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新華時評:讓祖國醫學的古樹更加生機勃勃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題:讓祖國醫學的古樹更加生機勃勃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今年是“醫聖”張仲景誕辰1870週年,他抗擊瘟疫的鉅著《傷寒雜病論》成書迄今也1810年了。源自該書的清肺排毒湯已經國家推薦為中西醫結合救治新冠肺炎使用。中央明確強調強化中西醫結合,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及時推廣有效方藥和中成藥。古樹新花,生機勃勃,祖國醫學大有可為。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中醫藥事業取得顯著成就,為增進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團結中西醫、中西醫結合方針指引下,中醫藥學吸收世界醫學先進科學技術,通過臨床實踐,推動了中醫藥學為人民大眾服務步伐。

中醫藥學同人民群眾血脈相連。從傳說的神農嘗百草開始,中醫藥學就同大眾結合在一起。幾千年來,中醫實踐於民間、服務於百姓。群眾信任中醫,喜愛中醫,有病看得起中醫。此次抗擊新冠肺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應對新冠肺炎專家組同志說得好,“中藥改善發燒咳嗽效果特別快,方艙醫院的患者都要求喝中藥,群眾的眼睛雪亮,應該是好多用中藥的患者效果很好,大家才主動要求喝中藥”。中醫強調陰陽五行,但講哲學更講臨床,重經驗更重療效,把治得好病當成硬道理。

中醫藥學同東方文化血肉相關。中醫藥學面對的不是孤零零的器官、組織,而是有喜怒哀樂的生命;辨證施治,一人一策;治已病,更治未病;恢復健康不完全等同於殺死細菌病毒,而是通過增強體質,讓人更好生存下去。在治療新冠肺炎過程中,中醫不只是治身體的病,也幫助患者緩解精神壓力,如方艙醫院裡同時採取溫灸、耳穴壓豆、穴位敷貼、經絡拍打等中醫綜合治療手段,提高患者睡眠質量,促進腸胃功能恢復,改善體質狀態,加速病情好轉。

醫者仁心、救死扶傷,中醫藥學同世界醫學殊途同歸。正如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所說,如果餓了,我們不會問上海菜還是山東菜,而只問這頓飯會不會吃飽。屠呦呦從《肘後備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記載研究出青蒿素,泳壇名將菲爾普斯喜歡拔火罐,《傷寒雜病論》藥方構成日本漢方藥的支撐……世界正在瞭解中醫藥並從中獲益。潛力需要實踐證明,要允許實踐、鼓勵實踐、加快實踐。大疫當前更應如此,對那些在疫情防治中顯效迅速、簡便驗廉的中醫方劑和治療技法,不妨多在實踐中觀察、分析、研究、論證。

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中華兒女吸取世界醫學精華,不斷豐富醫學寶庫。面對中國人民的文化信任與世界人民的迫切需求,中醫藥學理論和實踐要加快推陳出新,從器官、組織層面向細胞學、分子層面發展,要用證據說話,用理性說話,堅持推動傳統醫學現代化、科學化,藥物開發、器械研發要更精準化、標準化。世界醫學成果要敢於“拿來”使用,自己的創新也要敢於“拿出來”檢驗。祖國醫學可以學外人,也要為外人所用。兼收幷蓄、海納百川,就能為中國人民也為世界人民健康做出更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