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什麼碑帖適合寫隸書大字?

輞川別野


《衡方碑》適合寫大字隸書。是漢隸碑刻,全稱《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有古拙之趣,有正大氣象。

字形主要取縱勢,主筆緊縮,外緊內松,加強了字內空白的對比,寬博雄強,顏真卿的楷書就借鑑了此碑布白方式,字距行距密。格內每字撐滿。把大片字外空白分配到字內空白去,讓字更顯寬博大氣。

如果字距行距空白大,會把字壓縮小,寫大字不適宜用字距行距寬的章法。

《魯峻碑》是漢隸碑刻,全稱《漢故司隸校尉忠惠公魯君碑》,東漢靈帝熹平二年四月立,在山東濟寧縣學,碑高283釐米,寬115釐米,厚25釐米。筆畫豐肥,字體方整端莊。厚重峭峻。(見下圖。)

清孫承譯評:"分法勁撥古雅,漢石之佳者。″臨時要按至筆毫中部,注意筆畫輕重粗細對比。

楊守敬評:"豐腴雄偉,唐明皇,徐季海亦從此出,而肥濃太甚,無此氣韻矣。″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所有的漢碑碑帖都適合寫隸書大字,關鍵是把結構比例調整好就可以了!

上圖為隸書大字作品“思無邪”。這三個字是以《曹全碑》為基礎,並融入了《張遷碑》、《鮮于璜碑》的元素,且有自己的個性揉入。

上圖為隸書大字作品“老馬識途”,這四個字主要以《曹全碑》為基礎,並揉入了書者自己的個性,已基本形成書者自己的隸書風格。

上圖為隸書大字作品“壽如天永,福共海長”,這八個字是以《禮器碑》的筆意和結字特點寫出來的。有書者的個性融入,但不多。

上圖中的隸書大字作品,是以《石門頌》的筆意和結構特點而寫出來的。可以說是純正的《禮器碑》風格的隸書大字作品,書者為答主。

上圖為隸書大字作品,這六個字是以《曹全碑》的筆法和字法為基礎而寫出來的,在創作時,根據章法佈局需要,結構略有變化,並融入有個性。

上圖亦為用《曹全碑》筆意創作的隸書大字作品“百練成鋼”。這四個字融入有其它漢碑的元素,若仔細看,就不難發現。

上圖為用《禮器碑》筆意創作的隸書大字作品“天高日永,水遠山長”。

上圖中的隸書大字作品(三尺整張)“厚積薄發”,是用《曹全碑》的筆意創作的。這四個隸書大字作中,融入有《西狹頌》的元素。

上圖中的隸書大字作品“上善若水”,是用漢簡的筆意創作的,這四個字中融入有其它漢碑的元素。

上圖亦為隸書大字作品“守望平安”,取法多種風格的漢碑元素,有個性融入。

上圖為隸書大字作品,用的是《禮器碑》的筆意創作,有《曹全碑》的影子,也有自己的個性揉入。

上圖中的隸書大字作品,取法《曹全碑》。

上圖中的隸書大字作品,取法《張遷碑》和《鮮于璜碑》,在創作時融入有自己的個性。

上圖為隸書大字作品,書者在創作時,取法多種漢碑風格的漢碑,並有自己的個性揉入。

綜上所述,創作隸書大字作品,無論哪種漢碑碑帖都是可以的,重點是掌控好用筆和字的結構佈局。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古代書法,字形大多較小,所以,並非所有字都適合放大。


以書聖王羲之的行書為例,其纖瘦妍媚的字形,放大後則過於軟弱,所以王字放大一倍寫尚可,過大則不合適。

又如,同為唐楷向代表,顏體豐腴肥美的字形,就遠比硬瘦險峻的歐楷,更適合放大。歐楷字形放大的同時,也放大了單薄的缺點,而顏體放大後的粗壯更顯端莊大氣。


就隸書而言也是如此。正常書寫寫,各種隸書字體各具特色,各有其美,可一旦放大,比如《石門頌》一路過於纖細的線條,則會顯得空而軟,即便是平常秀美的《曹全碑》,放大後其字形也與其風格不相符。


這正如人的穿著打扮。你讓一位五大三粗的壯漢穿一套緊身衣褲,透著的是彆扭;反之,讓一位身材單薄的奶油小生,穿一套寬鬆的Jeep,也只會鬆鬆垮垮,沒有精神。

寫隸書大字,適合《衡方碑》《張遷碑》《陠閣頌》一類,厚重古樸的漢隸。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適合寫大字的隸書碑帖第一首選《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先看圖






此碑又名《泰山佛說金剛經》,是摩崖石刻,刻於泰山石經峪花崗岩溪床,字很大,高35釐米左右,橫寬約40-60釐米,據說是北齊時期作品,不知書者、刻者姓名,清楊守敬在《學書邇言》裡描述:“擘窠大字,此為極則。”從圖片上可以看得出來,這個碑帖的字雄渾寬博,氣勢磅礴,結構大開大合,圓潤得體,對於寫大字特別是榜書,可謂是經典至極。顏魯公的字也是寬博雄渾,不知道是不是也借鑑了此碑呢?待考。

我們都知道,寫大字第一要講氣勢,此碑氣勢之大,歷代碑刻無出其右。不僅字大,氣勢上也“大“,既要大也韻致。此碑左右開拓,橫向取勢,從容不迫,筆法融匯了篆隸和楷法,顯得安靜簡穆,像一個得道之士,閒雲野鶴悠遊自在。

但是單單大不足以成為經典,在細部處理上也頗有法度,楊守敬又說:

