發號施令。舉國上下人心惶惶。

大夫伍舉開始坐不住了,他進宮拜見莊王,對莊王說道:″有個謎語我猜不出來,您能幫我解開麼"。莊王挺感興趣說:"你說說看"。伍舉清清嗓子說:"有隻大鳥,趴在窩裡,已經三年了,不飛也不叫,您能告訴我這是隻什麼鳥麼″?莊王心下一動,說道:"這可不是隻凡鳥,此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伍舉很滿意莊王的這個回答,便告辭回府去了。

幾個月過去了,莊王依然沒有任何舉動。一天,大夫蘇從哭著來見莊王,莊王很驚訝的問:"大夫為什麼這麼難過呢”?蘇從收住哭聲說:″楚國就要亡國了,楚國滅亡了我也活不了了。您說我能不難過麼"?莊王深吸一口氣說:"大夫放心,我知道該怎麼做"。探知人心可用的莊王決定起飛了。

楚莊王親臨朝政,任用賢臣,清除奸佞,朝野上下風氣大為好轉。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莊王親自率軍討伐屢屢騷擾楚國的庸國,並一舉滅亡了庸國。莊王六年,莊王又一次親率大軍攻打陳國。老對手晉國趕忙會合幾個小國前去救援。楚莊王七年(公元前607年),莊王令若敖氏的鬥越椒率軍與晉國交戰。晉軍懼怕楚國軍威,不戰而退。楚莊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春,莊王親率大軍攻打陰地戎,逼近周朝都城洛邑,莊王令大軍展開,以震懾周天子。並向周大夫王孫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之事。九鼎代表九州,是天子權力的象徵。莊王有取九鼎之心,但當時還有秦、晉等國在邊上虎視耽耽,時機尚未成熟,莊王只得做罷。莊王九年(公元前605年),若敖氏的鬥越椒發動叛亂,莊王殺死鬥越椒平定了叛亂,並趁機消滅了若敖氏一族。

楚 莊王十三年,莊王滅舒國。楚莊王十六年,莊王攻破陳國。莊王十七年春,莊王討伐鄭國,鄭國戰敗求和,莊王許可,楚鄭兩國結成盟國。同年夏天,楚軍與救援鄭國的晉軍發生激戰,晉軍大敗。幾個原先依附晉國的小國又倒向楚國。

楚 莊王親政後,他把楚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國泰民安,兵強馬壯,實力強勁。令眾諸侯國談楚色變。莊王這隻大鳥的鳴叫,還真是不同凡響。





大河橋下流


春秋時期各國混戰,周王朝衰退,他的那些分封國都想著取而代之,問鼎中原,一時間戰況頻發。其中湧現了五位最有可能的君主,最出名的是管鮑之交中賢明的齊桓公,而與他不遑多讓的則是楚莊王。

楚莊王其人,和其他幾位霸主有些不同,並沒有一開始就顯示出過人之才。他的父親楚成王非常厲害,在位時勵精圖治,可惜不幸染病後很快就過世了。楚莊王便順利接過交接棒,沒有一點波瀾的繼位。但是他父親卻留下了一個爛攤子給他,他索性破罐破摔,縱情於色,聲色犬馬,活脫脫一個紈絝君王。



繼位的第二年,楚國的老對手晉國露出了獠牙,晉軍在卿大夫趙盾的率領下,襲擊楚國的附屬國蔡國。蔡國不過一個彈丸之地,立刻就向楚莊王求救。楚莊王卻視而不見,眼睜睜看著蔡國破滅,人民流離失所。 繼位第三年,國內民不聊生,又逢大旱,莊稼顆粒無收。他依舊耽於享樂,不見百姓疾苦。很快便有群眾揭竿起義,各地紛紛響應,叛軍勢力一時盛大無比。

國外也並不太平,歸附於楚的屬國、部族也趁機造反,勢要攻入王都,覆滅楚國。一旁的晉國也在虎視眈眈,如此內憂外患,他始終不聞不問,在王都內逍遙自在。他還十分不滿勸諫的臣子,直言道:“讕者死地。”惜命的大臣們只好閉口不言,某不做聲。 一鳴驚人的故事就是在這時產生的,偏偏這時候臣子中出現了一位勇士,右司馬、伍舉。他拐彎抹角的問了楚莊王一個問題:“大王,最近在王都出現了一件怪事。


