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东晋北伐气吞万里如虎,南宋偏安文化繁荣,为何南明却土崩瓦解?

用户68738747


历史上的东晋、南宋和南明,都曾在北方游牧强大攻势下偏安一隅,也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正因如此,人们很喜欢拿它们三个做对比。它们三者的领土都处于江南地区,一度与北方政权“分庭抗礼”,但与东晋和南宋相比,南明却犹如昙花一现。

当然,在谈及这一问题时,必须要指出的是,历史上东晋的北伐,倒也没有网络间传扬的那般令人振奋,基本是在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和刘裕等显贵主持下进行的征讨活动,而且多半也并未取得太大的成绩。当然,相对而言,东晋无疑还是比较成功的,毕竟使让自己的政权成功地延续了百余年。

同样偏安一隅的南宋,虽然与金国议和,割地纳贡,但令人意向不到的是,它的文化却非常繁荣,甚至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当然,南宋虽然重文轻武,倒也不乏名将。诸如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也正因如此,在三个政权中,南宋还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历史上的南明政权其实具有较大优势,不仅雄兵几十万,还占据富庶的江南地区。江南地区直至三国时期,才得到显著开发,魏晋南北朝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直至南宋时期南方才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从这一点来讲,南明时期的江南地区,至少不会逊于南宋,要比东晋强的多。

财力雄厚的南明,为何会败得一塌涂地?这就要从它的内部和外部分析原因了:

内部原因

首先,南明时宗室太多,各个都想成领头人。南明有财有军队,只可惜派系太多,一直没有一个基本得到承认的继承人出现,总共存在这么些年却换了几任皇帝。所以内部斗争就消耗了南明的实力。相比之下,东晋和南宋都仅有一面鲜明的旗帜,可自弘光政权开始,南明小朝廷就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

其次,南明政权党严重。党派之间的斗争在明朝末年实在是发展得极为恶劣了,甚至对人不对事,这就必定会影响朝政,没能出现一位真正的南明皇帝不得不说也与党争有关。朱由崧是南明的第一任皇帝,他在伦理次序上、地理上都占据有利地位,但是他有东林党人有着矛盾,当年他的父亲正是由于他们的反对才没能成为太子。所以他的南明皇位其实是通过政变得来的。矛盾重重的南明朝廷里,各自的党派党同伐异,完全没能团结一心。

再次,南明战略失误。南明小朝廷只想着偏安,很少做出进攻态势。如果在清军忙于北方时,南明能联合各路人马想北方进军,起码能在河南、山东一带有所收获,这才能拱卫江南,才是偏安之策。但南明没有听取那些有识之士的建议,他们眼睁睁看着清军清理了北方,不得不说南明的土崩瓦解也实在是咎由自取。

外部原因

从外部原因来看,南明所面临的敌人,与东晋和南宋有很大不同。东晋面对的是五胡,南宋面对的是金国,南明面对的是大清。

东晋时的五胡是趁机侵入中原,这些少数民族虽然强悍,但却比较分散,且有内斗的情况,并没能全力联合,很难给东晋沉重打击,直到几十年后才有苻坚统一北方,但这时东晋也已经安定下来,所以淝水之战苻坚兵败身死。

金国虽然在灭了北宋后立刻又几度攻打南宋,甚至将刚刚成立的南宋赶到了沿海,但是金国并没有全力消灭南宋。他们没有把最大目标定在消灭南宋身上,更多的是在南方搜刮,遇到挫折就返回北方。正是他们这种态度,南宋才能凭借金国放弃的土地度过危机,慢慢休养壮大。

而南明面对的清国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策上都非常有见识。他们在用一年扫清了北方的敌对势力后,一边对南明穷追猛打,不给其喘息之机,一边又在占领地区推行自己的政策。南明完全没能得到什么休养的机会,虽然江南富裕,但江南在清国的进攻下迅速失陷,没了江南,南明更没了机会。


史海烂柯人


中原王朝被北方少数民族打败后,其残余势力在江南重建政权的,中国历史上有东晋、南宋及南明。东晋和南宋都存在了上百年,领土和皇权过渡保持稳定,得到后世王朝承认。南明仅存在20年,领土不断缩小,皇权过渡也不稳定,因此不被后世王朝承认。

东晋和南宋都能存在上百年,南明却不能,原因何在?我们通过比较来寻找答案吧。


(弘光时期的南明)