“北齊《泰山經石峪》以徑尺之大書,如作小楷,紆徐容與,絕無劍拔弩張之跡。”


此碑差不多就是這樣,歷代評價還有很多,這裡不一一列舉。

不知題主覺得如何?歡迎討論。


書法顏二


臨摹字帖只是學習書法過程中一個訓練環節而已,最終目的是獲得法度,掌握正確的書寫技藝方法,原帖字體形狀是次要的。至於什麼樣的碑帖適合寫隸書大字,關鍵是,一要看想寫多大字? 二要看用在哪裡?即要考慮視覺效果,還要顧及到字體風格與文字內容的和諧關係。這是主要的。

臨摹範本的時候儘量按原大對等練習,以力求筆法、字法忠實原作,並且保障書寫技法不能誤讀曲解,更不能篡改筆法動作核心精要。如果是用於創作,那就拋開字帖束縛,把字形結構拆解,利用帖的筆法、筆畫重新組合字體。

通常,懸掛在一米五以上,兩米五以下這樣的空間裡,如果單字不超過20釐米的話,一般不論什麼帖的字體,放大之後都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比如城裡有很多文化一條街的店鋪,多是木刻的仿古匾額xx齋、xx閣……看著都挺漂亮的。

比較高大的樓閣,匾額字體至少是30~40釐米的大字榜書,若是這種針對性的練習,應該選擇筆畫粗壯、字體渾厚的範本比較好。如《鮮于璜》、《衡方碑》、《張遷》、《泰山經石峪》之類。
▲圖為隸書《鮮于璜》

其實,要想真正的掌握大字書寫技法,需要專門的進行榜書技法基本功訓練,並不是將古帖那樣的小字體同比例放大幾倍書寫。

沒有辦法,目前為止,真正的榜書字帖四處難尋,只能藉助現有的將小字碑帖放大的版本了。榜書屬於特別的書法系統,書寫技法不能完全生搬硬套3釐米左右的小字碑帖形象,臨摹的時候可以變通,不能原樣照搬到作品中,需要進行特殊的技術處理,使其改變原來的特點與功能性,以適合實際應用所需。在這方面,清代金農《臨華山廟》是我們很好的學習榜樣,他的作法是帶有創作性的意臨法。如圖: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按理說,理論上所有的都可以放大寫,但許多的嚴謹類如曹全乙瑛禮器等放大後容易寫散,失去了原有的勢。前面那個朋友說過了金剛經適合,那是廢話了,原碑就是四十㎝多大的了,我們寫的時候反而縮小了來寫的。個人感受摩崖類的書風適合寫大字,因為用筆結體縱逸寬博灑脫,寫小氣了反而顯得過於拘謹了。




八閒居主


《泰山金剛經》最為適合寫隸書大字。#書法作品# #書法藝術#

《泰山金剛經》有大字“鼻祖”之稱,比較適合寫大字,尤其是擘窠大字更為合適。

《泰山金剛經》為摩崖刻石。南北朝時刻於山東泰安縣泰山經石峪花崗岩溪床,沒於水下千年,泉水改道,始見天日。

書者何人,暫無定論。文字內容為《金剛般若波羅經密》。每個字的寬和高約四五十釐米,總字數上千,是書法史上摩崖隸書鉅製,蔚為壯觀。

《泰山金剛經》隸書的翻挑都隱斂於筆勢之中,含蓄凝練。筆畫有圓轉,有方折,無不飽滿渾厚,有些筆畫雜有楷書筆意。結字正面取勢,或密或疏,體態寬博凝重,氣象雍容大度。這樣的隸書體態,沒有漢隸那樣的“蠶頭燕尾”,不像魏晉隸書那樣方板,與北齊碑誌上單細的隸書也大不一樣,是前無古人的曠世之作。

需要說明的是:《泰山金剛經》是北齊時代(550—577)摩崖石刻。北齊王朝,官民一體崇仰佛教,不但開石窟造佛像,而且刊刻佛經。刻經的風潮,最初在鄴都周圍地區,而後蔓延到山東南部。山東地區的刻經都是大字隸書,有的刻於崖壁,有的刻於寬闊的石坪上,有的刻於兀立的大石上。這些都是華夏五千年古老的文明見證,也是華夏文明的瑰寶。

最後再說說這樣大的字在當時是怎麼寫出來的。書刻這樣的大字,估計是用束帛之類的物品替代毛筆,寫在石面上。或是先雙鉤筆畫的外廓,然後刻出筆畫的輪廓線,最後挖鑿筆畫而成。

我是無心齋,專注於書畫藝術品鑑賞,歡迎同道一起交流。喜歡我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我,謝謝!


無心齋手稿研究


適合寫隸書大字的碑帖很多,如:《禮器碑》古雅無前,若得神助,字體結構寓欹平正,剛健骨秀是漢碑中藝術高峰。《史晨碑》字體圓潤剛挺,點畫遒麗多姿,結構嚴整典雅,獨具書法藝術性。《曹全碑》豐腴圓勁,無拘無束,婀娜秀麗。《石門頌》結構奔放,灑落自然,字體簡便不失風貌,《瘞鶴銘》儀態大方,頗具道風仙骨風度。

如果說什麼碑適合寫隸書大字,主要看筆者對各碑帖字勢的瞭解,基本功是否紮實熟練,筆法是否達到巧妙等技能。

技越高,規律性越強,只要掌握了書寫技法,無論多大字體都能進入拓展、造意、造境、達到風雲變幼的藝術程度。


瀚墨無極


這樣的字適合寫大字。


國承明


隸書寫大字普遍不好看,大字還是顏體楷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