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毛泽东诗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一)

毛泽东诗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也称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从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结束。

毛泽东这一时期的诗词以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斗争场面为创作题材,以革命家和艺术家的独特感受,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象浪花一样随社会革命的浪涛而跳跃,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的斗争历程。

让我们跟随毛泽东诗词走入中国革命战争的宏伟画卷,领略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来一次引人入胜、美不胜收的精神远足和灵魂的洗礼!

菩萨蛮·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诗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一)

《菩萨蛮·黄鹤楼》一词创作于1927年春,正值中国多事之秋,整个中国的局面既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清党",国共两党彻底分裂。在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曾途经武汉,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一吐心曲。

上阙写景,登楼纵目,自远而近,宏伟壮彩,构成一个广阔雄浑深沉有力的境界。这个境界正好反映出诗人阔大的胸襟,豪迈的气度。下阙言情,应物斯感,豪放深沉。值此大革命失败的前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内心激动的思潮恰似长江中翻腾起伏的波涛那样高,这里表示对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诗歌在此达到一个最后的高潮,以绵绵思绪和慷慨高歌抵达诗言志的核心,几乎直逼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整篇诗词的主调虽是深沉、凝重,却囊括古今、收摄风云,既不消沉、又不浮躁,持重之余又志在千里,真可谓“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从这首词可以看到国共一次合作时的伟大胜利与大革命失败的困难与痛苦,仿佛来到那个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的年代;同时也写出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和对未来充满信心,对革命抱有坚定信念的乐观。

西江月·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诗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一)

1927年9月爆发的秋收起义是毛泽东直接领导发动的第一次军事斗争行动,而纪实这一历史事件的《西江月·秋收起义》亦是毛泽东的第一首军旅诗词。当时革命正处在异常艰苦的关头,毛泽东豪气干云,激情满怀,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

此作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堪称为史诗,咏颂了革命初期的工农革命武装暴动的壮举。其语言通俗,节奏紧凑,气势磅礴,刚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尽管只有短短的50个字,却真实地再现了秋收起义的历史,具有诗史价值,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秋收起义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

毛泽东生前没有公开正式发表《西江月·秋收起义》。有学者认为:从诗词艺术角度衡量,这首词算不上毛泽东诗词的精品之作。但无论从秋收起义在中共党史上的历史地位,还是从毛泽东一生经历的转折及个人诗词内容和创作风格而言,《西江月·秋收起义》具有划时代的不朽意义。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诗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一)

《西江月·井冈山》是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根据可知的参考资料来看,时间大约是1928年9月5日前后在遂川大汾,当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汇报后,毛泽东有了感触,欣然命笔写出《西江月·井冈山》。

这首词匠心别运,画意盎然。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善用古语和成语,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练,极富感染力,典型与高度概括了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作者在词里热烈赞颂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保卫战是红军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的一个战例,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

典型概括是这首词的一个突出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这首词中没有写战斗的具体过程,也没有渲染战场的惨烈景象,只写了战斗的重要地点和战斗的结果,以及根据地军民欢庆战斗胜利,敌人连夜逃遁结束,可谓别具一格。

清平乐·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诗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一)

《清平乐·蒋桂战争》是首典型的马背诗,记载了毛泽东的革命战争岁月。1962年5月,《人民文学》发表这首词时仅有词牌《清平乐》,亦无写作时间。不过,早在1959年人民文学编辑部就搜集到这首词,其传抄稿中词题为《进军福建》。词中“军阀重开战”句传抄稿为“宁桂大开战”,“收拾金瓯一片”传抄稿为“收拾张卢残部”。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中,这首词已增补了词题“蒋桂战争”,标明写作时间是“1929年秋”。

上阕首句“风云突变”,起笔突兀凌厉。不仅渲染了形势的突然变化,制造出一种浓重的气氛,而且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指出当时蒋桂之战给社会带来的动荡和混乱局面。下阕开头两句红军进入闽西的描写,一变上阕沉重、激愤的笔调,充满欢乐和喜悦的气氛,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雄伟壮丽、气氛热烈的图画。该诗形象地体现了毛泽东用工农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光辉思想。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诗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一)

这首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诗情画意,最为浓郁。它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毛泽东的这首《采桑子·重阳》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酝词用字都非常大气: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实在是别有风致。

毛泽东诗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一)

未完 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