一、南明和东晋比较:内部都四分五裂,但东晋的对手比南明弱得多

先看东晋:晋朝是士族掌权的王朝,东晋百年历史其实就是王、谢、庾、桓等名门望族的权力交接史。这几个大家族既是皇帝的依靠,又是内乱之源。为了控制朝廷,大家族之间、家族和皇室之间明争暗斗,导致东晋百年来内乱不止,如:322~324年王敦叛乱、327~329年苏峻叛乱、345年庾翼世袭藩镇之乱、373年桓温篡位危机、398~403年桓玄篡位之乱等。东晋这么乱,但除了前秦以外再未遭到北方入侵,反倒是祖逖、殷浩、桓温、谢玄、刘裕屡屡北伐,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除了前秦曾短暂统一北方以外,绝大多数时期北方处于五胡乱华、十六国(实际是21国)混战之中,没有哪个国家有实力灭亡东晋。东晋能存在百年,并非因为它强大,而是因为北方长期混战没有统一,对手的力量太分散、太弱了。


(五马渡江、一马化龙的传说)

再看南明:南明存在20年,不同党派和各地军阀先后扶持五王登基,为争夺正统地位,各派各军同室操戈、自相残杀。1644年,马士英控制的江北四镇军阀拥立福王朱由崧,左良玉便发动“清君侧”叛乱,1645年弘光政权被清军趁内乱消灭;1645年浙江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隆武政权,双方为争正统水火不容,当年即被清军各个击破;1646年广东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鐭绍武政权,广西则拥立桂王朱由榔永历政权,双方为争正统大打出手,绍武政权被清军趁机消灭。南明诸王中,其他政权都不足一年,只有朱由榔永历政权存在时间长达16年,并曾大规模北伐,取得辉煌胜利。但永历政权由李自成大顺军余部、张献忠大西军余部、明朝广西余部三派支撑,三派互相倾轧,酿成孙可望叛乱,清军趁机消灭永历政权。南明的对手是国力蒸蒸日上的大清,是横扫天下的满洲八旗兵,比东晋面对的北方十六国割据势力强多少倍!


二、南明和南宋比较:对手都非常强悍,但南宋远比南明执政基础牢固

先看南宋:赵构单骑逃到江南,北宋战斗力最强的西军王渊、刘光世、刘正彦、张俊、韩世忠等部纷纷来投,杜充率领的东京留守司大部人马也回归,他们均被赵构重用,逐渐形成了赵构的嫡系部队,只有岳飞的部队是在剿灭、收编江南农民义军过程中自己拉起来的,不是赵构嫡系。文臣方面,赵构先后启用汪伯彦、黄潜善、吕颐浩、赵鼎、秦桧,最终形成以秦桧为核心的文官集团。军队和官僚完全听命于赵构,可谓铁板一块,赵构在位30多年,为子孙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和东晋、南明内部四分五裂完全不同。既使面对国力军力正值鼎盛期的金国,南宋依然有实力、有基础抗衡。


再看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是“国本之争”主角郑贵妃之后,因此东林党人支持潞王朱常淓而反对朱由崧。弘光政权灭亡后,浙江、福建两省分别支持鲁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键。鲁王、唐王政权灭亡后,广东、广西两省又分别支持朱聿键之弟朱聿鐭、桂王朱由榔。南明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一个各党派、各路军阀都承认、都支持的帝王,没有哪个帝王能够号令江南,可以说是一盘散沙。这样的政权,如何能抵抗国力、军力正处于鼎盛期的强悍满清八旗兵呢?

三、南明和东晋、南宋对外策略比较:东晋和南宋都是一致对外,南明则是联虏灭寇

东晋时北方陷入十六国混战,大部分时期北方对东晋没什么威胁。只有前秦短暂统一北方,383年苻坚就率80万大军南侵,大敌当前,东晋谢、桓、王三大家族空前团结合力抗敌,取得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南宋因秦桧、万俟卨、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等历代奸相鼓吹屈膝求和,因此多数皇帝一味苟和偏安。一旦金国入侵,南宋皇帝立马贬斥鼓吹乞和的投降派,坚决抗击侵略,岳飞北伐、隆兴北伐、韩侂胄北伐、孟宗政孟珙父子抗金,都是例子,秦桧罢相更能证明这一点。


