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战争期间,是否真的有督战队的存在,这样一来不是浪费兵力吗?

军武视界


这个问题有点吓人, 战场之上,在正规部队之外,背后还有一支特殊部队,他们专门负责搞掉自己人,不管这支特殊部队的名称是不是叫督战队,其实质都是一样的。

朝鲜战争时期,韩国人在军队里设置有一个“肃清委员会”,主要责任就是督战。1951年志愿军南下,韩军某师在尚有一英里的距离之际,便上演战场集体大逃亡。当时李承晚就是派出督战队弹压溃军,但结果却是督战队反被溃军杀光。

当然这个可能只是传说——举这个例子,只想说明:督战队的作用通常发生在战争不利的情况之下,而且能不能实现其作用,也很难讲。

一战时期,有一场关键性战役叫做凡尔登战役,德军的前期攻势,曾一度击垮前线法军,甚至有人说,一支只有9名德军的巡逻武装就占领了一个轻步兵师扼守的炮台。

危难时刻,将军贝当抵达前线,他的办法之一,就是立即在前线划定了一条督战线,严令士兵顶住德军进攻,有谁胆敢退过此线,格杀勿论。

据说也就是因为这个办法,法国人守住了凡尔登。

十月革命期间,有个Ld叫托洛茨基,他曾任苏俄军委主席,他认为:用一支支持革命的战斗队伍鼓动其他部队继续战斗是极其重要的。

(这支队伍,就是督战队)

1942年,斯大林也曾下达了第227号命令,因“一步也不许后退!”而出名,该命令要求苏军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无论付出多大人员伤亡,不准后退一步。擅自撤退者将被认为是“懦夫”和“叛徒”,遭到军法处置。

这是在国外,那么国内呢?

明朝土木堡之变之后,瓦剌骑兵进攻北京,拉开北京保卫战的序幕。于谦当时就下了一道命令:“有盔甲军士,但不出城者斩!”而在出城之后即关闭城门,再下一道命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显然这就是督战队的意思。

当然这是古代,往近现代说,军阀头子张宗昌就有一支白俄雇佣兵组成的白俄督战队。北伐那会,吴佩孚见前线部队挡不住北伐军,就带领督战队列于贺胜桥上,严令官兵不准退却。发现溃兵依旧四散,吴怒不可遏,下令机枪手“向退却者扫射,积尸累累,血流成河。”据说,当时有10余个旅、团长的头被吴佩孚悬于电线柱上示众,以惩戒后退的官兵。

但溃兵是不是就不溃了呢?其实他们手里也有枪,于是就向督战队开火。北伐军的第四军就趁这乱局,拿下了贺胜桥。

北洋军阀如此,国军呢?

抗日战争的南京防卫战,国军督战队就在挹江门阻拦退下来的孙元良部队,谁退,就开枪射杀谁!

淞沪战役,退下来的十九路军,就曾遇上后方的督战队。里外受敌之下,他们也向督战队开火,一场自相残杀,数千人伤亡。

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侯镜如的西进兵团无法攻破东北野战军的阵地,无奈只能组织“督战队”,威逼部队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冲锋,结果依旧只是多死人而已。

兰州战役的沈家岭争夺战,彪悍的马家军也出动督战队,谁敢后撤就地处决结果也是内战,马家军反过头来打马家军,督战无效。

国军如此,其他部队呢?很多人最关心的就是这个其他部队,到底是不是那么威猛无敌呢?

当然没有督战队,但又纠察队,平常抓军容军纪,开打了就管战场纪律。啥事战场纪律,是不许你交头结尾说悄悄话,当然不是,就谁向后跑,就向谁开枪。

30年代,曾在团级以上部队派遣一种既不是指挥员也不是政治干部的人,叫做特派员。干啥的?就是监督各级指挥员执行上级命令,同时兼任督战队的角色。

这里有个例子,长征过湘江时,在一军团中担任特派员的罗瑞卿,因为某团阵地被敌人突破,差点就要毙了该团团长耿彪。

你说这特派员算不算督战队?

