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贾诩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为什么在选择势力集团时,辗转了这么多次?

宋怡婷


简单明了的说:为了保命。

引言

贾诩是三国时代最聪明的人,堪称三国时期的奇才、怪才、鬼才。曾辗转于董卓、李傕、段煨、张绣、曹操的帐下,凭借自己聪明绝顶的高深智慧和左右逢源的超高情商,一步步成为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最后以七十七岁高龄寿终正寝,死后被谥为肃侯。

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贾诩在这些军阀中辗转的经历:

初露头角

公元147年,贾诩出生在凉州。

史书上第一次记载是公元179年,贾诩举孝廉去当官的时候,诓骗氐氏,说是太尉段熲外孙,逃脱得以保命。

平淡前生

史书上第二次记载是公元189年,在董卓军中,贾诩由太尉掾出任平津都尉,后迁讨虏校尉。后来在诸侯会盟讨伐董卓的时候,贾诩在牛辅军中任校尉。

此时,贾诩已经四十二岁了,在人均寿命三十多岁的东汉末年,人生已没有多少时间释放个人光彩。但是贾诩在黄巾之乱,军阀混战、羌胡为患的凉州生存下来,并得以擢升,就可以看出,贾诩前半生锻炼出了超强的保命能力。

人生坎坷

董卓死后,并州人王允掌权,凉州人的身份成了原罪,王允不肯赦免,加上“尽诛凉州人”的谣言,贾诩为了保命,只得帮助目光短浅的李傕、郭汜等人找回生存下去的方向――杀回长安。接着就是李傕掌政时期。

后来就是汉献帝东归,汉献帝落在杨奉、董承等人手里后,贾诩受到排挤。贾诩又投入到追击汉献帝的李傕队伍中。最后,汉献帝逃至安邑,派太仆韩融与李傕和解。和解之后,贾诩知道李傕、郭汜等人早晚被朝廷清算,于是他离开李傕,投奔同乡段煨。

在与段煨相处的时候,贾诩看到了段煨的不安。因为贾诩的名气、才气都太出众,段煨担心自己的威望和权力会被贾诩替代。所以,段煨表面上谨慎客气,内心却猜忌。于是贾诩就离开段煨,投奔另一个同乡张绣。

人生巅峰

张绣和贾诩一样只求乱世保命。张绣不记家仇投靠刘表,只想有一个安稳的地盘。但刘表却给不了他俩安全感。他俩就马上转投曹操,结果曹操在宛城凌辱张绣,收买胡车儿,剥夺了张绣来之不易的安全感,不得不再次走向敌对之路。但是,贾诩敏锐的看出,归顺曹操才是最后的归宿,所以力劝张绣投降曹操。

在官渡之战期间,贾诩帮助曹操下定决心,做出了最重要的战争决策――奔袭袁绍的粮仓乌巢,从而反败为胜。令曹操“信重于天下”。

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再后来贾诩随曹操北征乌桓,南下荆州,平定关西。最后更是助立曹丕为皇储之事立下大功。

贾诩事操。时临淄侯植才名方盛,操尝欲废丕立植。一日屏左右问诩,诩默不对。操曰:“与卿言,不答,何也?”对曰:“属有所思。”操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操大笑,丕位遂定。

但贾诩依然“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

小结

贾诩五十四岁才投奔了曹操。在他随波逐流的一生中,在他烛下无数个深思的夜里,他所思所想最多的,恐怕便是在这乱世中如何苟全性命,保全自己,安顿家人吧。

感谢关注,我是没事闲拉呱,我将与您持续分享有现实观点、有人生态度的历史分析!


没事闲拉呱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这句话形容贾诩是非常适合的,贾诩想在乱世中明哲保身,就必须要多方观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主公。贾诩不仅是那个时代的顶级谋士,更是一个得以善终的聪明人。

《三国志贾诩传》记载了贾诩先后投靠过董卓女婿牛辅、李榷、郭汜、段煨、张绣,这些人在贾诩的生命中都是个过客,贾诩最后选定的是曹操。在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势力相比河北的袁绍不在一个级别,但贾诩敏锐的发现曹操最终会战胜袁绍,于是主张张绣投靠曹操,而不是选择刘表或袁绍。下面从贾诩辗转的几个势力集团来分析下贾诩的选择。