南明则不一样。南明诸王政权以朱由崧弘光政权北伐时机最好,当时清军正集中精力对付李自成大顺军和张献忠大西军,根本无暇东顾,但朱由崧因为李自成杀了他爹朱常洵、灭了崇祯帝,实行“联虏灭寇”国策,联合清军剿灭农民军。李闯张献农民军败逃后,他继承父亲朱常洵贪图享受的劣根,一门心思搜刮民财、搜罗珠宝、大建宫室、筹办婚礼,根本不想去北伐。等清军消灭李自成张献忠后腾出手来,南明诸王政权就很难抵抗了。等桂王朱由榔把国策改为“联寇抗清”、接纳李闯张献余部、共同抗击清军时,为时已晚,南明势力已被压缩到以广西为中心的西南一隅,江南半壁尽失,南明灭亡已经不可挽回了。


结论:南明内乱和东晋有一比,但南明比东晋还弱;遇到的敌手却像南宋碰到的金国,清军甚至比金军还强悍。自己更弱、对手更强,迅速败亡就成为历史必然了。


史盲球盲过滤器


为什么南宋、东晋可偏安南方,而南明却被清朝迅速灭掉?小编以为这与三者面临的不同对手有关

南宋,东晋和南明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的残余政区,不同的是东晋和南宋虽然残缺不全,但多少也能维持百余年的统治,只有南明,苦撑40年不到就被大清灭亡了,究其原因,小编以为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考虑

内因:南明内部争权夺利严重

南明诸帝中,除开隆武帝有志向北伐恢复山河,其他的嘛,基本都是混吃等死的主,因为南明的皇帝手中并无兵马,举个例子,隆武帝想趁清军占领江浙不久之时攻打南京,但是郑芝龙出于自身利益予以反对,隆武帝也没有办法,相比之下,赵构能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这就说明南宋中央有能力集合全国力量与金人决战,只不过赵构不愿意罢了。

外因:大清的志向是一统天下

不管是东晋还是南宋,他们所面对的敌人实际上都没有一统天下的打算,想当年金人只是想南下打打牙祭,没想到北宋军队如此不堪一击,这才顺带打下中原,打下中原后金人落后的制度也是统治不了北方汉人,于是河南山东等地烽烟四起,各种起义此起彼伏。东晋就更是如此了,按理来说西晋是被前赵所灭,但是前赵很快又被其他国家灭掉了,北方五胡十五国(成汉国在南方的四川),简直乱成了一锅粥,东晋除了中间的短暂的前秦威胁之外,其实没有面临过很大的压力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古代的王朝更替往往并不是短时间完成的,由于前朝过于腐朽或者新朝能力不足,就会出现前朝残余势力偏居一隅,与新朝对峙的局面。

东晋,南宋,南明是三个比较典型的由前朝残余势力建立的政权,他们在国都被攻陷后选择迁都长江以南,继续建立新的政权来延续统治。可是这些政权虽然成功建立了,打着前朝的旗号也招揽了不少能人,但整个朝廷的政治环境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有的甚至比之前更加腐朽。

我们先来看东晋,西晋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内迁导致当时的关中和凉州一带新迁入的胡人和当地晋人数量相差无几。但这些胡人的地位和权益并没有得到保障,很多官僚和地主把少数民族当做奴隶,甚至拿来贩卖。比如五胡十六国时代后赵的开国君主石勒就曾被抓到山东当做奴隶贩卖。

这些不公平的待遇导致内迁的胡人非常不满,反抗不断。最后在建兴四年(316),匈奴人刘曜长围长安,12月11日晋愍帝无奈出降,西晋亡。西晋灭亡后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就在世家大族的拥护下在建康(今南京)称王,想要继承西晋的统治。这时候晋愍帝司马邺只是被俘,并没有被杀,司马睿也只是称王而没有称帝。

由于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本身就出身世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氏族成为了西晋的主要政治力量。在永嘉五年(311)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的时候,这些世家大族就举家迁到南方避难去了。晋愍帝被拥立的时候甚至皇族都跑长江南边去了,只留下了13岁的小皇帝司马邺。后来晋怀帝在平阳遇害,在长安的晋愍帝下令司马睿、刘琨等的共七十万大军分三路合击平阳。结果身为此战主力的司马睿在士族的鼓动下竟抗命不遵。

所以说东晋和西晋并不是严格的传承关系,只是背后的这些个世家大族没变而已。建武二年(318)司马邺的死讯一到,司马睿就直接称帝建立了东晋。东晋前后有十一位皇帝,存在了103年,比西晋的51年多了一倍多。但这并不能说明东晋比西晋强,只是对手太弱(同时期北方正在经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