长征如此,更不消说此前的左倾影响时期,那个狠。

长征以后也是如此,秦某将军就曾说过:“我秦某人打仗有两条枪,一挺机枪一把手枪,机枪是打敌人的,手枪是打逃兵的!”

这个,是不是也算是一种督战队?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真有,1937年十月十一月前后,抗日战爭在山西忻口会战中,我父亲是亲身经历者,当年我父亲刚二十岁。在以陕西38军.17师,177师529旅由军长孙蔚如亲自率领,李兴中,赵寿山,孔从周率各部奉命扼守忻口正面防守任务,仗打的很残酷,在增援正面阵地的1O57团,1O58团坚守的半月内,-牢牢地把日冠阻击在阵地前,在其它部队只能坚守三天的阵地上,两团硬守了半个月,我父亲就在这块阵地上,硬生生凭简单装备,在铁乏后勤保障情况下,浴血奋战了十多天,最后一个连的阵地上,仅剩几个人。在娘子关方向27OO多人教导队,伤亡二千多人,曾五次受战区总指挥卫立煌嘉奖。这在现代拍摄的电影《忻口会战》中表诉的差不多,但实际情况更血腥更惨烈。

在战役二十多天时间里,国军和八路军精诚合作,协同作战,忻口会战也是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重大战役上的协同作战,双方共投入几十万正规部队,阻击从河北侵入山西企图决克太原的日本精锐师团,为力保太原不失,在二十多天时间内,在忻口周围构筑阵地阻击日军,敌我双方为每一个山头的得失反复爭夺,有时一个晚上,几易敌手,关键时,组织敢死队,中国军人,手执大刀,腰缠手榴弹,在日军刚刚立足未稳,占领的个把小时内,就凭简单的几样武器和一腔热血从敌人手中又夺回来,上去的人能活着的没几个,到后来督战队才出现了,一式德国造驳壳枪,或手提冲锋枪一字排开,站在冲锋队伍的后面督战,只许前进,不许后退,这可能就是我父亲亲眼所见的督战队吧,在当时,怕死也沒用,那个情况,临阵脱逃的基本不可能,如有怕死违命逃跑者就地枪决,上至师長下至伙伕没几个怕死的。

听父亲讲,刚上战场,真有点怕,从未经历过战爭,腿肚子不由自主的在抖,打了几天后,见多了血和死人什么都不怕了,刚刚还在说话的战友,转身就没了,几天之后,整个阵地上战壕里战友和敌人的尸体到处都是,到晚上困得没法,头枕着尸体眼睛不由自主地就闭上睡着了,由于敌我双方阵地犬牙交错,食物无法送上阵地,整天士兵吃不上饭,大批伤员无法运下阵地,哭嚎声不绝于耳。惨不忍睹,血和泪水,汗水交渍在一起,当年的38军大多是陕西楞娃,仗打的在整个战役中那是最残酷,最壮烈,最顽强的,到最后一个军就剩几千人了,我父亲曾用一挺机枪在清晨偷袭过对面不超过五十米的十几名在战壕晒太阳,抽烟的日军,他亲眼看着一梭子弹把这伙日军打的鬼哭狼嚎,这伙日军中有个双手撑着指挥刀说笑的军官,那几十发子弹就是沖他去的,在偷袭敌人成功后,那一天的时间内,敌人报复他们打的头都不敢抬。

在正面部队阻击日军的同时,八路军也在阵地周边协同作战,晚上夜深时,敌我双方都精疲力尽,无力再战,阵地周围的八路军,便在各个村庄袭击敌人的后勤部队,夜袭羊明堡日军机埸,就发生在那个时间里,有力的支援了正面阻击部队,牵制了敌人。

