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大俠不上班,活動經費從何而來?在下百思不得其解?

用戶94325280176


古代的“大俠”其實是士族階層的一個特殊群體,即武士,他們喜歡遊走江湖,因而也被稱為“遊俠”。追根溯源,遊俠脫胎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階層,因而不同於一般的平民階層,他們有廣闊的社會交際圈。

人活於世,頭等重要的事當然是生存,不事生產的大俠們遊走江湖,哪來的活動經費呢?一般有三種來源:一是依賴家族實力;二是依附豪門權貴;三是“自主經營”。

古代遊俠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遊俠其實是士族階級的一個分支,所謂士族,是西周分封制的產物。按照周公創立的分封制度,國家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幾個等級。

“士”這個等級很特殊,他既是貴族階層的最末端,又是底層階級的最高層。作為貴族階層的最底層,他們有一個“貴族”的空頭銜,卻沒有任何政治待遇。作為平民的最高層,他們又不具備生產勞作的能力和願望,因而他們活成了“夾心餅”。

分封制的規則,又決定了這個群體的數量越來越龐大,到後來,士族階級成了影響國家政治生態的重要力量,以至於後世有“士族階級書寫了中國歷史”的結論。比如孔子、孟子、老子、李斯、商鞅等都是士族階級的傑出代表。

受百家爭鳴的影響,士族階級分化成了兩個群體,一部分信奉儒家思想,以讀書做官為人生目標,成了儒生,亦稱“文士”,一部分信奉墨家思想,以行俠仗義追求天下大公為人生目標,成了俠客,亦稱“武士”。

到秦朝建立後,隨著分封制的終結,士族階級連貴族的空頭銜也沒了,士族徹底淪為平民階層。文士和武士,因為不同的人生理念,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文士因為切合了帝制文化的需求,成為皇權的擁躉,日益強大,而武士則被政治主流淘汰,遊走在政治生活的邊緣。

遊俠們的三個活動經費來源

瞭解了武士的起源,就大致清晰了他們的特性和生活圈,也就可以知道他們的生存模式及三種收入模式了:

  • 第一種:本身就是富家豪族,依賴家族資源不愁費用

前面講過,遊俠本身就脫胎於貴族階層,家族勢力非常雄厚,他們雖然失去了政治待遇,但是作為家族後人,往往會得到不菲的物質待遇,比如地產、房產、金錢等。

這一類人群非常多,比如西漢初年的朱家、劇孟都是當時豪門俠客,各地都有豪門大戶,都會出幾個遊俠類的“人才”。這跟秦末社會動盪,六國之士蠢蠢欲動的大形勢有關。

比如劉邦的好友兼親家翁張耳,他本來不是豪門大族,卻因入贅富家豪門,搖身變成大富翁。從此,張耳遊走於江湖更加如魚得水,大把花錢,結交天下豪傑。劉邦就是在那個時候,結識了張耳。

與張耳“刎頸之交”的陳餘,其經歷跟張耳如出一轍。

  • 第二種:依附於豪門貴族,充當他們的門客換取收入

靠家族實力的畢竟是少部分,很多遊俠的家族隨著年代久遠沒落了,他們也不事生產,怎麼生活呢?依附豪門貴族充當門客,就是一條出路。

這類人群代表者,民間張口就能說出一堆,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四大公子的門客,很多都是遊俠,毛遂、馮諼、荊軻、豫讓等等。

其實漢高祖劉邦也算半個遊俠,他早年不事生產,遊走江湖,跟張耳等江湖俠客混得很熱乎,導致自己年近四十都沒有成家立業。劉邦的生活來源,除了在家啃老、啃嫂外,在外就依附於張耳這類的大富豪。

易中天先生曾經對這一類遊俠們做過一個概括:閒時幫閒,忙時幫忙,戰時幫兇!

  • 第三種:依靠自身能力和遊俠群體,形成“創收”能力

除了上述兩種情況,第三種則良莠不齊,形成了社會灰色地帶,這種所謂的創收方式可謂五花八門,有的打家劫舍、有的充當臨時工、有的充當殺手、有的淪為乞丐等等。

西漢時期這個群體最大,對社會的危害性最大。漢武帝晚年,有個號稱陽陵大俠朱安世的人,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持劍闖入皇宮內院。

漢成帝元延年間,長安曾經被遊俠搞得人人自危,大白天他們公開殺人,連縣令都被殺害。這些遊俠團伙作案,玩起“三色球”分工,一部分負責殺人越貨,一部分對付官府,一部分負責照顧內部傷亡同夥,把京師搞得人人自危。