早年的贾诩以善于应变为特长

《三国志贾诩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贾诩举孝廉出仕,贾诩得病后辞去官职,向西返回,到了汧县,中途遇上反叛的氐人,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氐人捉住了。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会拿好多钱来赎我。”当时太尉段赹,早年作守边大将多年,威震西方疆土,所以贾诩借他的名号来威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与他立誓盟约送走了他,其余的人都被杀掉了。贾诩实际上并不是段赹的外甥,善于应变以成事,这是他的特长。

贾诩虽然多处辗转 但并没有背叛旧主 反而兢兢业业受到礼遇

1.在董卓阵营里低调从事 献计夺长安

董卓兵败,牛辅又死,众人恐慌惧怕,校尉李榷、郭汜、张济等人想要解散队伍,返回故乡。贾诩说:“听说长安城里议论要把凉州人全部诛杀,而各位单独行动,即使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捉住。不如率众人西进,沿途收集士兵,用来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要是事情成功,就以国家的名义征讨全国,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李榷郭汜等人觉得有道理,于是一路收集残兵,到达长安时已经聚集近十万人,攻进了长安,赶跑了吕布,杀了王允。虽然李榷任命贾诩为尚书,但对贾诩是又亲近有忌惮。在李榷郭汜内斗挟持天子时,贾诩从中斡旋,天子被释放后,贾诩归还了官印绶带。

贾诩献计长安也是保命之举,但攻下长安后李榷郭汜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大打出手,并没有安定天下的大志,于是去投靠了段煨。

2.段煨驻军在华陰县,与贾诩的故乡同在一郡,贾诩于是离开李傕投奔了段煨。贾诩平素有名气,为段煨部队所盼望,段煨内心惧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但表面上对待贾诩却礼节周全。贾诩看出了段煨的难处,于是一边联系南阳的张绣,一边跟段煨说帮助他拉拢外援,从而达到了自己离开段煨的目的,及时保全了自己和家小,也为自己找到了下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3.贾诩在张绣阵营里曾经两次打败曹操,一次在曹操纳了张绣婶娘邹氏,张绣反叛,这一战曹操死了爱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还有一次在曹操撤退过程中,张绣不听劝阻第一次追击失利后,主张第二次再行追击果然打败了曹操。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派人拉拢张绣,贾诩以袁绍与袁术不和劝说张绣拒绝袁绍而转投曹操。张绣虽然与曹操有仇,贾诩说了要归顺曹操的三个原因。一是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归附他,必然不会看重我们。曹操的队伍弱小,他得到我们必定高兴。二曹操奉天子之令行事天下,占据道义和名义。三是有称王称霸志向的人,本来就会放弃私人恩怨,以向天下显示他的胸襟。

贾诩精准的心思看透了袁绍和曹操,果断的弃袁投曹,不仅为张绣谋了一个好的出路,更为自己找到了更加合适的安身立命的地方,不得不佩服贾诩在乱世中的选择。

4.在曹营里贾诩还是兢兢业业,除了献计献策,从不过问不该过问的事。曹操南下征讨刘表时,因刘表的突然病逝,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轻易占有荆州大部,曹操想一举消灭孙权与刘备的势力,但贾诩建议还是多安抚荆州民心,招揽荆州的人才必定会让江东俯首称臣,但曹操执意与江东在长江称雄,结果在赤壁大败而回。曹操征讨关中马超、韩遂时,贾诩以离间计成功离间了关中联盟,从而赶跑了马超、韩遂,平定了关中。在曹操立世子的家事上,贾诩以刘表与袁绍为例,帮助曹操下了立曹丕为世子的决心。

后来曹丕想要讨伐吴、蜀,贾诩以静待时机,积蓄力量不赞成曹丕讨伐吴、蜀,结果曹丕不听,数次征吴都是无功而返。

总结: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虽然贾诩辗转多处势力集团,但并不像一些反复小人,为利背叛或弑杀旧主,而是在每一个从事的阵营里都是兢兢业业,发现不适合赶紧离开。在遇到曹操后,贾诩再也没离开过,他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选择一个真正的明主,可以让自己真正的在乱世中明哲保身。就像贾诩自己说的自己不是曹操的旧臣,而又多谋善策,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在家里没有私交,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虽然没有功成身退,但得到曹操与曹丕的器重与赏识,不愧是三国最为聪明的谋士。陈寿也在《三国志贾诩传》把贾诩比作仅次于张良、陈平一样的谋士,不仅是因为计谋百出,万无一失,更是因为懂得通达善变的缘故。

我是紫气东来,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哦!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良禽择木而栖说的就是他。

各种斗争中完美高寿的人也是他。

他在列强间游走,目的和我们今天跳槽是一样的:钱多、官大、待遇好,有发展前途。

有本事爱跳槽的贾先生

这是个有本事的人,一般主子真看不上!