到战役的最后,双方都没力量前进一步,胶着在一起,双方阵地犬牙交错,互不相让,拼命死守,晚上执班的战士向敌方要不停仍手榴弹,防止日军偷袭阵地。要不是最后由于刘峙,宋哲元部放弃河南阵地,日军偷袭娘子关成功,我正面部队腹背受敌才不得不全线撤退的,在二十多天战役中,国军伤亡十余万人,消灭大量日军精锐部队,有力的削弱了月寇进攻太原的势力。此次战役不可谓不惨烈,悲壮,我父亲是捡了条命,只差一点点就捐躯了。在后来几十年里每每和我讲起,想起牺牲了的战友眼泪都止不住的流,战友的英容厉励在目,可惜他们大多才一,二十岁,很多还是娃娃,死了连名字都沒留下,尸体都无法掩埋,就为国捐躯了。现在我只能替父亲回忆他们的事迹,让后人别忘了为国牺牲的先烈们,他们都是中国军人的楷模,中国军人的骄傲。


寒溪渔翁


只有《长沙保卫战》看过二遍以上的军迷,才会记得关于“督战队”的特别呈现,面对日军试图从上游架桥偷渡新墙河的突发情况,一群头戴钢盔臂挂“督战”袖标的官兵直接投入了战斗,增援在河岸上阻击鬼子的川军,最终粉碎了日军的企图,而这些督战队员本来是应该在各阵地机动巡视的。



在民国时期的旧军队里,由于实行的是“募兵制度”和“壮丁制度”,甚至经常出现强征和抓丁的情况,因此普通士兵并不知道为何而战和为谁而战。一旦战场形势不利就会发生溃散,一小群影响一大片,进而导致“兵败如山倒”的局面,所以督战队就应运而生了。

督战队的组成方式有两种,军阀混战期间各军头会以警卫部队和直属队在战时组成“督战队”,平时并没有专门的编制。而国民党军队在师一级单位已设“政训处”,在战时会以这个单位为主,再抽调师直属部队的部分士兵组成督战队,也没有专门的督战队建制,因此不存在“浪费兵力”一说。



况且如开篇所叙,战场上的危急时分或者部队伤亡殆尽的情况下,督战队也得投入战斗,在这一层面并没有什么特殊待遇。北伐时期的“贺胜桥之役”,直系军阀吴佩孚深知如果再败,北伐军将直抵武昌城下,于是亲率卫队组成的“督战队”、亲信刘玉春的“大刀队”和数挺重机枪横列桥北头阵地,宣布有后退者杀无赦!

然而在“北伐铁军”第四军的猛烈攻击下,直军各部已经动摇,纷纷向桥北溃逃,吴佩孚下令督战队开枪弹压,北伐战史记载:“敌军遭到督战队射杀,弃枪而逃,跳水逃跑者数以千计”。吴佩孚大怒,命督战队砍下十余名旅长和团长的脑袋示众,以威慑败逃官兵。



然而叶挺独立团的刺刀冲锋,相比之下更加让直军士兵胆寒,无奈之下他们选择向督战队开火以便逃命,于是吴军内部火拼厮杀乱成一团,北伐军趁势发起总攻,直军阵线终于彻底崩溃,吴佩孚落荒而逃,从此一蹶不振。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真实战史中,奉命死守长沙城的第十军预备第10师师长方先觉少将,以师政训处科长杨正华为队长(正副主任恰不在军中),率师部警卫连部分士兵组成督战队,方先觉亲自给督战队下达命令:“擅自后退者,就地枪决”!



方先觉面容和善,但打起仗来绝对是个狠角色,由此预10师死守城南,终将攻城日军挡在城外,使薛岳的天炉战法得以成功,也为“长沙大捷”立下头功,战后直接晋升“泰山军”军长。战斗期间,前沿一名营长跑到师部要求面见方先觉,言称有事请示,方师长让他在外面等候,随即命令杨正华将该营长就地处决,督战队上下目瞪口呆。

事后方先觉跟杨队长解释:“大敌当前,鬼子马上就要冲到二线,他跑回来请示问题?没有问题可以请示!以向上级请示问题而逃离作战一线,是一些部队长惯用的伎俩,你作为督战官,要切记”!

许多年以后,杨正华兀自毛骨悚然和心里存疑:万一那名营长真的有问题要请示呢?


