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玉的“沧桑感”表现在哪些方面?

广州廖成文


古玉历经漫长岁月,被赋予了无比神秘的色彩,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古玉的沧桑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老熟

玉之熟者谓之尊。老熟的古玉硬度和密度略高,是韧性与刚性并存的熟透,会散发出一种内敛的光感。老熟古玉的色是具有油脂光泽的暖色调,“暖”是重点,色正而不偏。老熟古玉折光柔和流畅,不会有阻滞感,形状过渡自然,不会用明显的棱角,盘玩有脱手而出之感。


2、沁色

古玉上的沁色是因为玉器长期埋在地下,与周围环境中的物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颜色变化。沁色的说法比较笼统,实际上就是外界物质沁入古玉中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和状态特征。由于埋藏环境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使得古玉上的沁色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色彩。沁色主要有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绿色、紫色、蓝色以及过渡色等十三种之多。

3、皮壳

古玉的皮壳有一种共同而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古玉表面的“磨砂现象”。其形成是因为古玉长期埋藏于地下,被经年累月的侵蚀,自然而然形成的。这种磨砂面细腻而且相对均匀,折光柔和而凝重,包浆古朴而浑厚。古玉皮壳上的磨砂面大部分需要把古玉倾斜45度角,并且借助放大镜才能观察出来。


4、神韵

古玉的神韵是别辨古玉的关键。神韵的认知因人而异,这是一个火候的问题。敬是神韵的根源,也是古玉所表现出不同韵味的差别所在。古玉之所以有神韵是因为无论工匠或是玩玉之人都是以大敬之心待之,因此古玉有神韵有灵魂。在欣赏和把玩一件古玉时要敬心以待,方能与其产生共鸣,才能真正读懂古玉。



匪风912一半醉人间


什么叫沧桑感自己看,自己悟。


天水好1


还是上几张微观图共同学习交流吧,文字说的再多总觉得不立体,古玉的那种沧桑和熟旧感一定要真仿对比着看才能行,比如同样是人的脸,小鲜肉的脸就不可能具备风吹日晒中老农的脸特有的沧桑和岁月感











静水流深35289098


明末年代岫玉手镯一对,內圈口5.8公分。经过几百年氧化,沁色的沧桑感是现代岫玉没有的。

不信的人,请发相似现代岫玉手镯图来比较。









黄翡龙


汉代瑞兽




俞方文


和田老玉两块






缘缓原


高古玉的沧桑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熟。任何事物都有生命。一件历经千年的古玉一定有老熟的感觉。新玉无论如何做旧都无法表现老气。如同一个十几岁的姑娘,无论如何化妆,其手上皮肤无法表现出粗糙的痕迹。高古玉也是如此。

2,沁色。极少高古玉没有沁色,无沁色的高古玉其玉质一定比有沁色的高古玉更坚密,而有沁色的高古玉的沁色一定能找到沁门,即玉器有裂纹,这种裂我们玩家称之为天裂,是玉器先天形象的。玉器入土后受地下各种物质的影响将微量原子顺着裂纹浸入玉肌里,这种沁有明显的过渡层,色泽上由浅入深。

3玉质变。质变是古玉的最重要的环节,玉质的变化是古玉的根本变化,玉肌里出现饭渗或结晶体是玉发生质变的直接表现。

4神韵。神韵最直接的表现在各种动物、人物的眼睛上。其眼神你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它都注视着你。











金正458048377


古玉跟透光度没有关系,有可能微透光或不透光,古人选择雕刻配饰材料时没有考虑到这层关系。但雕刻图案跟当时所处的时代有关系,不会穿越年代。至于臆造图案暂时不能妄加评议,就像现在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不能说它不存在。古玉的“沧桑感"就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而不是今人所做作的表象。


江南杏花雨1


以玉为载体的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爱玉、崇玉、敬玉、玩玉、盘玉、佩玉之习俗,这是因为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人民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古玉的文化内涵丰富,品味之高,被誉为“东方艺术收藏品中的顶级奢侈品!”它的文史科研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甚至经济实用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古玉由于久埋于地下,或者在窖藏、传世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局部细微的变化痕迹。这些痕迹包括自然氧化和熟旧痕迹、打磨抛光痕迹、原始的加工痕迹、沁蚀痕迹、次生痕迹等等。这些痕迹突显了古玉的沧桑感!





下面笔者就结合痕迹学的原理来谈一谈古玉沧桑感的问题,希望能给广大古玉爱好者一点启发,不足之处,请同好方家指正!