經常有人看見一隻羽毛華麗異常,十分漂亮的五色大鳥,它每天都棲息在山林中的百年梧桐樹之上,從不飛翔、也不鳴叫,只知道與烏鴉麻雀作伴,和啄木鳥一般捉蟲果腹,大家都特別好奇這隻鳥,卻沒人知曉它的來歷。”楚莊王此時終於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他回答說:“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暴露了野心的楚莊王自此展開了一系列的肅清行動。

三年的蟄伏,他看清了朝堂中每一位大臣,第一個除去的奸吝小人便是宰相今尹虞丘子。這位宰相任人唯親,把自己的親屬安排到肥差上,提拔的也是與自己關係親密的官員。楚莊王詔令虞丘子進宮,一番話夾槍帶棍的奚落他:“我對自己的舞女大肆稱讚你,說你忠心耿耿,辦事利落。她卻嘲笑我說你上任三年,一手提拔的臣子都是自己的親眷,你怎麼看啊?” 虞丘子羞憤異常,當場就辭官而去。 朝堂被清理乾淨後,內政無憂,外患還來勢洶洶。

公子儀、公子燮率領的叛軍攻略了楚國很大一片城池。楚莊王三年內秘密訓練出一批士兵,他們很快消滅了叛軍,至此楚國百廢待興,一片欣欣向榮。 國家無憂後,晉國就成了眼中釘。晉國在城濮和淆兩地戰勝了秦楚兩國,開啟了霸主模式。楚國想問鼎,晉國便是道路上的攔路石。但晉國在接連兩場勝利後並不復當年的盛況。

野心之人層出不窮,郤、先、狐、趙、欒、胥、魏、韓、智、中行這些士大夫們爭權奪利,早沒了晉文公、晉襄公在位時的盛況。楚莊王需要北進中原腹地,最先得除去的就是鄭國。鄭國國君是棵典型的牆頭草,面對兇猛的楚國,很快便臣服投降,而晉國還自顧不暇,無力支援鄭國。鄭國歸附後,晉國後知後覺,主將荀林父率軍才走在半路,正想打道回府,趙括等人卻帶著士兵行至邲地。

和楚軍戰爭一觸即發。荀林父還想著議和的好事,就被突襲的楚軍打的落花流水,死傷慘重。這一戰,造就了新的霸主,楚莊王。 楚莊王此人,足以擔當梟雄二字。三年內隱忍不發,一出手就是雷霆動作,理清朝野,平定外敵,十足的帝王之才。世人談楚莊王,皆說他大智若愚,一朝醒悟便一飛沖天。

編者認為此人耐心非凡,足足三年絲毫未動,就為一招致勝,足見其心智過於常人。大丈夫想要取得一番事業,有時稍退半步,不必咄咄逼人,反而給對手可乘之機,落了下風。忍一時也許收穫的是更大的成功。


無根樹花正孤


楚國經過楚成王的勵精圖治做了南方的霸主。楚成王死後(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孫子做了國君,就是楚莊王。晉國大臣趙盾趁著楚國正在辦喪事,召集了宋、魯、陳、衛、鄭、蔡、許七國諸侯,重新訂立盟約,晉國又做了盟主。楚國朝野震動,大臣們紛紛上書,幾次三番請求楚莊王發兵去爭奪地位。楚莊王不聽這一套,白天經常出去打獵,晚上就喝酒、聽音樂、欣賞舞蹈,什麼國家大事,霸主地位,全不在乎。就這樣胡鬧了三年。大傢伙都認為他是隻會吃喝玩樂的昏君。

楚莊王外表貪圖享樂,其實內心早有謀劃。他認為楚國的令尹權力太大,特別是現在的令尹鬥越椒的勢力比以前令尹的還大。他自己剛即位,沒有足夠的勢力,還不知道楚國大臣中誰有能力,有膽量,可以重用來輔佐自己。僅憑自己一個人,再強也幹不了多大的事。他索性飲酒作樂,不問朝政,好讓令尹鬥越椒當他是個無能的君主。大臣中也有幾位勸過他,可是他們的話,全都是不著邊際的空話,他懶得聽他們胡說。後來他下了一道命令說:“誰敢多嘴,就治誰的罪!”大臣們嚇得都不敢說話了。楚莊王本來是考驗大臣們,見大臣們沒人敢冒死進諫,他很失望,從此做事更加小心了。