遊俠的以上三種收入來源,往往是交叉的,不固定。比如光武帝劉秀起義前,就養了一幫遊俠,其中就出現了劫道行為,劉秀因此受到牽連,被官府通緝。

封建王朝對遊俠們的政策

遊俠們良莠不齊,社會價值觀也早就突破了墨家思想的框架,又因為其幫兇性質,往往受到權貴階層的喜愛,常常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能力。比如漢武帝時期的郭解,此人本就是豪門之家,與皇室及權貴階層關係密切,當年漢武帝尋找散落民間的異母姐姐,還得藉助郭解的力量。

跟那些遊俠一樣,郭解一生作奸犯科是家常便飯,他殺人無數,兇殘暴戾,後期為漢武帝所殺。

正因為遊俠們的這種生存狀態,給社會治安和政權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遊俠們遭到了統治階層的嚴厲打擊。又由於受到利益階層的豢養與追捧,這個群體就像野草,始終除之不絕。

說到底,根子還是在遊俠不是孤立的社會群體,他們與政治利益集團結成了割不斷的聯盟關係,直到兩漢、魏晉之後,隨著豪門士族集團的覆滅,遊俠群體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這個群體才逐漸退出社會主流群體。

從此,所謂俠客成了稀有品種,不再是社會關注的主流。


尋根拜祖


古代有保甲制度!在鄉村地區,政府會要求各鄉正里正保長每天清點人數,多一人或者少一人都得上報,想要離本甲必須持保長的印信,想離開本里必須持有里長的印信,想離開本鄉必須到縣裡去報備。也就是說,沒有證件,你根本去不了哪裡!只能去荒郊野外的破廟裡過夜。

1. 和尚主要吃的供奉,古代香火旺盛的寺廟,香火錢每年能得白銀萬兩,有些寺廟有錢之後購買寺產,大量土地。常有數千畝歸於寺下,然後出租土地,抽取租金。

2. 道士們除了香火供奉外,有些特殊時代還有朝廷的支持,比如,明朝皇帝多貪戀長生不老之術,因此迷戀道術。

4. 其餘的俠客,有豪俠,貧俠。

豪俠很簡單,家裡有錢,自己學一些劍術後,就開始浪跡天涯,打抱不平,因為家裡有錢,經得起揮霍,如李白

俗話說得好,吃飽了沒事幹。嗯,在古代階級分佈明顯那麼上層社會的公子哥,他們不用從事生產活動,除了吃喝玩樂以外,他們還能幹什麼呢?

於是這樣一群有正義感的公子哥就誕生了。他們行走江湖,行俠仗義,完全不需要擔心錢財的問題,他們後背有一個強大的“錢庫”可以供他們任意的揮霍。

這就是第一種的大俠,這種大俠是普通大俠羨慕不來的。

古代真正的大俠,大多出自政治集團或某團體,他們背後有強大的政治機器或財團的供給,我們耳熟能詳的“專諸刺王僚”的專諸,荊軻刺秦王的荊軻等等,都是受僱於某政治集團的大俠,這樣的大俠的成敗與否,往往關乎一個政治集團或諸侯國的前途命運,因此,揮金如土就十分正常了。

一般來說,能在古代稱上大俠的,像是司馬公《史記》中的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他們皆是忠義俠義之士,但都與朝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可以說各自有各自的“伯樂”而像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田文、信陵君魏無忌、平原君趙勝、春申君黃歇,包括呂不韋、燕太子丹都屬於養士為榮的,所以這些大俠都與他們有著門客主人的關係,自然不愁活動經費,在有名的還有詩仙李白,直接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比他的迷戀小弟杜甫更有遨遊天下的資本,古時候的大俠一般都是有名,並且為人賞識追捧的,就像是現在粉絲養著明星一般的人物,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劫富濟貧的人,但多多少少缺那麼一點登峰造極的意思。

一般的大俠都是一個門派之類的,例如張無忌,他們不需要擔心生存問題,物質是豐富的。

或者大俠的背景就是富家子弟,或者家道中落,他們也不用擔心。

有些者是沒有背景,但是這些大俠都跟著自己的師父,他們是不用擔心的。

徒弟多了你就可以開鏢局,老夫自然視金錢如糞土的,奈何這些徒弟不成器,劫不了富,也抓不住大盜。在老夫門下學藝多年,總不能看著他們餓死,只好賣了老臉弄出這個鏢局,還望江湖朋友給幾分薄面。這樣你的形象瞬間就高大了起來,至於鏢局收入和徒弟孝敬之類你必須是從來沒在乎過的。

當然,上面這些非主營都是混得比較開的,如果你手藝不精混得不太好也沒事,還有諸多生計可做的,比如找個你沒劫成的富或者被其他大俠(大盜)劫過的富,給他看家。又或者走上天橋,大喊一聲走過路過的爺們請上眼,再來一套業務展示,這些都能混到錢花。

