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战国时期各国人口和兵力情况?

爱茹故


战国时期的主要兵制

战国时期各国的常备兵其实并不多,以当时的生产力来讲,各国根本无法负担大量的职业化军队。因此,当时各国主要采取的是,以少量常备兵为主,并组织百姓在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从而保证在战争时期拥有足够的军队动员能力。

在近代出土的《云梦秦简·编年纪》中,有“庄王十二年,喜治狱鄢”和“十三年,从军 ”的记载,可见当时采取的主要是服兵役的制度,而根据《戍律》的记载来看,当时采取的方式是每一年一轮换,这被称作“过更”。同时,当时不仅是普通百姓,哪怕是小官吏也是需要服兵役的,可以说是“平时各司其职,战时举国为兵”。

而在《商君书·兵守》中,则有“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的记载,可见国家一旦陷入生死存亡之际,基本可以说是男女皆兵,从而达到最大动员能力。此外,《汉书·严安传》中也有“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记载,可见即使到了汉朝时期,在战争规模较大的时期,采取的同样是“男人从军、女人运输”来进行极限动员的。

而反观长平之战,对于秦赵两国来说都是生死之战,两国自然是全力动员、举国皆兵的形势,已经是两国的极限动员了。正因如此,长平之战后,才有赵国“举国男子皆战死长平”一说。

战国时期各国兵力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战国策》当中找到记载,当时各国兵力大致如下:

(一)秦国:奋击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秦惠王时期)

(二)楚国:带甲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楚威烈王时期,未计算楚国水军)

(三)齐国:带甲百万,车千乘。(齐宣王时期)

(四)赵国:带甲六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赵惠文王时期)

(五)魏国:武卒二十万,苍头二十万,斯徒二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魏襄王时期)

(六)燕国: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燕昭王时期)

(七)韩国:精兵二十万,厮徒十万。(韩宣惠王时期)

从这些记载来看,这个军队数量显然是各国极限动员之下的兵力配置。由此也不难看出,长平之战秦赵双方排除必要的留守兵力外,总兵力达到百万之众是有可能的。

战国时期各国人口

根据现代的分析,普遍认为战国时期的百姓与士卒比例大约在10:1左右,而在极限动员的情况下,则可以达到“6:1”左右。我们根据当时七国的面积和国力情况进行反推,大致可推算出长平之战时各国人口情况:

1、秦国:七国之中最强盛之国,人口约在600万左右。

2、赵国:战国后期强国之一,人口约在500万左右。

3、楚国:西边丢失鄢郢等地,土地面积有所缩减,但依然很大,人口约在700万左右。

4、齐国:济西之战后丢失大片土地,面积虽然急剧缩小,但人口密度却是七国之中最高的,人口应在400万左右。

5、魏国:战国末期已经沦为小国,人口应当保持在200万左右。

6、燕国:燕国苦寒之地,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人口应该在150万上下。

7、韩国:四战之地,七国之中最弱之国,末期领土已经极度缩小,人口应该在100万上下。

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得知长平之战时期,当时的全国总人口大约在2600万上下。

此外,根据《汉书·萧何传》的记载,在秦末战争中,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都城,小号将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图书收缴一空,尤其是关于要塞、户民、律法等记载的数据都得到了较好保留。而根据当时的记载来看,由于秦末战争的缘故,当时人口已由秦朝时期的3000万骤降至了1300万左右。

由此可见,秦朝时期全国的人口为3000万左右,由此也可侧面证实,长平之战时期全国总人口2600万左右是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