跟着袁绍,看的是袁四世三公子弟,而且兵强马壮人多。最后经过很多事发现袁绍的志向、智商、谋略和他差距蛮大,一个天才的谋士跟着一个比猪好一点的老板,何况这个老板还是个连亲弟弟都不放过的人,换做你,你如何?跳槽撒!还等啥啊!

所以又有了劝说新一任老板张绣一起投降老曹。

张绣说白了就是个典型的武夫。当初袁绍派人去收买他,曹操派郭嘉去收买他,他深知自己嘴笨脑子不够用,能说会道的贾诩又不在,干脆一句话不答,叫两边说客互相辩论,谁赢了跟谁走……

后来贾诩即时出现劝张降曹氏成功。

和曹操相见恨晚成就自己

遇到曹操终结了他跳槽生涯。

曹老板心怀大志和老谋深算这两点让他们惺惺相惜,更重要的是:

一、当时曹老板的旗号是光明正大的“奉天子令讨伐逆贼”,面子上好看,也只有面子好看了,才会把里子弄得更好。

二、他和曹操都是千年的狐狸,从来玩儿的都是谋略和城府,可以用“臭味相投”、“一丘之貉”来形容他们,当然也可以用“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

三、曹操爱才惜将出了名,用刘家的高官厚禄,拉拢了无数为曹家死心塌地的人才。

所以这位,跳槽跳到这儿就生了根了。哎,他和张绣害死了曹昂典韦曹安民,也敢来投诚,曹操也真放的下!

高官厚禄高龄寿终,跳槽跳得值!

说回来贾诩:曹操杀崔琰、气死毛玠两个兖州起家生死相随的挚友,始终没有动过贾诩。甚至晚年为了立曹丕还是曹植为储君摇摆不定,因为他一句话才下定决心立了曹丕。

不用分析也知道,能够做到功劳极大又不招忌讳还死在曹公后面,这人如何,请君细品……


谦语谦寻


贾诩被称为三国第一毒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贾诩给人出的主意,总是非常毒辣,造成的后果也极为严重。

贾诩最初是董卓门下部将,董卓被杀死以后,贾诩转投到了李傕郭汜门下。李傕郭汜战败以后,贾诩投奔了自己的老乡段煨。随后又投奔同乡张绣,成为他的谋士。

张绣投降曹操以后,贾诩也就成为了曹操的谋士,从此再也没有更换门庭。前前后后,贾诩跟了5位主公,可是他的名声却依旧不错,这又是为什么呢?

01三国时期,更换门庭其实很正常,没有谁能一次就看准的。

我们对三国英雄中,印象最深的一个,肯定是关羽。因为关羽忠义无双,被后世称之为关圣人。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关羽这辈子只跟随刘备鞍前马后,从来没有背叛过刘备。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三国志》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当年刘备兵败徐州以后,关羽和他的两位嫂夫人,全都被曹操给抓了。这个时候留给他的就两个选择,要么死,要么投降。

  • 最终关羽的确选择了投降,成为了曹操的部将,并且被曹操加封为汉寿亭侯,这也是关羽一生最荣耀的一个爵位。
  • 此后关羽又帮助曹操斩杀颜良,解决白马之围。虽然后来关羽再次回到了刘备的怀抱,可是抹不去他当年投靠曹操的那一段经历。

连如此忠义的人,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都选择了更换门庭,由此可见,贾诩这样的人,更换门庭,在三国时期,根本就是一件很正常不过的事情。

  • 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荀攸、郭嘉等人全都是更换门庭到了曹操旗下。战将诸如张辽、张郃、于禁、庞德也都是从其他人的麾下投奔而来。
  • 刘备手下的谋士法正、庞统、黄权等人,也都是不同派系投奔而来。
    战将中有马超、黄忠、魏延、赵云等人,此前都曾经跟过其他主公。

由此可见,三国时期的这些人才,更换门庭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贾诩更换了五次门庭,虽然次数的确有点多,但是都是事出有因。

一家公司倒闭了,你总不能死赖着不走吧?不是贾诩主动离开公司,而是公司倒闭了,贾诩失去了工作,主客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

02贾诩为自己的主公尽心尽力,没有亏待过老板们。

贾诩在5任老板手底下做谋士,可以说从来没有做出对不起自己老板的事情,这一点跟吕布有明显的区别。

吕布为了投靠董卓,把前任老板丁原给杀了,为了投靠王允,又把董卓给杀了。所以说吕布老是残害自己的领导,这样的员工谁还敢要?

