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軟筆書法在書寫過程中不用捻管,能用什麼方法將側鋒轉換成中鋒?

半條命4785


關於“捻管”,書法界一直是有爭議的。將側鋒轉換成中鋒,書法上叫調鋒,調鋒的方法,一般認為是三個。



一、提按

大家應該都拖過地。拖地時拖布容易絞在一起,這時只需將拖把提起來,抖一下就好了。

提按的原理與此類似,揮毫落筆,輕按筆鋒,筆毫鋪開。此時略提筆鋒,筆毫重新聚在一起,此時再向行筆方向輕按筆鋒,筆毫重新鋪開,運筆前進即為中鋒。


二、衄曲

以腕力上下或S形挫動筆毫,將筆鋒挫入畫中,稱衄曲,這是一種極細微的動作,不用刻意扭動筆鋒。

三、往復

這是不得已時的一種補救動,上下或左右重複幾次筆畫動作,也即一種補筆。

在日常書寫時,最常用的調鋒方法是提按與衄曲結合進行。



至於“捻管”,建議初學者不要去學習。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在不捻管的情況下,怎麼將側鋒調整成中鋒?

方法一: 用抵筆調鋒的方法改變筆鋒與紙的接觸面。例如,寫橫畫,起筆處斜落筆之後,向上頂一下筆桿,動作很小,隨即向右運肘行筆,筆尖會自動朝向畫中間。同理,豎畫寫法也是這樣的。如圖:


方法二:適當抬高肘部,同時,將手掌與腕部微微向內(身體方向)翻轉一點點,使筆桿與紙面近似垂直狀態,意在將筆鋒尖部順向筆畫中軸線,然後拖著行進。如圖:

特別提示:在轉換筆鋒狀態過程中,要注意一個細節,那就是,必須巧妙的運用指法、腕法、肘法三者之間協調合作關係,比如,指法主要調控筆鋒與紙面接觸點,腕法主要調整筆桿重心傾斜度,肘法主要起著平穩運行作用。這種運筆技法是正確的,而且經常用到。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是景堂書法,自告奮勇來談談這個問題,與大家交流探討。



首先,談一談捻管。我理解的“捻管”,是指在毛筆書寫過程中,通過同時手指搓動旋轉筆桿來調整行筆方向或者運筆方式。孫曉雲先生《書法有法》一書中似乎做過專門論述(道聽途說,我並沒有讀過,呵呵~),作為書寫的一個小技巧,我不使用,但無可厚非,不做過多評述。在這裡提及,是為了協助理解題目。因為題主的意思是“捻管”可以把側鋒轉變為中鋒,那麼就是說,用什麼方法在不停止書寫的前提下,把本來偏離了中鋒的側鋒行筆回覆到中鋒行筆的書寫狀態。



弄明白了這些,讓我們回到問題的本身。我們學習書法,經常提到“八面出鋒”,也就是要具備從任何一個方向切入都能運用毛筆中鋒行筆,同時從一個起點也可以向任何一個方向中鋒行筆,這算得上書法家應該必備的書寫能力。那麼,有了這個能力,我們可以很容易的靠調整方向來完成從側鋒到中鋒的轉變,根本用不到“捻管”。



那麼如果偏鋒嚴重,要改變方向來達到調鋒的目的時,會因為方向筆畫過大,筆鋒分散,線條也會過度彎曲,這樣的情況怎麼處理呢?同樣有簡單的辦法——提按,在原地慢慢提筆,由於筆鋒含墨,在提起後,筆鋒會慢慢恢復到初始狀態,然後按筆鋪毫書寫即可,也絲毫用不到“捻管”就完成了。



這個技法的問題,文字表達抽象,可能不容易領會,不喜勿怪。

有些厚臉皮😝😝~


景行書苑


調整角度。








慢慢來


捻管,就是為了調整筆鋒而通過手指對筆管的微微轉動,而達到使筆尖旋轉,完成調鋒的目的。

本人以為捻管調鋒是對毛筆書法的過度解讀,太過技巧化,太講究方式方法了,為了在學習書法過程中走捷徑,而刻意研究出來的辦法。


寫字的過程應該是輕鬆自然,甚至是很愜意的美好享受,而不是為了寫好字而讓書寫變得做作,矯情。不相信一個真正的書法家在書寫過程中把筆轉過來轉過去,寫的人累,看的人也累。

捻管調鋒其實就是書法基本功不紮實的表現,手上功夫不到位,心有餘而力不足,只得借旋轉筆管來彌補,和寫書法的另一大弊病畫字,都是書寫的不良習慣,應予以戒除。

在書寫過程中要調整筆鋒,其實正確的方法應該是通過手腕腕力微振,手腕的靈活左右擺動即可使筆管微側發生位移,從而讓筆尖改變原來的位置,而調整到書寫者需要的中鋒,或者側鋒。



在書法練習中,調鋒是最基本,也是最難的筆法技巧,須要長期的總結,體會。一定要達到隨心所欲的調整筆鋒,而不是投機取巧地轉捻筆管。

配圖為本人臨寫,敬請各位高人不吝賜教。謝謝!


