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一)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7-1937.7),也稱作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展土地革命,反對國民黨恐怖統治的內戰時期。從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開始,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結束。

毛澤東這一時期的詩詞以波瀾壯闊的社會革命和社會鬥爭場面為創作題材,以革命家和藝術家的獨特感受,史詩般地再現了中國革命風起雲湧的歷史畫卷;象浪花一樣隨社會革命的浪濤而跳躍,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渾然一體,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這一時期的鬥爭歷程。

讓我們跟隨毛澤東詩詞走入中國革命戰爭的宏偉畫卷,領略革命領袖的戰鬥豪情與傑出詩人的創作激情,來一次引人入勝、美不勝收的精神遠足和靈魂的洗禮!

菩薩蠻·黃鶴樓

一九二七年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一)

《菩薩蠻·黃鶴樓》一詞創作於1927年春,正值中國多事之秋,整個中國的局面既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宣佈"清黨",國共兩黨徹底分裂。在大革命失敗前夕,毛澤東曾途經武漢,懷以蒼涼悲壯之情登上黃鶴樓一吐心曲。

上闕寫景,登樓縱目,自遠而近,宏偉壯彩,構成一個廣闊雄渾深沉有力的境界。這個境界正好反映出詩人闊大的胸襟,豪邁的氣度。下闕言情,應物斯感,豪放深沉。值此大革命失敗的前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內心激動的思潮恰似長江中翻騰起伏的波濤那樣高,這裡表示對反動勢力鬥爭到底的決心。詩歌在此達到一個最後的高潮,以綿綿思緒和慷慨高歌抵達詩言志的核心,幾乎直逼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

整篇詩詞的主調雖是深沉、凝重,卻囊括古今、收攝風雲,既不消沉、又不浮躁,持重之餘又志在千里,真可謂“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從這首詞可以看到國共一次合作時的偉大勝利與大革命失敗的困難與痛苦,彷彿來到那個國內形勢錯綜複雜的年代;同時也寫出了對革命前途的焦慮,和對未來充滿信心,對革命抱有堅定信念的樂觀。

西江月·秋收起義

一九二七年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一)

1927年9月爆發的秋收起義是毛澤東直接領導發動的第一次軍事鬥爭行動,而紀實這一歷史事件的《西江月·秋收起義》亦是毛澤東的第一首軍旅詩詞。當時革命正處在異常艱苦的關頭,毛澤東豪氣干雲,激情滿懷,寫下了《西江月·秋收起義》一詞。

此作採用賦的藝術表現手法,具有鮮明的紀實特色,堪稱為史詩,詠頌了革命初期的工農革命武裝暴動的壯舉。其語言通俗,節奏緊湊,氣勢磅礴,剛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儘管只有短短的50個字,卻真實地再現了秋收起義的歷史,具有詩史價值,為後人學習和研究秋收起義歷史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史料。

毛澤東生前沒有公開正式發表《西江月·秋收起義》。有學者認為:從詩詞藝術角度衡量,這首詞算不上毛澤東詩詞的精品之作。但無論從秋收起義在中共黨史上的歷史地位,還是從毛澤東一生經歷的轉折及個人詩詞內容和創作風格而言,《西江月·秋收起義》具有劃時代的不朽意義。

西江月 井岡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一)

《西江月·井岡山》是毛澤東同志為讚揚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而寫的,是毛澤東許多以革命戰爭為題材的詩詞中最早的一首詞。根據可知的參考資料來看,時間大約是1928年9月5日前後在遂川大汾,當朱雲卿把黃洋界保衛戰的情況向毛彙報後,毛澤東有了感觸,欣然命筆寫出《西江月·井岡山》。

這首詞匠心別運,畫意盎然。作者採用對比的手法、善用古語和成語,描寫景象宏偉,敘事清晰凝練,極富感染力,典型與高度概括了井岡山斗爭的形勢和特點。作者在詞裡熱烈讚頌了井岡山的黃洋界保衛戰。黃洋界保衛戰是紅軍以弱克強、以少勝多的一個戰例,雖然這次保衛戰只是井岡山紅軍軍事戰爭中的一次戰鬥,卻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它是整個井岡山斗爭的一個縮影。

典型概括是這首詞的一個突出的寫作手法,作者在這首詞中沒有寫戰鬥的具體過程,也沒有渲染戰場的慘烈景象,只寫了戰鬥的重要地點和戰鬥的結果,以及根據地軍民歡慶戰鬥勝利,敵人連夜逃遁結束,可謂別具一格。

清平樂·蔣桂戰爭

一九二九年

風雲突變,軍閥重開戰。

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

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一)

《清平樂·蔣桂戰爭》是首典型的馬背詩,記載了毛澤東的革命戰爭歲月。1962年5月,《人民文學》發表這首詞時僅有詞牌《清平樂》,亦無寫作時間。不過,早在1959年人民文學編輯部就蒐集到這首詞,其傳抄稿中詞題為《進軍福建》。詞中“軍閥重開戰”句傳抄稿為“寧桂大開戰”,“收拾金甌一片”傳抄稿為“收拾張盧殘部”。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中,這首詞已增補了詞題“蔣桂戰爭”,標明寫作時間是“1929年秋”。

上闋首句“風雲突變”,起筆突兀凌厲。不僅渲染了形勢的突然變化,製造出一種濃重的氣氛,而且十分形象地寫出了當時的時代特徵。指出當時蔣桂之戰給社會帶來的動盪和混亂局面。下闋開頭兩句紅軍進入閩西的描寫,一變上闋沉重、激憤的筆調,充滿歡樂和喜悅的氣氛,在讀者眼前展現出一幅雄偉壯麗、氣氛熱烈的圖畫。該詩形象地體現了毛澤東用工農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光輝思想。

採桑子·重陽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一)

這首詞作於1929年重陽節,為當年陽曆10月11日。毛澤東在閩西征途中,欣逢重陽佳節,觸景生情,因成此詞。詩情畫意,最為濃郁。它寫了濘秋的戰地風光,寫得那麼鮮明爽朗;它表現了對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現得那麼豪邁樂觀。天空海闊,氣度恢宏。使人讀過以後,毫無感到肅颯之氣,而會受到無限鼓舞。

自戰國楚宋玉《九辯》以來,“悲秋”就成為中國古典詩賦的傳統主題,而毛澤東的這首《採桑子·重陽》卻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獨步詩壇。詩人從大處著眼,從人生感悟落筆,擺脫了個人的榮辱得失,站在歷史的、宇宙的、人類的高度抒發一個革命者的壯志豪情,營造了一個恢弘開闊的藝術境界,醞詞用字都非常大氣:以極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難老”開篇,起勢突兀,氣勢恢宏;“寥廓江天萬里霜”,一個“霜”字就包含了豐富多彩的畫景,它既指“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霜葉,也指“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霜天;“一年一度秋風勁”,這個“勁”字,力度極強,寫出秋風摧枯拉朽、驅陳除腐的凌厲威猛之勢,筆力雄悍,極有剛健勁道之美,實在是別有風致。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一)

未完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