  1. 贾诩在李傕郭汜帐下做事的时候,恰逢董卓被吕布杀害,这个时候李傕郭汜打算投降王允,可是王允认为他们西凉兵是逆贼,不允许他们投降。这个时候贾诩便建议李傕郭汜攻打长安,最终一举把长安给打下来了。
  2. 贾诩在段煨帐下的时候,段煨对他十分尊重。但是贾诩看得出来,段煨很担心贾诩会抢夺他的军权。所以贾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让段煨感到为难,果断离开了段煨,投奔到了张绣的帐下。
  3. 贾诩在张绣这里做谋士的时候,建议张绣与荆州刘表结成联盟。曹操南征的时候,张绣与刘表联合,结果曹操击败张绣。
    贾诩劝说不可追击,可是张绣不听,结果战败。回来以后贾诩说现在追肯定胜,结果果然获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贾诩对李傕、段煨以及张绣这几位前任领导,都是比较尽心尽力的。不仅考虑到自己的处境,也为自己的主公谋划前程。

在张绣造反斩杀曹操的儿子、侄子以及大将李典的时候,贾诩依旧劝说张绣投降曹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贾诩知道,以曹操的声威,张绣不管逃到哪里都会被人把脑袋砍下来送到曹操跟前。

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讬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原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三国志》

倒不如直接投靠曹操,曹操要想夺取天下,就必须善待张绣。连张绣这种有深仇大恨的人曹操都容得下,还有谁不愿意投降曹操呢?

03贾诩智谋出众,多次提出正确建议。

贾诩的智谋是没的说的,从此前为前面几任主公出谋划策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

其实在投降曹操以后,贾诩的建议也十分重要,几乎成为了左右曹操的重要建议。可惜很多时候曹操和曹丕不愿意听,所以最终以失败告终。

  1. 曹操平定袁绍以后,打算南下进攻刘表和孙权,继而能够一统天下。可是贾诩却觉得当时北方时局不稳,应该努力发展自身实力,有实力了再进攻不迟。
  2. 可是曹操觉得贾诩的建议不对,打铁应该要趁热。这个时候曹操果断带领大军南下,结果赤壁大战之后,曹操大军仓皇逃离战场。
  3. 曹操西征西凉的时候,遇到了劲敌马超和韩遂。尤其是马超骁勇善战,曹操完全不是对手。贾诩这个时候向曹操提出反间计,离间马超和韩遂之间的关系,最终彻底击败了马超和韩遂,夺取了西凉的控制权。

曹操在立嗣的问题上总是摇摆不定,一边是长子曹丕,一边是才高八斗的儿子曹植,都是自己的嫡子,他就问贾诩该选择谁。

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三国志》

贾诩告诉曹操,他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下场。曹操终于哈哈大笑选择了曹丕。因为袁绍和刘表就是立小儿子从而导致家族内讧。

总结:贾诩明哲保身之道,很多人明白也不愿意做。

贾诩不是曹操的原班人马,所以他在曹操集团内部,总是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即使他智谋过人,也从来不会炫耀。

此外他不允许自己家的子女和任何王公大臣结亲,这是他的原则。因为他深知,只要结亲以后,势必会卷入权力斗争当中。

这样的话他在曹魏可就混不下去了。所以凭借着这种智慧,贾诩受到了天下谋士的敬重。曹丕对贾诩更是尊重有加,为了报答他的恩情,曹丕封贾诩为太尉,对他的儿子也各种封赏。

可以说贾诩家族在曹丕时期,那是相当荣耀的。他一共活了77岁,在三国谋士当中,算是比较长寿的了。


江湖小晓生


我们拿现代打个比方,贾诩就是一打工,职业经理人,在多家公司之间跳槽换老板寻求发展机会。最开始的话,一直都是在凉州的几大集团之间,直到遇到曹操,心动了看到了光辉的前程,立马携带资源跳槽了。在曹操这里一呆就是一辈子,再也没有想过换工作的事情。