有一天,大夫申無畏來見楚莊王。楚莊王問他:“你來幹什麼?來喝酒,還是來聽音樂?”他回答說:“有人叫我猜個謎,我猜不出。大王聰明過人,我來請大王猜猜。”楚莊王說:“什麼謎這麼有意思?你說吧!”申無畏說:“楚國山上,有隻大鳥,身披五彩,可真榮耀。一停三年,不飛不叫,人人不知,是什麼鳥。”楚莊王笑著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別急!”申無畏忙叩頭說:“大王英明!”沒過幾天,又有大臣大膽進諫,他們勸楚莊王好好管理朝政,他們說:“要再這樣沉迷下去,別說不能號令諸侯,就連南方的屬國也要不聽管轄了。”

楚莊王見時機成熟,他決定改革政治,調整人事,開始削減楚國令尹手中的權力,接著招兵買馬,訓練軍隊,為將來和晉國爭霸做準備。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楚莊王征服了南方的許多小部族。到了楚莊王六年(公元前608年),楚國打敗了宋國。第八年他親率大軍打敗了陸渾的戎族。陸渾在洛陽的南邊,楚莊王順便在周朝的邊界上閱兵示威,嚇得周天子連忙派人去慰勞他。

楚莊王閱兵回來的路上,令尹鬥越椒發動叛亂,他帶領軍隊攔住楚莊王的路,準備在路上消滅楚莊王。楚莊王假作退兵,暗中叫大將樂伯調動軍隊四下埋伏,並派一支軍隊引誘鬥越椒追擊。鬥越椒發現中計為時已晚,最終被樂伯手下的神箭手養由基射殺。鬥越椒一死,他的軍隊軍心大亂,逃跑了一大半,剩下的只得投降。

楚莊王平定了令尹鬥越椒的叛亂後,請出了楚國的孫叔敖做令尹。孫叔敖做了令尹,他就改革制度,整頓軍隊,開墾荒地,挖掘河道。沒用幾年時間,楚國更加強大起來,楚莊王終於決定要跟晉國爭奪霸主地位了。

公元前597年,楚國和晉國爭奪霸主地位的戰爭終於爆發了。這時晉成公和趙盾都去世了,晉景公做了國君。楚莊王把晉景公的軍隊打的落花流水,拼命逃跑。有大臣請楚莊王追上去,把晉國人趕盡殺絕。楚莊王說:“楚國自從城濮之戰以後,一直抬不起頭來。這回打了勝仗,已經把以前的恥辱洗刷了。晉國滅不了楚國,楚國一時也滅不了晉國。大國之間總得講和,和平相處才是道理。何必多殺人呢?”他立刻下令收兵,讓晉國的兵馬逃回本國去了。

有大臣對楚莊王說:“把晉國人的屍體堆積起來,造成一座屍山,一來可以留個紀念,二來也可以顯示楚國的威風。”楚莊王聽了大怒,他瞪著眼睛說:“偶爾獲勝,有什麼值得紀念的?殺人殺得多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還耍什麼威風,表什麼功?把屍首全埋了吧!”

這樣一鳴驚人的楚莊王也做了霸主,從齊桓公開始,接著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到楚莊王,這五個國君先後稱霸,歷史上被稱為“春秋五霸”。


晉唐風骨


楚莊王當政三年以來,沒有發佈一項政令,在處理朝政方面沒有任何作為。有一個擔任右司馬官職的人,他給楚莊王出了個謎語,說:“臣見到過一種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麼名呢?” 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這隻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放心吧,你不一定了解我啊。”

當時楚國國力孱弱,國內政治混亂。楚莊王的政治生涯也是充滿了智慧,在他執政的前三年,他沒有任何的政績,沒有頒佈過法令也沒有處理過政事,以至於楚國的大臣們都開始擔心起楚國的未來。但是後人就都知道了,這個是楚莊公的大智慧所在,他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讓周邊各國對他放鬆警惕,因為他剛上位政權不穩定,這樣做可以先穩住自己的政權。另外因為楚莊公的不作為,所以國內的許多問題也都顯現了出來,這樣也更有利於他今後的治理。這就說明楚莊王是個有大智慧,懂得厚積薄發,而且還是非常能夠隱忍的人。

經過楚莊王的努力,半年以來,楚莊親自處理政務,廢除十項不利於楚國發展的刑法,興辦了九項有利於楚國發展的事物,誅殺了五個貪贓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有才幹的讀書人當官參政,把楚國治理得很好。幾年之後楚國就具備了和晉國一較高下的實力,最後楚國也能在楚莊王的領導下最終成為了中原的霸主,楚莊王也因此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每天積累一點點