一、古玉自然氧化与熟旧痕迹。

古玉大多是久埋于地下,沧桑感极强 !只有少量窖藏的古玉完好无损,光亮如新!由于其久埋于地下,地表的环境不同,侵蚀不同,玉质不同,玉表面都会留下一层厚厚的氧化岁月痕迹,加上人为的使用痕迹、盘玩和摩挲过程中汗迹、油脂以及地表中杂质的渗透,形成的这种表面痕迹通常称为包浆或者皮壳。



年代越久远,受沁蚀越严重,其沧桑感就越强!其表面大多有一种玻璃光泽或者油脂光泽,柔和内敛,就像夕阳照到冰面上的感光,波光粼粼!具有这种宝光的古玉的艺术感、沧桑感或者熟旧感都很强!这种光泽是古玉在密闭的墓穴或者空间里头历经百年或者千年氧化形成的。另外还有部分古玉由于局部或者整体发生质变和钙化,局部没有光泽或者整体感光度不强。





一般情况下,凹下去的阴刻线底部的包浆应该与凸起来的或者表面其它部位的包浆一致,甚至沁痕更深一些!受沁部位的包浆也更为厚重一点。 玉表面大多呈鸡皮疙瘩,局部有许多细小的毛孔,这些类似人体皮肤的毛孔是会呼吸的,毛孔千变万化,呈不规则分布,毛孔边缘一般没有毛刺,凹凸不平,深浅不一,另外玉器表面受沁后,表面那层光泽依然是存在的,玉表面的整体光泽是不一致的,抛光打磨精细部位宝光四溢,凹下去的地方感光度会差一下,跟仿品、赝品那种统一的、刺眼的高光、贼光,玻璃光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





古玉经过长期氧化和受沁,表面大多呈失水状态,起皱纹,在60倍放大镜下观察,玉表面呈现凹凸不平的状态,分子内部会产生一种熟旧感,沁色和泥土中的可溶矿物和腐烂杂物有一种被玉质“吃”进去的感觉,浑然一体,富有层次感,这种熟旧感有时像煮熟的米饭,有时像天边的晚霞,有时像熟透的苹果,有时像快熟的杏子,有时像秋天的枫叶……





二、杂乱无章的打磨抛光痕迹。

古玉打磨抛光大多用解玉砂,兽皮、粗布,竹片等,由于解玉砂大小粗细不均匀,玉器经过打磨抛光后,表面留有许多解玉砂蹭划的痕迹,上面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细微的线条,或长或短,或粗或细,八面出锋,甚至会有重叠交错,留下的这种痕迹总体呈现杂乱无章的现象!而赝品则千篇一律,表面光滑度和感光度一致,难以看到这种杂乱无章的图像!





三、玉表受沁与被侵蚀痕迹。

古玉久埋于地下,大多受沁,而且大多沁在玉质疏松的或者绺裂部位,沁色也是有过渡的,有深浅、浓淡、层次变化的!真品沁色深入肌理,与玉质浑然一体!受沁部位表面大多宝光四溢,只有少数受沁严重或者发生质变的古玉的感光度较低。





就拿白玉红沁来说吧,玉表面的沁色大多由深红至大红、橘红、橙黄、米黄、淡黄再到白色过渡的,大多局部开窗,开窗部位露出了玉器原本的玉色,周围沁色有连带,受沁部位光泽柔和,精光内放,边缘分界线是不明显的,毫无规律可循的。





这种自然的分布,是造假者难以仿制的!赝品沁色部位颜色发死,无光泽,大多用酸碱腐蚀,表面沁色会有脱落,受沁部位与没受沁部位的边界明显,无过渡,局部烟熏、火烤或油炸,颜色过浓过淡且浮于表面,像轻纱笼罩,朦朦胧胧。 部分高仿品则利用带杂色的、劣质的、有绺有裂的玉来仿制的,沁色尽管是染在玉质疏松或者绺裂的部位,但由于其缺少变化而失去古玉的神润感和沧桑感,依然不难识别!





另一个就是腐蚀痕迹。古玉久埋于密闭的墓穴里头,局部会发生土蚀、虫蛀、形变、地弯、钙化、裂纹、氧化凸起、凹陷等现象。不管是哪一种,腐蚀表象千变万化,都是呈不规则分布的,这种自然的腐蚀分布今人无法仿制,可以说令造假者闻风丧胆!