至于贾诩为什么辗转多个势力集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话,我们要了解贾诩辗转求职的经历:

贾诩,武威郡姑臧人,为官前基本就在凉州境内,和关中基本毫无交集,先天条件就让他没法刚开始就挑三拣四,只能是在凉州集团内选择了。而且这个人点子也背,刚举孝廉任郎官,就因病不得不辞官回家,可以说是开局就不利。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三国志·贾诩传》

董卓乱政纂权的时候,东汉最大的势力就是凉州集团了,而贾诩此时也四十出头了,在凉州也是小有名气了。所以贾诩就正式出仕,算是抱了老乡董卓的大腿,而且是在董卓女婿牛辅帐下效力的。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三国志·贾诩传》

贾诩是好不容易有了官身,可是好景不长。董卓被杀,顶头上司牛辅也被干掉了,贾诩一下子就从政府官员变成了乱党的一份子。最主要的是朝廷还不打算放过凉州集团,王允清算董卓余党,为了自保,贾诩只能是投靠凉州内部手头有兵的李傕、郭汜等,并唆使他们反攻长安,获得一线生机。

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语在《卓传》。——《三国志·贾诩传》

李郭入长安,整的是血雨腥风,宰了王允,贾诩暂时安全了。贾诩一看李傕、郭汜这架势,觉得这两人也不长久,不安全,就开始找机会开溜。而且李郭二人也觉得贾诩这人太精了,虽然亲近贾诩但同时也很忌惮他。后来李傕、郭汜相争,贾诩在救出汉献帝和百官之后,预见到李傕郭汜快完犊子了,便上交印绶溜号了,直接去投奔自己的老乡段煨。

傕、汜等斗长安中,傕复请诩为宣义将军。傕等和,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讬煨。——《三国志·贾诩传》

贾诩这时候也算是有点名望了,但也仅限于西凉军里面。段煨这个人也是一个笑面虎,心里怕贾诩夺其兵权,但在表面上对贾诩十分礼遇。贾诩这人精明着,一点就透,一看段煨这人也不地道,就有打算开溜跳槽了。这时贾诩的同乡张绣抛来的橄榄枝了,贾诩就驴下坡跑到张绣那里去了。

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三国志·贾诩传》

张绣这人比较有眼色力,知道贾诩的本事,对贾诩毕恭毕敬,言听计从,“执子孙礼”。再到后来,贾诩带着张绣痛扁曹操两次,向曹操展现了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能力,让曹操知道自己的厉害,然后在官渡之战前夕,然后说服张绣归降曹操,带着资本进入了曹操集团,最后终至太尉三公之位,与荀彧荀攸同传,史书定论“良平之亚”。

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三国志·贾诩传》

贾诩出身凉州,致使先天条件不足,有着客观的局限性,前期基本没有什么选择权。所以贾诩直至投靠曹操之前,转来转去都一直没脱离凉州系的范畴。

至于最后,贾诩为什么降曹操,且终身没有跳槽,估计有以下的原因,在贾诩劝张绣降曹的话,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三国志·贾诩传》

所谓鸟择良木而栖,贤臣择名主而仕。贾诩辗转于凉州系半生,最终贾诩以精准的看人眼光,将宝压在了曹操的身上。这一次的选择无疑将他推上了人生的巅峰,最终成就了完美的职业生涯。


巴陵人说历史


三国里面结局最好的军师,非贾诩莫属。有人问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贾诩这个人,是最能左右逢源,夹缝中求生存的社会人,随机应变的能力非常的牛掰。首先他是一位军事战略家,各位,战略家和军事家是不一样的,其次他是曹家军师里面为数不多的全身而退并且活的时间最长的一个人。有人就说啦,你这样说有根据吗?其实并不需要什么根据,有贾诩的履历就可以了,事实总是胜于雄辩。

贾诩的韬略

他起先跟随的是董卓,是董卓让他成为自己的女婿牛辅的一个军师,大家可能知道袁绍汇集的18路诸侯反董卓,当时贾诩在陕西,牛辅听从贾诩的建议,第一个攻打的就是孙坚。不错,就是孙策孙权的爸爸,那可是个猛人呐!一路猛歌把董卓杀得从洛阳跑到了长安。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还是败在贾诩的计谋之下,当时孙坚被打的领千骑而溃逃,这是由史可查的,诸位不妨看一下。

董卓兵败之后,贾诩隐退路上碰到西凉军败将李傕郭汜残部,劝说他们回师京都,趁乱控制国家政权,也就是贾诩式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这里可以看出贾诩的确不一般。可惜了李傕郭汜确实控制了京都的政权,只是因为一个女人分崩离析,不过贾诩的一席话,直接导致整个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动荡,这也没谁了!