楚莊王在繼位之初,面對的是內部四分五裂的局面,權臣專權。城濮之戰失敗之後,以外部晉國為代表的中原國家打壓。楚莊王在位三年聲色犬馬,不理朝政。憂心忡忡的大臣說南山有個像大鵬的大鳥,三年不飛,不鳴。年輕的楚莊王答道:”這隻鳥,不同尋常,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這段對話深藏暗喻,那個大臣也滿意的去了。楚莊王一直在等待著時機。

公元前611年,國家大旱,西部以庸國為首的軍隊,大兵壓境。楚國上下人心惶惶,臣子們只是想著怎樣逃跑,楚莊王做出了驚人的舉動——親征。這次危機,成為了楚莊王的良機。

一面通過外交手段,聯繫巴,秦從西面進攻,另一面組織國內軍事力量進攻,僅僅一個回合,楚國把庸國從地圖上掃去。從此,楚莊王開始了稱霸的道路。

第一,掃平內亂,除掉權臣。

這裡所說的權臣就是鬥越椒,以鬥越椒為首的若敖氏家族勢力,一直把持著朝政,想著架空楚莊王,但現在楚莊王已經掌握了軍權,高傲的鬥越椒感到了危機,他仗著自己的威望和武功,發起了叛亂,鬥越椒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不僅有戰將的稱呼,也是個神箭手。在一次楚莊王出征在外的時候,直接在叛亂,楚莊王大驚,只有率兵回都,在城郊兩軍對峙,楚莊王令養由基射殺鬥越椒,叛軍大亂,楚莊王殺掉不順從的將領,順勢滅掉若敖氏家族,王權得到高度的集中。

第二,發展經濟。

在爭霸的道路上,經濟基礎很必要的。楚莊王任命孫叔敖為令尹,利用南方水脈豐富的特點,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耕,在重視農耕的基礎上,重視民生,讓工農商都有發展,現在河南信陽的期思陂水利工程就是那個時候修建的,比魏國的西門豹渠早200多年,比秦國的都江堰和鄭國渠早300多年。使楚國“收九澤之利以殷潤國家”,水稻種植面積激增,“家富人喜,優贍樂業”,讓楚國經濟變得殷實。

第三,對外戰爭。

在楚國內亂的時候,周邊的國家像鄭、陳這樣的小國,都附屬晉國,楚國為了再一次的證明自己的實力,攻打了陳國,楚莊王沒有掃滅這個國家,只是讓他臣服。鄭國是夾在楚國和晉國之間的一個小國,鄭國屬於可憐的兩面派,誰強跟誰混。楚莊王厭倦了鄭國的反覆,又一起的攻打鄭國,鄭國不敵,求助晉國,於是,兩個大國的戰爭在邲地角逐。雙軍對壘,按照春秋時代的打法,先來”致師“的環節,”致師“的意思,就是雙方各派出略幹戰車,進行對決,這個過程是表現軍隊實力的時候,戰車的速度,人員的熟練程度,軍事素能等。相當於《三國演義》中,武將的對決。是很影響士氣的。這一次,晉國戰敗,敗得一塌糊塗。楚國軍事實力到達巔峰。

第四,文化教育。

一次,楚莊王在洛水邊進行閱兵,把在洛陽的周定王嚇得夠嗆,令王孫滿慰問楚軍。雙方進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對話”在德不在鼎“。楚莊王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慢慢理解了中原王朝對他們的鄙夷,除了武力之外,沒有可歌頌的文化。回國之後,楚莊王以身作則學習中原文化,下令讓貴族子弟學習。到楚莊王後期,楚國的貴族已經非常熟練的在外交場合運用《詩經》等文集。楚莊王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說出了“止戈為武”的話,非常有哲理,居然是個強者的言論。楚莊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是禁止強暴、消弭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功業、安定百姓、調和大眾、豐富財物。古人稱之為七德。)思想超前,已經遠超當時的中原文化,讓整個中原王朝,對楚國刮目相看。

