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滴滴顺风车是否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有邪念?

浙江乐清赵姓姑娘乘滴滴顺风车被害,嫌犯落网后,又有新案情。姑娘被害前,因司机暴力威逼,还被迫通过微信转给恶司机9000元,她显然是想花钱免灾。但这个恶司机太恶了,赵姓姑娘不仅被勒索钱财,还被强奸,最终被害。

联系到几个月前一名空姐几乎是同样原因被害,人们异口同声地谴责滴滴,我认为是必然的。有关部门已经约谈滴滴,顺风车也已经下架整顿,滴滴内部个别高管也已停职,后续如何处理,可以进一步等待。但是,我们应该深入考虑一下,滴滴顺风车接连出现恶性犯罪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林子大了之啥鸟都有,这么多司机,有几个坏人,很正常。还有人说,正规出租车也有类似恶性犯罪的,所以,滴滴顺风车出几个恶性事件不算什么?这种说法对吗?

滴滴顺风车是否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有邪念?

我看到北京海淀法院近日发布的一条消息称:“滴滴出行平台刑事案件远高于公众所知”,该报道进一步称:“因滴滴出行而引发的强奸、猥亵按键基数较大,手法多为通过搭载乘客(女)并在后续交往中实施侵害”。我相信,海淀法院的结论是有统计数据为依据的。因此,滴滴出行引发的刑事案件并非只是寻常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

滴滴顺风车是否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有邪念?

看到上面这个顺风车老司机的评论,似乎能让人们看清一些真相。这个贴子涉及到顺风车产品设计的出发点。从一开始就有把顺风车设计成社交的意图,换句话说,顺风车从产品设计理念上就有类似“一夜情”、“钟点房”、“露水情”的倾向。不管是产品设计真这么想,还是想以此吸引高档车、高素质司机注册,至少乘客是不知道的,因而乘客(主要是女乘客)容易被侵犯。因此,如果要说责任,产品设计本身就蕴含了邪念、歪念,是最大的责任。套用一句话:第一颗扣子没扣齐,下面就全歪了。

滴滴顺风车是否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有邪念?

上面这个截图是某个滴滴司机群里类似管理员的言论。从这番言论中可以看出,吸引顺风车司机注册,似乎是把“泡泡女乘客”当成了正常行为,甚至当成猎艳机会,额外的“艳遇”机会似乎成为注册顺风车司机的日常“福利”。这番言论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顺风车产品的设计初衷的确心术不正。这个最初的邪念必然导致注册司机除了找一份工作外,还别有企图。

再看几个截图。

滴滴顺风车是否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有邪念?

滴滴顺风车是否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有邪念?

滴滴顺风车是否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有邪念?

滴滴顺风车是否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有邪念?

滴滴顺风车是否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有邪念?

以上几个都是武汉的。下面还有其他地方的。

滴滴顺风车是否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有邪念?

滴滴顺风车是否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有邪念?

滴滴顺风车是否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有邪念?

滴滴顺风车是否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有邪念?

上面几个截图都是滴滴司机群里的某些言论。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判断:由于滴滴顺风车的设计初衷就含有“社交”理念,被某些人直接简化为“泡女乘客”,并以此吸引和招揽注册司机,自然就招来了不少有邪念的司机,很多顺风车司机对此心知肚明。滴滴程序又提供了乘客性别、相貌等信息,男乘客可能还好,女乘客尤其是长相姣好的年轻女乘客根本不知道,抢单的顺风车司机很可能已经心怀歹意,所以,只要她们上了滴滴顺风车,就已经被色狼觊觎,一个陷阱,一个圈套很可能已经布下。例如,有一个截图中某司机说:“一个农村路都没有”,明显是时刻怀有犯罪意图。一旦女乘客放松警惕或不能有效反抗,遭遇侵害的几率就会很高。

在上面最后一个截图里我们还看到,虽然管理员对某些司机的言论也发出了告诫,但并没有实际性的制约措施,例如取消司机资格,或该司机接单时提醒乘客等。所以,这种警告诫基本没用。而其他司机在这种言论交流的氛围中,即便是良民也容易被带坏,何况还有很多本身就是居心不良的。

滴滴顺风车是否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有邪念?

因此我认为滴滴顺风车从设计初衷开始就走偏了,含有歪念。在顺风车的管理中,这种歪念被放大,又没有引起管理者的重视,由此造成海淀法院所称的结果。最后我认为,滴滴顺风车这个产品应该彻底废止。滴滴应该被重罚,滴滴最高管理层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