之后就是曹操战宛城,那时贾诩已经跟随了张绣,在贾诩的帮助下,张绣两次击败曹操,其中一次使曹操失去了一员大将典韦 ,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这也是曹操一大痛之一。每当战事不顺的时候,曹操总会哭典韦,而典韦就是在那个时候没有的。牛吧!其实这都不算什么,下面才是最牛的。

贾诩的战略

刚才说了军事家和军事战略家是不一样的,军事家是解决当时的战争矛盾的,而军事战略家是怎样通过战争完成长远的政治目的的,这个就厉害了。

官渡之战前,虽然张绣打赢了曹操,贾诩为了长远打算,劝降张绣投靠曹操。并强烈建议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一决雌雄,并能准确推算出曹操在此次战役中能够取胜,说实话贾诩与曹操的另一个军师郭嘉,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

曹操在经过官渡之战后,有些骄傲狂妄,试图跨过长江,一统天下。这就有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前,贾诩曾力劝他此时应当休养生息安抚百姓,但曹操不听,结果是一败涂地。

曹操在赤壁失利之后,贾诩建议加强北方集权统治,并运计离间马超,韩遂。帮助曹操平定汉中。

贾诩的远见

在曹操晚年,其称帝的念想越来越重,身为军事联盟的头号人物荀彧,越来越无法容忍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真面目。而贾诩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沉默,这个老狐狸真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也为自己的全身而退埋下了伏笔。

贾诩最大的远见就是曹操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不动声色地暗示了不可废长立幼,继而帮助了曹丕,为自己积累了政治资本。

说了这么多,大伙儿应该明白了吧?贾诩这个社会人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为什么在选择主公的时候,辗转反复了许多次,就是因为他善于随机应变,精致的利己主义,恰恰是这样的人又那么有本事。

知道贾诩的晚年有多幸福吗?他活了76岁,这在三国时期是足足的高寿了,并且他被曹丕封了太尉,位列三公之首,这人太会站队了,死后配享文庙。

做人当如贾诩呀!


书生读书


贾诩选择势力时放弃了投靠实力强大的袁绍,而选择了投靠实力较弱的曹操

我们知道在三国乱世,曹操作为当时枭雄,想要成功,光靠他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还需要人才。而曹操在选人和用人上也是不拘一格,唯才是用,但选择是双方的,不是说曹操想要谁来辅助他,别人就会来的。

乱世出英雄,三国乱世确实有很多的人才,但他们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评断标准,也要给自己选择一个靠谱的主公才行,才能够在合适的平台上施展才华,实现人生的价值。那么今天就来看一看贾诩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投靠曹操的?

在官渡之战前,当时的局势已经慢慢的明朗了,在北方最大的势力是袁绍,另外就是曹操。就出现这样一个局面,一些有识之士就有两个选,一个是投靠袁绍,一个是投靠曹操。

当时袁绍的实力强于曹操,袁绍作为中原的一面旗帜,来投奔他的人太多了,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看曹操的那些中流砥柱的谋士都是从袁绍那里过去的,就知道袁绍手下的人才有多少了。

但人多了是非也多,很容易出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勾心斗角那是稀疏平常的,所以想要在袁绍那里出头是很难的,而袁绍最终的选择是和自己最为靠近的汝南帮,所以想要在袁绍那里施展才华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在袁绍那里看不到前途的人才,就想着去曹操那里谋一份差事,曹操对这些人也是来者不拒,只要是有才华,能打仗,有谋略,不管是三教九流也好,不仁不义也罢,统统都用。贾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投靠的曹操。

对于贾诩来说,他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人身安全,所以他对曹操就有了判断,后来曹操的表现,也充分的体现出了贾诩看人的准确性。