度度狼gg


战争期间,敌对双方之中,如果处于劣势的一方选择坚持抵抗的话,基本都会有督战队,如果没有督战队,那么士兵很可能会怯战叛逃。二战的时候,苏联最高统帅部为了能够让部队顽强抵抗德国的侵略,就设有反撤退小分队,这些小分队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补侵犯条约》,德军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苏联一直认为苏德战争会在英国沦陷后才开始,所以他们没有做好战前准备和战前动员,这让苏军在战场上陷入被动。战争爆发以后,苏联防线被快速突破,部队中出现许多投降者和逃兵,这让斯大林非常愤怒,于是他下达了“最高统帅部第270号”命令,凡是投降者和逃兵都将被处决,同时这些人的亲属将一起被惩罚。“最高统帅部第270号”确实有效,苏军开始顽强抵抗,终于把德军的攻击遏制在了莫斯科城外。

1942年6月28日,德军开始实施“蓝色计划”,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莫斯科战役的胜利让斯大林有点“飘”了,他误以为艰难时期已经度过,苏军可以对德军进行反攻了,于是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期采用积极攻击的作战方式,结果苏军再次被德军打得节节败退,重要的城镇接连失守,战场上再次出现了投降者和逃兵。苏军官兵再次出现投降者和逃兵,这让斯大林怒发冲冠,他颁布了“苏联国防委员会第227号命令”,严令苏军全体官兵一步都不准后退,违抗者将被处决,可是官兵们对于这个新命令的看法却不一致。

多数官兵认为如果这个命令早点颁布,那么许多阵地都不会丢失,可是仍然有部分官兵认为这个命令不会有太大的效果。那些认为新命令不会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官兵显然比较理性,斯大林早就颁布了“最高统帅部第270号”,投降者和逃兵都会受到严惩,可是仍然出现了投降和逃跑的现象,新颁布的颁布了“苏联国防委员会第227号命令”确实不会起到大效果。

斯大林思虑再三,他在各支部队组建了反撤退小分队,这些反撤退小分队会在战斗中对部队进行督战,凡是撤退的士兵,全部赶回战场,如果不服从的话,反撤退小分队有权进行处决。反撤退小分队在战场上,确实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自实行开始,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反撤退小分队拦截了约14万名从前线擅自撤退的士兵,其中超过13万人被遣送回前线或者中转营地,1200余人被枪决,2900余人被送往惩戒营。在反撤退小分队的督战下,苏军的抵抗再次回到正轨,他们在斯大林格勒抵抗了180多个白天和黑夜,最后把德军的第六集团军团团围住,并逼使他们投降。

督战部队不仅能够在残酷的战争中取到好的效果,而且他们不会影响到部队的兵力。通常情况下,每个集团军的督战队大多就一个营的建制,大约500人左右,对于几万人的集团军来说,抽调出这么几百人不会对部队的整体战斗力产生影响。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负责防卫的苏军部队是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的第64集团军,62集团军约56000名士兵,抽调出650名精干士兵组成4支反撤退小分队,对全集团军进行进行监督,显然这抽调出的650人不会影响到62集团军的兵力。

战争期间是非常时期,用上点非常手段是可以理解的事情!部队处于劣势的话,难免会出现投降和逃逸的士兵,为了能够让部队顽强抵抗外敌,建立督战部队,还是一个比较正确的决定。督战部队只需要少量士兵就可以了,这少量的士兵不仅不会削弱部队的兵力,反而会改变部队的精神面貌,从而让部队的战斗力得到质的提升。


世界近代史观察员


如果在战争中溃散的军队敢于攻击督战队的话,这些军队也就不会在战场上溃散了。督战队指的是在作战的时候监督士兵冲锋的人员,当部队中出现部分士兵临阵脱逃的时候,督战队就会立刻杀一儆百,以警告其他想要逃跑的士兵。而当士兵出现大规模溃逃的时候,督战队也会及时制止溃散,通过枪杀部分军官的方式来震慑住其他的士兵。