四、原始的加工痕迹。

由于各个时期的制玉工具、工匠水平和审美标准不同,加工痕迹也是有别的! 古玉加工涉及到解玉、切割、钻孔、拉丝、碾琢、磋磨等工艺,虽然繁复,但古人制玉还是精雕细琢、不惜工本!因为古玉大多是帝王、皇家、贵族、达人所使用的,他们把玉当成是通灵的载体,制玉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使命! 古人在解玉、切割的时候玉器边缘通常会留下切割的锯痕或旋纹,玉器宽窄、厚薄、大小不均,大多都不是很规则的。雕刻多用圆雕、减地浮雕、阳雕、镂空雕技法。这与机器工非常规整的平面雕有着根本的区别!





古人钻孔大多使用管钻和桯钻。形状有直的,漏斗形的、中空的等等。钻孔内部留有旋纹,这些旋纹不作抛光打磨,旋纹有深浅、大小、粗细、长短、间距、角度、方向变化,甚至有多次重叠,慢工,外边缘一般没有崩茬,通常是对钻孔外大内小,留有台痕,少数工艺美术大师能打出很直的对钻孔,牛鼻穿或者蜂腰孔通常会偏离重心,左右不对称!





古人镂雕用拉丝工,先钻一个小孔,再拉丝,拉丝所呈现的微痕杂乱无章,边缘无崩茬,包浆与外部一致,底部由于用力不均,呈现丘陵状,凹凸不平,表面有许多间距、粗细、长短、大小不等的线条,这些线条有直线、弧线、波浪线,局部还有线条叠加痕迹。





阴刻线分为单阴线和双阴线,有砣工和手工刻划两种。阴刻线内部包浆浑厚自然,底部凹槽比较平整,一般留有解玉砂反复磋磨痕迹,杂乱无章;若是用水晶、玛瑙、钻石等工具刻划的阴刻线边缘可以有茬口,底部有深有浅,线条粗细、长短和间距不一,底部有厚厚的包浆。



若是老砣工砣出的阴刻线有三种,一种U形,底部非常平整,深浅一致,慢工,只有熟练的工艺美术雕刻大师才能做到,一种V形,底部窄而浅,外部深而宽,一种是半圆形,底部像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两头尖,尾部V字形,由于多次碾压,阴刻线底部深而宽,两端尖而浅,边缘无崩茬。





不管是哪一种,老砣工下砣既准又狠,砣出的线条是非常地干脆、利索和硬朗的,婉转自如,该弯的弯,该直的直,没有断断续续的,底部不存在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砣痕有宽有窄,有深有浅,有长有短,大多体现了一个“变”字,有重砣、出岐、出界、接刀、跳刀、走错砣的现象出现,跟机器工有着本质的区别!





五、次生变化痕迹。 所谓“次生变化痕迹”就是指玉质由于受到地表可溶矿物、杂色、腐烂杂物的沁入,局部或整体发生质变而产生的痕迹。这种痕迹通常有“饭糁”、“钙化”、“鸡骨白”、“乱柴纹”、“根须纹”、“蜘蛛网”、“牛毛纹”等现象出现。





“饭糁”通常发生在玉质的内部,局部出现,周围有连带过渡,这种痕迹大多呈现粥样感、玉米渣、饭粒、微生物腐烂发酵的样子,呈不规则分布的。





“钙化”、“鸡骨白”也是经常出现的,局部变形且凹凸不平,表面还时常伴随着一种石灰沁或星星点点的白斑,在聚光灯下观察,大多不透光,或者若隐若现。





一般情况下,古玉受沁严重,发生“钙化”或者“鸡骨白”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在玉器表面找到一个或者数个开窗部位,这些部位的微痕是非常自然的,可以说是造假者无法仿制的!它可以告诉我们古玉原本的面目和玉质的优劣。学会寻找和识别开窗部位的微痕对古玉鉴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出现“乱柴纹”、“根须纹”、“蜘蛛网”、“牛毛纹”大多是大面积出现的,呈不规则分布的,表面还伴有一层乳化的白斑,有牛奶般丝滑的感觉,周围或多或少都有不规则的裂纹出现,这些裂纹毫无规律和方向可循,是由于地热地张以及玉器内部分子结构不平衡导致的,这些细微的痕迹可以判断出玉器久埋于地下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被地表杂质沁入形成的。这些特征足以说明它的沧桑感!







关于古玉的沧桑感问题,笔者也一直在探索当中!如您有更大的发现,可在下方评论,不甚感激!



广州廖成文


看下这个古印,沁色的变化。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44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8b00000d4ee0046c7a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