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农村老人常说的“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里面蕴含的是什么道理?

老农民说事


农村老人常说的“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里面蕴含的是什么道理?

这句话可以说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老话,意在警示后人,在一些特殊场合和环境,一定要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到了今天,法治社会,这句老话所指的内容也随之改变了。


五人三姓莫走路

咱们今天简单描述一下这句话来的由来,相传在唐开元时期,有五个几乎相同境遇的人(两个李姓,两个王姓,一姓张)结伴一同去入伍,准备施展自己一身的才华,路途中突遇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误打误撞就进了一个古遗迹躲雨。

这下不得了,五人得到一块金印,实打实的的金子,五人商定一同平分,万万没想到,这半夜,王张三人私下串通,给了两人一顿黑棍,趁天黑私自带着金子离去。

李姓气不过追了上去,王张三人半路也被摘了桃子,算是恶有恶报,后来,李姓回到宗族,把这事告诉了后人,慢慢的就流传出来了五人三姓莫走路的老话。

这是在告诉后人,出门在外,五人同行有三姓,一定要有所警惕,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特别是五人三姓中处于人势比较弱的一方。以前这句话说的是人们出行注意走路安全,如今法治社会已经没有这种忧虑了,但在做生意或者其他什么事,也需要考虑进去在利息面前合作伙伴的可靠程度。


三十六人莫过渡



这句话说的是,以前过河过江,靠的是木船,这木船的吨位比不得今天,以前坐36个人就差不多超载了!36人就是安全的警戒线,所以告诫人们坐船过河一定要看好人数,“小心驶得万年船”。到今天,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在利益面前,一定要取舍有度,不能为了赚钱不顾任何风险,特别是如今高度重视的安全文明生产。

农村老话和俗语蕴含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好好去体会,从中学其精华去其糟粕,总有用的上的时候。


农人解说


农村老人常说的"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里面蕴含的是什么道理。

农村老人常说的"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前者主要是说过去农村人心复杂,后者主要是提醒大家出门行船搭车时注意安全。

五人三姓莫走路


在过去,农村人都以同宗同族同姓群居,单姓人家的势力最弱小了,而且每一个姓氏中都有族长,五个同姓人一起外出办事,其中一个人没有回来,那其他4个人就负有照顾不周之责,如果那个人走落后了要其他4个人去接回来,如果出了人命,其它4个要吃官司的。

而五人三姓外出办事就不同了,你5个人中一个人出了事情,其他二姓的4个人没有照顾你的义务了,在路上你饿了,渴了,病倒了,都不关其他人的事情了,他们没有照顾你的义务,还不说其他二姓人不联合起来,合伙设计害你性命,谋夺你财物就烧高香了,所以五人三姓同行办事远比2姓人复杂得多了,2姓人外出办事出了问题有2个家族势力对决,5个人3姓外出,其中一姓人出了事情,那你其他2姓家族对决你,你能赢官司吗?

三十六人不过渡

三十六人不过渡主要是讲渡船工具的安全,古时候过渡的工具主要是小木船与竹排了,它们承载量非常低,一只小木船载十个人还可以,如果超载36个人碰到大风大浪,碰到礁石,碰到海盗们在船底凿洞漏水,或者摇摆木船,那你36个人在船上慌成一团了,使船失去了重心,立马就翻船送命了是吧,所以过渡时发现人千万别去抢渡,再等等,安全要紧了。

不过到了现代社会,五人三姓莫走路就不存在了,法治社会,人人平等,谁也别想欺负谁了,而三十六人不过渡,现在的渡船都是游轮,机帆船,江中都有航标,都有严格的限载人数,安全第一了!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七星老农回答,不胜感激!]


七星老农


农村老人常说的“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里面蕴含的是什么道理?这是过去农村人在社会不稳定的情况下总结的危机意识,靠这经验躲避危险。

五人三姓莫走路

五和三都是单数,无论怎么办都是有一个人落单,在过去社会比较乱,落单的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危险,像:遇到强盗,其余同姓的一定互相帮助逃跑,而单姓就没人帮了,捡到钱财,很可能在分赃的时候被其余两姓害了性命,一起干活,也会落单无人搭档。所以五人三姓莫走路,是要对陌生人的防范心里。

三十六人莫过渡

三十六人我感觉就是人太多了,如果是过渡口,过桥,由于过去没有水泥钢筋桥,都是木桥,桥的承受能力不是很大,人太多,容易把桥压断,导致大家一起落水,还有就是做船,过去的渔民船很少有大的,如果装了36个人,就会密不透风,人人挨着如果遇到海盗就会束手就擒,遇到礁石什么的也容易沉船,所以三十六人莫过渡,我感觉就是告诉我们做事要懂得适度。