劫富濟貧這活分技術流和暴力流兩種,無論哪種流派你都先得選擇一個名聲夠臭的目標,最好是欺男霸女、為害一方這類的。這是重中之重,那要是選錯了目標就不再是大俠,而是犯罪分子。

技術流的代表人物就是楚留香、空空兒之類的,通常採取不傷人命直接拿錢的手段,俗稱叫溜門檻,也叫偷竊。至於暴力流自然是以梁山好漢等為代表,講究的是一個猛字,通常直接打上門去,將對方手起刀落徹底消滅,然後從容帶走錢財,俗稱搶劫。

有些大俠,行走江湖,匡扶正義,也是不差錢的,有些者打抱不平,或者打壓豪強幫助百姓。

古代大俠一般都是家境比較好的大戶人家的後代,所以基本上不怎麼缺錢,還有就是即使不是少爺之類的,大俠都有很好的武功,可以給有錢人押鏢,或者做保鏢,酬勞也是相當可觀的。


第一美女


古代大俠給人的感覺都非常瀟灑,風裡來雲裡去,有的隱居世外不食人間煙火,有的遊戲紅塵喝酒吃肉,總之都是非常快活如意的人士。

那麼,他們沒有正經工作嗎?生活的來源又是哪呢?

其實這些形象基本上都是武俠小說塑造出來的,畢竟以他們為主角,寫得太過拮据或者齷齪會影響售賣。

真正的俠客生活,我們可以去看一些非武俠小說中的人物,以及一些歷史記載。

因為是講那些急人所難的大俠,先秦兩漢時期那些豪強一類的遊俠就不算在內了,他們很多都是地主或者門客,生活一般都比較富裕。

古典武俠小說中的俠客形象

古典傳奇小說當中,一般俠客形象有兩種:

  • 其一是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江湖俠士

  • 其二是建功立業、維護正道的官方俠士

混跡江湖的俠士往往比較神秘,但武藝高強,有著正義感,誰也不知道他們的生活來源以及最終去向,並且對於他們的描述往往接近仙人。

比如聶隱娘就是其中的典型。

聶隱娘本來是一個將軍的女兒,後來被一位老尼偷走了五年,教她劍術。學有所成之後歸家,其描述的經歷就非常離奇,本事也是異常恐怖。

吃一枚藥丸,提著一把劍在山中練習,猿猴、虎豹甚至飛禽都能輕鬆斬殺。之後被人帶到城市裡,專門斬殺有惡行的官吏,能殺人於無形之中。

這個故事裡還專門講述了聶隱娘與另外兩位俠士精精兒、妙手空空兒的鬥法,前者死亡,後者失手遠遁,瞬息間便千里之遠。

更有甚者,這個聶隱娘還可以改變人的命運,看到曾經的故人之子有血光之災,就增其一粒藥丸,保他一年性命,然後令其辭官歸隱。可惜這位官員並沒有聽從辭官的建議,果然在一年之後便死了。

而聶隱娘自身又是多年沒有衰老,神出鬼沒,最終不知所終。

其實這只是當時江湖俠士的一個縮影而已,其他故事的情節和這樣的描述都差不多,駐顏有術,神出鬼沒,武藝高強,經歷離奇,然後不知所終。

這是這一類俠士的整體面貌,人物比較扁平化,沒有太多的特色。

至於像《水滸傳》當中的英雄好漢,其實算不得俠士,是嘯聚山林的綠林豪客。

而還有一類的小說對於俠士的描寫比較有意思,那就是俠義公案小說。比如清代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後來被俞樾擴展成了《七俠五義》。

這裡面的俠士往往有官方身份,或者是圍繞在清官身邊保駕護航、跑腿辦事。

像南俠展昭就是典型,一直在包拯身邊,是其破案的得力幫手。現代像《神探狄仁傑》中的狄仁傑、李元芳組合,其實就是這一類俠義公案小說的模式。

這裡面的俠客生活來源自然是官府,甚至一些沒有官身的俠士,要麼是自身家底豐厚,要麼就是和官府有著聯繫。

非武俠通俗小說中的俠客生活,更為真實

非武俠小說中的主角不是武俠人物,所以往往沒有武俠小說中的各種光環。而因為很多言情類等通俗作品以貼近生活為主,主要受眾就是市井中的普通人,所以對於現實生活的復刻還是比較靠譜的。

