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从鲁哀公十四年“获麟”事件中跳出史书看历史真相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记载鲁哀公十四年猎兽,认为并不是祥兆,孔子看过后认为是麒麟。麒麟原本是传说中的神兽,“获麟”,也就是捕获了麒麟的故事。捕获了神兽麒麟的“获麟”故事,被作为特别事件进行了说明。

从鲁哀公十四年“获麟”事件中跳出史书看历史真相

要知道《史记》的判断是汉代中期的判断,而结合《春秋》、《左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春秋公羊传》)等更早的战国时期的文献来看“获麟”事件,或许才能洞悉历史的真相。

最初记载“获麟”这一故事的是战国时代的《公羊传》。《公羊传》是对《春秋》进行解释的史料文献,《春秋》最后一年是哀公十四年(前481),关于这一年的事件记载只有一项,那就是“获麟”,记述的很是详细。

而在《左传》中却一笔带过,并直呼孔子为“仲尼”,称“获麟”为“不祥事件”,在《公羊传》当中被称为“仁兽”的麒麟,在这里却被认为是不祥的。

从鲁哀公十四年“获麟”事件中跳出史书看历史真相

需要注意的是,与我们所了解的孔子削笔作《春秋》不同,《春秋》和《公羊传》都是在公元前338年齐称王的时候所作。正是在这一年,齐国开始启用逾年称元法(前代君主死后新君主于次年正月始称元年),《春秋》所有的事件都是按照这一称元法记述的。

《春秋》虽然从形式上是鲁国的编年史,但采用的并不是鲁国的年份。鲁于公元前256年被楚灭国,在此之前一直使用的是立年称元法(前代君主去世与新君主即位在同一年)。

因此,采用逾年称元法的《春秋》成书的年代并不是鲁国君主在位的年代。因此《春秋》很可能是按照齐王室的命令,假借孔子所作的架空的、特殊的编年史书。

从鲁哀公十四年“获麟”事件中跳出史书看历史真相

齐国的君主始于西周时代的太公望吕尚。后来在齐国君主之下,从陈国来的田氏势力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公元前388年,田氏的宗主田和(田太公)代替原来的君主成为诸侯,在以周为顶点的诸侯联盟当中赢得了诸侯的地位,接下来于公元前338年称王。

《春秋》正是在这一时期的齐国所作,在它最后点缀的“获麟”事件当中,凝聚了齐国朝廷的意志。如上文所述,《春秋》最后记载的是公元前481年的事件,也就是在同一年,齐国田常弑杀了当时的君主简公并立了新的国君,掌控了齐国的政权。

这一事件,在另外的文献当中有记载,但在《公羊传》当中却以“为贤者讳”的原因被略去不提。作为齐国的理论,田氏当然是希望这次掌权能够在史上留下较高的评价。在这一理论当中,孔子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从鲁哀公十四年“获麟”事件中跳出史书看历史真相

正如《春秋》跟孔子无关一样,《左传》也与左丘明没有什么关系,假借左丘明之名而已。《左传》是战国时代的韩国朝廷所作,韩在称王的时候必须对其自身的正统性加以说明,《左传》就是这份说明书。因为是在韩国所作,所以对于其他国家的正统性问题,《左传》的评论是非常严厉的。

《榖梁传》也和《公羊传》,《左传》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比如被称为“中国”的地域中唯一没有被批判的只有“鲜虞”,通常情况下,“中国”是指特殊的地域,而鲜虞是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野蛮人。

此外《榖梁传》以《左传》的议论为前提,形成了贬低《左传》的“形式”。当我们知晓《榖梁传》是在鲜虞后裔中山王创建的朝廷创作的,《榖梁传》的理论的特异处也将可以被解释,之后中山国在公元前296年被灭亡。

从鲁哀公十四年“获麟”事件中跳出史书看历史真相

历史就是这么奇妙,一个“获麟”事件的在不同史料中的不同记述,结合科学的考证,可以让我们洞察不同的天地。历史的真相总是这么隐晦,需要我们慧眼如炬,才能真正看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