快意詩畫


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說捻管在書寫過程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但是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的前輩書法家們,他們是怎麼樣通過捻管完成他們偉大的作品的。

首先王羲之在《筆法論12章》中提到,踠腳幹上捺下撚,始終轉折,悉令和韻……撚就是捻。

清代鄧石如所創的“管隨指轉”(即捻管)的筆法最成功,使他的篆書隸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


同樣黃庭堅認為,心能轉腕,手能轉比,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


既然這麼多書法家都特別推崇捻管兒的筆法,說明這種筆法還是有它存在的價值的。至於說我們用不用它或者用的熟練不熟練,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我用心習書十餘年來,也早就知曉這個捻管的筆法的,可是一直沒嘗試過,或者說認為多此一舉。在最近兩年裡,我才開始嘗試捻管筆法在書法中的應用,才感覺到捻管筆法的妙不可言。果然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妙。

我覺得多學一種筆法,有百利而無一害。一支毛筆在自己的手裡提頓圓轉俯仰縱橫,真有大將軍馳騁沙場的感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上篇柳體楷書中的“點畫”和“豎鉤”都是我用捻管的筆法寫成。大家不妨可以一試,我覺得你應該會慢慢的喜歡上這個筆法。


水電工老路書法


提筆挫鋒,是轉角處調鋒的最常用手法。頓後筆略提,使筆鋒轉動離於頓筆處。轉角及鉤角的地方用。(這裡說的轉動是筆鋒不是筆管)


書法,不論是使用什麼方法,只要能把筆毫和順的平鋪在紙面上,即中鋒行筆,寫出來的筆畫墨色能保持均勻,就是好的。

捻管在以前的記載中為執筆法。其方法類似於撮管。在寫大字榜書中使用。捻管的轉動並不是如想象中的大弧弧度轉動。它只是協助手腕轉動時很輕微的一個“小動作”,對於這個輕微的“小動作”,不必要的過份的迷信和刻意的練習。越是刻意的去學習,越有畫蛇添足的弊病。它幾乎是在你平時的正常練習中不經意的在使用。


握筆的方法很多。不必要每一樣都要去掌握。以自己方便舒適的方法寫就好。捻管真的不是什麼神秘的方法。過多的在這些東西上下精力,結果會適得其反。

捻管的推崇者孫曉芸,長篇大論的在她的《書法有法》中,用了很長的篇幅論述捻管的神奇。而她自己卻不會應用。在她的任何視頻節目中,見不到她使用捻管的方法寫字。大家還有什麼必要去把捻管當作寫好書法的絕招呢!


子衿書法


毛筆書法的書寫過程即筆法揮運的過程,筆法揮運由手腕運筆則中鋒鋪毫,筆鋒鋪毫則萬毫齊力無論方圓轉折即使狂草上下十六面揮灑亦無不如意。這就是筆法,這就是書法!

但凡斤斤於轉指捻管筆鋒轉折提按之類者皆不知筆法,不能運腕,不會鋪毫,不知於楷書、行書筆畫間討飯吃只得溫飽,筆鋒挺不起來就像人的腰都直不起來,哪裡會嚐鮮過揮毫用鋒指揮如意的山珍海味?

猛醒吧陷於書寫泥潭者,運腕,用鋒,揮毫!做一個能出入筆陣的強者,做一個新筆法時期的書法入古開新者,而不是筆畫的描頭畫腳的奴僕!





王乃棟說書畫


捻就是使筆自轉的意思,我們通過腕的轉動也達到了筆桿自轉的目的。

特別是現在一些理論研究的,把很多書法用筆說的雲山霧罩,捻筆和轉腕目的都是使筆自轉。

我們都提倡行筆的中鋒,一般行筆時由於筆尖自身的彈性會自動糾正達到中鋒的用筆。側鋒顧名思義就是筆尖部位偏在筆畫的一個邊緣了,比如寫橫,我們把筆自然垂直於紙面,這時候筆桿與橫的位置關係是前後左右,筆桿倒向筆畫前後就是一個逆順鋒的筆法,導向筆畫上下就是個側鋒的筆法 。



這是自然垂直。


這是左倒,就是逆鋒。


右倒順鋒。

以上都是中鋒行筆。


倒向身體內側,偏鋒了。


倒向外側也是偏鋒了。

從圖例不難看出如果調成中鋒行筆也就很容易了。豎只不過是橫的豎寫,別的筆畫同理。


紫血雲袍


主要在於提按,中鋒筆桿直,鋒尖欲將離紙。側鋒筆桿傾斜,鋒尖倒於一邊與筆肚同時按在紙面行筆。一個有較高水平的書家,筆桿起伏左右擺動,十分嫻熟地控制毛筆的彈性!所以說書法是紙上的舞蹈,無聲之音樂,觀高手創作是一種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