比如著名通俗小說家張恨水的作品《啼笑因緣》中就有著對俠士的描寫。

這部小說講述的其實就是學生樊家樹與一位底層女子沈鳳喜分分合合的故事,但其中穿插著一對父女,老父叫做關壽峰,其女名為關秀姑。

雖然他們兩個不是故事的主角,但卻是推動情節的線索,在故事裡有著非常多的戲份和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為是非武俠的通俗小說,復刻現實的程度還是比較重要的。所以,關壽峰父女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當時社會底層俠客的真實經歷。

這一對父女本來是在天壇附近賣藝為生,其實就像古代街頭耍把式的藝人,以此謀生,處於地地道道的底層社會。

他們的生活其實是很苦的,關壽峰的歲數其並不是特別大,身子骨還比較硬朗,但是老態比較嚴重,生病之後連藥都買不起,還是靠了樊家樹的接濟。

所以說,在現實生活中,那些瀟灑的俠客其實是很難出現的,尤其是在社會的底層。這些人學過武藝,同時也有俠義心腸,這是底層百姓的質樸,但生活其實比較拮据。

要知道,那些快意恩仇、劫富濟貧等等行為在一個正常的社會中,無論是有序社會還是朝代末的兵荒馬亂,其實都是違法的,所謂“殺人償命”這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公約,不會因為做得大快人心就能逃脫懲戒。

所以,真正像武俠小說中的武俠那樣活著的俠士,在現實生活中要麼是嘯聚山林的悍匪,要麼就是流亡天下的罪人,根本沒有快意恩仇的資本。

真正的俠士,除非是自己家中極為富有,做一些賙濟的工作,贏得一些名聲之外,在史書中往往留下一個仗義疏財的俠名。

那些真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有俠義之心的俠客,生活的來源只能是自己收入微薄的本職工作,俠士只不過是大家對其讚譽的稱號而已,並不是一種職業。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古代大俠不上班,活動經費從何而來?在下百思不得其解?

答案是:靠劫富濟貧的本事。

在很多人眼中,大俠多是由那些個家境貧寒的苦孩子長大後回報社會才產生的一種職業,可事實卻截然相反。在古代社會窮人是根本學不起武功的,但凡會點功夫的家裡也必定是頗為富裕,他們自幼就衣食無憂,又習得一身武功,所以在看到窮人受到欺負後就想著上前拔刀相助,顯顯自己的威風,就像《天龍八部》中的段譽。

等到這些個大俠在江湖上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后,他們便想著開宗立派,好將自己的光輝事業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你想啊,既然是公開辦學,那些前來拜師學藝的徒弟自然會教些學費,這樣才能保證幫派的正常運行。如果碰上的全是貧苦子弟那也不用擔心,沒錢你肯定會幹活啊,幹活就意味有了收入來源。不然,你以為丐幫幫主行走天下會自己去討飯吃嗎?

當然,在外行俠仗義的豪傑們多是些脾氣怪異的人,他們就喜歡一個人行走江湖,這時候沒了旅遊經費也只能是靠自己做些兼職來獲取,比如給大戶人家當個保鏢、替來往商人壓壓貨等等。不過這些個辦法都比較費時費力,所以大俠們最喜歡乾的一件事就是‘劫富濟貧’,尤其喜歡劫那種‘為富不仁’的大土豪,而‘鬥地主’得來的錢一部分散發給貧苦大眾,一部分則作為自己的活動經費。

所以說,古代大俠不上班還能大吃大喝、救濟窮人,靠的正是自己的本事‘劫富濟貧’。




你莫幾道啊我機道啊


首先告訴你,古代是沒有大俠的,大俠這個概念是近代的武俠小說造出來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古代的小說裡看出來。大俠的概念是隨著時代在不斷虛化的.大俠一開始還有職業和收入,行俠仗義就是愛好,後來在小說家的努力下,大俠變成了沒有血肉,脫離現實,只知道快意恩仇,撩妞泡妹的成人童話,具體說就是大俠成了男人們的精神鴉片。

在小說的世界裡,大俠都是沒有父母的,即使有也要很快被小說作者安排死掉。這一點在金庸和古龍的小說裡體現的非常明顯。畢竟大俠每天在外面惹事生非,一旦惹到仇家,仇家殺上父母家裡,大俠就很難辦了,所以當大俠的首要條件就是父母雙亡,比如楊過,張無忌,郭靖一開始在江南到處惹事,他母親在大漠隱居,後來郭靖開大漠地圖,他母親就很快死掉了,所以作為大俠必須父母雙亡。

第二,在小說裡大俠也不能有產業,大俠一旦有了產業,就是悲劇的開始,尤其是主角。比如令狐沖一開始就是啥也沒有,所以能快意恩仇,後面做了恆山掌門,就開始畏首畏尾,處處受制。當然這個也有例外,大俠的產業要是超級牛逼也不怕仇家搗亂,比如段譽有一個國家,蕭峰掌握天下第一大幫派,張無忌掌握了天下第一大教。


