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嚴格管教成了壞媽媽,沒有底線卻是好爸爸,這三招改變“豬隊友”

前兩天在群裡看到大家吐槽“家家育兒有一個豬隊友”,此話一出,立刻得到很多寶媽的贊同:

我老公就是一個拆臺的,導致孩子完全不聽管教,還對我很仇視。嚴重到3歲的女兒看我的眼神恨不得把我撕碎。

俺家是爺爺奶奶拆臺,還動不動就跟他說我是壞媽媽。

兩個人談戀愛時就說好都聽我的,可是一旦不一樣了總是扯我後腿。

爺爺奶奶的問題暫且不說,畢竟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監護人意見不同,壞處可是顯而易見的:

一方面,父母意見不統一會導致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好,也就不利於建立規則意識;另一方面,不統一的命令也會損傷父母的權威,即便是最後執行了,也會讓孩子感到這不是真理而是強權。

嚴格管教成了壞媽媽,沒有底線卻是好爸爸,這三招改變“豬隊友”

既然壞處一目瞭然,那明明是相親相愛的兩口子,為啥在教育孩子時就總彆著勁呢?

有人說這是教育理念不一樣,就像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一樣,不同的理念導致不同的做法。

這麼說有點道理,但是說實話,我們普通老百姓多數情況就沒什麼系統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碰到什麼事解決什麼事而已,讓理念背這個鍋實在有點不接地氣。

那還有什麼別的原因嗎?以色列心理學家尼拉·凱弗認為,這是“生活態度取向”不同造成的。

所謂的“生活態度取向”是指我們每個人會傾向於用不同的生活態度來尋找歸屬感和價值感。這種取向從3歲開始就不斷髮展,一直到十幾歲時才逐漸穩定。生活態度取向不同,直接導致人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也不同。

尼拉·凱弗把人們的生活態度取向分成四種類型,分別是:安逸型、控制型、取悅型和力爭優秀型。在教育孩子時,父母互相拆臺不統一,正是因為不同類型的取向衝突引發的。

在介紹4種類型是如何衝突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各種類型的特點。

4種生活態度取向

1.安逸型

安逸型的人做事首先考慮的是避免衝突,他們會盡量避免衝突造成的精神壓力和情感痛苦。這種類型的人習慣於活在舒適圈內,所以當面對孩子時,常見的做法就是給予孩子最大的自由。有時甚至是必須家長做決定的事,都交給孩子來做主。

拿每晚的準時睡覺為例。小孩子有時玩起來就不願意睡覺,這種家長會在孩子的要求下一拖再拖,極端時會等到孩子在玩具旁睡著了再把他抱上床。這是因為他們害怕與孩子產生衝突帶來的壓力。

2.控制型

控制型的人常常對秩序有著嚴苛的要求,他們覺得只有控制局面才能讓自己有安全感。身邊的事情失去秩序是他們無法忍受的,而要控制局勢,有時就需要通過控制自己和控制他人來實現。

所以,這樣的家長通常自身都很優秀,對孩子的要求也很嚴格。他們會給孩子做好各種日常計劃。但有時過於嚴苛的計劃會造成孩子的叛逆和反抗。

他們的本心並非要控制別人,只有事情都井然有序他們才能感到安全。

3.取悅型

取悅型的人覺得良好的人際關係最重要,他們害怕被拒絕,甚至為此不惜取悅別人。

這個類型的家長更容易溺愛孩子。還拿晚上睡覺來說,相對於安逸型家長的退讓,取悅型家長更主動,他們會不斷取悅孩子以達成目的。比如再講一個故事,比如再抱一會兒。時間就這麼一點點過去了。

4.力爭優秀型

這種類型的人覺得人生的價值在於優秀,如果不夠優秀,那人生沒有任何意義。

作為父母,他們習慣於說教,凡事要求正確,這雖然能不斷鞭策孩子,但在高目標的壓力下也很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己能力不足的想法,從而導致消沉和放棄。

嚴格管教成了壞媽媽,沒有底線卻是好爸爸,這三招改變“豬隊友”

相愛才會相殺,育兒路上有多恨他,相戀時你就有多愛他

說了四種類型各自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出每種類型在教育中都有自己的劣勢。而作為親密的伴侶很容易發現這些缺點,所以雙方一旦類型不一致,就容易產生矛盾。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就傾向於是力爭優秀型,而我老婆則傾向於是安逸型。所以我們家經常的情況是我認為應該掌握的東西就會對孩子不斷說“只要你努力就能夠達到”,而我老婆則會給予他很大的選擇權,對他說:“如果不喜歡,就不要勉強自己,多去發現自己的優勢”。

表面上看我們都很有道理,夫妻的分歧也是該不該堅持?可其實潛意識中的原因卻是我們是兩種類型的人。我覺得做不好事情,活著就沒有什麼意義;她覺得把生活弄得雞飛狗跳,才是沒有意義。

最有意思的事情是,相反才會相愛。今天你覺得他冥頑不靈,當初卻愛的就是這份堅持。

我老婆當年就是覺得我還算上進才跟了我,而我也是看上了她的平和以及會坦然生活。戀愛時,我們因為對方不同於自己的特質而彼此吸引,沒想到在養娃兒時,卻因為這兩種不同而產生不小的分歧。

其他兩種類型的相互組合也大同小異。控制型會讓每件事情都有條理,取悅型卻偏偏想要突破這些計劃,靈活處理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對照著分析分析自己的情況。

嚴格管教成了壞媽媽,沒有底線卻是好爸爸,這三招改變“豬隊友”

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

既然有分歧,我們就要去解決問題。介紹了4種不同的生活態度取向,並不是要給我們自己畫上框框。而是為了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

上面我們著重談了4種類型容易造成衝突的缺點。其實,每種類型也都有各自的優點。比如:

安逸型能讓孩子養成隨和、成熟,享受生活的性格;控制型能夠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形成重視規則,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取悅型能教給孩子友善、謙和、折中等溝通技巧;力爭優秀型會為孩子樹立成功的榜樣,幫助孩子判斷優良品質。

仔細看看這些優勢在人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之所以總覺得人家是“豬隊友”,大概是我們生活的太久了,已經忘了對方的優點,滿眼只是庸常和毛病。所以,想要讓家庭教育變得和諧又統一,我們要重試往日的激情,並做好下面這三點:

一是發揚各自取向的優點,協商好在相關領域的話語權。比如在重要的學習技能方面,力爭優秀型就多給意見;在與人交往方面,取悅型就多幫助孩子掌握溝通技巧。不要在家裡建立絕對的權威,單聽爸爸的和單聽媽媽的都不好,劃分好領域才能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和優勢。

二是克服各自取向的劣勢,督促自己努力改變。育兒先要育己,對於自己身上的劣勢首先要有個清醒的認識,然後還要聽得進伴侶的提醒。最近我們家開展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就比較多,我覺得做好這步,爸爸的責任更大一些,只要父親做出改變的表率,媽媽一般都會做的更好。

三是互相支持和理解,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戀愛專家經常說“不要試圖去改變一個人”,這話有點道理。既然是多年形成的生活態度取向,就註定了不會輕易能改變。很多家長都希望有什麼育兒知識能讓伴侶一點即透,事情一蹴而就,可這是不現實的。在育兒的道路上,我們要做好長期奮戰的準備,只有雙方去互相理解和支持,改變缺點才有可能。

多學習,多反思。當年我們既然能攜手相戀,今天就能通過實踐和耐心,讓“豬隊友”成為最好的父母和最優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