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定州市博物館:“千年古縣”的歷史回聲

定州市博物館:“千年古縣”的歷史回聲

定窯白釉“官”款金銀扣花口盤

[閱讀提示]

定州,是聯合國地名組織命名的“千年古縣”和“河北省十大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上,它曾是輻射周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大量的文化瑰寶。而這片土地上孕育的定州市博物館,藏品之多、規格之高,令人歎為觀止。

這些珍貴的藏品以漢代和宋代為主,彰顯著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徵,同時,它們又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傳遞著這座文化名城的歷史回聲,講述著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文明與創造。

展示漢代中山國

首府風采

定州市博物馆:“千年古县”的历史回声

定州市博物館展陳的珍貴文物——青玉龍螭銜環谷紋璧

第一次來到定州市博物館,很多人會為博物館的外觀而讚歎:這座建築以“中山文化”為依據,用現代化的建築語言重新詮釋了臺地、斗拱、坡屋頂等建築元素,飛簷斗拱間盡現大漢王朝的恢宏氣勢。

定州市博物館原館址在定州文廟。四年前,博物館新建項目正式啟動,如今,珍貴的館藏已經全部“入主”新館,重新開放也正進入倒計時。

不過,看到博物館的建築外觀,尤其是參觀了展陳有兩件珍貴文物的重量級展廳《漢家陵闕》後,很多人可能會心生疑惑——為什麼“中山文化”特別是“漢中山文化”,會與定州有著如此深厚的淵源,併成為定州市博物館著力打造的特色。

“定州是漢中山國首府。”定州市博物館副館長杜會平介紹,定州歷史悠久,是河北省三大主要歷史文化之一“中山文化”的主要發祥傳承地。其中,在定州“中山文化”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便是它曾作為漢中山國首府的歷史。

公元前154年,西漢景帝封皇九子劉勝為中山靖王,都盧奴(今定州),設中山國,自此,西漢、東漢十七代中山王在此綿延達329年之久。

“據記載,中山封國有戶16萬,人口66.8萬,領14縣,在20餘個諸侯國中居第三位。考古調查研究顯示,兩漢十七代中山王中除劉勝、劉竟、劉衎外,其他中山王及其陪葬墓均在今定州境內。”定州市博物館講解員蘇孟菲介紹,定州市近郊遺存大量漢墓,經專業調查確認,共發現並編號281座,統稱為漢墓群。1959年以來,先後有中山簡王劉焉墓、中山穆王劉暢墓、中山懷王劉修墓等進行了考古發掘。

而這也為博物館提供了豐富的館藏資源,其中不乏珍品。僅僅從中山穆王劉暢墓,便出土了兩件珍貴文物。

其中一件便是漢玉瑰寶——青玉龍螭銜環谷紋璧。

在定州市博物館《漢家陵闕》展廳單獨開闢的一個獨立展櫃裡,我們得以一睹青玉龍螭銜環谷紋璧的芳容。只見它體形碩大,通高30.5釐米,厚約1.1釐米,由青玉雕制而成,在青綠主色中,玉璧邊緣還沁著紅褐色。璧面以浮雕技法飾以規整的谷紋,上部透雕龍螭銜環形象,一龍一螭身體修長,以陰刻線勾勒口、眼、鼻、耳及足爪,同銜一環,好似相向爭鬥嬉戲,情趣盎然。兩側各透雕形體較小的一龍一螭,生動活潑。

“此璧用料巨大,琢磨規整精美,紋飾疏密有致,造型古樸大方,為死者生前地位、財富的象徵,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塊玉璧。”蘇孟菲說。

在與青玉龍螭銜環谷紋璧相鄰的獨立展示空間裡,展示著另一件珍貴文物——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

這件玉座屏由四塊新疆和田黃玉片組合而成,座屏兩側的支架表面透雕加線刻的翼龍、螭虎,代表了東西方位。玉座屏的主體為上下兩塊透雕的半月形玉片。上層正中透雕“東王公”形象,盤膝高坐。下側正中為“西王母”形象,頭部兩側有日月相照,左右兩邊各透雕跪著的羽人,周圍有靈禽異獸等。

“這件玉座屏為供奉之物,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玉座屏。”蘇孟菲介紹,屏風至遲是在西漢時期出現,玉屏風和座屏也常見於記載,但出土的實物僅此一件,足見其珍貴。

“考古發掘顯示,定州已經發現和清理完成的中山王墓葬規格都很高。”杜會平表示,這些豐富精美的出土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為研究漢代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藝術以及社會生活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同時,這些文物,也是見證定州作為漢代中山國首府這段輝煌歷史的珍貴憑證。

古代定州佛教

文化的印證

定州市博物馆:“千年古县”的历史回声

定州市博物館展陳的珍貴文物——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

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定州的輝煌並不僅僅止於曾為漢中山國首府,它也曾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重要的佛教活動中心。

