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巢县烔炀旧事:难忘老书记姚继祥




巢县烔炀旧事:难忘老书记姚继祥


本文主人公简介:姚继祥(1920-2010),烔炀镇姚王村人,家庭出身贫寒,只读过一年私塾。1952年入党。曾任农会会长,初级社、高级社社长,人民公社化以后一直是家乡大队的党支部书记。1982年起任镇办企业厂长,1991年退休。


巢县烔炀旧事:难忘老书记姚继祥


《我的知青岁月二三事》一文在“最忆是巢州”刊发后,有不少读者留言。网友“悠远”写道:姚继祥是我们大队的老书记,忠厚、质朴、正直,文革时期我们家乡没有惨烈的斗争,老人家功不可没——尖山林场的十多万棵彬木就是他带领社员栽的,尖山绿,忠魂永驻;斯人去,正气长存。网友“清灵”留言:老书记是我们家乡人人敬佩的好干部,我也经常听我的父亲念叨姚书记是他的恩人。

后来又收到不少朋友的短信,纷纷要我写一篇关于文中提及的老书记姚继祥同志的文章,共同缅怀、铭记这位早已逝去的可敬可佩的老人,家乡百姓口中的恩人,干了一辈子大队书记的基层好干部。我当年作为回乡知青在农村种田十几年,亲身经历和见证了那个时代老书记带领家乡人民战天斗地的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壮举,见闻了他的太多暖心感人的故事。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普通的农村基层干部,他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两袖清风而去。他不滥用手中权力,不为子女、亲属谋私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谋其政尽其责,为家乡的后代子孙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他的清廉、正直、亲民爱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给家乡人民和身边的基层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尽管我对老书记了解甚多,但是在写作本文前还是去老书记的家乡一一姚王村走了一趟,想更多地了解一下他的详细情况。完全在我的预料之中,在我所见到的四五个老人中,他们都是异口同声地说道:老书记是我们家乡的恩人,真正的好干部。特别是有幸见到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姚善珍,曾经跟随老书记工作多年的大队会计,他连忙说道:“你可真是找对人了,没有谁比我更了解他的”。并特地把我带到一户人家。黄傅村一位九十四岁的老人杜仁发,老太太也还健在,老两口现在是精准扶贫对象。当我们说明来意时,两位老人非常激动,声泪俱下地说道:“姚书记是我们真正的大恩人,没有他我们不可能活到今天,更没有我们如今的一家人”。

接着他又说了下面一件事:我们双双残疾,但有三个孩子,大集体时年年都是最大的超支户。1975年的冬天,下了一场突大的暴雪,腊月二十几的时候,家里已一粒粮食也没有了,我们全家人每天只能靠山芋充饥。有一天晚上,老书记冒着风雪来到我家,一进门首先揭开锅盖,发现锅里面全是山芋,然后又看了我们睡觉的地方,房间里地上铺着一层稻草,稻草上面铺着一张草蓆子,旁边只有一床破旧的棉絮。老书记立即叫人喊来生产队长和妇女主任,一再吩咐他们明天早上一定要从队里称二百斤稻子送给我们过年,并要妇女主任尽快搞一床新被絮让我们过冬。他平时对我们家庭的关心和照顾太多太多,单就那一个冬天,如果没有老书记的关照,我们一家人也是无论如何熬不过去的......

听到这里,我也情不自禁热泪盈眶。老书记早在那时候的做法不正是如今我们提倡的精准扶贫吗?而他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带领家乡人民战天斗地,大兴水利建设,修建乡村公路,向荒山进军,植树造林,不正是我们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美好乡村,脱贫攻坚致富的先行者吗?