這一系列的政策讓楚莊王稱霸一時,這是楚國八百年耀眼的光輝歷史。

我是曹城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楚莊王問鼎中原,甚至欲取周而代之,大敗中原霸主晉國,小國都尊奉他為霸主。闔閭在伍子胥和孫武的輔佐下破楚入郢,擊敗楚國,雖然 沒滅了楚國,但也讓楚國實力大減,吳國取代了楚國在南方地區霸主的地位。闔閭手下有孫武和伍子胥,楚王和吳王要說誰更厲害,可謂是 各有千秋,而五霸的排列順序,只不過使他們稱霸時間的前後順序而已,所以說吳王和楚王兩個人不分上下。

楚莊王從最初的默默無聞、一飛沖天到問鼎中原,他的成功讓所有人刮目相看。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 王始,楚國真正意義上開始強大,楚莊王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正如他自己所言:“不飛則已,一飛衝 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一個紈絝子弟變為勵精圖治的政治家,這個轉變不是任何人都能辦到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夠成功的。

楚莊王親政以後,做了幾件大事,這幾件大事對楚國的發展尤為重要,勵精圖治,他首先分化朝廷裡權勢大的人,將權力集中於自己手中, 又壓制若敖氏,任用蘇從、蒍賈、伍舉等賢臣。即使楚國在後來發生了嚴重的政亂,一度威脅到了楚國的統治和他的地位,但是楚莊王臨危 不懼,沉著處理,穩定後方。在對外政策上,又敢於向晉國交戰,屢戰屢敗也不放棄,最後大膽啟用孫叔敖才使得楚國有了一個較大的改觀 ,楚國大治。內部憂患解決好後,楚莊王開始圖謀更長遠的計劃,他把眼光放在了楚國之外的疆域。

楚國在楚莊王的領導下,逐漸強盛起來,有了點實力的楚國積極尋求北進的機會,在齊國沒落之後,楚國迅速抓住時機,悄悄吞併了東邊的 一些小的國家,版圖擴大之後,才向晉國打起了主義。

雖與晉國的交戰屢戰屢敗,但是楚國沒有放棄攻打晉國的願望,反而越挫越勇。他愈 加積極進取,制定一系列的外交措施,先把南方蠻夷部落收服,再打敗宋國,讓楚國在軍事上保有威望,進而對晉國形成震懾。晉國在楚國 真正強大後才意識到自己大意輕敵了。然而,一切都太晚,楚國已經問鼎中原了。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諡號莊。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流傳下來,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自楚莊 王起,楚國開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歷史的波瀾壯闊


導語: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的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詳,這個成語的主人公就是楚莊王。春秋時期,楚國率先自立為王,於是楚國被排擠出中原文化之外,被視為蠻夷之地。楚國傳至楚莊王時期,國內局勢動盪,出現好幾個反叛的邦國,整個國家內憂外患十分嚴重。楚莊王在此時即位,他知道自己政局未穩,朝中沒有親信的大臣,於是他選擇了韜光養晦,靜觀其變。當對朝中有了深入的瞭解之後,楚莊王總攬國政,日後北上與晉爭霸,飲馬長江,問鼎中原。從此,中原國家再也不敢將強大的楚國排擠出中原之外。



楚莊王名叫熊旅,是楚穆王的兒子。楚穆王去世後,年僅20歲的楚莊王熊旅即位,當時朝中暗流湧動,臣心不一。在外,楚國的北鄰晉國,是諸侯之間最強大的諸侯國,晉國對楚國虎視眈眈,一直都想通過“尊王攘夷”的口號消滅楚國。在內,楚國幾個諸侯國發生了叛亂,楚國連年處於戰火之中。朝中大臣人心不一,各懷鬼胎,忠賢難辨。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楚莊王即位之後,並不是立即著手整頓朝綱,而且整天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

那麼,楚莊王為什麼要沉迷於聲色犬馬,而不理國政呢?

聲色犬馬,韜光養晦

楚莊王即位之後,國內暗流湧動,朝中派系林立,幾近崩潰的邊緣。楚莊王並沒有實權,楚穆王臨終前,將國事全部都交給令尹鬥越椒處理。鬥越椒總攬國政,在朝中樹立自己的親信,朝中大臣多因為畏懼而投靠他。每當大臣們送上來的奏章全部都要由令尹大人過目,鬥越椒篩選之後的奏章才會交給楚莊王。楚莊王的權利被完全限制,鬥越椒家族成為當時楚國勢力最大的家族。鬥越椒的反叛之心,世人皆知。