步入博物館的《北朝佛陀》展廳,展櫃中深灰和白色相映的主色調,營造著端莊肅穆的佛教氛圍。展陳的佛教造像,運用了浮雕、透雕、描金彩繪等多種藝術手法,雙尊像、龍樹、基座上雕雙獅、博山爐、化生童子、力士、供養人等是其鮮明特色。

只見這些造像絕大多數都以定州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表情生動、造型飽滿優美,潔白的定州白色大理石將造像上鮮豔瑰麗的彩繪映襯得更加光彩絢爛。

“佛教文化經過千百年的發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杜會平介紹,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魏晉開始流行,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時衰世亂,人們都試圖從佛教中尋求解脫與慰藉。隨著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一個發展高峰的到來,佛教造像的需求急劇擴大。由於定州地處太行山東麓平原,交通便利,同時境內曲陽盛產優質白色大理石,並且具有悠久的雕刻傳統,自北魏開始,以定州白色大理石為主要材質的定州白石佛教造像,便大量生產並流傳各地,定州成為中國北方佛教造像中心。

不過,定州成為中國北方佛教造像中心,也與定州的重要地位密不可分。

“定州一直是我國古代北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商貿中心。”杜會平解釋,公元前兩千多年,五帝之首的堯受封為唐侯,在定州唐河兩岸築唐城。商代為貴族方國,春秋時期齊相管仲在此築城,戰國時為中山國國都,漢代分封諸侯時又設為中山國首府,南北朝時後燕曾定都於此,公元400年始稱定州,後歷代設州置府。“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繁榮,促進了佛教在這片土地上的盛行。”

據《諸山聖蹟志》一書記載:後唐時,定州“有大寺五所,禪院八所,小院四十所,僧尼三千餘人。四時講唱,梵鍾如鳴,凡有所需,宮中恭備”。

除《北朝佛陀》展廳,定州市博物館還有一個展廳與佛教有關,這就是《地宮秘藏》展廳,主要展示了定州北宋靜志寺塔基地宮、淨眾院塔基地宮的出土文物。

雖然兩個展廳所展文物的側重點不同,但無不是佛教在定州盛行的印證。

杜會平介紹,兩座塔基地宮完整出土800餘件文物珍寶,包括舍利供具、佛教造像、香具法器等。“且不說用七重棺供奉的佛教聖物佛骨舍利,也不說描繪佛祖涅槃的宋代壁畫和琳琅滿目的各類佛前供物,單單一組木雕力士像和一對銅鎏金天王像,絕對稱得上是神品無雙。這些精美的文物,體現了定州經濟的繁榮和手工業的發達,也是佛教研究和宋代考古的重大發現。”

參觀《北朝佛陀》展廳,人們會發現,博物館所藏北朝佛教造像,除一小部分完整外,其餘大部分是殘缺的。

“這與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有關。”杜會平介紹,南北朝以來,由於佛教迅猛發展,嚴重影響政府的兵源、財源,於是政府就採取行政手段強行廢佛,焚燬經像,令僧尼還俗,沒收寺院財產。歷史上較大的滅佛行動有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唐武宗滅佛和後周世宗滅佛,歷史上稱三武一宗滅佛。

定瓷背後的

工藝創新

定州市博物馆:“千年古县”的历史回声

定窯白釉刻花龍首淨瓶

“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擁有這一美譽的,便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定瓷,它們雖沒有絢麗多彩的顏色,卻自帶素潔、含蓄、典雅之美。由於窯址位於古代定州轄區內的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川村一帶,故稱定窯。

在定州市博物館,就展陳著定窯瓷器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珍貴文物——定窯白釉刻花龍首淨瓶。

它造型挺拔,高度達到了60.9釐米,對於以小型器物為主要產品的定窯來說,這樣的大器十分少見。這件器物不僅形體高大,造型也十分雋秀:瓶細長頸,頸上為仰覆蓮瓣紋,中部為覆蓮紋相輪圓盤,下部為竹節紋。圓肩、鼓腹,造型盡顯豐腴之美。最令人歎為觀止的是,瓶肩部一側還塑有龍首形短流,龍首高昂、怒目,張口露齒,下頜還有一縷龍鬚,造型生動,惟妙惟肖。

“作為中國古代五大名窯之一,定窯創燒於隋唐,經晚唐五代發展至北宋達到高峰,終於金元,歷時達700餘年。這件白釉刻花龍首淨瓶是定窯不可多得的佳作,代表了定窯的最高水平。”

蘇孟菲介紹,定窯在學習邢窯的基礎上多有創新,在釉色上呈現了一種白中泛青、泛黃的靈動跳躍感,並注意吸收絲織、刺繡、繪畫、書法、銅鏡、金銀器等藝術門類的有益元素,在裝飾內容與技法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最終超越邢窯而成為北方白瓷的製作中心,並曾一度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除了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外,還作為外貿商品遠銷國外。