他之所以投靠曹操,有三个原因。一是曹操奉天子的命令征伐天下,是正义之师;二是袁绍实力强盛,我要是投靠,那一定是不会受到重用,虽然曹操比较弱,得到我之后肯定大喜,能够受到重用;三是曹操有着霸王的志向,一定不会在意私人恩怨,在四海之内证明品德。能够让我的信义道德名扬天下的人,正是曹操呀!在投降曹操之后,贾诩就被封为了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不过曹操的手下谋士众多,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做到物尽其用,比如荀彧、荀攸、刘晔、程昱、郭嘉等,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人才,能够得到其中任何一个都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但是曹操却是能够得到那么多,贾诩在这样的众星捧月下,他的光芒下也就暗淡了。不过贾诩也有在赤壁之战前,劝阻过曹操,来离间韩遂和马超。

在曹操晚年之后,贾诩也参与到了太子之争中,他的一番话,让曹操下定了立嫡长子的决心,可以看出贾诩能够根据当时的形势,知道怎么做才能保全自己,还能够得到曹操的信任。他能够做到明哲保身,不结党营私,就连儿女的婚嫁都有意去避开达官显贵。把贾诩的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

贾诩选择曹操,是因为他能够看清当时的局势,还能够看清自身的能力,知道怎么做对自己才是最好的,所以他才能够选对主公,选对平台,才能够真正的有机会施展毕生所学,找到用武之地,能够在繁华中不被荣华迷失双眼,这也是他自身能力的体现。






霖霖历史录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时代。作为任何一个立志乱世䢖功图名,有理想的人来说。遇到个好主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身突出的才干能力,忠心为主的仁义,还需可遇不可求的机遇。

而贾诩辗转更换门庭若干,也是迫不得己,时势所逼耳!既不像夏候家族,一出场就跟随明主。也无关羽张飞与刘备结交的际遇。可即便如此,凭着自己一步步的主动争取,最终依附于曹操,继而在曹丕时,又位列三公之首,官至太尉。说的上是个励志的人生传奇!

士途多桀,波折多坎的贾诩

刚出道的他,要想在乱世中立住脚,有番作为,只能依附于董卓。因为大家同为凉州地方人物,远亲不如近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没有一方势力的盲目投靠,就像孤魂野鬼的无助漂泊。各方势力并起的年代,谁也不知谁有鸿皓之志,有争霸称雄的能力。只有走一步看一步!

董卓下台后,汉末王朝以王允为首的朝廷势力,力主根除董卓余党。为了活命,也只能追随李傕,郭汜等人。而这几人在攻入长安后,相互间勾心斗角,彼此猜疑,最后直至火拼内斗。

眼看着这几人都不是成大事的人,又只能投靠同乡段煨。而这人,嫉贤妒能,气量狭隘多猜疑。迫不得己,又只能出走张绣。

后来张绣力竭势单,面临被吞并时,贾诩力主投降曹操。到此,贾诩才算真的有了依附。也再不用辗转兜圈,奔走各方。

而在袁绍与曹操二人选择中,贾诩是眼界深远,给张绣的建议也是有理有据。

所以,不是贾诩想辗转,实是天意弄人,必有此过程。他也想董卓,李傕之流,能奉天命,成人事。也想段煨,张绣之辈能称雄强劲,偏巧这些人不是有大才之主。而作为北方人的他,最终兜兜转转归附于曹操,足以显出贾诩慧眼识英主。如果有人问,为何没选择刘备孙策。那就更无从谈起,刘备都还在到处奔波,像个没头的苍蝇。而孙策在江东,面都碰不上。或许应了那句,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虽历经波折坎坷,最终得遇明主,也算功成正果。

才智出众,计谋独到的贾诩

虽奔波各处,寻找落脚之处。但贾诩并不是朝秦暮楚之人,相反是个实实在在忠诚为主之人。

无论在谁的帐下,总是尽忠划策,恪尽责守。这也是他,尽管各地投奔,却有个好名声。李傕任下,献计反攻长安!张绣座下,献策击退曹兵。

贾诩为臣,是做到臣子的职责本分。到是如段煨之流,疑心颇重,忌惮防范于他。遇到这样的主。任谁都会跳槽。

自从来到魏营,力主速战袁绍,详细分析敌我态势,给曹操吃定心丸。赤壁之战前,建议自我巩固,加强北方统治,操不听,吃了大败仗。渭南之战,巧施离间计于马超,韩遂。

在魏营中,贾诩的智谋,格局,眼界均为上流。往往在长远前景问题上,有独到的思维见解。

后在立嗣问题上,用袁绍与刘表的例子,巧妙化解这一敏感问题。既表明了态度,又不直接参于曹操家事。曹丕因这事,格外敬重于他。

临危保全,独善其身的贾诩

在生存之道上,贾诩深得其真理。一个人,任你天大能耐,无人识,无性命,都是空谈。从最初的王允追杀董卓始,贾诩的性命就一直悬在半空中。

为活命,力劝李傕郭汜反攻!只有这样,才能有保全的可能。来到段煨处,面对猜疑不容人的他,又只能孤身去张绣营中,既保全自己,又保护了家人的迫害。

在朝廷中,告诫家人深居简出,远离大员交涉。免得落下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的罪名。