东晋从建立到延续一直是世家大族说了算,《晋书·姚兴载记》记载:“晋主虽有南面之尊,而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作为皇室的司马氏与门阀士族之间相互制约,门阀士族之间又相互牵制。这就有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毫无实权的东晋皇位竟然一代一代无比顺畅的继承下来,即使是动荡不安的政局中也可以平稳过渡。

由于这些掌权的士族多是北方的世家大族,因为战乱举家迁移到南方。这种丧家之痛再加上当时百姓的亡国之恨(这是北方少数民族第一次大规模内迁),东晋对于北伐,恢复大一统的呼声还是很高的。甚至长期以来组织了多次北伐,如祖逖北伐,褚裒、殷浩北伐,桓温北伐,刘裕北伐等等。这也可以看出东晋整体来看没有被打的偏居一隅的那种悲惨,反而按照自己的轨迹正常运转。

直到最后的灭亡,东晋都没被外敌彻底打败。永初元年(420),刘裕代晋自立成立刘宋,结束了东晋长期门阀专政的时代。

相比于东晋,南宋就要惨一些了。同样是首都被直接攻陷,皇帝被俘,皇室宗亲在南方直接另立政权继承前朝。但不同的是南宋面对的敌人相对要强一些,天会八年(1130)南宋高宗赵构直接向金帝上降表称臣,南宋成为了金朝属国。开国皇帝就这么怂的还真不多见,赵构这个皇位本身就是张邦昌直接送到手里的。

从对外战争上看,虽然由于朝廷的关系,南宋在外交上多以议和为主。但因为同样遭到的是外族入侵中原,和东晋一样,南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农民阶级都有较强的反抗意识,没有放弃过收复故土的念头。起码在保卫家园的过程中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这也让南宋这个再外交上并不强势的国家存在了152年,和北宋只差十几年。

再来看南宋的外部环境,和东晋时期的一片大乱不同,灭掉北宋的金朝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但好在金朝还保留较强的部落意识,进攻但不占领,打服就行。南宋都称臣了,金朝也没有实力彻底占领南宋,只能就这样了,过两年不老实了再打呗。

只能说南宋的运气不太好,凭借地理位置和制度的优越,好不容易耗死了金朝,没想到从更北的地方又杀出来个更能打,征服欲更强的蒙古族。蒙古族可是一心要灭掉南宋的,这是南宋国内已经腐朽到组织不起什么像样的反抗了。

仅有的两次有名的抵抗一次是打了六年的襄阳之战(前三年皇帝都不知道这事),第二次就是崖山海战,听这名字有的读者就会起疑,和游牧民族打海战?是的,南宋还真这样打过,而且大败,就此南宋直接灭亡。笔者认为有必要介绍一下崖山的位置,崖山位于今天的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也就是说把南宋打穿了,南宋才拼死抵抗了一下。

要说南宋不如东晋硬气,那接下来的南明可就让人大跌眼镜了。笔者也会最后用南明来总结一下偏居一隅的南方政权。

南明的政权可以说是在兵荒马乱中仓促建立的,按说明朝实行两京制,在南京是设有一个朝廷的,各种官员齐全,政体清晰。北京被攻陷,南京直接变成明朝的中央很正常,不应该这样慌乱。

这就是历代割据政权都面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前朝的弱点被延续和放大。

比方说西晋的氏族统治在东晋被放大,最后让刘裕“正大光明”的代晋自立。北宋的重文轻武,提防武将,南宋同样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把岳飞都杀了。好在两宋交替的时候杀了个文官(张邦昌),不然情况更糟。到了南明同样也是如此,举个例子,东林党和阉党的党争直到南明也没消停。

南明在对外策略上也充满了无奈,《南明史》记载南明的基本国策是“借虏平寇”。也就是说南明其实自己也知道,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反攻,只能希望大顺和满清打个两败俱伤,最好满清再退回山海关。随着清军一次次胜利,南明好不容易凑起来的势力都不用清军进攻,自己就土崩瓦解了。

甚至清军一到,就成群结队出去投降,南京用明朝备用朝廷组建的南明弘光政权才只存在了一年零一个月。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南明的“短命”是因为南明皇帝的法统性不强,东晋、南宋的建立者都是皇室近亲,甚至在前朝灭亡前就有一定实力。南明则不同,因为土崩瓦解的太快,皇帝换的速度也快。南明的这些皇帝之间毫无继承关系,唯一的关系可能就是他们都是朱元璋的后代。

