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如何幫你家的“熊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常聽一些媽媽感嘆,現在的孩子太任性了,說幹什麼就幹什麼,給他講了很多道理,他就是不聽,一點也不懂規矩;也有一些家長說,我給孩子定了很多規則,就是堅持不下來;那麼,究竟如何給孩子建立規則呢?

對於孩子來說,規則意味著什麼?

如何幫你家的“熊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一、在孩子的生活中,規則很大部分的內容其實是養成生活規律和行為習慣。孩子喜歡熟悉的生活,重複性的、有規律的生活讓他們覺得有安全感,並有利於他們意識到這些習慣的存在,從而逐漸建立習慣。

比如,吃飯的時候要坐在餐桌前,孩子從小就一直這麼做,他就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允許孩子邊吃邊玩,一開始就沒養成良好的習慣,等壞習慣形成再去制定規則,那麼規則往往就意味著禁止,執行規則必然就會引起反抗。

二、給孩子制定規則,是為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賦予他更多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3歲前的規則應該是保護孩子自身的安全,以及不傷害他人和公物為界限,比如,當孩子會爬以後,就會到處自主地去探索,我們要做的是儘量保證家裡的環境安全,把容易讓孩子受傷的物品都收好,把桌角等包好,把電源插座蓋住等,做好預防措施。讓孩子能夠盡情去探索,而不是整天跟在孩子後面限制這個不許,那個不許。

什麼是安全規則呢?比如外出在馬路上走的規則。我們要講清楚,在馬路上一定不能亂跑,孩子可以怎麼做呢?你可以抓住大人的手,也可以自己選抓住大人衣服或者包。

再比如在遊樂場的規則。別的小朋友在玩鞦韆,你不能一下子把小朋友揪下來,你揪小朋友下來就有可能傷害到他,你自己可能被蕩過來的鞦韆砸到。告訴孩子玩鞦韆的規則:你可以等一下,或者禮貌地問“什麼時候可以輪到我”,或者先去玩別的。家長為孩子提供一些解決方法,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和決定,發揮他們的主動性。

所以,我們制定規則並不是為了限制孩子,也不是說我們就是要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去管理孩子。相反,這些必要的規則,是為了讓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規範,學習人際互動以及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父母常常苦惱應該怎麼執行規則?有了衝突怎麼辦?怎麼做才能既堅持執行原則又不簡單粗暴?下面我舉例子來解釋如何做到“溫柔而堅持”地執行規則。

一、首先是要在良好的親子關係基礎上。良好的親子關係,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百依百順。百依百順不是尊重孩子,而是溺愛和放縱。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鼓勵他們表達,同時用同理心,也就是能夠感同身受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不要以成人的角度,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去“糾正”他們。

禁止孩子吃糖、巧克力等甜食,是一種規則,但喜歡甜食畢竟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完全禁止是幾乎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不妨和孩子一起設定一個吃甜食的時間(如每週一天),又或者制定把正餐都吃光光了,才能吃甜食的規則,在執行規則的同時,還鍛鍊了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同時,我們可以向孩子介紹健康飲食的概念,給他看健康飲食的金字塔圖,讓他直觀地看到,一天當中,人體需要多少米飯、麵包、肉類、蔬菜和水果等。餅乾、糖果在金字塔最頂上,只需一點點。有了這樣的概念和圖表,跟孩子講道理就比較容易:“糖果在金字塔尖上,只能吃一點哦。”孩子想起這個圖,就比較能接受。

孩子習慣於具體思維,他們邏輯思維能力不強,這是他們的特點,對孩子說“好好玩”,“好好吃飯”,孩子沒辦法執行,對孩子說“照我說的做”,“聽媽媽的話”只會讓孩子糊里糊塗地順從。

二、很多父母常常希望制定一條規則,然後立竿見影,孩子能夠立刻遵守規則。可實際上,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自控能力都欠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更需要父母有靈活的方式。

案例:每天飯後不願漱口--用遊戲的方式

每天飯後要清漱口清潔口腔,這是規則。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堅決執行,因為“這是為了你好!”但是孩子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養成習慣。從孩子的感受和特點出發,通過遊戲的辦法建立習慣。每天飯後,我都會說,是不是該給牙齒寶寶洗洗澡了?孩子就非常樂意做這件事,堅持了幾個月,他的習慣自然養成了,就不需要你再提醒,而是自覺飯後漱口。

案例:不想坐安全座椅?——給孩子一定的選擇

小孩子坐車必須坐在兒童汽車座椅裡。這是基本的安全原則,不管孩子樂意不樂意,一定要做。孩子不樂意坐,父母可以強行把他綁好,那孩子可能會哭一陣,搞的大家都心情不好。我們不妨換一種做法,給孩子一些選擇。“現在我們要開車了,請到汽車座椅坐好。你想媽媽給你綁安全帶?還是爸爸給你綁?” 或者“你可以選擇,讓媽媽先綁上面的安全帶?還是先綁下面的安全帶?”。等稍微大一些,還可以讓他們自己綁。能夠自己綁安全帶是孩子們引以為豪的事。有時候給孩子一些選擇,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意願能夠被父母傾聽並滿足,他就願意遵守規則。

三、.不是讓孩子盲目地順從,而是讓孩子認同規則

我們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行為規範,目的不是培養順從的孩子。如果孩子一味順從,而內心並不認可規則,這樣的孩子,一旦不順從,就會變得很叛逆。重點是如何用具體、直觀的辦法以及讓孩子理解、接受的語言去解釋規則,並激發他們自己去思考,“為什麼我要這麼做”,讓孩子在思考中認同和執行規則。

案例:搶玩具——在具體的事情當中,通過具體的行為來解釋規則

遇到孩子搶玩具,如果我們說:“要友愛地和別人一起玩!不能搶玩具!”孩子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換一種具體的說法:“如果你想玩別人的玩具,你可以有禮貌地問別人,我可不可以玩你的玩具。然後要等別人給你;或者用你的玩具和別人交換,看別人願不願意。”這樣的建議就很具體地教孩子應該怎麼說話,怎麼做,孩子也容易理解和執行。

4.偶爾讓步,讓孩子感受愛與界限

規則定好了,是不是從今往後,天天嚴格按照這個規則執行呢?這裡往往有兩個極端。一個是父母架不住孩子的要求或者哭鬧,無限讓步,從而讓孩子掌握了控制權,孩子從中學到的是: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只要我哭鬧。另一個是父母非常嚴格,一年365天都必須這麼做,父母完全掌握了控制權,孩子從中學到的是:不管怎麼樣,我都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決定權,我對自己的生活不需要負責。

最理想的是,父母靈活執行規則,根據情況,尊重孩子的感受,給孩子一定的選擇。在給孩子選擇的時候,父母對當前的情況做出說明並對他提出可行的要求。

更詳細內容歡迎收聽文章中的《蒙氏媽媽公益講座》第七講的語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