在博物館的定瓷精品《天下大白》展廳,一個只有巴掌大小的定窯白釉“官”款金銀扣花口盤,同樣值得細細品味。

只見這個小小的盤子像一朵盛開的五瓣花,在盤沿上,還有一圈鎏銀片嚴絲合縫地包套在口沿上,底部還劃刻著一個“官”字。雖然由於年代久遠,口沿的包套略有缺損而且金屬已經氧化為暗黑色,但精緻的盤形、細緻的做工,不禁讓人驚歎這方寸之間精心締造的美感。

“金銀稜扣,指在漆器、瓷器等器物的口邊、足邊包鑲一圈金屬箍。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包鑲金銀稜扣的漆器,並逐漸演化為一種流行時尚。”

杜會平介紹,北宋時期,定窯發明的支圈覆燒疊置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影響了包括景德鎮在內的諸多窯廠,形成了地跨南北的定窯體系。所謂支圈覆燒迭置法,就是將瓷器覆過來裝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狀支具的匣缽內焙燒。

“採用此法可提高裝窯數量,但卻容易形成芒口。包鑲金銀稜扣後,芒口這一缺陷不僅被巧妙掩蓋,還迎合了社會流行時尚,可謂一舉兩得。”杜會平解釋道。

“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這是定瓷享有的美譽。不過,白色卻並非定瓷的唯一色彩。在《天下大白》展廳,黃釉鸚鵡壺、黑白釉瓷轎、綠釉蓮荷遊鴨紋枕……除白釉外,一件件釉色多樣、器型豐富的藝術珍品,也帶給人耳目一新的定瓷之美。

或端莊大氣,或小巧精緻,這些泥土和烈火幻化出來的精靈,將雕塑和繪畫等藝術融為一體,展現著定瓷之鄉里人們辛勤的創造和心手相應的藝術審美,並用觸手可及的歷史,講述著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文明與創造。 (記者 周聰聰)

■相關

古韻悠長話定州

定州市博物馆:“千年古县”的历史回声

定窯黃釉鸚鵡壺

定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名勝古蹟眾多。如今,城內開元寺塔巍然矗立,定州貢院雄偉秀麗,東坡雙槐枝繁葉茂……踏訪定州,依然能感受到濃濃的古城遺韻。

貢院,俗稱考棚,是科舉時代士子應試的考場,也就是開科取士的地方。在定州,現存著我國北方保存最好的州屬貢院——定州貢院。其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從建成至科舉制度廢除,一直是封建社會考取秀才和貢生的場所。

這座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式佈局建築群,依次為影壁、大門、二門、魁閣號舍、大堂、二堂、後樓等主要建築,東側武場區原有演武廳、文昌宮、後宮等建築,每座建築自成院落,院落間按使用需要,或多或少建有一些附屬建築,大門外還建有兵房、執事儀仗房等以壯觀瞻,整個建築佈局有張有弛,富於變化。現保存有中軸線上文場部分的影壁、大門、魁閣號舍、大堂、後樓5座主體建築,佔地面積2萬餘平方米。行至其中,我們既可領略雄偉壯觀的建築群落,又可想象當年宏大的考試場面。

遊覽定州,開元寺塔是必看的建築。這座高83.7米的古塔是我國現存最高的磚塔,也是全世界同時期同結構建築物中最高的,有“中華第一塔”的美譽。

開元寺塔俗稱定州塔,始建於北宋,耗時51年才得以修建完成,所花費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堪稱驚人。定州塔雄偉壯觀,是八角形樓閣式塔的代表作,在我國古建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它的塔身共十一層,為八角形樓閣式建築,不論從高度還是寬度上,塔身的每一層都是由下到上按比例逐層收縮、逐層遞減,塔身四個正方向闢門,四個側方向闢彩繪盲窗,塔身外部每層用磚層層疊澀挑出短簷,簷下懸掛風鈴,簷上形成平臺。塔身的結構是外塔體環抱內塔體,俗稱母子環抱式,內外塔體中間形成迴廊,遊人可繞回廊參觀。站在塔頂遠望,周圍數百里的風光盡收眼底,定州塔從而又多了一個美名——“中山巨觀”。

定州文廟同樣古韻悠長。始建於唐代的定州文廟,是我省現存規模最宏大、建築格局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孔廟建築群,素有“中山廟學甲天下”的美譽。經唐以後歷代修葺,定州文廟如今現存東、西、中三個毗鄰的北院,以及南部的節孝祠等建築。

步入文廟“欞星門”,但見院內兩棵古槐,相傳為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任定州知州時親手所種植,故稱“東坡雙槐”。雖有近千年樹齡,古槐依然枝繁葉茂、濃廕庇日。古樹新枝,引眾多慕名者前來參觀。

如今,定州城內濃濃的古韻正變為定州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旨在對開元寺塔、貢院、晏陽初故居等文物景點進行整體規劃、盤活利用,打造集文化旅遊、休閒娛樂、特色商業及居住相結合的河北文博園文化產業項目,正為這濃濃的城市古韻,增添歷久彌新的風采。 (整理/記者 周聰聰)

圖片均由定州市博物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