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政权能坚持39年,功劳主要在大明之前的疆域较大,有充足的战略纵深。满清说到底还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赶走南明后对当地的安抚和统治要耗费很多精力。

东晋和南宋能站稳脚跟的原因之一,笔者在前文有提到,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都同仇敌忾,抵御外族的入侵。而在南明的时候出现了民族矛盾之外的另一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阶级矛盾在大明乃至南明占据了主导地位。即使后来清军占领北京,大明直接灭亡,民族矛盾的影响上升,但此时阶级矛盾依然存在。南明最有希望扛起大旗的弘光朝廷竟然指望满清来消灭大顺,他们还认为大明是李自成推翻的,所以李自成是大明的头号敌人。

综上所述,东晋和南宋可以偏居一隅安安稳稳的拥有半壁江山,而南明一触即溃。这其中原因很多,东晋和南明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敌人说一定要灭掉它,而无论是大顺或大清,都是奔着彻底推翻大明来的。同样是游牧民族,历史早期和明清时期的游牧民族的观念和实力是天差地别的。


邓海春


首先,拿南明和东晋、南宋对比是不合适的;其次,东晋北伐也没有气吞万里如虎。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南明并不是一个王朝,其正统性基本也得不到承认。因为这一段历史——从崇祯自杀到永历帝被绞死的十几年里面,南明既没有一个有号召力的君主,也没有一片固定的国土(其实就是越打越小)。相比之下,东晋和南宋长期和北方对峙,并被视作正统王朝,这是南明比不了的。

而南明土崩瓦解的原因也就在我刚刚说的一句话里面——南明没有一个有号召力的君主。这是一个相当要命的问题。而且南明不是没有宗室,恰恰是宗室太多了。

相比之下,司马家只跑出来一个琅琊王司马邺,赵佶的儿子也只跑出来一个老九赵构,那么各路北伐军队就只有一个核心。但是明朝在南方却留下了一大堆藩王,这叫要了亲命了。因为各地的仁人志士第一想法都是拥戴自己这里的王爷!

中国人喜欢讲究“党同伐异”,这一点在明末清初极其明显。东林党和阉党从北京斗到南京,各个王爷又自己先同室操戈,南下而来的清军就像割韭菜一样,顺顺利利地割了一波韭菜。

还有第二个问题,就是东晋的北伐。其实东晋这个王朝相当艹蛋,他们对北伐的态度一直是不支持,隔三差五还拖后腿。著名的祖逖北伐、桓温北伐,全部坏在自己人手里。随后的谢玄北伐,也是因为害怕被人清算而终止;至于最有希望的刘裕北伐,就和东晋一点关系没有,可以把功劳算在刘宋身上了。

实际上,南方对北方的北伐,基本都是越到最后越疲软无力,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除了朱元璋以外,封建王朝没有一个获得成功的。



青言论史


关于南明的问题反复出现,可见很多人对于“南明”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并不熟悉。实际上,南明和东晋,南宋的性质根本不属于一类,因为南明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政权,而是一系列并存的,或者相互继承的明朝皇室宗亲建立的小政权的统一称号。

公元1644年4月25日,自西安起兵的闯王在一路过关斩将,相继击杀了明朝名将孙传庭和明朝宗室亲王之后,终于在这一天攻入了北京城,明朝的末代皇帝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吊死,明朝灭亡。虽然明朝此时已经宣告灭亡,但是明朝对于整个南部中国的控制尚没有松动,明朝的势力此时仍然占据着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并且拥有数十万军队。考虑到此时的明朝是群龙无首,所以南方的明朝臣子将军,拥立福王朱由崧,即朱常洵的儿子为皇帝,定都南京,年号弘光。

弘光政权存在了没多久,便被一路势如破竹的清军扫荡,并且在弘光政权覆灭时,一大批明朝皇族后裔都被俘虏。

弘光政权之后,是鲁王朱以海政权和唐王朱聿键(后改年号隆武,史称隆武帝)政权并立,这两个政权不但不联合起来一同对抗清朝,反而因为各自的拥立大臣争夺拥立之功而相互攻伐,结果被清军各个击破。在此之后,隆武帝的弟弟绍武帝在广东继位,但同样,基本上只坚持了一个月便被灭掉。最后一个南明政权,也是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个,是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历政权。永历政权依靠着张献忠的旧部李定国,一度恢复了南方诸多省份,但最终在清军的围剿之下灭亡,永历皇帝朱由榔在缅甸被明朝降将吴三桂用弓弦勒死。