因为督战队的行为过于残暴,容易引起士兵的反感,所以督战队并不是军队中的常设单位,大部分正规军队都没有督战队的编制,只有极少数的军阀部队中设置有专门的督战队。在北伐战争期间,吴佩孚就曾经组织了督战队。当吴佩孚的军队被北伐军击溃的时候,吴佩孚带领督战队斩首了多名叛逃的军官,却仍然没能阻止溃兵的叛逃。


虽然吴佩孚的督战队非常的残暴,但是吴佩孚的溃兵并没有敢于集体反抗督战队,反而一溜烟的疯狂逃命。其实战场上督战队的人数并不多,甚至还达不到溃兵人数的1/10。而溃兵之所以不敢反抗督战队,主要有两个关键原因。第1个原因是溃散的士兵都是一帮没有骨气的人,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临阵脱逃的士兵,肯定是一帮怕死的胆小鬼,这些人连抵抗敌人的勇气都没有,更何况是反抗他们平常最害怕的督战队。

第2个原因是溃兵大多都是单独作战,无法同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督战队相抗衡。在战斗失败后,很少会出现整建制逃亡的部队,大部分溃兵都是被打散的部队,他们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根本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虽然溃退的士兵看似人数众多,但是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溃兵只是一盘散沙而已。


当然在历史上也发生过溃兵集体反抗督战队的情况,在南京保卫战后期,唐生智下达了全面撤退的命令,守卫下关渡口的36师督战队不允许溃兵渡河。因为溃兵都是整建制的撤退,在面对督战队的时候仍然有很强的战斗力。于是溃兵和督战队爆发了激战,最终溃兵抢夺走了部分船只渡河,督战队也因此损失惨重。当然这种情况在战场上还是少数,大部分情况下溃兵都非常害怕督战队,绝对不敢轻易反抗督战队。


军武小咖


是有督战队的,但是不像古代小说里写的那样随意的杀人。

督战队可以理解为军队里的执法队,军队是个律法严明的地方,绝对听守号令,同进通退,这个在戚继光的戚家军里就很明显。

古代战争兵败就如山倒,兵不整就如破布,督战队的责任就会维护军队在战场的纪律,督战队员都是由强壮的,心狠手辣,坚决执行命令的人执行,凡扰乱军心不听号令擅自撤退者,斩!

现代军队可以说依然有督战队,但是不叫督战队,叫“宪兵队”之类的执法队,只是执行军队法律,但是在不得已情况他们就是督战队。

越是优秀的军队越是不需要督战队,就像兔子军队,可以战到牺牲也不撤出阵地,每个军队都有他的核心,或者是他的长官,或者是副官正委跟他的亲兵,他们也要为此军队的纪律。

督战队督战是军队的耻辱,配备督战队的军队,永远只是二流军队。一流军队知道为何而战,基本不需要督战队。除非很严重危险时刻才会当面处决士兵,一般出现问题事后会有执法队把犯法的送上军事法庭。


真兄弟模型


无论是古代打仗或者是近代打仗都是有督战部队在作战部队后方督战的,而且在古代更加的血腥,在古代的督战队是在战场的后方等待着那些逃兵然后“杀一儆百”,而且古代的督战队甚至是全军中装备最好的,以防止有“打不过”溃兵的情况发生。

而在近代的世界大战中,国外的军队也不止一次的设立过督战队,比如说南韩就在朝鲜战场上就设立过一只“督战队”,专门在战场上防止溃兵,那时候的志愿军南下攻击南韩军队,在还有一公里的时候南韩军队就上演了全体大溃逃,最后韩国总统李承晚派出了“督战队”但很尴尬的就是,最后督战队被全体“剿灭”了。

而在朝鲜战场上韩国军队溃逃的情况也是十分多的,而偏偏南韩军队对于自己的战斗力有一种迷之自信,总是感觉自己可以把守住自己的那一份荣誉,结果在志愿军攻击的时候总是“溃逃”留下了侧面防守的联合军队独自面对志愿军和北韩军队,可以说是“脚底板军队了”

除了南韩军队之外,还有一个跑跑部队,就是一战时期的法国军队,那时候的法国军队不仅仅是逃兵,甚至还发生过“兵变”直接推翻了自己的长官,所以那时候的法国军队身后总是有一只督战队来监督自己的部队...