巢县烔炀旧事:难忘老书记姚继祥


统筹规划 大兴水利建设

我的家乡是文革初从肥东县复兴公社划拨到烔炀公社的,共十一个生产队新成立了一个立新大队,北面有一座山叫尖山。当时我们大队是全公社最贫困的大队,地形属丘陵地带,交通很不方便,水利条件极差,大多数生产队二、三角钱一个工。特别是1968年的一场突大干旱,全大队一半以上的生产队水稻几乎绝收。作为一方父母官的姚继祥书记焦急万分,他深知“水利是农业命脉”的重要性。于是带领大队干部一班人,经过精心的调查研究,制定了一个详细、周密的长远规划。第一个小五年计划:一年内建造两个电力排灌站,五年内建造三个中小型水库,彻底解决全大队水利问题。第二个小五年计划:修路筑桥,向荒山进军,以靠山吃山带领群众脱贫。

立新大队的三级电灌站始建于1968年秋,二级站位于现在合裕行政村的颜桥村,当时的三级站则是由二级站一路挖渠道十多公里,把水引到黄傅村北面,再建造一个十多米高的站台。这在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条件下,无疑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但是那一年的秋冬两季,不但建好了三级站,紧接着四级站开始建造。而四级站工程困难很大,所有渠道几乎都是和沙石打交道(现在四级站已废弃)。记得我那时是刚从学校复课闹革命后的回乡知青,亲身参加了三级站和四级站的建设。有两件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老书记第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每天穿着一件破旧的棉袄,干活时脱下来往地上一甩,每天和群众同来同去,风雨无阻。当时我年轻气盛,干活特别卖力。有一次,我挑着满满一担泥土,快步爬上十多米高的站台,突然腿子一软,迅速倒退,怎么也把持不住,一下子跌入几米深的沟渠里,引得干活的人们纷纷哈哈大笑。

两个站台的建成,能在大旱之年把巢湖水引入我们大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水路太长,代价太大。从1969年秋季开始,老书记的要在全大队建造三个中小型水库的计划开始实施了。

首先开工的是尖山周水库,它是直接利用尖山脚下的一处有利地形,连接两端小山坡,筑埧拦截,使其形成一个面积约160多亩的小型水库。这个水库工程很艰巨,因为紧靠尖山,全部是沙石。我就是在那时每天扛着大锤、长钎和乡亲们学会开山放炮的。全大队的社员在老书记一班人的带领下,一个秋冬便顺利完工。终于解决了下游几个生产队的用水问题。但是老书记却在一次搬石头中不慎摔倒被砸伤,并立即送往医院。那一次住院治疗的所有费用,都是老书记自理,没有到大队报销一分钱,这件事当时在全大队被群众广为流传。

第二年秋末,新坝水库开始动工了。新坝水库位于黄傅村的北面,下游可有三四个生产队受益,因当时的坝拐大队也可受益,所以也有部分社员参加了建造,并取名新坝水库。面积大约250亩左右,两个秋冬的时间,新坝水库顺利完工。至今当年那个显示集体力量大的热火朝天场面还经常在我脑海里时隐时现。特别是那打夯时的优美号子声总是在我脑海里漂荡。

老书记是姚王村人,他把自己村子五个生产队的姚王水库放在最后一个去建造,其中也可看出他的执政风格。姚王水库的面积略大于新坝水库。至此,当时的立新大队(文革后改为姚王大队)水利网络完全形成。在当时情况下,老书记带领家乡人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统筹归划,彻底解决一个山区大队的水利问题,改变贫困山区的生产面貌,使一个出名的贫困山区大队结束了“靠天收”的历史,这在整个烔炀地区也是一个罕见的壮举。



巢县烔炀旧事:难忘老书记姚继祥


修路筑桥 向荒山进军

水利问题解决了,老书记深知要从根本上解决全大队的贫困面貌还任重道远。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解决“路”的问题。即改革开放以后流行的“要想富先修路”,这一点其实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就是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先行者了。不过那时候的立新大队“村村通”工程只能是土公路,但也有很多地方铺上了碎石子,这些土公路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村村通”工程水泥路的雏形。

从1972年开始,立新大队便成立了一个“青年突击队”,其成员是从各生产队分别抽调两个青年人。他们不干农活,专门上山开采石料,大石头用于修建村村通土公路的涵道和桥梁,小石子用于铺盖路面。到1975年为止,整个立新大队七、八个村庄全部通上了公路。那时的土公路上,乡亲们的运输主要工具是大板车,拉着板车运输干活,在当时已经是比较先进的生产力了。