楚莊王決定韜光養晦,他整天在王宮之中飲酒作樂,對外顯示出不問朝政的樣子。但是楚莊王私下也在暗中調查著朝中的派系。楚莊王希望能夠辨別朝中的忠臣和姦臣,因此他在宮門口樹立一個告示:“進諫者,殺無赦”。因為他明白,只有真正的忠臣才敢進諫,這樣就能分辨朝中的忠奸善惡。

察忠辨奸,蓄勢待發

鬥越椒在楚國朝野呼風喚雨,很多勢利的大臣紛紛投靠他。但是正直忠心的大臣和他形成了對立的局面,忠臣們都希望楚莊王能夠及時醒悟。終於,上大夫蘇從看不下去了,一天他哭著進諫楚王。楚王問:“你為什麼哭啊?”蘇從說:“臣馬上就要死了我難過才哭,楚國馬上要亡了我也難過的哭。”楚王說:“你怎麼會死呢?楚國又怎麼會亡呢?”蘇從回答:“我勸陛下,陛下不聽,那我豈不是會死,陛下每天聲色犬馬,那楚國豈不是會亡?”楚王說:“你是忠臣,我不會殺你,你說的我一定照辦。”於是楚王遣散了樂隊,決定要親理國政了。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右司馬伍舉見楚王說:“臣遇到一件事,特別不解,想請教大王。臣看見楚國高崗上有一隻神鳥,它身披五色羽毛,翅膀特別大。但是奇怪的是,三年時間,它既不飛也不叫。”楚莊王心裡知道,右司馬是在暗喻自己,於是說:“此鳥,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於是,楚王開始總攬國政,他重用武舉、蘇從等忠臣。楚莊王又提拔孫叔敖為令尹大人,決心奮發圖強。


楚莊王親政之後,立即展開了對於庸國叛亂的追剿。庸國原本是楚國的附屬國,但是庸國趁楚國亂局發動叛亂,使得本來就亂局叢生的楚國更加雪上加霜。楚莊王御駕親征,親架戰車對庸國作戰。他一改往日懶散的形象,親自陣前排兵佈陣。在楚軍的進攻之下,庸國叛軍潰不成軍,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庸國便重新歸入楚國的版圖。

楚莊王滅庸之後,決心北上與晉國爭霸。當時的晉國國君晉靈公,是有名的暴君,他對晉國實行殘酷的統治,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而晉國朝野政局也不穩定,朝廷大權大都掌握在權臣趙宣子手中,楚莊王也看出了這一點。

飲馬黃河,問鼎中原

楚莊王八年,周天子國都洛陽附近,有一支黃河流域的戎狄部落。楚莊王以“勤王”的名義出征,掃蕩這支戎狄之後,楚莊王兵臨洛陽城下。周天子看見浩浩蕩蕩的楚軍,心裡十分懼怕,於是派出一個名叫王孫滿的大臣去慰問楚莊王。楚莊王問王孫滿:“聽說周天子有九個象徵天下九州的九鼎,不知這鼎有多重呢?”楚王詢問鼎的輕重,他的意思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滅周成為天子呢?這也就是問鼎中原的來歷。王孫滿回答說,天下不在鼎,而在於德。王孫滿這句話可算是給楚王一記耳光,王孫滿意思是楚莊王兵臨城下威脅周天子,這是失德的行為,這樣的行為不配享有天下。但是楚莊王問鼎中原後,人們漸漸認識到楚莊王的野心和楚國的強大。

征討陳鄭,北上弱晉

春秋時期,中國大地上有著許許多多的諸侯國,各大諸侯國紛紛以尊王攘夷的口號,針對弱小的諸侯國發動兼併戰爭。陳國和鄭國是晉國和楚國之間的諸侯國,楚莊王對陳、鄭兩國發動了兼併戰爭,吞併了大量的領土。隨後便有足夠的勢力北上與晉國爭霸。


楚國強大之後,秦國因為懼怕強大的晉國所以與楚國結盟。秦楚會盟之後。楚莊王先後兩次攻打鄭國,因為鄭國是晉國的藩屬,所以晉國派出大量軍隊援救鄭國。於是,楚晉之間的爭霸戰爭——邲之戰拉開了序幕。這個時候的晉國已經是外強中乾,僅僅崩潰了。雖然晉國看似強大,但是實則一擊即潰,晉國君臣失信,將帥不和,而且晉國朝堂早已失去了民心。楚莊王看出了這一點,於是派孫叔敖將與晉展開決戰。戰爭的結果是晉國大敗,楚國的地位迅速提高,楚國從以前的邊緣小國,一躍而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漸化其民,尊周學禮