欢迎 评论




田俊超白


古代人们的活动圈子较为封闭,囿于路况和交通工具都很差,出行或出远门都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不仅要选个“黄道吉日”,在路上还有很多讲究,以期出门在外平平安安。题主所问的农村老话“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就是一种出行禁忌。

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五人三姓莫走路”的意思是,五个人同行,如果里面有三个姓存在,则容易发生意外,因为三个姓中有两个姓氏的人合起伙来,对自己图谋不轨,将会面临1:4或2:3的对抗,自己或自己姓氏的人将会处于弱势。这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防范。

对于出行走水路,民间有首打油诗:“三十六人共一舟,遇到龙王一起收,三十六人同船渡,小心有灾进鱼腹”。简单的说就是“三十六人莫过渡”,这里的“三十六人”指的是虚数,意思是说人多坐船有风险,古代的渡船都很轻,人多了船的吃水线就会很深,如果一部分人发生移动,船的重心会发生偏移,从而容易翻船。

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出行都会有风险,不过“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已经不再适用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有敬畏心、遵守交通规则、规划好路线、注意天气状况、买好保险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快来关注、点赞吧!

大乡


农村老人常说的“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里面蕴含的是什么道理?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们经常说的话,也是要听听的。这句话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年轻人还是有教育意义的,虽然有些消极的负面的信息,但可以借鉴的,汲取其中的精华,剔除糟粕。

“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要看这句话的时代背景。五人三姓,其中两个姓氏的人各占两个,还剩下一个姓氏的人只有一个人,也就是在人数上处于劣势的一方。三十六人渡船,应该是说超载的意思了,和现在的校车超载现象差不多,有“小心驶得万年船”的警示意义。

其实这是一个故老相传的民间故事。古人这句话是在“考量人心”。“五人三姓莫走路”人上一百,各怀鬼胎。人心的险恶是未知的,也没有什么预警,只有发生了才会知道。这也算是古人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吧。“三十六人莫过渡”,在古代的小渔船,坐上去36个人的话,有超载沉船的危险,因此就有个“三十六人同船渡,小心有灾进鱼腹”说辞。总之是未雨绸缪的意思,警示人们做事之前要先谋划一下,不要等到出事了在“亡羊补牢”,那就为时已晚了。

古人的智慧如斯,也是没谁了,值得称赞的。

就算这句话放在今天,还是有借鉴的意义的,并未过时。“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不管是在职场上,团队协力上,还是与人交往上,“遇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在没有取得完全的信任之前,一定要对对方做一次深入的了解才是万全之策。尤其是在涉及到金钱利益方面。

但也不必处处太过于谨慎了,胆颤心惊如履薄冰的活着,经常戴着显微镜看人,也是很累的。


农村老俗话


3农村老人常说的“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里面蕴含的是什么道理? 农村有"亲帮亲,邻帮邻",“一个好汉三个帮”等俗语都在说明团结的重要性,估计大家都互帮互助,相互扶持。但同时也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这样心怀戒备的话,那么俗话“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又是啥意思呢?

其实“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这是古代流传至今的一句俗语。在古代,家族宗族观念很强,五人三姓出门打工,经商,做挑担工,如果其中两双同姓,同一祠堂,出身之前族长有交代,必须同去同归,否则家法伺候你,你路上就是有贼心害人,也不敢放肆去害对方,如果你是单姓外族人,那不怪我等之事了,你挑着担扭腰了,肚子饿走不动了,或者你身患疾病了,反正不怪我等人之事,生死与我们无关。



至于说到三十六人莫过渡,古时过渡都是小木船,没有大型机帆船,也没有人规定你船家超载,古时木船很小,载重量也小,过渡时36人基本超载了,安全系数大大折扣了,再加上一些水匪从中作梗,用刀划破船底漏水,或在水下设障让船触礁沉没,好抢夺众人财物。


所以,"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成为了古人们出行的一句口头禅,决不犯戒,以免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通过以上对“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这句话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宗族观念很强和生产水平落后的时代产生出的一种同宗族之间互相扶持和凡事都要把握住一个度的道理。这是封建时代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你知道了吗?