不过在现代战争中,督战队的作用已经被无限削弱了,现在的部队士兵都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战,任何的一个大国在作战的时候都极少出现逃兵更别说是督战队了。

现代军队中的士兵每一个都是经过了长时间训练的合格军人,有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勇气,同时在各项的作战中都有自己最亲密的战友,也不会出现逃兵的情况,而且在现在的社会中,最不耻的就是逃兵,一个人如果从战场上逃离,那么都会给一家人带来耻辱!

感谢阅读,欢迎评论区交流不同看法,关注老把头,带你拨开历史迷雾,以客观角度观看历史发展。

娱乐吃瓜主


军队的干部负责带领部队,同时负有监督部队的责任。但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从来也没有出现一个专门监督部队作战的组织或者部门机构,不管叫执法队还是叫督战队。
这是我国军队的属性决定的。有人要说,以前有过绿领章,那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极左做法。这个执法队不是监督打仗的,是整人的,和国民党怕逃跑的督战队,完全是二码事。



国民党非搞执法队督战斗队不可,是因为国民党士兵许多是抓来的壮丁,是被迫当兵的。抗日战争,国民党军出现上百万的士兵投降、逃跑,上百位将军投降,国民党中央军投降近一半,不采取措施,国民党军队就要散伙了,沒办法才成立了督战队或执法队。

连国民党吹上天的王牌74师,也要靠督战队上阵督战才能打仗,这也是国民党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现如今我国对部队逃兵的处理,主要根据逃离情节、依据《刑法》进行相关处理方式。


《刑法》对部队逃兵的罪名和处罚规定是:

《刑法》第四百二十三条:对【投降罪】在战场上贪生怕死,自动放下武器投降敌人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投降后为敌人效劳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刑法》第四百三十五条:对【逃离部队罪】定义和处罚是:违反兵役法规,逃离部队,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战时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和平年代,部队逃兵通常被称为私自离队。有的找回来研究处分,批评教育,关禁闭写检查;有的不愿意回部队,强行教育批评后,给予除名处分,取消一切军属待遇荣誉。

飞云正传


督战队,顾名思义就是督促作战的队伍,常见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当溃兵向后退却时,或至壕沟,或至村边,突然站起来一排自家的部队,对准溃兵一阵排枪过去,立即撂倒几个,其余人一看赶紧掉头向前冲去。有人将此队伍统称为督战队,其实并不准确,它可细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属警卫部队,有称为卫队营(或连排),有称为警卫营(或连排),其主要职责是保证总部机关(军、师、团)及最高指挥官的安全。当作战失利,前方溃兵退来时,为保证总部机关不被冲垮,最高指挥官不会当俘虏,警卫部队会临时性地发挥督战队作用,杀一儆百,以挽败局。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可发生在任何一支部队之中,也确在任何部队中都发生过,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部队不能称之为督战队,因为部队序列中没有督战队建制,其主要职责也不是督战。也曾有过宪兵充当督战队的情况,但宪兵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军风纪,维护交通线、重要军事目标及军事首脑机关安全,其主要职责不是督战,督战也属临时拉差。

第二种情况就是名副其实的督战队,部队序列中有督战队建制,定岗定编,其主要职责就是督战。

  战争期间,第二种情况有没有呢?答案是肯定的。姑且不说外国军队中的督战队,中国军队就有过这样的督战队,它存在于1926年至1928年间的直鲁联军中。

1925年12月,为对付冯玉祥的国民军,直隶军务督办李景林和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将两部联合,改称直鲁联军。1926年初,李景林兵败下野,所遗直隶军务督办由褚玉璞接任。此后,在与国民军、国民革命军的历次作战中,直鲁联军自总司令至各军师长,均亲往前线督战,如1926年11月,皖南镇守使王普因“在前线督战积劳,闻近患喀血症甚剧,现已由省回芜养疴”;1927年7月,第3军军长程国瑞在鲁南作战中,“褪去上衣,持手提机关炮一,亲冒夭石,在火线督战”;1928年9月,在滦河的北伐最后一战中,张宗昌曾“袒臂督战”。