明朝初年著名的小說《水滸》,裡面描寫的好漢都可以看成是大俠,不過他們都有明確的收入來源,比如宋江是小吏,晁蓋是地主,阮氏兄弟是漁民,吳用是鄉村教師。但是到了民國時期,大俠基本就已經沒有職業了,大俠完全職業化了。

在大俠職業化以後,大俠的消費就只能靠違法所得了。比如令狐沖和衡山派尼姑會恆山的路上就去偷大戶人家的錢財,蕭峰帶阿紫去看病的時候靠搶劫人參給阿紫續命,還有就是乞討,比如楊過從華山下來去找郭靖就是靠乞討。當然了,最大俠最體面的來錢方式還是做幫主,不過這個有點難。


還是那句話,大俠在現實裡是不存在的,大俠賺錢的方式都是社會法律不允許的,所以大俠被譽為事成人的童話。


西山講歷史


古代的大俠,其實都出自某個政治集團,或為某個政治集團服務的組織內成員,文藝作品裡的大俠,是作者精心打造的行走江湖,行俠仗義、除暴安良的一些社會成員的美稱,他被作者賦予公平正義的化身。

我們印象裡的大俠,多來自文藝作品。但文藝作品裡的大俠已經基本脫離生活,被完全精神化了,這與中國人精神需求有關係,雖然明知是假的。

中國人幾千年封建教化的結果,使人們把改變自身命運、獲得公平正義的希望寄託在明君聖主身上,當明君聖主不能為人伸張正義的時候,人們只有降而求其次,希望有大俠出世替天行道匡扶正義了。這就是文學作品“大俠系”受歡迎的原因所在,因為它能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撫慰,至少他們看到了公正與和諧生存的希望。

古代真正的大俠,大多出自政治集團或某團體,他們背後有強大的政治機器或財團的供給,我們耳熟能詳的“專諸刺王僚”的專諸,荊軻刺秦王的荊軻等等,都是受僱於某政治集團的大俠,這樣的大俠的成敗與否,往往關乎一個政治集團或諸侯國的前途命運,因此,揮金如土就十分正常了。

還有一些是出於財團或有政治背景的俠客,這些人是為財團服務的,背後有強大的財力支持,因此花錢也不成問題。

在古代,諸侯之間、政治集團之間養士、養俠之風盛行,不光是純粹的行俠仗義,其中也會有暗殺、間諜等活動。清末暗殺成風,比如汪精衛刺殺攝政王,孫鳳鳴刺殺汪精衛,上海幫內訌等等,無不打著行俠仗義名號,所行之事也並非真的行俠仗義。

但古語有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所謂為國為民就是這種狹義之舉是有政治目的的,而非普通的抱打不平的俠士。

民間流行的以及文學作品的俠士,便多是些抱打不平的俠士,這類俠士的背後也有足夠的財力做支撐,要麼有政治背景,要麼自家就有經濟實力,沒有這個背景或實力,行俠仗義的豐富含義和層次就會大打折扣,淪為民間的勸和或降為為富不仁的流氓之輩。

中國最早形成的民間俠士集團是墨家的墨俠,墨子主張“非攻”“兼愛”,主張四海皆兄弟,他反對戰爭,哪有戰爭就去哪裡調停,對於不聽勸阻的,就以“墨俠”抗衡之,主要是反守為攻,他們有最先進的強大的“武器裝備”,也有專門做諜報和協調工作的人員,是春秋戰國時期最顯赫的政治集團和學術組織,他們的經費來自天下官員弟子們的捐供。

秦始皇時期,墨俠遭受打擊,漢武帝時期更加趕盡殺絕,因為俠士的存在是中央集權的最大威脅,他不允許私人武裝和俠士的存在。但是在民間,義膽俠風從沒消失過,並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含義。

總之,不論是某政治集團培養或僱傭的俠士,還是民間實際存在的俠士,抑或是文藝作品裡的俠士,他的經費都來源於他所服務的政治集團或財團。當他不能履行這用行為的時候,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可能了,也就意味著不再能縱橫江湖,行俠仗義了。

至於武俠文藝作品中的大俠,那畢竟是小說,小說的情節都是為主題服務的,你不必為他的經費操心,隨便一個橋段就可以讓他揮金如土。你若問他錢從何來,他可能會說,有錢花就行,我才不管哪來的呢?