家乡北边与肥东接壤的尖山,南麓属立新大队,面积一千多亩,光秃秃一片,只有少数地方生长着解放初栽的松树。老书记在带领家乡人民大兴水利建设和乡村公路建设之后,他把目光瞄准了身后荒芜的尖山北麓。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靠山吃山。他要大举开山造林,用两至三年的时间把所有的荒山全部栽上彬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我也亲身参加了从1976年春天开始的轰轰烈烈的开山造林,那是一个非常艰苦却充满激情的场面。那时候全大队的社员,甚至十多岁的孩子也都上了山。天刚蒙蒙亮,小尖山上漫山遍野到处是黑压压的人群,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记忆最深的就是我们每天中午在山上吃着各村送上来的午饭,虽然只有萝卜、白菜,但饥饿之下,吃得特别香,狼吞虎咽满满两大碗,稍稍休息之后,又争先恐后地干起话来,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句怨言。两年多的时间,植树面积八百多亩,共栽彬木十二万多棵。待到尖山上的彬木长成葱绿绿一片,大都成材之时,已是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年代了。后来这片山林全部给承包了。虽然老书记……没有享受到当年开山造林的成果,但是他带领我们全大队社员那披星戴月、豪言壮语的热烈画面却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许多美好而又自豪的记忆。



巢县烔炀旧事:难忘老书记姚继祥


清廉正直 不以权谋私

老书记家乡工作几十年,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他清廉、正直、不以权谋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朴素的执政为民理念,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的崇高品质和高尚风格成为家乡人民永远留传的佳话。

三年困难期间,……我们大队的情况要好得多。老书记总是拖着病体穿梭于各村访贫问苦,布置生产自救。而自己的家庭却失去了两个亲人,他的老母亲和一个儿子。这在当时是少有的。

当年一段时间,流行的是从农村招工,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等。凡有条件的基层干部的子女基本上都农转非了。但是我们的老书记丝毫没有使用这个权力,他的三个子女至今都还在农村过着贫困的生活。当时大队的其它干部实在看不下去,便瞒着给他的儿子在烔炀扎花厂找了一份合同工。半年以后,老书记硬是以生产队劳动力不够为理由要儿子辞去工作回到村里,以致于儿子有段时间不能理解和原谅他。在那个年代,也是罕见的。

跟随他多年的老会计姚善珍老人告诉我:那时我经常和老书记出差办事,但绝不轻易住宿宾馆,总是尽可能地借宿在亲戚朋友家,还经常提前准备干粮带着在路上吃,老书记从不轻易乱花集体一分钱。那时如果有上级来人到大队,他总是把来人带回家吃住,而绝不会到大队报销分文。有一次我实在不过意了,叫他女儿写了一张报销招待费的发票,被他发现后当场撕得粉碎,并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1958年的大办钢铁、大跃进年代,底层干部浮夸风盛行。当时的家乡属肥东县复兴公社,邻近的华光大队上报水稻产量时按每亩1000斤,而作为复兴公社党委委员、霞光大队书记的姚继祥同志上报家乡产量时按每亩500斤上报(就这样也还多报了一些)。为此他还受到了上级处分,一段时间降级为生产队长。但他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家乡人民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后来三年困难,家乡人民的损失也降到了最底限度。


巢县烔炀旧事:难忘老书记姚继祥


终生清贫,一身正气

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己超过退休年龄的老书记被烔炀镇党委安排到刚刚兴办的企业任厂长。他在那儿又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九年,更给他身边的所有人留下了绝好的印象。1991年,老书记正式退休了,从此他拿着每月34.5元的退休金生活,后来加至每月80元。一生清贫的老书记住在村子的老屋里,老伴患有慢性病,生活贫困,身边的乡亲深为叹息,然而老书记总是笑着说道:够啦,组织上不是已经给了我退休金了吗?

肥东企业家许岗同志,曾任我们家乡的大队文书,和老书记共事两年。老书记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染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使他对老书记敬佩得五体投地。从1996年开始,逢年过节赶到老书记家里慰问。真是好人有好报。

老书记于2010年4月15日因病去世,享年91岁。在为老书记送葬的那一天,闻讯赶来为他送行的乡亲络绎不绝,人们含泪为他送行,对他表示深深的怀念,永远的敬佩。许岗同志专门为他树碑立传,碑文是:终生清贫,清廉品格无价;一身正气,正直气节永存。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