惠农圈


中国的社会,不过是人情社会,混社会,混的是人情世故,古代社会,终究不过是“人吃人”的社会。

老人们常说人在江湖飘,哪能不防刀,其中颇多哲理名言、俗语都是古代传下来的。

比如说今天的五人三姓莫走路。


讲的是以前战乱年代,百姓饥不裹腹,其中就有有五个人结伴同行,想要参军填饱肚子。他们五个人有两个王姓,两个张姓,一个李姓。结果半路上他们运气不错,捡到了一包逃难的财主藏匿的金子,大家伙商量着第二天拿去当了平分。结果到了晚上,夜黑风高,两个王姓与李姓的就联手对两个王姓的下黑手,打了他们闷棍带着金子跑了,想要三个人独吞。结果可想而知,李姓的后来也被打了闷棍,然后是两个王姓的最后被别人打了闷棍,钱财两空。人心叵测,金钱至上。

三十六人莫过渡。


古代人很聪明,自东汉曹冲称象后,大家对于船的载重就有了一个换算的清楚认识,能够通过船载重物体的重量换算成人的重量。那时候,江南多水,有不少地方一村江隔,需要借助渡船往来,一支渡船的的载重极限通过重物换算就是大概36人,因此大多数船为了安全起见,30人以上就不载了。这不是安不安全的问题,而是超载必定翻船的问题。人没了,什么都是假的。


不书


我觉得这句话是讲述的人心不齐,各怀鬼胎的意思,就比如五人三姓莫走路,五个人,三个姓,意思就是人心难齐啊,以前的村庄,大都是一个姓的,其他的单姓的,则会在心理上觉得和他们疏远了,所以有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图财害命的行径。尤其是在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或者遇到了一些危险境地,很有可能就被人抛弃陷害,很多电影中,也有这样的片段啊?

三十六人莫过渡,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的鲁荣渔2682号案了,船上33个船员,回来的时候只剩11人,22人被杀害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原因,无外乎是因为相互怀疑,怀疑别人不忠,等等吧。

现实生活中大家也能用到这样的事情啊,比如某个景区的高空铁索桥,多上去一个人,就多一份危险啊,人少过桥就没事,人多的话,有人乱晃,有人跌倒,有人尖叫,很容易出事故啊。

所以,过这样的桥的时候,还是不要在人多的时候玩,出事概率高。总而言之,就是注意信任与防范。



像这样的桥,我觉得还是人少的时候走,比较安全。


小幸福的萌萌雷


农村老话看似简单平淡,然而每一句都意义深远。“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其实它是在提醒人们凡事要谨慎小心,尤其是出门在外要多加注意。

五人三姓莫走路

这句话是说如果五个人一起外出,那其中有三个不同的姓氏就要注意了,很可能会丢东西或者出现别的意外。因为在古代没有太多交通工具,外出多用走,这时候如果跟本家人一起还能相对安全,但若只有自己一个姓氏,很可能被别家人欺负,为了避免途中出现意外,最好不要跟一帮不太熟识的外人出门。这句老话放在今天同样适用,那就是出门在外,人多手杂,要多些防备,免得吃亏。


三十六人莫过渡

意思是说如果有三十六个人要一起乘船渡江,那么就不要坐了。因为古时过渡都是小木船,载重量很小,也没有明文规定多少人算超载,不过经年累月的经验表明乘坐36人就是最大载重了,此时过渡很不安全。那么为什么说是36个人就不安全呢,其实这也是个大概数,并非如此精确。要是非要一探究竟,那大概是因为有“三十六人共一舟,遇到龙王一把收”的说法吧,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让人们觉得36个人坐船同渡是不吉利的。


老话说的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却是对人心、现状的总结归纳,听老人言,提前做好准备,做到心里有数,少走弯路,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一品小十六


农村老人常说的“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这其中蕴含的是什么道理?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流传下来的俗语数不胜数,有很多俗语即使放到现在,也是至理名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句俗语,“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到底蕴含着哪些道理?



五人三姓莫走路!在古代,讲究的是同室宗亲!人们外出做生意,最忌讳五人三姓!因为五人三姓其中必有一单。这个单姓很容易被其他两姓欺负。甚至见财起意!五人三姓莫走路,是古人告诫我们出门远行,或外出做生意,一定要注意安全,出门在外,凡事要多留个心眼!

这句话到现在也是很有道理的!就像每次出门远行,母亲总是叮嘱交代,出门要小心,注意安全一样。人心隔肚皮,你永远想不到,伤害你的人,有可能就是你身边的人!这句俗语也是教导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五人三姓莫走路,人多嘴杂事非多!出门在外一定要注意安全!


三十六人莫过渡!渡即是渡船,在古代,三十六是一个不太吉利的数字,尤其是用在渡船上,是很忌讳的!那是因为古代的民用渡船,大多数都是承载二三十人的小木船。古代没有超员超载一说,一旦超过三十六人,就会容易造成翻船事故。所以久而久之,就流传下来三十六人莫过渡,这句俗语。来劝诫大家,渡船不要超过三十六人,超过了就容易出现翻船事故!

这句话放到现在,也是很有警示意义!比如我们平常出行,为了自己的安全,不要坐超员车,车满座了就等下一辆车。车子超员超载,出现事故的几率就会很高!平常开车一定样记住,不要开超速车,超载车,不要酒后驾驶!为自己安全负责,也要为别人的安全负责!

我是卖柚子的小伙子!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