問道黃老





你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今天我來給你解答一下,大家共同探討。

  •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麼叫大俠,一般我們接觸的大俠,都是在武俠小說中。
  • 武俠小說中的大俠,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有產業的,一類是遊蕩的遊俠。第一種,比如各種莊的莊主各種門派,他們都有自己的生意、田產比如鏢局之類的。而且像少林寺這種他們不用納稅。自然不缺錢的。
  • 第二類個人的那種,他們可以劫富濟貧,然後自己留一點錢花,也可以幫人,復仇殺人等賺錢還可以通過領取賞金賺錢,但是這種一般就過得比較差,萬一技術不到家有可能會被反殺。
  • 他們可以劫富濟貧,然後自己留一點錢花也可以幫人復仇殺人,想賺錢,還可以通過領取的賞金賺錢,但是這種一般就過得比較差,萬一技術不到家有可能會比反殺。

其次,歷史中的大俠。

歷史中的大俠,一般在唐朝以前唐朝以後,基本上就消失了,大家最繁盛的時候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

這種大俠一般情況下,是作為門客。因為古代有地位的人喜歡養很多門客為他們做事。一方面這是身份的象徵,另一方面也是實力的象徵。

比如荊軻之類的,也主要是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通過打打殺殺來賺錢,但是雖然過得瀟灑代價還是很大的,動輒就會付出自己的生命。而且要成為大俠首先你的武功不錯,這也是同樣要經過艱苦的訓練。萬一你的武功比較低都沒有人要你。

所以綜上所述大俠是不上班,但是風險比較大,過得應該也不是特別好。我們只有在武俠小說中過過癮就好了。


巖芋


此文可能會顛覆大家的“武俠夢”。

古代還給予遊俠列傳的,也就先秦時期和西漢時代了,自從漢武帝誅殺遊俠後,歷朝歷代都不再給遊俠列傳,從此遊俠成為了以武犯禁的黑社會代名詞,成為了各朝代打擊的對象。

遊俠的黃金時代

先秦至西漢武帝時期,其實準確來說遊俠的黃金時代應該是先秦時代。畢竟秦國變法之後,再也不容忍“私鬥”的現象,只是秦帝國存在的時間太短,加上漢高祖劉邦本身也是流氓,因此漢代早期對於俠客還是比較寬容。

西漢武帝之前的遊俠,還是分各種類型的,有獨行俠客,但最有名的反而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因此《史記•遊俠列傳》中記載的基本都是有組織有紀律的。

在《史記•遊俠列傳》中一般獨行俠大都是市井之徒(或就是殺豬的),有組織有紀律的遊俠則被太史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窮裝逼型,二是富商型,三則是黑社會形態。

窮裝逼型——“朱家用俠聞”

朱家雖然以用俠而聞名天下,可由於家中收留了數百豪傑,導致了朱家“家無餘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

富商形態——“劇孟行大類朱家”

劇孟是個大商人,【周人以商賈為資,劇孟以俠顯】,雖然史書上給他列傳,主要是因為七國之亂時,周亞夫得到劇孟投附而高興,將其比喻成得到他如同得一國。

在《史記》中,劇孟的記載還算正面,將他說是“好博,多少年之戲”。隨後又點名了劇孟的母親死時,上千的車輛來祭奠,可當劇孟死的時候,“家無十金之財”。即說明了劇孟因好武藝收留遊俠,結果導致家財散盡,又暗暗地述說了遊俠們的薄情寡義,人走茶涼。

黑社會形態——“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郭解,一個典型的現代黑社會教父!一個遊二代,其父就是行俠殺了官府之人而被誅殺的。郭解成長之後,一不高興就殺人【“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史記》說了他的經濟來源,早年盜墓、私鑄銅錢,還蓄養門客,但每次大赦天下時,郭解才犯案,因此官府很難抓住他的把柄。

後來朝廷要將各郡國的豪富人家遷往茂陵居住,正如漢武帝的說法那樣,一個小小的百姓進入能讓一個大將軍說話。此人非賢即奸。隨後郭解的家族就殺了將他們提名的縣掾楊家。

這種以武犯禁,還連連暗殺對其不理的官府官員做法,就像是今天的南美洲某國的販毒集團,肯定要受到政府的全力打擊,因此武帝下旨徹查,最終將郭解全族誅殺了。

唐宋時期的遊俠,多為獨行俠

漢武帝誅殺郭解全族後,彷彿間遊俠抱團的局面就消失了,歷朝歷代也不再給遊俠列傳了。但遊俠兒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只是轉換了一種形態。

歷經了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戰亂的中土,唐朝的人們對武依舊保留著熱情,此時的遊歷天下的遊俠兒,不再僅僅是目不識丁的粗人,也有許多文人持劍遊覽山川水秀。

最有代表的就是李白了。“少任俠,不事產業,名聞京師。”,只是他從不靠劫富濟貧來餬口,而是靠他的才學。就如汪倫,本身是個富家子弟,李白的迷粉。在李白遊歷之時,贈了好多銀兩給李白……這也成為了後世文人創作武俠的靈感來源。