春秋時期,楚國一直被稱為蠻夷之地。楚莊王之前,楚國民風民俗和中原有著很大的不同。楚莊王推崇“以夏化夷”的政策,推崇學習周禮。漸漸的,楚國的“蠻夷之風”逐漸改變,楚文化也漸化為周文化的一部分。使得中原國家逐漸接受了楚國,楚國開始融中原文化圈。

結論:

以上就是對於“楚莊王一鳴驚人之後是如何稱霸的”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您幫助。楚莊王總攬國政之後,便開始了對內處理叛亂,肅清亂黨,改革吏治。對外兼併小國擴大領土,北上與晉國爭霸。並且楚莊王在經濟上促進了商業的繁榮,文化上促進了楚文化與周文化的融合,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我是一觀瀾,一個用心寫作的90後,我會用認真的態度對待每一位讀者,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支持我!

一觀瀾


楚莊王熊旅,春秋時期楚國的國君,楚穆王之子,春秋戰國時期五大霸主之一。當時的楚莊王繼位時還不足二十歲,此時的楚國國內矛盾重重,在複雜的形式下,年輕的楚莊王以怎樣的對策來面對呢?在人們說不問政事的三年裡他做了些什麼?他怎樣使的內憂外患的楚國得以強大,自己又成為霸主的呢?

楚莊王繼位的時期正值晉國無力外顧之時,而楚國內部也處於一種不安定的狀態之下,由於楚穆王的去世引起了公子燮與的謀反,不成想公子燮和鬥克挾持楚莊王從郢都突圍。後來廬大夫戢梁誘殺公子燮和鬥克,救出楚莊王重返郢都。重返郢都的楚莊王在接下里的三年裡沒有針對楚國的現狀而頒佈一條律令,而是在這三年裡沉迷於聲色,下令拒絕一切的勸諫,違者一律殺無赦。這讓朝臣們束手無策。

一日,朝中有位叫伍舉的臣子面見楚莊王,見楚莊王一邊飲酒作樂一邊眯著眼看著他問其是否來陪同他一起玩樂?這是的伍舉靈機一動說:"有人給我出了一個謎語,猜了有些時日還是沒有猜出來,特來請教大王。"伍舉看大王允許就說了:"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楚莊王一聽會心一笑的告訴伍舉:"寡人知道了,這隻鳥可不是一般的鳥,此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聽到楚莊王如此說伍舉興奮地退了出來。可是幾個月之後楚莊王依舊鶯歌燕舞,大夫蘇從再次進諫,此後楚莊王開始任用賢良,誅殺小人,使得楚國的國力逐漸的強盛起來,為楚莊王的霸業奠定了基礎。

三年毫無作為的楚莊王醒悟之後開始改革政治,擴充軍隊,準備與晉國決戰,一雪前恥。在他繼位的第三年消滅了庸國,第六年打敗了宋國,第八年在戰敗了戎族。從此楚國的勢力和聲望在其他諸侯國之間大大的振作起來。

就在這時楚國的內部有發生的內亂。在楚莊王討伐戎族勝利回國的路上,被鬥越椒攔截在半路,鬥越椒趁楚莊王在外征戰佔領了郢都,發兵攔截楚莊王,想把楚莊王消滅在郢都之外。楚莊王見鬥越椒以逸待勞,而自己剛打完仗,不適合與其硬拼,便派人去講和。鬥越椒以為楚莊王已是囊中之物了,便讓人告訴楚莊王來一決勝負,楚莊王假裝退兵,引誘鬥越椒渡河,待其渡河後,命人斷其後路,最終鬥越椒被楚莊王一舉消滅。

楚莊王平定內亂之後,經過了多年的準備,揮師北上與晉國一決勝負。公元前598年楚莊王趁陳國內亂之時降服了陳國,由於陳國和鄭國是晉國的保護國,因此第二年又親自率領大軍進攻鄭國。發兵鄭國就相當於正式向晉國發起了挑戰,自然晉國也不會示弱。

在經歷幾年的爭霸之後,晉國的國力也開始衰落,楚國聯合其他諸侯國在戰略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讓中原各諸侯談楚色變。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在邲城大戰中戰勝晉國,並使得周圍小諸侯國歸順與他,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讓楚國強盛一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