有人说,贾诩活的太小心翼翼。也是因他小心驶船,才官拜太尉,得以善终。谨慎,睿智本就是好事,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多少人毁在功成名就上。究其原因,性情大变,目中无人,骄纵咨横!

贾诩明白,祸从口出。不该说的,不该听的,不该问的,通通拒之。临了富贵一场,功名一身,落个身首异处,实在不划算。常怀敬畏之心,不行无据之事。

本篇结束!


铭豪谈史


有些人读了很多书,但是又不具备做正事的能力,因而就将心思专门用在琢磨人性上了,久而久之就练出了一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本事。三国时期的谋士贾诩,就是这么个货色。

单论贾诩其人,一不具备统兵打仗的能力,冲锋陷阵就更别提了。二不具备治理地方的才能。三不具备做统筹后勤的能力。四不没有很好的文采。

贾翊最擅长的就是鼓舌摇唇,撺掇老板去做出一些,可以被自己利用的抉择,并且以此来成就自己吃香喝辣的个人利益诉求。

贾诩先随董卓,给果董胖子栽了,贾诩的好日子没了。因此他又撺掇董卓旧部李傕丶郭祀,不想这两位也是靠不住的主。于是贾诩,又只好找机会去投张绣。

贾诩之所以选张绣:

1,张绣实力不强,证明其身边没能人。贾翊好歹在董卓手下有点名气,贾诩投奔张绣,张绣必然会欣然接纳。

2,张绣胸无大志,这样便于贾诩将来利用张绣部被他人吞并之机,而混到新的饭碗。

贾诩之所以劝张绣投奔曹操:

1,当时曹操与袁绍对决,曹军偏弱,处境危险。此时张绣降曹,孟德公不会生疑,也会善待张绣及其部众。如此一来,贾诩自然又有了一个新饭碗。

2,当时曹、袁两家在打仗,张绣降曹,也仅仅是上表请降而已。倘若曹公战败,张绣的地盘、人马依旧在张绣手中,贾诩还可以撺掇张绣反水。如此一来,贾诩也不至于失业。

曹公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稳固了基业。此时贾诩随张绣归于曹公麾下,贾诩又得到了一个更为稳固的饭碗。

贾诩其人,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曹公才华出众、学富五车,因而谨言慎行,小心翼翼的混吃混喝,从不多事,从不当出头鸟。因而贾诩最终得以善终。

从个人处世的角度来看,贾诩夫子确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从顾念天下苍生的角度来看,贾诩夫子可谓是为了一己之私,不惜祸国殃民的主。

从老板的角度来看,贾诩夫子也不是什么好货色,但是若不想杀了他,还不能轻易去得罪他,以防他发挥败事有余的特长。曹公看人还是挺有眼光的,因此曹公一边好吃好喝的供养贾诩夫子,一边将其冷藏处理。


鬼影147951010


壹零壹肆来回答。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贾诩之所以辗转于多个势力,是为了选择一个值得追随的主公。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堪称三国时代一等一的奇才、怪才和鬼才。贾诩可能是三国时代里最聪明的人。三国时代的那些谋士和名人,很多人结局都不好。就说曹操这边的人吧,有的早夭(如郭嘉),有的反目(如毛玠),有的神秘去世(如荀彧),有的死于非命(如许攸),贾诩却安然无恙,寿终正寝。他为曹氏集团服务了两代人,在文帝曹丕朝官居太尉,七十七岁去世,谥曰肃侯,结局比许多人都好。

贾诩聪明就聪明在他洞悉人性,总能看透对方的心思。正因为洞悉人性,贾诩才辗转于各势力之间,选择值得追随的主公。先后效力于董卓,献计于李傕、郭汜,投靠于段猥,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官渡之战前劝张绣投降曹操,一直效力于曹魏集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