与此同时,为强化作战能力,防止部队一触即溃,直鲁联军总司令部、直鲁联前敌总司令部及在前线作战的各军中均增设督战司令一职,属于领导班子成员;在前方作战的各军中增设督战队序列,在岗在编,武器优良,职责明确。据不完全统计,曾任过督战司令的计有:(一)、直鲁联军督战司令刘振邦。(二)、直鲁联军前敌督战司令崔锦溎。(三)、第5军(军长王栋)督战司令刘南超,第6军(军长徐源泉)督战司令刘冠相,第7军(军长许琨)督战司令李文耀,第8军(军长毕庶澄)督战司令马士贵,第11军(军长王翰鸣)督战司令王相臣(后胡文通)。(四)、直鲁联军督战队队长申得胜,第7军(军长许琨)督战队队长李培义,第8军(军长毕庶澄)督战队队长李寿山(1926年12月,钟震国任督战队总队长)。

1926年12月,鉴于自粤出发的北伐军已进入赣闽浙,有进击皖苏、北窥鲁冀之图,直鲁联军调动大部队南下堵截,并组建了十二支督战队,由十二名督战司令率领,统一调配至各前线作战部队。十二名督战司令中有少将6人、上校6人,他们是第1队司令王寿峰,第2队司令佟国安,第3队司令韩宝森,第4队司令詹桂铎,第5队司令詹国铎,第6队司令于英熙、第7队司令王荣勋,第8至11队司令(缺),第12队司令岳裕纯。

那么,直鲁联军军一级督战队有多大规模呢?拿1926年间的第8军(军长毕庶澄)为例:第8军所辖陆军计12300人,其中卫队第1团(团长邓奇山)1500人,卫队第2团(团长钟震国)1500人,骑兵第1团(团长崔国超)1900人,炮兵团(团长季泰阁)1900人,辎重营(营长张元龄)1500人,其他迫击炮一营、机关枪一营、电信队一连、工兵一营约1500人,另有督战队(队长李寿山)1500人。可见,军一级督战队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其中有许多经过训练、打过硬仗的老兵油子,除督战外,它自身也是有战斗力的,也可当作作战部队使用,不存在浪费兵力之事,想转为作战部队或其他部队则易如反掌,如1926年11月10日,直鲁联军督战队在天津改编为直军第2师(师长谢玉田)第4旅,旅长王琦当即在天津招募1000人,移驻长辛店、高碑店等处,并于25日扩编为第25师(师长王琦);1927年4月下旬,韩宝森的第3督战队、詹国铎的第5督战队、岳裕纯的第12督战队,在安徽蚌埠统一改编为直鲁联军运输队,归直鲁联军运输总司令王寿峰(原第1督战队司令)统率。

当然,直鲁联军军一级的督战司令虽有生杀予夺大权,理应特别可靠,但有的人并不是绝对忠诚,在直鲁联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也会在立场上发生动摇,甚至与北伐军暗通款曲,如1927年5月2日上午,“直鲁联军第11军督战司令胡文通,前在怀定交界之镇桥镇,招收土匪,欺诈民财,并与党军通信有据,为鲁张查悉,将胡处以极刑”。

1928年2月18日,鉴于蒋介石复职,与各路诸侯握手言欢,国民革命军大军北上鲁冀在即,为补充各作战部队之缺额,张宗昌下令各前线之督战队一律改编为正规部队。至此,直鲁联军之督战队建制寿终正寝。

此外,直军吴佩孚、孙传芳等部也曾任命过督战司令,虽在部队序列中没有督战队建制,但临时性的督战队也是有的,如1926年7月间鄂军援湘,湘鄂边防督办李倬章奉派为援湘军总司令后,即于16日从驻汉军官团三个营中挑选500人,分为十大队,命名为“干部督战队”,随援湘军总指挥董政国入湘;1926年9月6日,为抵抗北伐军入赣,江西军务督办邓如琢分别任命邓家魁、叶承林、周焕春为第1、2、3督战队队长,并委任倪照为前敌总执法;1926年12月21日,孙传芳委任李定魁为赣军督战司令,孟昭月为浙军督战司令。