此时乃是清朝康熙元年,永历政权的灭亡,标志着金国16年的战争,明朝的残余势力最终被完全清除,清朝彻底实现了统一。

南明政权覆灭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不外乎内部的不团结。在弘光政权建立时,不团结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先是阉党残余阮大铖继续搞党争,排挤东林党;在清军即将读过长江,直逼南京之时,左良玉居然出兵攻击执政的马士英,而不去抵御外敌。可见南明政权内部的动荡。后来的朱以海朱聿键二人,各自为政,自相残杀。可见,南明的一棒子明朝王爷,在即将性命不保的情况下,想到的居然是“皇位,正统”而不是所谓的江山社稷,真是可笑至极。

再者,由于长江从元朝开始,统治者有意加强长江南北的交通,使得长江作为军事天险的功能大为削弱,因此南明在面对清军南下时,已经难以依靠长江来抵挡。再加上明朝最为精锐的部队关宁军,此时已经叛变投降,并且成为了清军灭明的先锋,南方的一群乌合之众根本难以抵挡。

因此,南明根本不是一个稳定的割据政权,自然不能长存。


庭州行者


首先一个原因在于南明没有一个法理上的继承人。

东晋和南宋相似之处在于逃避了战祸的皇族子弟来到南方,被当地实权派拥立为帝。而崇祯朝廷倾覆前,并没有确定继承人。导致李自成兵临城下时,皇室正统被一锅端。没有法理的皇位继承人,伴随南明抗清二十年,导致南方各个实权派内讧不断。

第二是为党争。明朝中后期的党争已经形成了一种“一天不党争,浑身都难受”的局面,究其复杂的原因不重要,可怕之处在于党争居然 “遗传”给南方朝廷后。崇祯死之前,没有留下一位指定的法定继承人,导致了南方朝廷要靠自己拥立来解决问题。

谁来做这个皇位是一个关系到自己利益乃至全家性命的问题。按照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顺序,第一人选为福王朱由崧;但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则由于之前的“国本之争”事件,心存芥蒂,违背了东林党在国本之争中的立场,以立贤为名拥神宗弟弟朱翊镠之子潞王朱常淓,而史可法主张既要立贤也要立亲,拥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最终福王朱由崧在宦官卢九德的帮助下,获得了江北四镇以及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成为最终胜利者。

而此后的隆武政权,永历政权以及在与大西军和闯军余部合作等问题协调上,党争始终存在,各派系不顾反清大局,全从自身利益出发。连三大案,南明朝廷都不甘落后,“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为南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第三个原因是私人军阀过多,不听朝廷调令。福王倚靠江北四镇在南京监国,但是四镇之间相互倾轧、骄横跋扈,很快就被清军攻破。

第四是党争延伸来的“愚蠢国策”。面对外敌入侵,各方势力心怀鬼胎。南京朝廷居然提出“联虏平寇”,和几百年后慈禧提出的“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如出一辙。(说不得慈禧就是学的南明)!

南明抗清二十载,内斗不息,何谈复国大业?“明亡于党争”实不虚也。


兰台烽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为你誓死捍卫。在北方五胡乱华时,东晋偏安一隅隔岸观火坐壁上观,但是冉闵带领乞活军在北方奋战多年灭了白匈奴羌氐羯族,打残了慕容鲜卑,所以鲜卑族即便统一了北朝,也是元气大伤无力南下平西晋。南宋时,因为岳飞北伐把女真族几乎消灭了,所以金人再也无力南下。而明末,北方再无英雄出世真正阻挡满清入侵反而全都争着抢着当了汉奸,吴三桂洪承畴郑芝龙左良玉先后率领几百万大军投降十几万满清鞑虏,所以满清力量未受损失得以专心对付南明政权。


红星照耀神州


南宋徽宗的儿子除了赵构其他都被俘虏,只有赵构最适合,而南明王爷太多


小龙趣解历史


我认为可以参考南宋。明朝后期也出现军阀化。两个原因造成无法坚持,直系皇子都死了,旁系的无法聚拢所有军阀为他效命。第二个是南方军阀没有出现岳飞这样的强悍人物力挽狂澜,反而是最强军阀投靠了清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