另外收留遊俠的組織,也從民間轉化到有背景之人了。

就如唐初的李建成、李世民在內,都交通遊俠,還有唐高宗時期的滕王元嬰、蔣王惲、虢王鳳等皆逸遊橫暴,交通遊俠,收留蓄養門客死士,仗義疏財。

而靠武藝吃飯的遊俠兒,若是找不到有背景的組織的話,還有另外一個方向:

比如崔顥的《古遊俠呈軍中諸將》:“仗劍出門去,孤城逢合圍。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投軍就是唐朝時期的靠武藝吃飯的遊俠兒,一條很好的出路。提著胡人的頭顱,來領賞錢。

宋朝時期的遊俠兒,跟唐朝沒太大的變化。

雖然宋朝“文昌武衰”,但這只是中樞的官場上而已,由於需要面對各種國戰,宋朝同樣是支持民間習武的。比如建立各種社團,什麼“錦標社“、“角社(相撲)”、“英略社(使棒)”。

但不要認為宋朝就不打擊遊俠兒,世人皆罵明初的路引制度,卻不知宋代的路引制度是貫穿了整個宋朝,與明有過之而無不及。各城、縣、寨、村、社都可以查驗行人的路引,謹防間諜或匪徒。

所以宋代的遊俠兒,除了文人能像李白那樣,遊歷天下之外。懂武藝的遊俠兒,更多的是選擇投附組織。

比如《水滸傳》中的柴進,武松、宋江等等好漢,都選擇犯事後跑到他那兒避難。

另外一種就是“學成貨予帝王家”,這種就多了去了,比如辛棄疾最為典型,早年即是文人又是地方的遊俠兒。

還有就是正史中的宋江,手下的那三十六個悍將,也確實“劫富濟貧”、“為禍一方”,但很快就接受了北宋朝廷的詔安了……

再則就是另外一種形態——魔教!

如方臘。史書中記載的方臘有兩種,一是說他為打工仔,好武且為人豪情仗義,因此身邊有許多年輕人跟隨(跟漢代的郭解差不多)。另外一種說法則是方臘是個地主家庭,就像《水滸傳》的史進那樣。

其實在史書中,記載的魔教,就是摩尼教和彌勒教(唐宋時),早期這兩教自從唐武宗滅佛運動後,就轉入了地方,專門反抗官府,因此歷來都被官府稱為“食菜事魔”的魔教。

在方臘之前的記載,“魔教”大都是“晝伏夜出的拜香組織”,還沒形成集中練武的形態。可到了方臘之時,方臘就有集中人員一起練武的形態了。

元明代的“遊俠兒”

元朝的遊俠兒,記載較少,但元史中有一個現象,習武之人有部分是起義軍或白蓮教徒。

明代時,朱元璋重典重塑華夏文明,此時遊歷天下的遊俠兒彷彿消失了。只能從明代的刑法案例中找出那些在城市裡混飯吃的“三教九流”式的小人物。

因此明代的習武之人,除了“學成貨予帝王家”和“魔教”(此時是白蓮教)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形態,那就是各種打行、鏢局。

有一點確實是要注意的,那就是明代的小說文學昌盛,因此如《水滸傳》、《北宋志傳》、《包孝肅公百家公案演義》、《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又稱《古今小說》)。

這些小說裡的習武之人,大都是“學成貨予帝王家”的,比如包公的侍衛展昭,還有《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好漢,最後被是選擇了詔安。

清代的“遊俠兒”

其實門派,在清代之前,多是指寺院的山門,少有黑社會性質的遊俠組織敢自稱門派的。

門派的鼎盛應該是在清代時期。清入關之後可不僅僅是“剃髮”、“焚書”,還頒佈了中土唯一的“禁武令”。

但是效果反而是將明代時期城市裡的習武之人,向農村、山區等偏遠地區轉移。

因此清代的民間習武就形成了兩種形態:

一、是正規化的,多為鏢局,或是官方背景之人(如綠營家眷)

二、則為白蓮教、洪門這種反清形態的組織,此時的白蓮教已經轉型成功,一方面以傳教的名義傳播,一種就是以教習武藝為名,暗中傳教,最終形成了小說裡所述的多種門派(若是考究,很多門派最多能追源到明末清初、甚至是晚晴時期)。

隨著時間的推移,清駐紮在各地的八旗腐化,因此民間習武的反抗組織也不斷向城市滲透,最有代表的就是漕運。

早期的漕運是由八旗負責的,清官府稱為漕丁,後來這部分體制內的編制員工,乾脆不幹累活了,將漕運轉包給臨時工。逐漸地為了搶奪地盤,這些水手、挑夫、縴夫,就形成了一個個黑社會性質的幫派,相互爭奪利益。後來就形成了有名的組織——上海漕幫、青幫、洪門!