最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直鲁联军为何要有督战队建制,其主要原因系当时国内各方面部队都采用募兵制,兵员素质太差,良莠不齐,纯属一群乌合之众,如1926年9月间,直军第7师寇英杰部在开封募得的一师(不到5000人),“新兵中土匪居十之五,乡农居其二,溃兵居其三”。但此时的国民革命军、国民军会对所募新兵进行主义和党化教育、军事知识训练,使士兵知道为谁打仗,如何打仗,大多数情况下是勇往直前,誓死如归,不需要有人拿着枪在后面督战的。而直鲁联军不进行主义教育,有的募兵没经军事训练就直接投入战场,士兵或不愿拼死打仗,或不知如何打仗,遇强敌一触即溃是很自然的事,就需要有督战队在后压阵,如1926年3月间坊间总结直隶军务督办李景林兵败天津时就说:“李景林军两手伤者颇多,因放枪时不瞄,将手举枪高过头施放,故手突出而头被掩没,因之枪弹无命中,弹尽则退。因李下令,无故退却者斩,若将弹放完则可退往后方补充,外人传为笑柄。又新兵畏弹者,每于未见敌,先放枪壮胆,故近年来吾国内战,耗弹特多。”

注:上述括号里文字均引用于1926年至1928年的《申报》、《大公报》、《顺天时报》,为省篇幅,不一一注明出处。


用户19326727985


督战队必须有,而且意义重大,不容小视。

各国在战争期间都有督战队的存在的,只不过是不同形式的存在。最为典型的就是苏联和德国,德国宪兵,就是带着牌子的那个,还有苏联的督战队.

德军督战队

德国宪兵其实很早就有了,不过二战时期非常多。宪兵的权力很大,可以逮捕控制违抗命令者或者逃兵,甚至可以指挥平级的军官。而且,能够当上战地宪兵的德军本身的军事素质就很高,意识觉悟也高。他们进入宪兵,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训练,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狗牌,其实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精英。

而且,德国宪兵的工作不光包括监督作战,还要指挥交通。战场上的一些导视牌什么的都是他们负责。还要负责战利品看管,组织平民,监督士兵军纪等方面工作,实际上,他们干的活也不少。从这点看,并不浪费兵力。

苏军督战队

电影兵临城下中,苏军督战队架着机枪在后面盯着苏军,一旦后撤,直接开枪。这点上,就比较黑苏联了,实际上,苏联再疯狂也没到这个地步。

在斯大林下达227号命令之后,苏军各部队都有督战队,这个东西极大程度鼓舞了苏军士气和抵抗的决心。督战队的主要任务其实是拦截溃兵,重新组织逃兵怂兵投入战斗。苏军各个部队中都有惩罚连,惩罚连中的士兵,就是由苏军督战队送过去的。

苏军每个步兵师都有一两个连的督战队士兵,他们必须是绝对可靠的。苏军的督战队其实是很无奈的组建,战争初期一溃千里,逃兵一大把,很无奈的组建了大量的督战队,监督苏军士兵作战。像电影里那种架着机枪扫射的事情,可能存在,但不会有这么严重。真正干过这种事的其实是法国人,士兵冲锋的时候架着机枪,一旦有人逃跑,毫不犹豫射击,这种事情一战时期没少发生。

只要有战场,就会有督战队的存在,他们的目的就是维持战场纪律,防止个别士兵逃跑或者胆怯。《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龙文章有这样一句话“一个能卷走十个,十个能卷走一百个,最后日本人指着尸体说,这是沙子堆出来的军队”。事实上就是这样,一旦有一个怂了的,就会有人跟着怂,到最后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说,督战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是浪费兵力,而且还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一定程度上还弥补了兵力的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