總述

不管任何一個朝代,遊俠兒都少有“劫富濟貧”的行為來養家餬口,畢竟這是與官府作對,除了受到官府的圍剿之外,還要面對富家、豪族的報復。

且明清之前的遊俠兒的名聲,在民間的名聲不太好,就連李白,在《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中的介紹第一段就是“少任俠,不事產業“。等於說李白年少時,就跟個痞子一樣的性質。

另外“窮文富武”的,習武是需要大量的蛋白質作為後盾的,古代能天天吃肉的,可不是底層家庭所能承擔的。因此能保證“習武”的家庭要麼是有官方背景之人,要麼就像是漢代郭解那樣的,在城市裡混黑道的家庭。

只是不管是那種形態,任何一個朝廷都不會認可大型習武的門派出現的,這不符合官府的利益,因此在“天地親君師”的忠君思想之下,更多是“貨予帝王家”、“保家衛國”,又或者是鏢局。

當然也有民間劫匪。曾看過介紹《廣西土匪》這一書,上面提及了古代的中國有兩種土匪,一種是專門打家劫舍的劫道土匪。只是清代時期的這種劫道土匪,已經形成了村寨形態了,即拖家帶口,佔據偏遠山區,農閒時集體出動,劫掠一方。

一種則是暗匪。暗匪一般都是即興而起的,看到落單的外來人時,趁夜色,單獨或邀請鄰居一起,直接殺人越貨,乾淨利索。而屍首一埋,白天就又成為和藹的鄰家大叔、或辛勤勞作的農戶了。

但不管是任何一種形態的出現,吃喝拉撒的問題同樣也會困擾這些“大俠”們,更多傾向於《水滸傳》裡的人物,要麼靠富豪的給予,要麼只能靠“劫富濟貧”式的打劫。應該不會是現代小說裡的,靠那地裡產的,和門徒供奉的生活。

要不,就如同漢代朱家,養了幾百人,還家有那麼多田產,依舊窮到連吃飯只能吃一個菜,衣服不光鮮的了。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古代的“大俠”其實也是一種“自由職業”,其工作類型是分為很多種的,這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工作細節”來加以說明。

一、為民除害的“大俠”

在各種文獻和民間傳說中都記載著這樣一類大俠,就是“為民除害”的俠士,他們深得民心,專門為民伸冤,抱打不平,但是卻為古代官吏說痛恨,所以這類大俠的工作收入,大多是靠“名聲”,由一方水土的百姓供養的。

二、見義勇為的“大俠”

古代中不乏“見義勇為”的俠士,這部分人大多是俠義心腸,不僅能得到百姓的信賴,也深受官吏衙門的欽佩,既能拿到官府衙門的資助,也是百姓所愛戴的對象。

三、賞金獵人的“大俠”

對於賞金獵人“鏢局”,這在歷朝歷代都存在,他們是一批“特殊身份”的大俠,但是卻黑白通吃,他們是為了賞金而“行俠仗義”的,所以這部分俠士大多身經百戰、武藝高強,也自然不缺財路。

四、廣收門徒的“大俠”

其實在古代還有一類大俠,俗稱“門派”,這在古代社會是普遍存在的,潛心研究武藝和功夫,然後開設武館,以此為根基奠定“大俠”的身份,而前來拜師學武之人,也會適當的繳納學費,供養師父和武館。

綜上所述,古代的大俠其實也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自由職業者”,其收入來源也是五花八門,可以為是財路甚廣,說到底,在古代,只要深得一門手藝,闖蕩江湖,還是可以憑本事吃飯的。


草竹道人


這個問題很有深度,我來回答一下我的看法。

古代的大俠,在書裡都是遊走江湖之人,除卻一些有官職的,基本上確實沒有什麼正當職業,那麼他們的錢從何來,如何生活呢?

基於這個問題,古龍先生寫了一本書,名叫《歡樂英雄》。

這本書裡,關於錢的問題古龍先生是這麼說的:

江湖上的大俠客、大名人、英雄好漢,並不像傳說中一樣過的挺愜意。

他們和平常人一樣要生活、要吃飯、要玩要喝要花錢。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衣食住行,到處都要花錢。雖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但是是金子也會花光啊。

所以如果沒錢,他們就得像郭大路、王動那樣去找錢,要不就得捱餓!



如果這些大俠不肯像郭大路一樣低下頭去找錢,那還能怎麼做呢?

當然是劫富濟貧了,這也是我能想到的最靠譜的答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